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学案 苏教版必修3(1).doc_第1页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学案 苏教版必修3(1).doc_第2页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学案 苏教版必修3(1).doc_第3页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学案 苏教版必修3(1).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学案 苏教版必修3一概说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是典型代表)。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 盛唐是流派纷呈,风格众多,体裁和形式成熟、完备的时代。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都在诗人的笔下以各种体制和风格得到充分的反映,文学史家习惯按题材来划分流派,他们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人,描写幽静、宁谧的自然世界;有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慨。 最杰出的代表:李白、杜甫 如果以创作方法来划分这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成就最大,影响最远的,无疑是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 李白和杜甫各以自己的诗歌天才、广博而精湛的艺术修养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运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建立各自的艺术风格,从各方面表现了这个伟大而变动的时代,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向高峰,他们不仅是唐代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也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中这两个流派的最杰出的代表。 望月怀远 送魏万之京一、 学习目标 1、初步熟悉张九龄、李颀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2、初步感受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3、理解、背诵,并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赏析。二、课前预习1、知人论世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后人评论唐诗的转变,多以陈、张并称,“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李颀(690?715?),赵郡人。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中进士,他曾任新乡尉,因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于颖阳东川。和当时的诗人王维、綦毋潜、高适、王昌龄、崔颢等均有唱和之作。擅长七言歌行和七律,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刻画人物形象,对于音乐声情的描绘,更具特色。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弹箜篌曾受李颀诗的影响。我国古代送别诗枚不胜举,各有其优。盛唐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感情真挚语言洗炼,响亮的音节,为明七子所师法,并流传至今。魏万,又名魏颢,是李颀晚辈的诗人。他不但与李颀情谊甚厚,与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李白诗集中,也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李颀的这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盛唐送别诗的特点:(1)所抒发的情感在离愁中蕴含昂扬乐观、积极奋进的情绪。离别是悲哀的,但是盛唐诗人笔下的离别和悲哀,是少年人的离别,少年人的悲哀,它在感伤之外,更充满了少年人青春昂扬的气息、积极乐观的情绪,充满了梦想和希望,也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而这些正是盛唐的独有的精神风貌。(2)语言深入浅出,浑然天成。 (3)形式上大多是七绝或七古,绝句和七古是最奔放的诗歌语言,这自由奔放的语言和自由解放的精神相得益彰,共同地体现着盛唐诗歌的气象。2、字词过关:李颀( ) 御苑( ) 砧声( ) 蹉(cu)跎 3预习困惑:三、课堂探究。(一)望月怀月1、本诗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本诗的一个主要意象是“月”,诗人通过这个意象寄托了相思之情,古诗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请举出这样的例子。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名句,说说大家喜欢的原因。4、全诗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二)送魏万之京1.诗中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2.此诗中以长于炼字为后人称道,第三联中的“催”“向”二字更见推敲之功,请你选择其中一字分析其妙处。 3.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四、课后训练(一)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前两句突出了所写之物的什么特点? (2)该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二)比较阅读。丹阳送韦参军 暮春浐水送别严维 韩琮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行人莫听宫前水, 流尽年光是此声。【注】凤城:京城。(1)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三) 野 望 王 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 “徙倚”是 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 的心情。2.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本诗写景有特色? 4.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本诗的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2、解释诗的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五、素材运用评望月怀远乱步草张九龄是我比较喜欢的诗人之一,我总觉得他所站的高度是世人难以望其项背的。这不仅仅是他岭南第一相的名衔,还在于他的诗中所流露的华贵高雅的气质。张说评论他的诗说“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也就是说他的诗清和淡雅,却颇有济世之用。更有人说张九龄的诗开创了王、孟、储、韦一派,由此可见他的价值。文人大多是希望建功立业的,尽管太多的时候是事与愿违,但学以致用应该说是所有人的梦想。张九龄是开元盛世的元勋之一,在玄宗朝颇有威望,要不然孟浩然先生也不会把自己的自荐信写成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张九龄敢于直言,曾早早预料到安禄山的反叛,主张早除祸患,只可惜那个叫李隆基的主子被开元盛世的表象搞混了头脑。不过由此可见张九龄并不是个只会写诗的文人。有时正值也未必是件好事,最终张九龄为李林甫所忌,受到排挤,罢政事,贬为荆州长史。一个人处于忧患之中奋发图强不是什么难事,难做到的是居安思危。李隆基也好,玄宗朝的其他显贵也好,实在应该学学魏征给他们的老祖太宗的谏书。我个人认为,这首望月怀远也是作于此时吧,因为它的意境与作者贬官时的心境太相符了。假如单单从爱情、友情、亲情方面去品读这首诗,也许就略显得狭隘了,我觉得张九龄在诗中传达的信息体现了他的理想抱负不得实现的落寞与凄凉,其一,张九龄有这个思想觉悟。其二,张九龄的诗文大多数是托物言志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首句就以气势磅礴的大手笔入题,通过对时间、空间的描写,把那种淡淡的哀愁描写出来,不仅让人浮想起一望无际的大海波涛汹涌,水波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卷起层层白色的浪花,这一切又恰恰在柔和的月光之下。所见,黑夜漫漫,明月皎皎;所听,水声依依,波涛阵阵;所闻,海水清新;所觉,月光脉脉,海风湿润。好一派广阔的天地,好一个巨大的空间。独处于如此广阔的空间,谁不会产生孤独寂寞之感?这黑夜的力量委实太巨大了,它笼罩了一切,任何尘世间的一切实在太渺小了。它笼罩天地,笼罩着作者一颗曾经豪情万丈,曾经伟大,曾经不甘平凡的心。海水与明月,一动一静两相对比,不断转换。也许玄宗后期的时局也恰恰如黑夜一样沉沉的笼罩着大地,那水中的一轮随波逐流的明月的残影也如同作者漂泊孤独的心。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似。头顶的明月如同作者的理想,望之若见,追之却总不可得。理想与现实之间也许总有一种横亘着天地的距离,总有一段遥不可及的差距,恰恰如同天上的月与水中的月的差别。理想虽然高远,而自己却在尘世之中随波不定,一种在广阔的空间中的渺小感油然而生,那是在为开元盛世立下汗马功劳后被贬官的不甘,是呐喊、亢奋之后的一种凄凉,是独自的徘徊,是灵魂的独舞。这是常人体会不到的。也许遥远的远方实在太遥不可及了,伟大的理想也不过是一种如梦如幻的想法。诗人把同样孤独的烛光吹灭,把自己置身于月夜之中,叫自己独自陷入黑夜之中,我觉得此时的想法也许是最敏锐、最纯洁、最高尚的。月光照进房间。洒满整个天地,银白色的月光之下,竟然觉得有些寒意,那不仅仅是身体的寒意,更是心灵深处的一种孤独与无奈所带来的寒意。灭烛怜光满中的怜字用得好,诗人的灵魂毕竟是纯洁的,因此对这纯洁的月光也有了怜惜之意。是啊,月光照着风流得意的达官显贵,也照着穷苦困顿的平民百姓,它何曾有偏见呢?此一句又与开头相呼应,没有海上升明月,何来灭烛怜光满?没有灭烛怜光满,天涯共此时也就未显得奇妙了。觉露滋而披衣,又与竟夕遥相呼应,真是一唱三叹,余音绕梁。“不堪盈手赠”出自陆机拟明月何皎皎诗中的“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诗人引用了原诗,却又高于原句。一个不堪带进了许多感情的色彩,增加了揽之不盈手的思想境地,在原诗物化于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物化于心的感情,体现了不盈手的失落与苦闷。假如现实太坏,那你该如何选择?是随波逐流还是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诗人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类似于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作者选择了什么?假如理想不可得,那倒不如到梦中与理想作一次欢娱的约会,倒不如去梦中一朝看尽长安花。这就是高明的张九龄。可以说,张九龄的思想虽然被贬但还是很平静的,开元盛世那样的大风大浪都经历过,眼前的这点挫折也自然就是曾经沧海了。这也就是我喜欢张九龄的地方。孤独不失孤傲,平凡而绝不平庸,作者在诗文中透露一种老辣的气质。张九龄的诗文不求艳丽,而恰恰是这种文体越发显示出他经历的广泛,那是一种超越生活的平静,读他的诗,犹如听老者、智者的教导,犹如品一杯茶,可以使你心平气和。当然这不是叫人去磨灭理想、安于现状,而是教给我们一种对待生活的方法与态度,那就是以平常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宠辱,以一种踏实的状态去面对前面的挫折。张九龄毕竟是大家,举手投足之间带着仁厚长者的风范,这也就比王勃、陈子昂这些急功近利之辈高明的地方。诗人早已逝去,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当初的功业和曾至今?人们记住的只是一个叫张九龄名字,有谁去记作者那当初的心情?唯有这天涯共此时的明月,依旧照着这个世界,唯有这望月怀远的千古绝唱依旧被世人传唱至今。读完此诗,张九龄把我带进某种不自觉地想象,那是对于表象之下的思考与理解,我在想,我们在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