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 (3).doc_第1页
黄鹤楼送别 (3).doc_第2页
黄鹤楼送别 (3).doc_第3页
黄鹤楼送别 (3).doc_第4页
黄鹤楼送别 (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鹤楼送别学案设计教材简析: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设计理念:(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组句”“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重点难点分析:通过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学习方法:1. 诗文对照,理解诗词意思 。 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3. 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习本文,采用朗读的方法应为:个别读、小组读、悟读、感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学习过程:一、导入,轻轻走入离别之境。1、离别是一首歌,是一首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一起读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再读。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写的是谁送谁?(板书:李白孟浩然)谁记得他们的诗篇?请学生各背一两首。3、也许都是诗人,他们成为好朋友,他们一起游玩祖国的山水。我们猜想他们在黄鹤楼会做些什么呢?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4、此时此刻,李白与孟浩然即将分离,他们心情如何?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哪个词语最能表达他们的心情?同意吗?(板书:依依惜别)学习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5、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呢?请你把这深厚的感情送进这个词,读这个词。依依惜别还可换成哪些词?过渡:此时,他们在黄鹤楼一会儿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二、基础达标检测。1.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有没有信心。打开学案作业,完成基础达标1、2(请二人小组互相交换,检测,全对的请为对方赠送一颗小红星。)2.得到小红星的同学自豪地举起自己的小手。你们真了不起,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老师愿意和你们享受成功的喜悦。)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重新感受一下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动人场景。请打开课本138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然后完成学案作业设问导读1。2.同桌交流。汇报。3.默读课文,对照古诗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完成设问导读2.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13自然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4自然段)四、细读品味。1.自由朗读课文1、2、3自然段,完成学案作业设问导读2.在文中找出和“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相对应的内容,仔细品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多媒体出示: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就是烟花三月下扬州。)(预设a.描述了阳春三月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情景b.在这么美好的景致下,诗人却正在设宴为朋友送行,更是反衬了离别的伤感。C.我知道了:“故人”指的是好朋友,在文中指李白和孟浩然。)2.通过课前的预习,课下搜集的资料,你对李白和孟浩然有哪些了解呢?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孟浩然,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代表作: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4.指导朗读。a.指生读。 b.全体读。(评:听了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老师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副阳春三月,百花争艳的景色。)5.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描述了黄鹤楼的壮观。)6.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一会儿眺望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两个人感情深厚,不忍分离。)(1)理解“远眺”和“仰望”。完成学案作业基础达标3.二人小组交流,汇报。(2)理解“依依惜别”。(留恋,不忍分离。)7.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过度:不忍别时终需别。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说:“”(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完成学案作业三、巩固练习:1.读下面片段,完成练习题。2.师:知己难求啊!难怪这样难舍难分,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的之情送回诗中去,把相对应的诗句读一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读男女分角色朗读。(你们读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情谊,把他们那种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读出来了,你就像一个真正的诗人。你把他们那种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读出来了。你读出了诗人的心声。)五、巧练笔,真切体验依依别情。1、音乐继续,师范读第4节,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伫立吗?伫立前面还有个词(依然)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李白是在欣赏江上美景吗?是在仰望蓝天白云吗?他站在江边干什么?3、这离别之情就在久久的伫立中,李白似乎还有许多话要对好朋友倾诉呢?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在书上写上几句。4、让我们一起听听诗人的心情。岸边杨柳依依,目送孟浩然的船越去越远,心里默默地说六、吟诗句,再次回味离情别意。1、老师不禁有个疑惑: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尤其在古代,为何江面上只有一只孤帆呢?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孤帆包含了诗人对孟浩然的深情。再来读读这首诗。2、配乐领读,谁想在音乐声中深情诵读?你读出了李白的心声,谁还想来读。真好,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情意。在这烟花三月,送别好友前往扬州,多想一同前往,面对滔滔江水,再次深情地吟诵到3、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一场千古绝唱。登楼远眺,浮想联翩。如果你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两个人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你一定会深情地吟诵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自古多情伤离别,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来千古名篇,六、交流同学们收集送别诗。感受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下课。3.读一读其他送别诗。附:送别诗别董大 (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教后反思:深入文本,捕捉情美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从而使读者在读文中获得对诗句内涵、意境的深刻感悟。文章紧扣“送别”展开,将“情”贯穿于遣词用句之中。1、词句之情。文章景色优美怡人,感情充沛。而这些都是通过一系列的词句和场景展现的“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我出示词语“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俯临长江、飞檐临空”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并结合文中的插图,想象一下场景,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每个词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和画面,只有你轻轻地去读一读它,用心地去想一想,才能看到一幅幅别样的风景。所以在这里我由描绘景色的词语入手,渐入文本。让学生美美读词,初入情感,为学生理解文本,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做好了铺垫。另外,每个词的背后都有他的意思,引导学生读词,说出理解,无疑引导学生读中有思,读中有想,有助于后续教学环节的展开,体现了为学而教的教学理念。 “多情自古伤离别”就在这美丽而又伤感的烟花三月,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此时此刻,面对这醉人美景,两个即将分别的朋友有心欣赏吗?你从哪儿知道的?课件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在此,通过学生找出的两个“一会儿”,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面对如此美景李白和孟浩然却无心欣赏,即他们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学生快速从文中找出表现他们此刻心情的词。(依依惜别)并将感情送进这个词,读读它。在文中李孟二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的非常含蓄。正是他们这种悄无声息,将离情别绪深藏于心底的举动,更可见感情之深厚。在这里我通过指读、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力求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流露出的两位诗人深深地情谊。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抓关键词句,让学生读词句,谈理解,谈感受,引导学生由内而外的表达,扩散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生的身心,促进了的学生表达,再通过引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自然引发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学生在读中说,说中品。由此渐入“依依惜别”的氛围之中。整个设计我遵循从整体入手的理念,紧扣文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和中心情感“依依惜别”而展开。2、对白之情。语言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人物对话往往直接反映人物的真情实感,表现人物的特点。黄鹤楼送别中李孟二人的对白堪为“言为心声”之极佳表现。 (1)李白的话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难以抑制,千言万语涌上了的心头,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请学生自己轻声读读李白的话,边读边想,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读完后抓住关键词谈谈这段话给你的感受。当学生谈到“兄长和老师”时我相机进行了补充:当时孟浩然早已诗名远扬。李白比孟浩然小,结束江南之游后特来拜访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孟浩然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是兄长和老师。在此表现出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崇敬之情。当谈到“人品令人敬仰”时,我请学生回忆了李白的赠孟浩然。通过李白对孟浩然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爵车马,有了成就后又归隐山林与青松白云相伴的高洁品质的高度赞誉,使学生了解到孟浩然究竟有什么值得李白敬仰的地方,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还有学生谈到了“诗篇誉满天下”。对于誉满天下一词,我通过让学生说一首他们知道的孟浩然的诗来进行理解。学生基本上说的都是春晓,并且进行了熟练的背诵。我相机肯定了春晓的确是妇孺让皆知的一首诗,用“妇孺皆知”替换“誉满天下”,不仅使学生明确了“誉满天下”的意思,更由此凸显孟浩然在诗篇上的成就。由此推及李白对他的敬仰、崇敬的感情。李白的话中除了表现出对孟浩然的敬仰,更有着浓浓的依依惜别之情。“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还没分别李白就惦念重逢。足见对于这次分别,是多么的不舍呀!志同道合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哪位同学来读读李白的话,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此时此刻,学生已经由前面环节的积淀,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加之文章语句本身不着痕迹的感情渲染,能够读出和感受出李白通过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了解到李白举起的酒杯中不仅仅是酒,更是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和敬仰。这种升华了的情感体验来源于文章本身语言描写的魅力。(2)孟浩然的话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相见时难别亦难,孟浩然此时将自己的眷恋之情深深地藏在心底,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反而好言宽慰李白。他是怎样宽慰李白的的?请学生自由读孟浩然的话,多读几遍,看看从中能读出什么?通过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体会出孟浩然忍住离愁宽慰李白,不愧为兄长、老师。请同学带着自己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安慰安慰李白。这段对白中李孟二人一个满怀仰慕,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意深长。人物对话对人物的情感往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我通过让学生朗读,将自己的语言和文中人物的语言结合起来,并融合自己的情感,和人物,和文章产生共鸣。3、画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