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 琵琶行(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琵琶行(并序) 学习目标: 1. 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2. 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理解本诗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及其在当时的社会意义。 关于课文: 1. 背景简介 白居易是唐代中叶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少年时,因避乱越中,得以接触普通劳动群众,对后来创作同情人民疾苦的诗歌有一定的影响。他在一些诗中,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罪恶,提出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正因为如此,触犯了不少权贵。琵琶行就写在政治上遭受打击,被贬为江州司马的时候。 2. 结构简析: 全诗分为五个自然段,诗前有小序。小序交代了创作这首诗的时间、地点,诗人当时的政治处境和创作动机,概述了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 首段八句,不仅写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环境、缘起,而且定下了全诗悲凉伤感的基调,为情节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二段着重描写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 第三段是琵琶女自叙身世。 第四、五段可看作一个部分,主要写诗人的感慨。 3. 课文重点难点 诗中描摹音乐的片断,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里描写音乐的绝唱。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描摹音乐,状无形音乐如在眼前,引导学生体会描摹的妙处,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这是本课的重点难点。二. 重点、难点: 琵琶行第二段音乐描写中最精彩的部分是琵琶女演奏霓裳羽衣曲和六幺的描写,可从中体味其意境与声韵美。 诗人将她的三次演奏贯穿全诗,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画面。写琵琶女技艺高超,有三个代表性乐段:乐段一以比喻与摹声写大弦小弦及二者交错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急切而愉悦的情调。乐段二先写了“莺语”般清丽又流畅的乐曲,后又变化为“泉流冰下”的冷涩之音,直至弦凝绝”似终止状态,以静写动,以无声写有声,使听者与演奏者的意绪完全融合到一起。乐段三开始即奏出“银瓶乍破水浆迸”的最强音,是高潮到来的信号,迅速发展而为“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听者正紧张入神之际,“四弦一声如裂帛”,乐曲终止了,使人有余音绕梁之感。 诗人借写琵琶女悲凉的身世,来抒发自己政治上遭受打击,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牢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作者感触最深的表白,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句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情,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 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有独到之处:(1)诗人运用了比喻修辞。(2)写了弹奏者与听者的感情交流,较单纯客观地描写声音,效果要好得多。(3)不但写有声,而且写无声,是虚中见实的中国古代艺术传统特色。【模拟试题】一. 基础知识 1. 下列括号中的字注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 ) a. 湓(pn)浦口憔(qio)悴铮(zhng)铮然 恬(tin)然迁谪(zh) b. 荻(d)花浔(xn)阳嗒嘈(zo) 六幺(yo)迸(bng)裂 c. 唧(j)唧银钿(din)篦(b)子 呕哑(u y)收敛(lin) d. 予(y)左迁九江郡司马委身为贾(g)人妇 嘲哳(zho zh) 2.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3)铁骑突出刀枪鸣(4)整顿衣裳起敛容 (5)凄凄不似向前声(6)嘈嘈切切错杂弹 (7)我闻琵琶已叹息(8)暮去朝来颜色故 a. (1)(3)b. (2)(4) c. (5)(8)d. (6)(7) 3. “左迁”、“出官”、“迁谪”等词涉及到古代职官制度。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三个词都表示白居易被贬官降职。 b. “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与之相反的是“升迁”、“拜”、“除”等。 c. “出官”是外出做官,不涉及官职升降。 d. “迁谪”是贬官的意思。“迁”是指官职的变化,“谪”是被罚流放或贬职的意思。 4.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问)千呼万唤始出来(才) b. 弦弦掩抑声声思(愁思)醉不成欢惨将别(悲伤) c. 铁骑突出刀枪鸣(突然冲出)秋月春风等闲度(不当作一回事) d.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时)凄凄不似向前声(像以前那样) 5. 下列各句中的“为”和“委身为贾人妇”中的“为”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有( ) a. 为翻作琵琶行b. 非为织作迟 c. 黄泉共为友d. 君家妇难为 e. 为仲卿母所遣 6. 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个“其”指代对象相同,两个“命”意思相同。 b. 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两个“命”意思不同。 c. 两个“其”指代对象相同,两个“命”意思不同。 d. 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两个“命”意思相同。二. 阅读能力 读下面的诗句,回答后面的问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7. 第一段的诗句中有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请在这些句子下面画上横线,并说明其作用 答:_ 8. 第二段的两句是琵琶女弹琵琶之后,听众的反映和周围景色的描写,试简述这两句运用的手法和作用。 答:_ 9. 第三段是作者关于浔阳住地景物的描写,这与诗的哪些句子照应?这几句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些句子映衬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 10. 用白话文写出第三段最后四句的意思,要注意情境的表达。 答:_ 11. “主人”四句写什么,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答:_ 12. “忽闻”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答:_ 13. 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是怎样精练而又细腻地写她此时矛盾而又复杂的心情与神态的?(用课文原句回答) 答:_ 14. “今夜闻君琵琶语”中的“语”如果换成“曲”,有什么不好? 答:_ 15. 试从鉴赏的角度说说“别有幽愁暗恨生”中的“幽”能否换成“忧”?为什么? 答:_ 16.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是全诗中心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诗人与琵琶女有相同的身世,又通过琵琶声产生共鸣,不用说什么,两人一见钟情。 b. 这两句诗是诗人对琵琶女进行安慰:既然两人都到了如此地步,不必抱怨,谁都是无可奈何。 c. 两句诗既表示出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又表达出对自身处境的无限感慨。 d. 两句诗是说两人同病相怜,既然相互了解了,不必再多作解释,还是快一些弹奏琵琶以愉情更重要。 17. 关于琵琶行的写作特色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然后两条线索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上。两条线一明一暗,一反映民间的变化,一反映朝政动乱的变化,虚实相生,结构在严谨中见出错落。 b. 全诗叙事为主,主干单纯突出,情节的不断发展,使主题内容不断升华。按时空的次序来组织情节,安排叙事,使全诗显出一种变化、流动的美。 c. 诗歌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琵琶女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同时,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还坦露了自我形象。 d. 全诗详略得当,琵琶女自诉身世时,详昔而略今;写自己遭遇时,则压根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是以彼之详,补己之略。三. 填空、默写、简答 18. 白居易,字_,号_,曾官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_唐诗人,主张“_,_。”著有_。是_运动的倡导者,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叙事诗_、_等。 19. 用诗中原句填空来回答问题。 (1)这首诗中音乐描写十分出色。对琵琶女的演奏,诗人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形容。用“_,_,_,_”来形容旋律舒缓流畅,忽强忽弱;用“_,_”来形容旋律由流利婉转而逐渐低沉凝涩;用“_,_”比喻曲调的高亢雄壮。 (2)琵琶行一诗中的环境描写耐人寻味,开头“_”烘托了当时的惨淡气氛;听琵琶女演奏完毕又以“_”表现了听者陶醉其间如梦方醒的意态。四. (一)阅读司空曙江村即事,回答问题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 首句写渔翁_“不系船”三字为全诗的关键,以下诗句全从这三字生出。 2. 第二句承接上句,点明地点、时间及人物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不系船”的原因。船停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下去了,人也_。因此连船也懒得系。 3. 三四句紧承第二句,宕开一笔,将意思推进一层,进一步说明“不系船”的原因: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_有什么关系呢? 4. 全诗通过“不系船”这一件小事,表现了江村风景的_,社会生活的_,主人公心境的_。(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夜宿七盘岭 沈斯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1. 诗人开篇破题,说自己孤身远游,此刻正_ 2. 次联写夜宿时所见的远景,因“高卧”而使月亮_ 3. 三联写夜宿的节物观感。诗人独宿异乡,望着_听着杜鹃的悲啼声。 4. 末联中“浮客”即游子,是指_,“空留听”指杜鹃催归,自己却不能归去。 5. 诗人首联便抒发心臆,表达一种_的情绪。 6. 次联中诗人通过描绘_生动地表现出“高卧”的情趣。 7. 作者在三联用平仲(银杏的别称)这种南方异乡树木来寄托自己_如屈原的橘颂 8. 末联写自己正沉浸在杜鹃的悲啼中,鸡叫了,快要上路了,这七盘岭上不眠的一夜,更加引起对关中故乡的_。(三)读下面的诗和词,按要求回答问题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清平乐 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行无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 二者反映思想感情的共同点是什么? _ 2. 二者反映的作者感情的不同点是什么? _ 3. 作者寻觅春天的方法有所不同,找出相关两句来。 _【试题答案】一. 1. d(哳zh 予y作第一人称时a. 恬tinb. 嘈 coc. 哑y) 2. d 3. c(“出官”是派往京城以外任职) 4. d(暂,忽然、一下子) 5. cd(“为”是“做”之意) 6. b(“其”(1)代琵琶乐音(2)代琵琶女;“命”(1)摆设(2)命名)二. 7. 画线的句子应为“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 作用是烘托环境、渲染气氛。 8. 手法是烘托 作者是写出听众已处忘我境界,写江心秋月冷照,以烘托演奏效果。 9. 与上述二段中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照应 有烘托作用表达了谪居浔阳的郁闷心情。 10. 我住处靠近湓江,地势低下,非常潮湿,枯黄的芦苇和苦涩的竹子在住宅周围生长。这里早晚能听到什么声音呢?听到的只是杜鹃整夜的啼声和猿猴悲哀的叫声。 11. “主人”四句写饯别时凄凉情景。作者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 12. “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13.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4. “语”即曲声,但也含有琵琶女通过音乐表露心声的意思。 15. 不能。诗中“愁”即忧愁,不须再用“忧”,“幽”是深的意思,用“幽愁”突出了演奏者郁积在胸的痛苦和乐曲强大的表现力。 16. c 17. b (全诗叙事和抒情是同时进行。叙事主要是“凄凉话身世”,抒情的脉络十分清楚,诗人由“听”到“思”到“感”到“联想”。这不仅推动叙事情节的不断发展,而且不断暗示诗的主题,升华诗的内容。叙事与抒情既交叉又汇合,全诗有时很难分清是叙事还是抒情了。三. 18. 乐天 香山居士 中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氏长庆集 新乐府 长恨歌 琵琶行(并序) 19. (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2)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四. (一) 1. 夜钓归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罐装水包装设计原理与视觉传达考核试卷
- 豆类食品的烹饪技巧与风味考核试卷
- 小学生预防夏季传染病
- 免疫靶点药物治疗
- 网络游戏虚拟道具设计版权归属与市场拓展合作补充协议
- 物流包装设备采购与物流包装质量检测技术支持协议
- 直播平台虚拟礼物知识产权保护及广告投放协议
- 古建筑碳纤维加固施工与施工进度跟踪合同
- 家族企业员工忠诚协议与财富隔离及知识产权保护合同
- 理财市场风险控制补充协议
- 中建土建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 DZ∕T 0382-2021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填图规范(正式版)
- GB/T 9442-2024铸造用硅砂
- 缺血性中风(脑梗塞)临床路径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 MOOC 商务英语-北京交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同步第2章 人工智能+领域应用
- 企业EHS风险管理基础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建设工程方案设计管理办法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择题100题(含答案)
- 2024年浙江乐清市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可穿戴式传感器与电子皮肤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