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9 故乡》教案 新人教版(1).doc_第1页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9 故乡》教案 新人教版(1).doc_第2页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9 故乡》教案 新人教版(1).doc_第3页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9 故乡》教案 新人教版(1).doc_第4页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9 故乡》教案 新人教版(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 故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把握小说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我”、闰土、杨二嫂,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注意在小说的对比描写中体会其集中而深刻的主题。(二)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以及小说末尾寄予的深沉的思想感情。(三)释读以下字词:獾、髀、黛、阴晦、萧索、祭祀、无端、颧骨、愕然、鄙夷、嗤笑、寒噤、惘然、隔膜、恣睢。二、课时安排3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初步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2)初步分析小说的自然环境。(二)活动导引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1) 读准音,读顺文。注意以下字词的音义:音秕谷、鹁鸪、颧骨、折本、潺潺、伶仃、恣睢义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如许:如此;这样。鄙夷:轻视;看不起。展转: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恣睢:放纵,凶暴。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伶仃:孤独、没有依靠。愕然:吃惊的样子。愕:惊讶,发愣。寒哗: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2)读清章,读通意。初步理清小说脉络,把握文章大意,圈出作者寄予的深沉的思想感情。(3)读背景,读作者。鲁迅先生的故乡,写成于1921年1月。在这一年多以前,即1919年12月,鲁迅先生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江南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于是,便以这次回乡的经历为题材,创作了这一短篇小说。当时,五四运动爆发不久,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刚刚拉开。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毛泽东同志曾作过精辟的分析:“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段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以上引文见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当时,军阀们各霸一方,各有后台,在国际帝国主义的操纵支持下,混战不已;其直接恶果之一,就是从人民身上搜刮的军费猛增。皖系军阀的军事预算,仅1918年就高达两亿零三百万银元,比辛亥革命前清政府在1910年的全部军费还增加了几乎一倍。其来源,只能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向人民疯狂掠夺。军阀们除了保留清朝全部捐税以外,又先后增加了印花税、烟酒牌照税等多种捐税。各地军阀都自立税局,自设税卡,自订税额,自行征收,没有任何限制。农民如出售自己的农产品,每过一道卡子,就要交一次税。到另一军阀地界,还要另交。层层盘剥,负担极重。连文中木讷的闰土也认识到这样的世道“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小说中“我”的家道破败,祖遗房产也须卖掉;昔日的“豆腐西施”杨二嫂也不再安稳地坐堂待客,趁乱到“我”的家中连拿带偷作品中的人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活着的。无怪乎小说开篇就“冷风呜呜”,“没有一点活气”;那“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颇似中国社会的缩影。2开课导语示例相关评述导入:关于故乡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看法。茅盾认为“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故乡中的豆腐西施对于迅哥儿的态度,似乎与闰土一定要称老爷的态度,相差很远;而实则同有那一样的阶级观念在脑子里。不过因为两人的生活状况不同,所以口吻和举动也大异了。”许杰在鲁迅小说讲话故乡中说:“故乡,是鲁迅的主观抒情诗,鲁迅的人生观与社会观的自我告白。”“我们在这作品中,看见作者的喜乐与悲哀,作者的希望与失望,一句话,我们完全看见了作者的真我,作者的坦白的心胸与怀抱。”林志浩则认为“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你认同谁的观点呢?示例鲁迅日记导入:据鲁迅日记,1919年12月1日:“晴。晨至前门乘京奉车,午抵天津换津浦车。”4日:“雨。上午渡钱江,乘越安轮,晚抵绍兴城,即乘轿回家。”23日:“雨。上午得蔡谷青信并任阜长画一幅。午后画售屋押。”24日:“晴。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29日:“晴。晨发天津,午抵前门站。重君、二弟及徐坤在驿相迓,徐吉轩亦令刘升、孙成至,从容出站,下午俱到家。”这段经历在文学大家笔下又演绎成一篇怎样的故事呢?(三)活动过程1自读活动自读的方式:学生默读小说。整体把握,理清情节。这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迅速理清情节。阅读小说,整体把握的方法之一是:把握线索,留意三要素。可以下列问题帮助学生梳理。第一方案:(1)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二十多年后“我”家的故事(2)二十多年前闰土的故事/二十多年后“我”与闰土的故事(3)二十多年前杨二嫂的故事/二十多年后杨二嫂的故事第二方案:(1)“我”是什么时候回故乡的?(2)“我”为什么回故乡?(3)“我”大约在故乡呆了多久?(4)“我”见到了哪些人?他们有些什么变化?2思考活动(1)学生活动要求:采取默读、圈点等多种方式读,带着问题读,边读边思考。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思考自读前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2)教师辅助策略:启发学生用视读法,浏览重要段落,然后结合“思考与练习一”思考。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3交流活动(1)全文大意: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主要通过闰土、杨二嫂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萧条、衰败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同时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只要求学生知其大概即可,目的是为下文分析定准方向)(2)全文层次线索:回故乡的见闻(或“我”回故乡的活动,或“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框架: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情节:故事开端(从开头至“搬家到我谋食的异地去”):回故乡的原因。所见故乡萧索景象。所感引起的悲凉的心情和错综的思绪。故事发展(从第6自然段至第53自然段):居家应酬待客。两次插叙:对少年闰土的回忆。(为下文写中年闰土的形象作准备)对杨二嫂二十余年前形象的回忆。(与眼前的对比,显故乡衰败)故事高潮(从“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至“已经是一扫而空了”):与中年闰土重逢。两种变化:中年闰土外貌精神“我”和闰土之间关系的变化故事结局(从“我们的船向前走”至结尾)离开故乡。复杂心情:对故乡失望痛苦,对未来和下一代寄寓希望。(3)“回故乡”部分初读(突出自然环境,为下一节课人物分析铺垫)讨论:课文第1段写了什么?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第3段只有一个句子。这个句子的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理解它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怎样理解第4段“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按照一般写法,下文应该写故乡“好”在哪里。可是下面却用“但”字一转,说故乡的“美丽”、“佳处”“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辞了”,这是为什么?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第2段描写的景物: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第3段这个句子采用了否定形式的疑问语气这种结构。“这不是”是否定,句末加问号再否定,是否定之否定。由于故乡的荒凉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自己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这不仅反映了“我”复杂的思绪,沉重的心情,也为下文故乡的对比作了铺垫和暗示。在文章结构上,它承上启下,转换自然。这要联系全文来看。后面写记忆中的故乡,只是少年时代的“我”眼中的故乡,“时时记起的”也只是少年眼中故乡的局部的“神异的图画”,没有也不可能要求一个少年对故乡的全貌进行整体的深刻的概述。由于他的注意力集中在闰土身上,因而他“时时记起的”只能是闰土与他所到之处。同时在这二十余年里,中国始终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故乡不会有什么令人难忘的美好记忆。但是,故乡如此的荒凉又与少年时代的记忆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我”刚刚回到故乡,在末了解到原因之前,就只能从自身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