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十三课 辛亥革命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十三课 辛亥革命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十三课 辛亥革命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十三课 辛亥革命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十三课 辛亥革命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课 辛亥革命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下图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b.照搬了美国政治体制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d.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2.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下面关于孙中山改历改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结束b.含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c.彰显了孙中山的共和观念d.意在破除君主制度给人们的思想束缚3.孙中山在解除临时大总统时表示“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将此作为“效力”的方向。黄兴也曾表示“吾党以后当纯带一种建设性质”。这些主张( ) a.对民国形势的评判过于乐观b.直指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c.加速了国内和平时期的到来d.指明了民主革命的新方向4.2012年3月11日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00周年纪念日,南京各界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纪念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这一里程碑。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它仿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原则b.它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c.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d.它建立了总统制民主共和政治体制5.辛亥革命首义是( ) a.武昌b.南昌c.广州d.镇南关6.“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国民大革命7.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8.在学习了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有五位同学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哪些同学的观点符合辛亥革命的实际情况( )甲: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乙: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丙: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丁:辛亥革命用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戊:辛亥革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a.甲丙戊b.甲乙丙c.乙丙丁d.乙丁戊9.“国”字传统写法是“國”,但在下图中却写为“囻”,并认为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这个创意表达的思想观念是( ) a.人民主权b.三权分立c.分权制衡d.责任内阁10.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理由是 a.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b.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d.确认了国民的权利与自由11.辛亥革命没有得到资本主义国家支持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国家不了解孙中山及其革命的性质;b.资本主义国家不赞成暴力革命的方式;c.资本主义国家不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d.资本主义国家找到袁世凯作为其在华的代理人;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决弹劾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反映了该约法( )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实行责任内阁制实行总统制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a.b.c.d.13.辛亥革命前期著名的民主革命宣传家有(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邓世昌 a.b.c.d.14.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春联反映的历史本质是:( ) a.民国从未试图过要改善民生,农民怀念清王朝b.辛亥革命脱离农民阶级,反封建不彻底c.信息闭塞,中华民国成立消息未到达农村d.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15.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功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c.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材料分析题(共5题;共8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喊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二:“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以上均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分析材料一体现了哪些原则?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1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阅读下列中国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韩非子材料二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三 “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材料四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请回答: (1)材料一法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2)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四,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是什么?它对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归属作了怎样的规定?体现了什么原则? (4)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 18.制度构建反映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郡下设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孙中山认为“吾国昔为君主专制国家,因人而治,所谓一正君而天下定。数千年来,只求正君之道,不思长治之方。而君之正,不可数见。故治常少,而乱常多,其弊极于清季。”为防止人治,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材料三:辛亥革命后,出现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在得到袁世凯拥护共和的承诺后,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让位于袁世凯。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第二天,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国务员“辅助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临时约法是伟大的辛亥革命的产物,然而它却命途多舛,1914年被袁世凯废除,袁世凯死后,约法被恢复,但很快又被中华民国宪法取代,1925年,段祺瑞以“传统已坏,无可因袭”的理由宣告临时约法无效。据林炯如等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其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主张以法治取代人治的原因。据材料二指出临时约法规定的原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临时约法“命途多舛”的原因。 19.阅读材料:材料一: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纸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材料二: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中华民国人,我非中华民国人。”范小方等戴季陶传请回答: (1)据材料一,你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2)据材料二,你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3)综合两则材料,你又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材料二: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材料四:胡绳在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指出: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的事例。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材料二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3)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4)材料四与材料二的评价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材料四对中华民国成立的评价? 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a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可知保障公民权利,实行三权分立,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b材料无法体现照搬了美国政治体制,排除b;c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是民主共和制,而非君主立宪政体,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透过材料看本质的能力,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的是主权在民,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体现的使民主反对的是专制,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不大。2.【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故a项分析错误,但与题意相符。题干所给出材料中“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含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思想;“中华民国,改用阳历”意在破除君主制度给人们的思想束缚,彰显了孙中山的共和观念,故b,c,d项分析正确,但与题意不符。3.【答案】a 【解析】【分析】孙中山在解除临时大总统(19124)时,表示将民生主义作为“效力”的方向,“黄兴也曾表示吾党以后当纯带一种建设性质”,表明孙、黄二人都认为革命后,国家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中华民国的建设,而没有认识到中国社会性质尚未真正改变,对民国形势的评判过于乐观,故a项正确;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材料中没有指出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中国很快进入黑暗、动荡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c项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孙中山在解除临时大总统时表示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将此作为效力的方向”“黄兴也曾表示以后当纯带一种建设性质”没有指明民主革命方向,当时的革命应该是反帝反封建,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阅读分析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材料孙中山在解除临时大总统时,表示将民生主义作为“效力”的方向,“黄兴也曾表示吾党以后当纯带一种建设性质”,结合所学即可得出二人都未能认识到中国社会性质尚未真正改变的结论,由此可得出正确答案,难度适中。4.【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记忆历史问题的能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以限制总统权力,d项说法错误。根据所学可知abc三项均正确。【点评】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需要掌握的5.【答案】a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辛亥革命首义是武昌。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随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清政府的统治很快的土崩瓦解。故选a。bc项是在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发动的武装起义;d项是在19世纪80年代的中法战争中的重要的战役。【点评】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它是以武昌起义作为开端的,最终引发了全国的独立运动,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但是建立的新体制并没有很好地发展下去。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辛亥革命的背景也需要掌握。6.【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摧毁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由此深入人心。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正统。故选b。【点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7.【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初民国成立,建立共和政体,2月清帝被迫退位, 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因此选c。【点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8.【答案】c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干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不是封建制度,甲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戊错误;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用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因此乙丙丁观点均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的能力。依据教材知识即可。答题时注意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依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上徘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才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9.【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了汉字的演变特征,根据所学, 是中华民国时期使用的,“国”字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右图中却写为“囻”,这是要表达人民主权的政治理念。故选a。【点评】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三民主义10.【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的“美国式”的共和国能够推出是指美国的政体即以三权分立为指导思想的民主制国家,其次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是根据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建立的,其权力分为行政、考试、监督三权。而a选项错误;b不符合,是辛亥革命的影响;d选项错误;因此本题选c。11.【答案】c 【解析】【分析】外国列强将中国作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材料产地,并不想让中国自由发展,虽然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同情中国革命,但只是安抚以攫取更大的在华既得利益。故选c。a项明显错误;b项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关心的是自己的在华的权益;d项为从根本上分析。【点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辛亥革命的背景也需要掌握。12.【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参议院“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决弹劾之”、 国务员“须副署之”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故正确;“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说明该约法规定了实行责任内阁制,故正确,错误;分权制衡和责任内阁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故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反映的是对大总统的约束,是责任内阁制,本题难度中等,需区分总统制、内阁制的特点。13.【答案】a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辛亥革命前期著名的民主革命宣传家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而邓世昌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爱国将领,排除,故排除bc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小,依据辛亥革命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14.【答案】b 【解析】【分析】注意理解题干,所给出的情境的时间是民国二年,那时清王朝已被推翻,但农村还出现这种感激皇恩为内容的春联,说明了一个重要事实,即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尤其是对农村的影响不大,a项表述违背史实。c项根本无法考证。联系史实,袁世凯在1915年才称帝,d项与史实不符。答案为b。【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要把题干描述现象放到当时的大背景中分析。15.【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识记能力和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掌握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准确理解“封建君主专制”和“封建制度”的区别。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只是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而封建制度的废除是到解放以后才完成;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故答案为b。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从而也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c、d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点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结束了封建专制,建立了共和,颁布了临时约法,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的称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辛亥革命也带动了社会习俗方面的变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材料分析题16.【答案】(1)主权在民;人人平等;三权分立(2)通过实行责任内阁制约束、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法院行使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分析。(2)依据材料二“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从责任内阁制以及限制临时大总统权力角度归纳。故答案为:(1)主权在民;人人平等;三权分立(2)通过实行责任内阁制约束、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难度较小。(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直接目的是用权力约束权力,防止权力的专制独裁。难度较小。17.【答案】(1)法律是君主制定的,是其统治的重要手段;法律的核心是刑罚。(2)立法权应归人民大众;主权在民;法律至高无上。(3)性质: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只答临时大总统亦给分);司法权属于法院。体现了三权分立或者分权制衡的原则。(4)1949年颁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解析】【分析】(1)题干所给材料一中“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故法者,王之本也”表明法律是君主制定的,是其统治的重要手段;题干所给材料一中“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表明法律的核心是刑罚。(2)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及材料三中“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归纳即可。(3)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四中“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可知其性质。 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可知三权的归属及原则。(4)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应该知道在这个时间段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就是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和1949年的共同纲领。【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18.【答案】(1)制度:郡县制。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或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管理模式);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2)原因:人治导致国家治少乱多。原则: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或分权制衡)(3)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软弱性与妥协性;共和制的基础相对薄弱(专制传统影响较深);政局动荡,反动势力的破坏;共和思想的影响不够深入;国民的民主素养普遍欠缺。 【解析】【分析】(1)制度:根据“秦朝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郡下设若干县”可得出郡县制。作用:根据“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得出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根据所学得出郡县制长官由皇帝根据政绩任免,使官僚政治取代以血缘为依据的贵族政治。(2)原因:根据“吾国昔为君主专制国家,因人而治,所谓一正君而天下定”“而君之正,不可数见。故治常少,而乱常多”得出人治导致国家治少乱多。原则:根据“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得出主权在民;根据“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得出三权分立(或分权制衡)。(3)原因:根据所学可知,临时约法不能顺利推行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软弱性与妥协性;结合材料并联系近代中国动荡的政治环境、思想状况分析总结。故答案为:(1)制度:郡县制。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或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管理模式);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2)原因:人治导致国家治少乱多。原则: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或分权制衡)(3)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软弱性与妥协性;共和制的基础相对薄弱(专制传统影响较深);政局动荡,反动势力的破坏;共和思想的影响不够深入;国民的民主素养普遍欠缺。【点评】运用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代化。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3)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地相联。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4)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孙中山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从社会史观看,以剪发辫、废除跪拜礼和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面貌为之一新。19.【答案】(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2)辛亥革命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范围有限,农村受到的影响较小,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现状。(3)从横的方面讲,辛亥革命对城乡的影响是不平衡的(材料一中的报纸主要发行于城市;材料二老农生活在农村);从纵的方面讲,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辛亥革命是个开端。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可知当时宣传革命主张和接受主张的人越来越多,体现出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复辟帝制,短暂的张勋复辟,都说明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从材料“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 “我非中华民国人,我非中华民国人。”中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局限性。(3)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历史的进步;但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中国百姓依旧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结合所学评价历史事物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有一定难度。解答本题,要注意两则材料涉及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反映的信息并不相同,是因为两则材料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第(一)(二)问据材料回答即可,第(三)问需要将两者结合,辩证分析。20.【答案】(1)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2)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成为五四运动产生的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无产阶级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