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滨海县陆集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13 曹刿论战巩固及拓展 苏教版.doc_第1页
江苏省滨海县陆集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13 曹刿论战巩固及拓展 苏教版.doc_第2页
江苏省滨海县陆集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13 曹刿论战巩固及拓展 苏教版.doc_第3页
江苏省滨海县陆集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13 曹刿论战巩固及拓展 苏教版.doc_第4页
江苏省滨海县陆集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13 曹刿论战巩固及拓展 苏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曹刿论战课堂讨论 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句含义。班级:- 姓名:-;-十年( )春,齐师伐( )我( )。公( )将战。曹刿请见。其( )乡人曰:“肉食者( )谋( )之,又何间( )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 )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 )敢专( )也,必以( )分人。”对曰:“小惠未徧( ),民弗从( )也。”公曰:“牺牲( )玉帛,弗敢加( )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 )也。”公曰:“小大之狱( ),虽( )不能察( ),必以( )情( )。”对曰:“忠 )之属( )也。可以( )一战。战则( )请从( )。” 公与之( )乘。战于长勺。公将鼓( )之(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 )之。刿曰:“未可。”下视其( )辙( ),登轼而( )望之,曰:“可矣。”遂( )逐( )齐师。 既( )克( ),公问其( )故( )。对曰:“夫( )战,勇气也。一鼓作( )气,再( )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 )克之( )。夫大国,难测( )也,惧( )有伏( )焉( )。吾视其( )辙乱,望其旗靡( ),故逐( )之。”探讨下列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1、何以战?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战于长勺。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 刿 论 战 课堂巩固 (一) 选编:张井冈 审核:张井冈 2014.12.19 1、通假字 小惠未徧 _同_,_。 2、古今异义 齐师伐我 师 古义:_ 今义:师长 又何间焉 间 古义:_今义:中间 肉食者鄙 鄙 古义:_今义。卑鄙 牺牲玉帛 牺牲 古义:_今义:为了正义舍弃生命 弗敢加也 加 古义:_今义:增加 小大之狱 狱 古义:_今义:监狱 虽不能察 虽 古义;_今义:虽然 再而衰 再 古义:_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3、词性活用神弗福也 福:名用为动,_。 公将鼓之 鼓:名用为动,_。4、一词多义请 曹刿请见 _ 从 战则请从 _ 战则请从 _ 民弗从也 _ 故 公问其故 _ 故克之 _以 何以战 _ 必以分人 _ 不以物喜 _ 必以情 _ 之 肉食者谋之 _ 公与之乘_ 小大之狱 _ 公将鼓之 故克之 其: 其乡人曰 公问其故 下视其辙 于: 战于长勺 苛政猛于虎 5、划出节奏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肉食者鄙 惧有伏焉6、特殊句式 (1)判断句(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夫战,勇气也。译作 _ (2)省略句: (有省略主语,有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翻译时要补出来中的省略成分。)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必以( )分( )人。 小信未孚,神弗福( )也。 可以( )一战。 一鼓作气,再( )而( )衰,三( )而( )竭。(3)倒装句(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译为:_ 战于长勺。译为:_7、相关成语 _:“鼓”,敲鼓;“作”振作;一,“第一次”。指战斗刚开始时士气最旺盛,现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劲头十足时,一下子做完。有鼓励的意思。 _:辙:车辙;靡:倒下。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8、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 (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神情与苏、黄不属 c、属予作文以记之曹 刿 论 战 课 堂 巩 固 (二) 选编:张井冈 审核:张井冈 2014.12.19班级:- 姓名:-;-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曹刿请见( )又何间焉( )小信未孚( )牺牲玉帛( )小惠未徧( ) 登轼而望之( )二、为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解释出正确的解释。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3神弗福也( ) 4小大之狱( )5战于长勺_ 公将鼓之_ 公将驰之_ 遂逐齐师_ _6小惠未徧( )小信未孚( )公问其故( )望其旗靡 ( )7既克,公问其故( )( )8彼竭我盈( )9忠之属也( )10何以战( )11弗敢专也( )三、 填空。1、曹刿论战选自_ _,这部书传说是_ _时期_ _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2.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 ,文中相关的句子是: 3.曹刿认为进军、反攻的有利时机是 之时;追击开始的时机是 之时。4.本文说明了必须 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5.本文以 长勺之战的经过为线索,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 和军事上的 。6.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他不顾同乡劝阻“请见”,表现了他 。7.“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前文与该句呼应的句子是“ 。” 8.“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9、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_ _,发生的时间是_,地点在_。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翻译: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翻译: 五、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曹 刿: 鲁庄公: 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答: 七、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1)战前: (2)战中: 八、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简要说说。政治方面:_ _军事方面:_ 九、齐鲁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结合课外积累,你能举出两个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吗?_ _10、鲁国获胜的原因有那些?其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结合实际简要谈谈。_ 11、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可以一战”的重要条件。他们的观点有没有矛盾之处,做简要分析。 曹 刿 论 战 课 外 拓 展 (一) 选编:张井冈 审核:张井冈 2014.12.19(一)(甲)十年春,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班级:- 姓名:-;-注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与:亲附,拥护爱戴。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又何间焉 间:_(2)小惠未徧 徧:_ (3)战则请从 从:_(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非:_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2分)、 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曰 d辍耕之垄上11翻译下列句子。(2分)(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译文: 12(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2分)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014题。(15分)甲十年春,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故逐之。”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宋人既成列2,楚人未既3济。司马4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5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6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7伤,不禽二毛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9,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注释1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2成列:指摆好阵势。3既:尽,全部。4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5陈:通“阵”,指摆好阵势。6门官:国君的卫士。7重(chng):重复,再次。 8二毛:头发斑白的人。9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禽:通“擒”。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神弗福也 福:_ (2)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_11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2分)(1)下 视 其 辙 (2)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弘1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_(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译文:_ _1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14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2分)答: (三)【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望其旗靡,故逐之。”【乙】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节选自公羊传)【注释】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期:约定时日。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济:过河。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迨:趁着。既:尽,完了。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然后襄公鼓之 鼓: (3)公将鼓之 ( ) (4)宋人既成列( )11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 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译文: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13 、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4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15用原文语句答题。(3分)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 ;(2) 。(四)【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乙】王,帝第五子元杰也。尝作假山,召僚属置酒,众皆褒美,坦独俯首。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安得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督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时帝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注王:指益王赵元杰。帝:宋太宗。僚属:下属官吏。坦:指姚坦。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1)又何间焉?(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众皆褒美,坦独俯首。( )(4)尝作假山。( )9翻译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文: (2)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 译文: 10从甲、乙两文可以看出,鲁庄公与宋太宗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有何相同之处? (2分)答: 曹 刿 论 战 课 外 拓 展 (二) 选编:张井冈 审核:张井冈 2014.12.19(五)【甲】公与之乘故逐之。”【乙】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虏人过五千,移文旁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释:廉范:廉颇的后代。故事:按旧例。虏:敌人。移文:发文书。传檄:发出紧急公文。交缚:交叉缚扎。热火:点火。星列:象星一样布满。待旦:等到天亮。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 望其旗靡( ) 会匈奴大入塞( ) 俄而,斩首数百级( ) 范兵不敌( ) 公将鼓之( ) 范乃令军中褥食( ) 21用“/”划出下边一句话的朗读停顿。(1分) 虏 众 盛 而 范 兵 不 敌。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_ 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译文:_ 23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之时,第二次是在_之时(用原文填空,2分)。乙文中,廉范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也表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廉范在作战中采用的妙招是_ 。(可用原文作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24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_ ,又能做到胆大而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六)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故逐之。”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释】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 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 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 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shn),流泪的样子。涕,眼泪。 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 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 邪(y):同“耶”。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神弗福也_ (2)彼竭我盈 _(3)明帝问何以致泣_ (4)元帝异之 _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具以东渡意告之。 11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 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12甲乙两文都主要以 描写来表现人物。乙文这个小故事表现了明帝的_。(2分)(七)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12分)【注释】原原国,姬姓小国。令限令。疏军撤兵。疏,散、撤。谍刺探军情的人。信信用。庇庇护,即赖以生存。孟门原国地名。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又何间焉( ) (2)公令疏军而去之( )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其室 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10翻译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文段理解。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 ”和鲁庄公的“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 ,乙文写的是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 ”这一句。(九)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 故逐之。” 乙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肉食者鄙(卑鄙) 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c小大之狱(案件) d齐师败绩(大败) 10翻译下面句子。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1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12简要回答问题。 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13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十一)(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之日“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7解释加点的词。(4分)肉食者鄙 忠之属也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9 甲文写战争,乙文写治国,但都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请写出你的理解。 (八)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固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日:“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公输) 12词语理解。(6分)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遂逐齐师 公问其故 望其旗靡 公输盘诎 (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 克己奉公 b 克敌制胜 例句:以牒为械 a 为民请命 b 下不为例 1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夫大国,难测也。 (2)虽杀臣,不能绝也。 1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十二)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注】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宾从:服从、归顺。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属:同“嘱”,委托、托付。20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将三军,使士卒乐死() 敌国不敢谋( )百姓不信( ) 方是之时( )2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中的意思。(4分)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2你认为吴起是怎样的人?结合上面的文言文简要阐述。(至少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4分) 23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问题。(4分)十年春,齐师代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魏王在“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之时任用田文为相,请结合选文中鲁庄公的言行,简要分析古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 (十三)【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警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史记) 注释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易置:撤换。 奇兵:变化莫测的军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小惠未徧 (2)牺牲玉帛 (3)而绝其粮道 (4)秦悉坑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3(1)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 。 (2)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 。 4乙文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十四)【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