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镇海中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4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1页
浙江省镇海中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4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2页
浙江省镇海中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4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3页
浙江省镇海中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4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4页
浙江省镇海中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4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四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及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考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考点: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以及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中国近代以来出现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认识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阅读内容:无基础知识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点一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 向美观、适体、方便、 转变。2.近代服饰的变化(1) 男子服饰 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 成立后流行;辛亥革命后, 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饰。(2) 女子服饰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开始向合身适体、 的方向发展;20世纪20年代后,经过改革和创新的 ,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3)特征: 3现在服饰的变化(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 、连衣裙为特征的 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民众服饰趋于 ,军装和 盛行。(3)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 、 过渡。知识点二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传统菜系: 、 、 、 四大菜系。2西方饮食(1)传入:19世纪40年代起(2)西式餐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 陆续出现由 经营的西餐馆。3.中西区别:烹饪方式、 就餐环境、 都存在区别。4.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 和调味品开始进入百姓饭桌。(2)经营西式食品的 开始大量出现, 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点三 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民居: 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2西式住房(1)出现鸦片战争后,在 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后,京、津地区开始出现完全 的新式住房。西式的 受到人们的欢迎,如沙发、茶几等。(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 的特点, 成为典型的特征。知识点四 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 、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 等的影响。2表现(1)婚姻风俗古代 缔结婚约凭借 、媒约之言 近代开始主张婚约自主,婚约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 。 现代恋爱自由、 成为一种时尚(3) 丧葬习俗近代:丧礼趋于 。现代: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 改革。(3)其他风俗民国成立后,开展了 、 、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 逐渐成为社交场合中的常见礼节。(4)思想观念: 、旧礼教遭到批判, 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开始步入社会。二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知识点五 交通工具的革新1.代步工具(1)人力车:是近代 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数量众多。(2)自行车: 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在 中比较普遍;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有了自己的 ,自行车逐渐成为主要的 。(3)摩托车: 以来,摩托车逐渐成为 的重要交通工具。(4)汽车:改革开放以来,城市 行业发展迅速, 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2交通运输(1)轮船;在洋务运动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 。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 企业。(1) 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 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国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2006年, 全线贯通,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 城市交通1906年,第一个 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1924年上海开始有 运行。1969年北京 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 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专线。(3) 民航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以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运营。3特点(1)近现代社会,交通工具更新速度加快。(2)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现代中国 。知识点六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事业(1)背景19世纪中叶, 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中国处于 和民信局通信的落后状态。(2)历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 1866年 开始试办邮政 1896年 正式成立 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 1949年11月邮电部成立,邮政与 合一2.电信事业(1)有线电报开端: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 。发展:随后几年,中国 遍及18个省,加强了中央与边疆之间以及各大城市之间的联系。(2)无线电报创设:1906年。发展: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 业务。(3)电话开端:1882年,传入中国。发展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和营业局、营业所继续增加1949年11月成立邮电局,邮政和电信合一20世纪80年代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地位:截至2003年季度末中国 总数居于世界第一。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1)促进了人员、商品的 和 传递。(2)加速了 进程。(3)改变了人们的 和 。(4)推动了 与社会的发展。拓展延伸1近代社会风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但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沿袭下来。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近代中国被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强行裹进西式近代化的浪潮中,西方的事务、制度、思想如潮水一样涌入中国;经济方面自洋务运动以后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开始,工业化会改变社会面貌的。政治方面变法维新运动促进了社会政治制度的变化,至少中国封建统治有所松动,政治制度的变革对于后来辛亥革命的促成是不可小视的。近代以来思想文化方面西方思潮的涌入,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化必然带来社会生活习俗方方面面的变化3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传统的代步工具被(人力牵引)新式简易工具取代;机械动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也日趋重要;更新过程城市较乡村显著。4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原因有哪些?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政府的大力提倡。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5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产生了什么影响?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练习巩固1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 b c d3“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4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右图是当时的婚礼照片。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有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穿西装礼服当时中国已经出现西化的“文明婚礼”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放弃传统婚礼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a b c d 5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中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一个地方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3)根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3分)参考答案 bdbb (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第三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考纲:大众传播媒的发展考点:大众报刊的发展;广播影视的普及;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阅读内容:无基础知识:知识点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1.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1)进入 ,单一的 与落后的 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社会呼唤着适合 需要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 办报潮流的推动。2.近代中国大众报业的兴起与发展(1) 年, ,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 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影响较大的有 、 、 等3.通俗性报刊的发展 特点:(1)采用 的语言,取材 ,运笔 ,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2) 成立后,根据的 与 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1.广播事业(1)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2)西人开办:1923年1月,由 在上海创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3)国人自办第一座 广播电台:1926年6月, 正式开播。第一座 广播电台:1927年3月, 新新公司开办。第一座 广播电台:1928年8月,中央广播电台在 开播。(4)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从 到 的各级广播电台。改革开放以来,广播节目极大增多,部分节目实现 ,人口综合覆盖率高,节目内容丰富多彩。(5)影响: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 ,文化娱乐和其他信息服务的重要工具。知识点二:电影事业(1)历程: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 到 ,从进口片到 的发展历程。(2)出现: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 ”,这是新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3)创作:1905年,任景丰拍摄了京剧 片段,是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4)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快速发展,产生许多知名 与明星。电影名作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姊妹花 1945年8月后八千里路云和月 松花江上小城之春万家灯火 (5)现代中国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一个新时期,但过份强调 作用,题材单一。改革开放后:小花、 、红高梁、 、英雄、我的长征等相继问世,激活了中国电影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部影片在国际国内电影节上获奖,增强了中国电影在 中的影响力。3.电视事业(1)起步:1958年5月1日, 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2)发展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 。此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纷纷宣告成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天上 转发,地上 传播”的广电覆盖新格局逐渐形成。2008年6月,“中星9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解决了 和 收看电视难的问题。目前已建成从中央到地方, 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知识点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原因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 时代向 时代的巨变 2、历程:(1) ,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2)截至 ,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3、功能:(1)政治: 的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2)经济: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如 、 。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商品交易形式: 。其他: 、 、博客、论坛、 、网络游戏、网上远程教育等,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4、评价(1)性质:互联网是一种 、 、 。(2)消极:存在着 与 较低、 情况。(3)积极:改变着人们的 、 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 新观念与新模式。问题思考1、中国大众报刊业发展的原因及社会功能?2、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历程?3、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对互联网的影响? 拓展延伸1、四种传媒发展的速度最快是哪种?原因有哪些?速度最快的是互联网。互联网可以高速互动,双向传受,传者和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使信息的即时反馈得以实现。人们上网可以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2、有益的大众传媒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什么?有益的大众传媒对社会给予了正确的导向,给人们注入了精神动力,从而获得正确的指导思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如何评价外国人的在华办报活动?(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外人在中国创办了约180种中外文报刊,这一时期的外报在宣称办报目的时,大多谈其为公众通信息,广见闻的宗旨。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外人在华的报刊,总体上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其表现为: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2)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观上对我们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不少积极的作用:1,传播西方民主自由、进步成果、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们所刊载的商业经济信息,为新生的中国资产阶级所利用,它们所介绍的文化科学知识被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进而开始了与殖民主义者意愿相反的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斗争;2,外报的出现也刺激了国人办报活动和中国人自己近代报刊的产生。此外,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 练习巩固1、下列有关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 19世纪中后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 b.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 c. 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是政府刊物 d.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色中华报、中央日报等报刊2、从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角度看,如果你欣赏一场精彩的球赛,你会选择下列哪一种传播媒介? a. 报刊 b. 电影 c. 电视 d. 互联网3、“第四媒介”的主要功能有能传播文字、图象和声音 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可查询资料、浏览新闻 可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 双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a、bcd 4、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