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分解 古代中国的经济(含解析)(1).doc_第1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解 古代中国的经济(含解析)(1).doc_第2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解 古代中国的经济(含解析)(1).doc_第3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解 古代中国的经济(含解析)(1).doc_第4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解 古代中国的经济(含解析)(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9-2014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 古代中国的经济(含解析)1(2013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考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解析】宋太祖曾经说过:“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耳”,有鉴于此,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行,自耕农经济衰退。据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宋代中央集权空前强化,a项表述错误,材料未涉及流民问题,排除b项。【答案】d2(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考点】古代中国土地制度【解析】关键信息: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的原因是“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田宅逾制”,说明汉武帝的做法是要抑制豪强,其目的是缓解土地兼并,c项正确;“经济支柱”说法错误,a项排除;b项无从反映;题干的是政治手段,d项排除。【答案】c3(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7)表2 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时间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宝钞23、银1、布1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宝钞4、银27、布42、稻谷4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银52、稻谷1表2反映了()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的能力。通过对图表的解读,故选a。【答案】a4(2009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4)图4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 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 年”的意思应是()a人寿年丰b祈盼丰收c庄稼收获d祭祀谷神【解析】从图片中“年”字的构成为“禾”,可以缩小选择的范围,从b、d中选择,理解“有年”即“丰收之年”,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答案】c5(2009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解析】均田制下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所以是个体农耕这一形式。【答案】c6(2014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 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考点】(1)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八股取士);经典力学;近代科学技术(2)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八股取士);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典力学【解析】(1)第一小问中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中“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和“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来分析,可归纳出注重传统经验技术的总结,缺乏创造,是传统科技的集大成;牛顿科技成果的特点结合近代科技的特点和牛顿力学的意义来分析,可概括出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第二小问中宋应星科技成果背景从材料一中“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概括出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从“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信息,可归纳出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牛顿科技成果出现的背景从材料二中“自幼喜欢钻研科学”的信息可概括出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科技的产生来分析,可归纳出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2)宋应星的原因从材料一中“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的信息可概括出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固守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文化氛围等角度来分析即可;牛顿的原因可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牛顿力学体系的意义来分析。【答案】(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2)原因: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手工业的发展1(2014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 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考点】(1)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八股取士);经典力学;近代科学技术【解析】(1)第一小问中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中“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和“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来分析,可归纳出注重传统经验技术的总结,缺乏创造,是传统科技的集大成;牛顿科技成果的特点结合近代科技的特点和牛顿力学的意义来分析,可概括出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第二小问中宋应星科技成果背景从材料一中“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概括出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从“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信息,可归纳出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牛顿科技成果出现的背景从材料二中“自幼喜欢钻研科学”的信息可概括出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科技的产生来分析,可归纳出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答案】(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2(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0)(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解析】本题从中外联系的角度考查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以材料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比较中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答案】(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商业的发展1(2014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交子)【解析】结合题意“富民十六户主之”“以便贸易”可知交子可以作为民间贸易凭证,故a项正确;结合题意可知交子产生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偿所负”才出现商业纠纷,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富商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交子产生于蜀,题干没有体现出交子在全国的流通,也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故d项错误。【答案】a2(2014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解析】由题干中“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的信息可以得出,清初外国银钱大量流入中国,这反映了在传统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故a项正确;资本市场即金融市场,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应该是鸦片战争之后,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冲击清政府统治,故d项错误。【答案】a3(2013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材料着重说明的是“金帛轻细之物”属于“北货过南者”,“盐铁粗重之类”属于“南货过北者”,这是基于区域差异而造成明朝时期长途贸易兴盛。故d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答案】d4(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解析】关键信息: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已六七分去农。从题干中反映了明后期松江人绝大部分弃农而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经济现象,b项正确;acd项题干无从反映。【答案】b5(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解析】a项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表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但无法体现发展速度快慢,b项缺乏足够信息支持。c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影响手工业正常发展,c项不符合史实。d项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d项为正确选项。【答案】d6(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7)表2 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时间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宝钞23、银1、布1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宝钞4、银27、布42、稻谷4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银52、稻谷1表2反映了()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的能力。通过对图表的解读,故选a。【答案】a7(2009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7)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解析】从题干所给材料“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易误选b选项,但完整的分析材料,d选项更符合题意。【答案】d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2013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