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卷(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90分钟100分)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说,“西周时,人们的观念是庶人不议(政)。西周灭亡后,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此变化a.是社会急剧变革的体现b.反映了教育对象平民化c.说明新社会秩序已建立d.是法家适时变革的体现解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引起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针对社会的发展和对天下兴亡的思考,形成了“处士横议”的百家争鸣局面,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b、d两项虽与百家争鸣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具体原因,所以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社会秩序已崩溃,而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答案:a2.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中指出:“孔子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梁启超认为儒学的本质是a.强化封建等级制度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c.突出君主专制观念d.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解析:依据题干的信息“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可知,梁启超强调的不是等级制度,排除a项;最容易错选的是c项,认为“归结于君权”就是突出君主专制,而题干的关键信息是“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突出的是封建专制统治,而不是简单的君主专制观念的问题;“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正确答案是b项。答案:b3.春秋战国时“多家学派的思想都主张回到过去,唯独家的思想则主张面对未来,并力主用鲜血来实现”。下列图片中属于“家”代表人物的是abcd解析:法家主张通过严刑峻法和暴力手段来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这是适应当时形势的新政治主张,也是要“用鲜血来实现”的设想,所以正确选项是d项;a、b两项是儒家的代表,儒家思想主体上是要恢复西周时代的礼制,墨家虽代表了小生产者和下层人民的利益,但不利于当时国家走向统一的未来,所以他们都主张回到过去。答案:d4.司马迁说,“(曹)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曹)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材料表明当时a.曹参是一位无作为的相国 b.曹参的思想缺乏进取精神c.道家思想适应了社会需要d.儒家思想失去了统治地位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曹参作为相国,其主张清静的思想合乎了道家思想,并在百姓遭受秦朝残酷暴政后让百姓休养生息,百姓都说他的政策好,所以材料主要说明了汉初采取道家思想适应了社会需要,符合题意的是c项;a、b两项错误,材料不是在说明曹参无作为或缺乏进取精神,而是赞扬他能以“无为”让民“休息”;d项错误,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才开始确立统治地位,在此之前没有取得过统治地位,所以不能说失去了统治地位。答案:c5.“本质上是无神论的孔子的理性主义,(汉代)已经为虚伪的宗教信仰和迷信所冲淡。”下列主张能够说明此观点的是a.“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c.“格物致知”d.“发明本心”解析:据材料中的“虚伪的宗教信仰和迷信”,可知汉代的儒学具有了神学观,而能体现此观点的是“天人感应”;a项虽是汉代的主张,但不体现神学观;c项是宋代理学的观点,具有唯物性;d项是明代的心学,虽是主观唯心的,但不体现神学性。故选b项。答案:b6.刘禹锡认为:“犹水火异气,成味也同德,轮辕异象,致远也同功。然则儒以中道御群众,罕言性命,故世衰而寝息。佛以大悲救诸苦,广启因业,故劫浊而益尊。”在此,刘禹锡认为a.佛教是儒学的必要补充b.儒学与佛教大同小异c.佛教与儒学的功能相同d.儒学是佛教世俗化的表现解析:刘禹锡提到的“儒以中道御群众,罕言性命,故世衰而寝息。佛以大悲救诸苦,广启因业,故劫浊而益尊”,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了佛教和儒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儒学与佛教属于不同领域,不可能大同小异,也不可能有相同的功能,排除b、c两项;儒学也不是佛教世俗化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a7.有人评价宋代新儒学时说:“在这个新的儒家学说建立的过程中,学者们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明显增长了对自然现象的兴趣。”下列主张中能够说明材料现象的是a.“存天理,灭人欲”b.“格物致知”c.“发明本心”d.“知行合一”解析:宋代理学主张“格物致知”,就是通过深刻探究万物的本原而达到掌握其中的“理”这种思想,目的在于让人们通过探究自然现象去探讨社会的伦理,所以激发了学者对自然现象的兴趣,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不符合题意,没有体现材料中的“自然现象”;c、d两项是心学主张,反映主观唯心思想,所以错误。答案:b8.下表是历代节烈妇女的统计(董家遵)中宋代至明清时期“节(夫死不改嫁)烈(以死守节)妇女”的数量变化情况。下表数据可用来解释时间隋唐宋元明清节烈妇女61人274人742人35829人12323人a.宋以后妇女的思想开放b.明清社会矛盾日益加深c.理学对人们思想的影响d.明清社会风气每况愈下解析:守节的妇女在明清时期明显增多,这与宋以后的理学,特别是明朝后理学地位的上升有关,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不能说明社会风气问题。答案:c9.王阳明说,“德有本而学有要,不以其本,而泛焉以从事终亦流荡失宗,劳而无得。是故君子之学唯求得其心,虽至于位天地得万物,末得出于吾心者也”。由此可见,王阳明a.强调了正心是正德的根本b.关注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c.重申了“格物致知”理念d.鼓励求知者要勇于“下问”解析:材料中王阳明认为世间万物的根本在于“人心”,如果不求“本心”而求“外物”,就失去了根本性,最终无所得,所以“德”的根本在于“唯求得其心”,也就是强调了正心是正德的根本,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意无关,在材料中不能体现。答案:a10.中国古代儒学历经孔子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时期的儒学思想最大的共同特点是a.都被当时统治者所极力尊崇b.都要求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c.都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 d.都体现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解析:无论是先秦时孔子的“仁”和“克己复礼”,还是汉代董仲舒的“大一统”和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都体现了对于建立有序社会秩序的愿望,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先秦时孔子的儒学思想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更没有被尊崇;c项错误,孔子的儒学思想中并没有“君权神授”,这是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学后新增加的内容;d项错误,孔子时代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所以不能说融合。答案:b11.李贽在题孔子像中说:“儒先臆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蒙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圣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这反映出李贽对待儒学的态度是a.否定孔子思想的权威性b.肯定儒家学说的教育性c.辩证看待儒学的阶段性d.理性思考儒学的功利性解析:从材料中的“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可知,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即具有权威性;再从“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可知,李贽否定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正确答案是a项。答案:a12.顾炎武说:“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具有a.勇于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 b.批判理学虚伪的革新精神c.积极进取的社会责任意识d.揭露封建专制的无畏精神解析:材料反映了两人为天下、为社会服务的思想,这是积极的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仅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不符合题意。答案:c13.在古希腊,他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下列言论中,与材料中所说的追求一致的是a.人是万物的尺度b.认识你自己c.格物知致d.知识就是感觉解析:材料中的“不求自然,求自己”强调了对自我的认识,这体现了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思想,b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主题不符;c项是中国宋代的理学思想;d项属于苏格拉底之前的智者思想。答案:b14.右图是古希腊的主神宙斯的塑像,古希腊雕塑家将他雕塑成一个非常自然的“人”。古希腊神话的“神人同形同性”a.反映了民主政治思想b.说明崇尚无神论思想c.体现了人神合一思想d.蕴含了人文主义思想解析:古希腊的“神人同形同性”和雕塑的神以“人”来呈现,说明了古希腊文化中对人的赞扬,这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其民主政治思想;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古希腊存在“有神论”;c项不符合题意,以人的形象来体现神,不能说明是“神人合一”。答案:d15.“文艺复兴基本上是一个西欧的运动,是把西欧推向近代化的第一步。”这里的“第一步”是指文艺复兴a.确立了人是社会中心的地位b.恢复了古希腊罗马文化c.产生了近代文学艺术著作d.涌现出大量的艺术人才解析:题干强调文艺复兴“是把西欧推向近代化的第一步”,文艺复兴把人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束缚下解放出来,把人置于社会的中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近代化就是迈入近代资本主义文明,因此“第一步”就是指文艺复兴确立了人是社会中心的地位,a项符合题意。答案:a16.“人只要有足够大的胆量,是能够制服命运的。反映在画像、自画像、传记和自传的数目越来越多上,这些都是第一次以写实风格绘制或写作的,不再用象征或比喻风格。”14、15世纪西欧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b.宗教改革的影响c.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d.创作手法的改变解析:题干中的现象是西欧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者以写实风格绘画或写作,体现了人文精神,“人只要有足够大的胆量,是能够制服命运的”,反映了人的中心地位。b项发生在16世纪,a、d两项不能成为主要原因,均排除。故选c项。答案:c17.他们“背离上帝沉迷于世上的人、物或自我,以这些东西为人生的终极关怀”,并鲜明地提出了“服从你的意欲而行”。材料中的思想a.说明“理性”已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b.预示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兴起c.反映了人类最初“自我意识”的觉醒d.为西方近代政治文明构建了设想解析:材料体现了反对神学、肯定自我的主张,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征,正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开启了西方近代文明的进程,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c项错误,人类最初“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古希腊的人文思想,与材料中“背离上帝”所体现的时间不符;a、d两项不符合题意,体现的是启蒙思想的特点。答案:b18.“克里斯泰勒教授说得好,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虽然比中世纪更加以人为中心,更加世俗化,但它的宗教性不一定不如后者。”材料的主要含义是a.中世纪更强化以人为中心 b.文艺复兴不需要宗教c.文艺复兴运用神学束缚人d.人文主义不排斥宗教解析:题干主要是说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也就是人文主义的宗教性不比中世纪弱。因此,b项错误,a、c两项说法本身错误。故选d项。答案:d19.右面是一幅有关宗教改革的漫画基督的宽恕胜过教皇。漫画中,天平一端正在给教徒实施宽恕的基督的重量远远超过了教皇的重量,并将教皇高高翘起。此漫画反映的核心思想是a.对教皇的服从胜于信仰基督b.服从教皇即是信仰基督c.教皇是获得基督宽恕的阶梯d.信仰基督即可免罪获救解析:宗教改革时,针对教皇出售赎罪券,路德提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也就是只要信仰基督就能获救。漫画中,基督的重量远远超过了教皇,正反映了此思想,d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与主题不符。答案:d20.“路德对牧师的中间角色以及他坚持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正如他坚持把圣经译成各国当地语言一样。”路德行为的实质是a.扩大宗教的影响b.希望人能够与上帝对话c.发展人文主义d.让更多人能够阅读圣经解析:路德坚持个人与上帝直接沟通,直接阅读圣经。这就是发挥人的作用,否认教皇的权威,这是人文主义在宗教领域的发展。a、b、d三项只是描述材料中的现象。故答案选c项。答案:c21.伏尔泰说:“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这表明他a.反对专制统治b.主张主权在民c.倡导思想自由d.主张分权制衡解析:材料中伏尔泰反对“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说明他反对专制统治,a项正确;b、c、d三项尽管也是启蒙思想的内容,但在材料中不能体现。答案:a22.现代学者周有光说:“启蒙运动不是简单地继续文艺复兴,而是发展和提高了文艺复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两者都是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运动b.文艺复兴是意大利的,启蒙运动是法国的c.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拓深了人文精神d.启蒙运动比文艺复兴更具有广泛性解析: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都贯穿了人文主义思想,但启蒙运动是以理性主义的角度去分析人,使人文主义得到更深入的发展,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错误,虽然两者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但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而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是理性主义;b项不符合题意;d项不正确,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都涉及了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无法说明启蒙运动更具有广泛性。答案:c23.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很有雄心,他们要想为人类和社会研究做牛顿在17世纪为自然研究做的事。这样一个设想的形成,本身就是他们最大胆、最有影响的思想之一,已经成为人文主义传统的一部分。“最大胆、最有影响的思想之一”是指a.“认识你自己”b.“理性”c.追求物质享受d.信仰即可得救解析:“牛顿在17世纪为自然研究做的事”是建立经典力学,打破教会的神创学说,改变了古代以来人们的认识。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也想为人类和社会研究做牛顿所做的事,那就是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新世界,这就是“理性”的指导思想,b项正确。a项是苏格拉底的主张,c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内容,d项是路德的主张。答案:b24.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同为欧洲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都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变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两者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二者的不同主要在于a.前者提倡自由,后者提倡平等b.后者比前者更具革命性c.前者反宗教,后者反封建 d.前者比后者影响范围更广解析:a项说法错误,两者都是人文主义,都体现了自由平等的一面;b项正确,由于历史条件不同,启蒙运动直接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c项属于两者的共性;d项意思与史实相反。答案:b25.英国史学家阿伦布洛克说:启蒙运动的了不起的发现,是把批判的理性应用于权威、传统、习俗,是宗教、法律、社会方面的,还是政府方面的启蒙运动对权利和自由的激情释放出一种毁灭性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削弱了对共同体的任何感觉。材料认为a.理性的作用应全面肯定b.个人主义的释放毁灭了启蒙运动c.个人主义与理性无关d.启蒙运动在打破权威旧俗方面有限解析:题干阐述了启蒙运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运用理性推翻旧权威、传统、习俗等,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个人主义的膨胀。a项错在“全面”的表述上,b、c两项说法错误。答案选d项。答案:d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材料二儒学产生于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之中,经过秦代暴政的洗礼,而在汉代大一统的背景之下,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存在。所谓儒家的制度化,也就是儒学在被确立为国家的意识形态之后,统治者采用一系列的制度设计来确保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汉代之后以儒家的原则作为选举的标准则使儒学和权力,同时也就和利益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对儒学的了解几乎成为人们改变现有生活方式的唯一途径。摘引自干春松科举制的衰落和制度化儒家的解体(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西周灭亡后中国形成“百家争鸣”的原因有哪些,并以儒家为例说明在如何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统一天下等方面提出了哪些主张。(6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自汉代以后儒学是如何实现制度化的。(6分)答案:(1)原因:西周的灭亡使人们对传统“天道”观念失去了信仰;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社会各阶层力量得到重新划分;急剧的社会变革引发了有识之士对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3分)主张:儒家主张以“德”和“仁政”治国,通过“克己复礼”教化统治者和民众,从而恢复西周时代的“天下一统”的统治秩序。(3分)(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便利了儒学制度化的形成;设立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和选拔儒家学者为官,使儒学初步实现了制度化;唐代推行以儒家思想作为考试选拨标准的科举制度,使儒学完全制度化了,并在以后历朝得到巩固。(6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朱熹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并非深奥的哲理,而是通俗的儒学教化。他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摘引自樊树志朱熹新儒学:从“伪学”到官学材料二到明中后期,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理学体系已变得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为了矫正理学所带来的社会弊端于是明清之际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序幕,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摘引自王杰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材料三黄宗羲博学广通在政治思想方面,他大胆揭露君主一人私有天下产业的罪状,做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肯定“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明夷待访录君臣),主张改革土地、赋税制度,反对传统的农本工商末观点,强调工商皆本。摘引自国际儒学网黄宗羲(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朱熹新儒学的主要特点和影响。(5分)(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兴起的背景。(3分)(3)据材料三,说明黄宗羲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的观点为何没有变为现实。(5分)答案:(1)特点:儒学思想呈现具体化和通俗化特点;儒学对象呈现民众化和基层化特点;注重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3分)影响:使新儒学成为官方的主导思想;日益扼杀人性的自由。(2分)(2)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理学体系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信仰危机的出现。(3分)(3)观点: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2分)原因君主专制加强;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资本主义处于萌芽时期,其力量弱小。(3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融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比如说从严复开始,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段时期,不到一百年吧,这段时期在知识界里我觉得就有“启蒙”的影子,虽然不像法国有个全盛的时期。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材料三18世纪欧洲启蒙学者渴求从宗教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则为改造自己身上的奴性而斗争,这种奴性源于家庭权威而不是神权专制。历史条件的差异使得启蒙具有不同的内涵:在康德那个时代,启蒙意味着一种觉醒,从自然王国中发现真理,用真理取代宗教迷信;在20世纪的中国,启蒙意味着一种背叛,要求砸碎几千年以来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纲常礼教的枷锁。舒衡哲中国启蒙运动(1)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的政治主张及其进步意义。(4分)(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