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巴东三峡教案语文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巴东三峡教案语文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巴东三峡教案语文版.doc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资料参考八年级语文上册巴东三峡教案语文版- 1 -一、课程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明白词句含义.2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3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二、教学策略:图片演示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三、重点难点:掌握寓学识、才力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写作方法.1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2把握本篇游记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教 学 活 动一、导入1师:长江从源头至人海口,全长6,300 余公里,是我国第一大河,三峡更是其中的盛景.三峡西起(用幻灯片展示教师设计的“长江三峡简图”,指出各个旅游景点的方位)2组织课堂发言. 师: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请同学们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三峡,然后我们再来阅读巴东三峡,看看与大家所描述的有何区别,又有何相似之处.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讲述自己心目中的三峡.注意尽量进行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描述,如讲一些关于三峡的 民间故事等.通过课堂讲述,建立对三峡的感性认识.二、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划分段落,总结各 部分大意.2抽学生发言.3、小结.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述三峡景观. 第二部分(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4总结出作者的游踪顺序.(见板书设计1)三、字词积累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检查学生对疑难字词(见板书设计2)的掌握情况.板书设计1作者的游踪顺序(首先要搞清作者是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中有黄陵庙、崆岭峡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香溪)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夔府的江岸2疑难字词浣妆 滟濒堆 凝望 玲珑 险峻 悬崖 绝壁 古褐苍苍【课后体会】:本文游记单元第一课,最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把握游记特点,不宜提更高要求.要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作者行文之妙.作者是学者型作家,所以,本文最大特点就在其浓厚的文化氛围,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而不要仅仅停留在文章大意的把握上. 巴东三峡2 教学执行时间:20_年9月7日一、课程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2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二、教学策略:图片演示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三、重点难点:1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2把握本篇游记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教 学 活 动一、分析描写巫峡所用修辞手法及作用1师:作者在描写巫峡时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请在文中找出相关例句.学生阅读7、8自然段,划出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2,抽学生朗读他所划的句子,并指明其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3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二、比较阅读,讨论作者的写作特点1引导学生将这两个段落与描写西陵峡和瞿塘峡的段落作比较,体会作者根据景物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提出意见,互相商讨,也可一人提问,大家讨论,解决问题.2师总结:本文介绍三峡景物能抓住特色,详略安排得当,根据景物的特点来调整描写手法,如西陵峡山势的高低,水势的急缓各不相同,作者介绍得简明扼要而又刻画精准;记叙巫峡,则侧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和美丽,同时涉及了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记叙瞿塘峡,则侧重介绍了两岸的人文景观,既避免了重复,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三、分析文中诗句、谚语和典故的作用,1师: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引用了诗句、谚语和典故,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出相关例句.学生阅读课文,划出文中的诗句、谚语和典故,思考其作用. 2抽学生朗读其所划例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古乐府诗)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谚语)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3抽学生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结:能收到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文化内涵 四、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师:作者在游历过程中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请大家细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心理的句子,并分析它表明了作者的什么心理.2抽学生朗读所划语句,进行小结.(见板书设计2)3师:作者在写三峡的自然景色同时也关注两岸的人文景观,他到底讲到了哪些人文景观呢?4师:这些人文景观大大增强了三峡之美的丰富性.(教师应了解本文所涉及的文史知识,在讲述以上所提的人文景观时,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巴东三峡3教学执行时间:20_年9月8日一、课程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2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二、教学策略:图片演示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三、重点难点:1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2把握本篇游记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教 学 活 动一、通读全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辞的精彩1老师范读巴东三峡,再让几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大声朗读,听教师和其他学生朗读,感受文章中作者情绪的变化发展,学生朗诵课文,感受文章中作者情绪的变化发展,感受作者对三峡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并体会文章中文辞的精彩. 2要学生散读课文,摘抄词句,体会作者的学识和才思.学生散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词汇的积累和语料的储备,同时体会作者在娓娓道来时所表现出的渊博的学识和过人的才思.二、比较阅读,1要求学生将本篇课文与七年级(上)已学过的郦道元三峡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二者之间的区别.2抽学生发言.发表意见,在教师指导下了解两篇课文的不同处,进一步了解游记与记叙文的不同处,在区别中把握游记的特点.总结:了解巴东三峡为游记,作者置身其中,有时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三峡一文则多为客观描绘.巴东三峡写景物常渲染、铺叙,三峡的记叙文字则十分洗练. (见板书设计)三、作文训练,1现在我国正在建设三峡大坝,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结合本篇课文的学习,充分发挥想象力,写一篇200300字的小文章,描述大坝建成后三峡的壮观景象.2请学生朗诵.3评价. 板书设计 1比较阅读(与郦道元的三峡进行比较) 表达方式 语言特点 文体特征 巴东三峡 以描写为主 铺叙、渲染 游记三峡 以记叙为主 简洁、洗练 一般记叙文【课后体会】本文游记单元第一课,最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把握游记特点,不宜提更高要求.要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作者行文之妙.作者是学者型作家,所以,本文最大特点就在其浓厚的文化氛围,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而不要仅仅停留在文章大意的把握上.小石潭记1教学执行时间20_年9月9日一、课程目标: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二、教学策略:朗诵法、问答法、点拨法.三、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2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教 学 活 动一、简介作者,背景,解题,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人.2简介作者,背景,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 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二、赏读课文1范读课文,然后要学生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学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提请教师解答. 2指导学生理解文意.(见板书设计)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意,争取当堂背诵.3设置问题,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3)文中的“动”与“静”.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5)文中的“景”与“情”.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7)文中的写景短句. (点拨内容见参考资料)3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教师点拨下逐个解决问题,对文章进行具体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板书设计文章大意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课后体会要求学生反复朗诵课文,在读中正音,理解文意,争取当堂成诵.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赏读课文,理清作者行文思路和思想感情.小石潭记2教学执行时间20_年9月10日一、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造成作者忧伤苦闷的原因,对封建官场有一定认识.二、教学策略:朗诵法、问答法、点拨法三、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2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教 学 活 动赏读课文 (1)点拔: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点拔:“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淑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3)点拨:游鱼的“怡然不动”及“椒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小溪.就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点拔: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椒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 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遇,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周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荚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用了四十个字,就栩栩如生的描写出了潭中游鱼的美景.【课后体会】要求学生反复朗诵课文,在读中正音,理解文意,争取当堂成诵.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赏读课文,理清作者行文思路和思想感情.记承天寺夜游1教学执行时间20_年9月13日一、课程目标:1背诵并能默写这篇课文. 2理解作者壮志未酬而又心忧政事的心情. 3、学生把课文描写的情景加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教学策略:朗诵法、讨论法、抄读法.三、重点难点:1、学习作者用极精练的语言容纳丰富思想感情的手法.2、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古代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教 学 活 动一、介绍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导入课文1师: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一,写诗讽刺新法,受到迫害而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使.苏轼到黄州之后,留恋山水,感怀人物,歌咏唱酬,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名作.这些作品也成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你能背诵几首呢? 2师:皓月当空,难以人眠,披衣而起,独行小院中,不知大家是否有过这种经历.一代文豪苏东坡厚积薄发、拈重就轻的这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就为我们很好地诠释了这种情境,相信大家读后一定能与作者感同身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那份复杂的孤独,享受那份难得的静谧. 二、疏通文意,理清作者行文思路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阅读课文,释疑答难,带领学生疏通文意.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段.点拨:整段无一月字,却句句写月,用暗喻手法写“月光如水”之景,只出现喻体“水”,而没有出现本体“月”,既把意境刻画得清丽空灵,又简省了语言.此外,古代的文人墨客喜欢以竹、柏寄托情志,象征他们超凡脱俗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怀.苏轼在此借景抒情,也有表达他和张天民友情深厚之意.3文末段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月色竹柏处处皆有,只因今夜此时两个“闲人”而变得不平凡起来.引导学生分析“闲人”的的含义: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体会“闲人”的含义:这篇短文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天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此时苏轼被贬到黄州已是第五个年头了,虽然有壮丽山河可游乐,却仍感壮志未酬、心忧政事,自谓“闲人”,表面上嘲,实际是抒发愤懑之心情.二者“同是天涯沦落人”,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感慨万分!三、抄读课文:让学生用行楷抄写课文,并尝试当堂背诵,同时体会作者包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四、复述课文1让学生复述课文.复述的内容既要包括文中描写的实景,又要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还要有自己在不脱离原文的基础上必要的描述.要求: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注意在原文基础上加以想象,掺杂必要的描述,同时在描述过程中要体现出作者的心情.2对复述者想象的内容加以评价.【课后体会】学习本文前,教师应简单介绍一下苏轼被贬的情况,作为理解文中议论的背景;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体会在描写中的作用;此文甚短,可让学生当堂完成背诵、默写.游恒山记1教学执行时间20_年9月14日一、课程目标:1熟悉并把握课文的生字生词,理解文章大意.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恒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景物特点.二、教学策略:图片展示法、串讲法、问答法、抄读法.三、重点难点:学习本文简练而形象的语言及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难点:学习本文简练而形象的语言及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教 学 活 动 一、介绍背景,导入课文1师:明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遍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徐霞客游记是他三十多年旅游勘察的记录.(简单介绍徐霞客旅游勘察的情况)本文便是他登北岳恒山时的日记.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1让学生自读课文,看注释,学生字,疏通文意.(字词提示见板书1)2师:请大家看第一段写了些什么?“风翳净尽,澄净如洗”属哪种表达方式? 2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第一段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略写) 表达方式:描写.3师:第二段主要写什么?3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写上山登顶的经过.(详写)从上山到登顶的过程中,作者描写哪些景物?(在明确答案中层示相关图片)(1)景物:望仙台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2)作者是在这个过程中是怎样安排详略的?点拨:作者的略写,也能抓住景物的特色,一步到位,准确而生动.如写松,则“松影筛阴”;写北岳殿,是“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话虽不多,而景物的形象却活现于笔下,使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细,如写其险峻,“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写其难攀,“满山短树蒙密,槎材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可见攀登之不易.(3)请谈谈你对徐霞客“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精神的认识.(3)结合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讲讲这种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的重要性.4师:第三段写什么? 你能解释一下文中所说“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 北”的现象吗?(安排学生在课前查资料找出答案) (2)根据文中所述,请你判断恒山的具体地理位置,画一张恒山方位图.5师:第四段写什么上山下山,作者的观察角度也有所变化,试举例说明.4阅读第四段,回答问题: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 (1)山西干旱少雨,山南向阳多蒸发,虽然是土山也没多少树;而山北是阴坡,化雪时间长,又少蒸发,所以较湿润,虽是石山,却长了很多树. (2)阅读课文,划恒山方位图.5阅读第四段,回答问题: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点拨:这样的描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也看出作者观察事物的细致.表明作者视角转换的语句:“南经松柏林,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游恒山记2教学执行时间20_年9月15日一、课程目标:1、体会本文简练而形象的语言及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2、学习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二、教学策略:图片展示法、串讲法、问答法、抄读法.三、重点难点:学习本文简练而形象的语言及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难点:学习本文简练而形象的语言及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教 学 活 动一、翻译课文1范读课文,注意咬准字词,读出感情.2抽学生朗读,在反复阅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抽多名学生按段翻译课文.教师可先作示范,以第一段为例:“十一日,风停云散,碧空如洗.我拄着拐杖开始攀登恒山,向东走,一路尽是低矮的土山没有爬山的辛劳.”要求:在全面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翻译课文,要做到文字顺,尽量以直译为主,个别地方,如原文中带有描绘性的部分可以采取意译的办法.4点评修正,二、组织课堂讨论1师:大家从这篇游记中可看出作者怎样的精神?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敢于挑战人生极限.2将学生分组,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情况展开讨论.针对某一话题(如目前的登山运动,有时会出现伤亡的情况,该怎样看待这一现象),分组讨论,选派代表作好发言记录.3让各组代表进行发言,大家点评.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明确: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人生的困难和挫折是常有的事情.正如登山,目标的达成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困难被克服来实现的,因此,登山运动与人生旅程有着象征性的对应关系,都需要恒心、毅力和韧劲.人生应该有一个目标,在目标的召唤下,向顶峰发起冲击,“不 畏艰险,迎难而上”是人生的应有之义,否则,等待我们的只有失败. 三、背诵默写1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第二段中从“还过岳殿东”到“始登其顶”这一段文字.2指导完成课后练习题三.3、确认读下列字词,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风翳净尽 策杖登岳 浅阜 无攀跻劳 虬松 离立 循崖乘峭而上 杰坊 官廨 拾级 庑门 穹碑森立 危崖 间道 槎材 比肩连袂 不啻课后体会本文生字较多,句子较拗口,教学时要求学生先预习,掌握生字生词,熟悉课文课堂上教师要范读,也要让学生朗读,在反复阅读中理解文意,对于需要重点研讨的段落,可采取串讲的方法进行教学.满井游记1教学执行时间20_年9月16日一、课程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明白词句含义. 2欣赏文中的写景名句,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二、教学策略:问答法、点拨法.三、重点难点:通过细节描写领略文章的意境. 难点: 体会作者“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教 学 活 动一、导入课文,检查预习,1师:明末的小品文清新俊美,简洁雅致,历来为后人所称道,“公安三袁”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袁”之一的袁宏道的写景名篇满井游记.2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3检测学生对文中字词的掌握情况. (见板书设计1)二、朗诵课文,疏通文意1范读部分语句,指导学生朗诵课文. 如第二段“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一句,朗读时要加重语气.两个长句要注意停顿:“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赜面而髻鬟之始掠也.”2指导分析文章的内容.(见板书设计2、2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大意,梳理行文思路. 三、重点研读第二段1师:第二段写满井早春的景色,以及作者的喜悦心情.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点拨:“稍和”二字,表明天气并不暖和,只是出游心切,迫不及待.“脱笼之鹄”的比喻刻画出作者在长冬蛰伏后闻到春天气息的喜悦心情.作者用一个排比句,写出游人的种种情态,又用拟人手法描写动物的“喜气”,真是处处洋溢着春意.2本段比喻的运用贴切新奇,是全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引领学生体会.(见板书设计)3让学生尝试着翻译第二段,以加深印象.板书设计 1准确认读下列字词并释义.燕地 花朝节 冻风时作 飞沙走砾 局促 土膏 脱笼之鹄 乍明 鬣蹇 浃背 曝沙之鸟 呷浪之鳞 2文章大意 第一段写北京附近早春的风沙天气. 第二段写满井早春的景色,以及作者的喜悦心情. 第三段写作者自己能够有此闲情出游的原因. 满井游记2教学执行时间20_年9月17日一、课程目标:1、比较作者流露的性情和小石潭记及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所抒发的感情的不同.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教学策略:问答法、点拨法.三、重点难点: 通过细节描写领略文章的意境. 难点: 体会作者“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教 学 活 动 3比喻手法的运用 人写水.“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 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形象准确地描写了二月春水特有的形态、 颜色和温度.) B写山.“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聩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这个比喻不仅写出积雪消融,山峦转翠,青山显得格外清新,分外娇艳的特点,同时还极富荚感,充满神韵,表现了青春的活力,真是形神兼 备.) C写麦田.“麦田浅鬣寸许”,早春二月,麦苗高约寸许,又时时在拔节,就像兽身上生长着的浅浅的鬣毛.这个比喻写出了早春二月田野麦苗的形态和季节特征. 2指导分析文章的内容.(见板书设计2、2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大意,梳理行文思路. 三、重点研读第二段1师:第二段写满井早春的景色,以及作者的喜悦心情.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点拨:“稍和”二字,表明天气并不暖和,只是出游心切,迫不及待.“脱笼之鹄”的比喻刻画出作者在长冬蛰伏后闻到春天气息的喜悦心情.作者用一个排比句,写出游人的种种情态,又用拟人手法描写动物的“喜气”,真是处处洋溢着春意.2本段比喻的运用贴切新奇,是全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引领学生体会.(见板书设计)3让学生尝试着翻译第二段,以加深印象. 【课后体会】 本课教学只有一课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学会用工具书学习本文的生字生词.教师要指导学生重点研读第二段,体会比喻手法运用的妙处.诗词五首1教学执行时间:20_年9月20日一、课程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明白词句含义.2引导学生认识古风、格律诗和词的不同形式,了解其特点.二、教学策略: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三、重点难点: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阅读中把握语言风格,体味诗词意境.2引导学生超越时空,与古代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教 学 活 动一、导入课文:1师: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唐诗宋词更是这座诗歌金字塔尖上璀璨的明珠.谁能给我们背诵几首?2师:本课所选都是名家名篇,既有“诗圣”杜甫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又有孟浩然和爱国诗人陆游做客农家的田园风情;既有渔家傲苍凉悲壮的英雄气概,又有浣溪沙“谁道人生再无少”的意气风发.下面我们就具体地感受这些诗词的独特魅力.3介绍杜甫情况及作品背景.二、诵读课文,理清作者行文思路,1学生诵读课文,参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教师给以适当的指导.(见板书设计)2对重点词句加以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行文的精彩和他博大的胸怀.3指导学生背诵此诗.三、课堂讨论1组织课堂讨论:结合杜甫的身世,谈谈你对这首诗歌最后一句话的理解.2让学生代表发言,引导学生认识到他的博大胸怀其个人思想境界的必然结果.2学生代表发言,通过讨论,认识到杜甫推己及人的胸怀是他从小所受教育、家庭的熏陶及个人思想境界的必然结果. 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行文思路 第一段写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 第二段写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惜. 第三段写大雨中长夜沾湿的苦痛. 第四段写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他的美好理想.附1诗歌基本常识(1)诗是古代运用最广的有一种韵文,门类众多,体式纷繁.如以句式言,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如以体裁言,有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律体等.简而言之,可大致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诗词五首2教学执行时间:20_年9月21日一、课程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明白词句含义.2引导学生认识古风、格律诗和词的不同形式,了解其特点.二、教学策略: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三、重点难点: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阅读中把握语言风格,体味诗词意境.引导学生超越时空,与古代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教 学 活 动一、介绍诗歌常识,讲述作品背景1讲解诗歌的基本常识.(见参考资料1)2介绍作者孟浩然和陆游的基本情况,以及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二、诵读课文,理解诗意1播放背景音乐,范读两篇诗文.2让学生生诵读两首诗,理解诗意.3要求学生默写.4抽学生描绘性复述诗文的内容. 三、比较阅读两篇诗文,1师:这两首诗都说了什么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生:二者都叙述了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使人留恋的田园风光,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也流露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2师:这些内容可以从哪里看出来?2生:可以从“故人”、“客”、“田家”、“农家”、“邀”、“留”、“待到还来”、“乘月扣门”等词汇和句子中判断出来.3师:在具体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的时候,二者有何不同?生:从两诗的颈联上可以看得出来,一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是一种开窗畅饮、款款叙事的恬静画面;一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是一种击鼓吹箫、新奇亲切的热闹场面.4根据我们刚刚学过的诗歌的基本知识,二者分别属于哪两种诗歌体裁?生:过故人庄是五言律诗,游山西村是七言律诗.5在具体的表现方法上,二者又有何差别? 点拨:前者纯粹用描写的方式,表现美丽的田园风光,使用白描手法,写景抒情,都很平实自然;后者虽然也是描绘农家的景色和风情,但在形象的描绘中,又多了一些哲理性,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已成为今天人人熟知的名句,它明写跋山涉水、往复回环的进山历程,实际上暗喻人生总有峰回路转时的哲理.6我国古诗中象这样具有哲理意识的诗句还很多,让学生再举出一些例子,再说说它们各自包含了什么思想?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课后体会】诗歌的讲解不可以太细,只要对较难的字词做分析,让学生大致了解,把重点放在反复复诵读上,在读中理解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和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古风、格律诗和词的基本常识.诗词五首3教学执行时间:20_年9月22日一、课程目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诗词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树立起民族自信心.二、教学策略: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三、重点难点: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阅读中把握语言风格,体味诗词意境.2引导学生超越时空,与古代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教 学 活 动一、讲解词的基本常识及作品背景1讲解词的基本常识.(见参考资料2)2介绍作者范仲淹的基本情况,以及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二、诵读课文,理解词意,体会其风格(1范读两篇词,读出感情.2让学生生诵读两首词,理解词意.3.指导学生初步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三、分析渔家傲,1师:本词上阕写景,首句“塞下”二字指明地点,茫茫戈壁为全词提供了一种雄浑的背景.“秋来”二字说明时间,秋风萧瑟,令人心寒.“风景异”之“异”总领下文.中隔“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雁无留意,可见萧瑟与荒凉之甚.紧接着,风景异之表现:号角凄厉,重重关山,落日孤城.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什么特点?生:从时间到地点,从“风景异”到“衡阳雁”,作者刻画的力度在逐步加深和递进. 2师:下阕抒情,作者所抒情感中有着内在对峙和矛盾.如“浊酒一杯”,举杯浇愁,思乡心切,“家万里”,可是家却在万里之外,这是一句话内部的对峙. 请在文主丝盅其他类似的词语.2细读上阕,思考回答:“燕然未勒”,封狼居胥,建功心切,“归无计”,有家难回,遥遥无期,同为一句之内的对峙. 3师:把这二句合起来看,思乡与建功恰恰是一对矛盾,这是句与句之间的对峙.这种对峙的结果便是末三句,悠悠羌笛之哀婉,离乡将士之难眠,白发征夫之泪水,凄凉悲壮,令人震撼. 四、体会浣溪沙的思想感情,并与记承天寺夜游相比较(1让学生谈谈浣溪沙的思想感情. 点拨:本文是写雨后游兰溪,虽也有“萧萧暮雨”的凄冷意境,但总体上作者的心境是闲散自在的.2师:“谁道人生无再少?”的反问句反映了作者的何种心态? 2,生:抒发了作者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情感,反用白居易诗句之意,又表现出作者的达观心态. 3师:这篇词中作者与记承天寺游记的心境有何不同? 3生:记中作者心里愤懑寥落,而此诗中作者闲散自在. 诗词五首4教学执行时间:20_年9月23日一、课程目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诗词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树立起民族自信心.二、教学策略: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三、重点难点: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阅读中把握语言风格,体味诗词意境.2引导学生超越时空,与古代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教 学 活 动一、背诵诗词1抽几个学生当堂背诵诗词五首.2和全班学生一起背诵,必要时给以提醒二、默写诗词抽学生到黑板前默写过故人庄、游山西村、渔家傲和浣溪沙. 三、翻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点评 四、字词积累1要学生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并给加点的字注音.塘坳 丧乱 突兀 具鸡黍 场圃 就菊花 鸡豚 燕然 未勒附2 (2)古体诗和近体诗都是唐代形成的概念,两者相对而言.唐人把不讲究平仄、不要求对仗、押韵较宽松、每首诗的句式和句数没有严格规定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又称古诗和古风.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古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着眼而界定的一个诗体概念,不能以某诗产生于唐代以前或以后来判断它是否属于古体诗.唐宋以来的诗人,除写近体诗外,也时常写些古体诗,如杜甫的北征、羌村三首和孟郊的游子吟等. (3)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诗.在句数、句式、平仄、对偶、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它按句数多少又可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律诗两句为一联,第一、二句称首联,第三、四句称颔联,第五、六称颈联,第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超过八句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它的句数必须是双数.2词的基本常识 (1)词是由诗歌和音乐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新型格律诗,盛行于两宋.词在早先的职责是充当乐曲歌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