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二)学案.doc_第1页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二)学案.doc_第2页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二)学案.doc_第3页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二)学案.doc_第4页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二)学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二)学案【课标解读】1、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制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了解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北宋改革、元朝的行省制度,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3、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4、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教学安排】3课时【预习内容】1、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条件,秦的统一。(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影响。2、汉代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3、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复习过程】【知识梳理】一、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朝的统一1、统一的历史条件(结合选修四)(1)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2)诸侯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3)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实力日益强大(4)秦王嬴政雄才大略,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2、统一的过程:从公元前 年至公元前 年,先后灭掉了 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 。3、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 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生产的发展。(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群雄割据的战乱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心愿,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首先表现为皇权至上另一体现是“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2、中央集权制度内容(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大权总揽;“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 (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3)地方官制废 ,置 (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3、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二、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一)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背景: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刘邦分封同姓诸侯,导致诸侯国尾大不掉。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结果爆发了七国之乱。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行 解决了诸侯国问题。3、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二)唐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1、中央:三省六部制(1)结构:三省 (起草诏令)、 (封驳审议)、 (负责执行)六部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 (主管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主管户籍、土地、赋税等)、 (主管礼仪、科举等)、 (主管军政)、 (主管刑狱)、 (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等)六部, 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 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2、地方:节度使的设置及其危害(三)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1、背景:唐末藩镇割据发展为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2、措施: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派 出任地方长官,同时设 负责监督。收财权: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3、影响:(1)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2)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四)元朝的行省制度1、目的:为了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加强统治。2、措施:(1)中央:元废三省,设一省制(即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提高行政效率。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 、 、 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拥有大权。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 进行管理。3、影响: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 的开端。(五)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1、宰相制度的废除(1)废除原因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争权夺利,引起政局动荡。明太祖吸取前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中书省和宰相权力严加控制。(2)废除: 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处死宰相 ,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宰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不得再立宰相。(3)影响: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高度。2、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1)明朝的内阁明太祖设 原因:明太祖废除宰相后,重要的政务都要由皇帝亲自处理。由于政务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为此设立殿阁大学士。特点:殿阁大学士品级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内阁的设立:明成祖朱棣正式在 设立内阁,内阁制度正式成立。(2)清朝的军机处设立背景:清朝建立后,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 来处理。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 、议政王大臣会议与 三足鼎立,相互制约。到 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 组成人员: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办事特点:简、速、密职能:由参与处理军政到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 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品级不高,不得私自与官员交往,皇帝召见,只能跪受笔录。影响军机处是皇帝的工作班子,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六)选官、用官制度1、演变:两汉: 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 制;(3)隋唐至明清: 制2、科举制(1)概念: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吏制度。“科”指的是考试科目,“举”指的是选拔人才。科举制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2)创立:隋朝(3)完善:唐朝唐朝继承和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表现在:一是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二是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三是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有利于唐诗的发展。(4)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的历史意义,表现在:第一,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它冲破了士族门阀垄断国家政权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第二,它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国家政权,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第三,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第四,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权和任用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地主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总之,科举制把荐官制发展到考官制,这无疑是一大社会进步,并为以后历朝沿用,乃至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5)发展:北宋(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制的改革)北宋中期,王安石在进行变法时,对科举考试的内容进行了改革。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王安石对科举制的改革是为其变法服务的。后来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这些对科举制改革的措施也被废除。(6)衰落:明朝(八股取士)(7)废除:清末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重难点问题】1、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传承制度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2、全面认识和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又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2)产生原因:经济上:封建的经济基础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决定,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生产的发展。政治上: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权维护统治。思想上:法家的集权理论是产生的思想基础。地理角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经济。(3)基础和矛盾两大基础:经济基础: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理论基础:韩非子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两大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4)发展历程: 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于明清。(5)演变趋势: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6)特点:皇权至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宣扬“君权神授”文化专制(7)作用: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科技文化的繁荣。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的融合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消极作用:明清以后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还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 3、丞相与内阁的区别 高考资源网宰相内阁首辅权力来源宰相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职 责中央一级决策者侍从咨询为主任 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由皇帝决定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对皇权影响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4、区别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应用时代确立于秦、盛行于汉确立于隋,盛行于唐丞相职权地位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作用地位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趋向巩固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向完善【高考链接】1.(2008年山东文综)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2.(09年上海历史)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3.(09年江苏历史)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4.(09年广东历史)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5.(09年广东历史)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a清 b明 c汉 d秦6( 08全国文综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