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4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10每课一练 岳麓版必修1.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1.4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10每课一练 岳麓版必修1.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1.4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10每课一练 岳麓版必修1.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1.4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10每课一练 岳麓版必修1.doc_第4页
高中历史 1.4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10每课一练 岳麓版必修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单项选择题 1.(10广东文基)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内阁制 b.设立了军机处 c.实行了分封制 d.郡县制受到挑战【解析】c 依据材料中有效信息“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朱棣起兵,占南京,夺帝位”可以判断。2(2010年广东历史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三))下列历代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有(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唐玄宗在边境要地设置军镇宋太祖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明太祖废行省在地方设三司abcd【解析】b 正是由于唐玄宗在边境要地设置军镇,才导致了安史之乱,因此,唐玄宗在边境要地设置军镇,对地方割据势力形成起了促进而不是限制作用,有的排除。3(金山中学1011上高三摸底考试)“自秦始皇置丞相,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说这句话的应是a汉武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解析】d由题中“我朝罢相”即可进行判断,应为明朝。4(金山中学1011上高三摸底考试)下图是清朝康熙皇帝为北京孔庙所题的匾额。康熙皇帝这样做的意图是a确认孔子的崇高地位b发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c表示接受汉族文化 d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缓和满汉矛盾【解析】d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康熙此举的意图在于借此缓和满族统治者与汉族之间的矛盾,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以维护清朝的统治。5(安徽省合肥八中1011高三第3次月考)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曾下令立一块“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但事与愿违,明王朝却成为了历代宦官干政最烈的王朝之一。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明朝皇帝懦弱b明朝推行特务统治c封建专制制度d明初废除了丞相制度【解析】c 注意题干中的根源。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设内阁,专制皇权进一步强化。而宦官是皇帝身边贴身秘书,容易出现干政的现象。因此其根源是封建专制制度。6.(江苏省扬州中学1011学上高三开学考试)下列关于明朝内阁说法不正确的是a.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 b.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辅助机构c.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d.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解析】c 本题是对内阁制性质的考查,它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机构,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7(2010江苏三模)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对这一史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秦始皇以“凌迟”等手段残害群臣 b唐太宗设立三省六部制以取代丞相制 c宋太祖意在杜绝武将做丞相的现象 d明太祖废除丞相以确保皇权高枕无忧【解析】d本题材料中提到以后“不许立丞相”,联系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历史事实可知,答案为d。8(山东省高青县10-10下高二实验班期末考)“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中国古代的 a西汉中、外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解析】b 材料中的“它”既削弱了相权,又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因此既削弱了相权,又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a项只反映削弱了相权;c项属于地方制度,d项废除了宰相,只是咨询机构,专制皇权高度集中,不符合题意。9(苏州市2011届五市三区高三教学调研)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等级制度越加严格 b君臣关系越加紧张 c皇权不断加强 d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解析】 c 从上述材料的君臣关系看,大臣的地位是越来越低,表明了皇权的不断加强。10(山东省聊城市0910下高二期末统考)史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这一变化( )a提高了清朝行政效率b消除了皇权相权矛盾c扩大了清朝统治基础d增加了政务处理环节 【解析】a 11(如皋,海安0910下高二期末调研)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有的人回答“功成名就”,有的人回答“子孙满堂”。 明太祖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明太祖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主要原因是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解析】b古代封建王朝的“法”是专制王朝的法律。万钢“畏法度者快活”,说的是服从专制统治,不敢胡作非为。这适应了专制皇权加强的需要。12(1011上韶关一中高一10月月考)下列关于军机处的表述,正确的是清朝雍正帝时开始设置,由亲信组成 提高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国大事完全由军机处裁决 军机处的建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a bc d【解析】d 军机处无决策权,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13(2011届山东省成功中学高三上阶段性测试)参观北京故宫会看到下图(图2)的建筑,这一机构设置的根本目的是( )a明朝统一国家的需要 b明朝统一政令的需要 c要实现封建权力相互制约 d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图2,明朝的内阁大堂旧址【解析】d明太祖废丞相后,由于事务繁多,设殿阁大学士,备顾问兼协理章奏;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事。14(山东省沂源县1010上期中考试)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解析】c 回答本题注意透出现象看本质,从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中,皇权进一步加强,皇帝地位更加突出,权力日益集中于帝王手中,这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发展的一大趋势。15(山东省沂源县0910上期中考试)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参与机务。从中可以看出a.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b.明太祖和康熙帝面临统治危机c.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政策d.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解析】d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才设置殿阁大学士;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是为了解决与内阁、议政王大臣大会之间的矛盾,以加强帝王的权力,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注意从根本上看问题。16(山东省沂源县0910上期中考试)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过程的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 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a. b. c. d.【解析】d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一是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二是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故四个选项都是正确的。17(2010安徽示范高中红星中学8月高三摸底)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析】a。从“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等选用的材料可以看出,大明律对明朝大臣作了种种限制,而且这些列罪条款还是明律所特有,由此分析,明朝皇权专制与过去朝代相比,又得到继续的强化。18(2010年汕头市高一新课程统一测试)“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这最可能是哪位皇帝给子孙的训诫?a.唐太宗 b宋太祖 c. 明太祖 d清世宗【解析】c 废丞相的皇帝是朱元璋即明太祖。19(山东省成功中学2011届高一阶段性测试)明初撤销中书省及丞相制度,皇帝的秘书班子内阁的地位上升,主要反映了20080829 a中央政府提高了工作效率 b科举制度不断发展 c君主专制统治大大加强d文臣的地位开始提高【解析】c 废丞相,解决了相权对皇权构成的威胁。内阁是咨询机构,无决策大权,不对皇权构成威胁。20(山东省成功中学2011届高一阶段性测试)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后,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a内阁b军机处c三司d枢密院【解析】a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统率六部百司。21(濉溪县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清初,皇权受到很大限制,主要是由于存在着a 议政王大臣会议 b 内阁 c 南书房 d 强化君主制度【解析】a 清朝初年,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最高的决策机构,以后又出现了内阁、南书房,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对皇权影响最大的还是议政王大臣会议。22(山东省成功中学2011届高一阶段性测试)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b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c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d军机处的设立者是雍正帝【解析】a 军机处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产物,无决策大权,只是跪受笔录、传达旨意。23. (2010潍坊高二质量检测)清朝由军机处直接寄发的有关机密重务的皇帝谕旨称为“廷寄”。下图是清代“廷寄”图,对此正确的说法是a.这张廷寄出现于康熙年间b.廷寄的内容是由军机处决策的c.廷寄的出现是专制皇权加强的表现d.为了保密廷寄只能用满文书写【解析】c 军机处是在雍正时期设置的;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决策权完全在皇上,图中有两种文字其中有汉文。24. (2010潍坊高二质量检测)潍坊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史进行了探究,并准备撰写历史小论文。在拟定的论文标题中,出现错误的是a.趣谈周公与宗法制b.简评秦朝御史大夫的监察职能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明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解析】d 周公东征后再次分封;而明朝废丞相,雍正时期才设军机处。25(泰州市0910下高二期末联考)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元朝建立行省制 c明朝实行内阁制 d清朝设置军机处【解析】d明朝以前,由于丞相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皇权专制的制约;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样就意味着推动了皇权的制约因素,因而会导致“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清朝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26(启东市2011届高三上第一次调研)下列各图反映的重大历史活动,哪些是专制决策的结果资料来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长城大运河十三行票号a b c d【解析】a 票号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专制制度的产物。长城、运河、十三行是专制制度的产物,其中十三行是清朝设立的管理外贸的机构。27. (启东市2011届高三上第一次调研)右图为1863年拍摄的清代醇郡王奕譞的照片。该影像拍摄于奕譞管理神机营时的北京南苑军营,这是迄今保存奕譞年轻时唯一的一张照片。“奕譞身挂大腰刀,神采奕奕,年轻潇洒,风度翩翩,是典型的清代武官派头”;也是清宫廷秘藏最早的照片。这幅照片可以作为历史见证直接用于研究资料来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研究清朝禁卫军史 研究我国近代摄影史 清代中央政治制度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史a b c d. 【解析】b 本人感觉四个选项都是正确的,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神机营属于中央军事机构28(2010年10月广州市高三调研)关于设立军机处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提高了决策的民主性 c巩固了中央集权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解析】b 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专制,和民主性背道而驰。29.(濉溪县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政权发生更替 社会形态转变 国力对比变化 文化途径迥异【解析】b从明朝开始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衰落的趋势明显体现出来。而英国逐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30(福州八中11届高三第二次质检)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室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室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室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皇宫建筑布局不断合理 b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c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解析】c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使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31.(1011上韶关一中高一10月月考)汉朝、宋朝、明朝官制的相似之处包括以考试办法选举官吏推行监察制度加强皇权分散地方官职权a、 b、 c、 d、【解析】d汉朝采取察举制,是推荐选官制度,排除;不符合汉朝。排除。32.(1011上韶关一中高一10月月考)下列现象,哪一项发生于明代 a相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b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c内阁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司d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解析】c a项反映的是百官之长的丞相制度,明朝已废除丞相。b反映的是北宋的三司,c反映的是明朝内阁,d反映的是清朝军机处。33(2010年启东中学高考模拟试卷(十)下列有关明朝内阁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内阁制度的确立是在明太祖时 b明宣宗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c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d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内阁制度的确立是在明成祖时。34. (桐城九中2011届高三第3次月考)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都形成过内阁制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中国内阁的设置始于明朝;西方的内阁始于英国 明朝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英国内阁权力巨大,其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英国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 a. b. c. d。【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内阁制度的比较。叙述都正确。)35(2010山东潍坊市北四县11月高一阶段性评估)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体现了a专制统治的需要 b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c国家统一的需要d统治者权力相互平衡的需要【解析】a在中国古代采取任何政治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皇权,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36(青岛市2011届高三上期期中)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秦、唐、元 b汉、宋、明c秦、元、清 d秦、唐、明【解析】d秦朝时,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明朝时废丞相,设内阁,权分六部。从郡、丞相、诸卿和皇帝裁决可判断第一个是秦朝;从中书省和门下省之间的关系可判断第二个是唐朝;阁臣、诏书直送六部可以判断第三个是明朝。37(10-11上高士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康熙帝时期,清朝中央机构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议政处 议政处 议政处 军机处六部 内阁 军机处 南书房 内阁 南书房 议政处 内阁a b c d 【解析】c 康熙帝时期,清朝中央机构主要是议政处、内阁、南书房,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38(广东省实验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阶段测试)内阁是中西方共有的政治概念。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西方国家内阁的最大不同是( )a掌握最高决策权 b是最高的行政机构c行使立法和司法大权 d是皇权专制的产物【解析】d 中国的内阁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而英国的内阁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二者最大的不同是经济属性不同。39(淄博市1011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右图是雍正年间始设的重要中央机构,对其表述正确的是a自始至终是个军事机构b辅佐丞相的机构,相当于吏部c总揽军国大计的权力机关d皇帝直接控制的特务机构【解析】 据图和雍正年间设的机构判断是军机处,然后判断其职能。40(南通市10-11上高三期中调研)从明朝废丞相到清朝设立军机处,主要反映了 a封建政治体制发生根本变化 b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始终存在 d中央集权制度趋向完善【解析】b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41(广东汕头市金山中学2011届高三11月月考)“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描述的是a尚书省 b中书省 c内阁 d军机处【解析】d从“雍乾后百八十年”可以判断当时是指的清朝,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可以判断是军机处,因而答案为d。42(汕头一中10-11上高一期中)下列能够提高办事效率的机构有a.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北宋的枢密院 b.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c.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清朝的军机处 d.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枢密院【解析】c 北宋的枢密院将军权一分为三,不可能会提高办事效率,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办事机构,没有决策权,也不可能会提高办事效率。43(山东省平邑一中2011届高三元旦竞赛)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政体而论有a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 b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c地主制和农民政权 d奴隶制贵族专权和封建地主阶级专政【解析】 b 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c、d是指国家的性质。44(浙江省五校201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出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米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助机构,当这些辅助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新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助机构,剥夺其实权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权力的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能够印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有西周分封制西汉“中朝”的建立明朝的内阁制清初建立军机处 a b c d【解析】c 结合中国各朝代政治制度的史实回答。45. (华师附中2011届高三综合测试(三) 专制集权制度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情况。这里的“基本情况”最根本的是( ) a法家思想始终占统治地位 b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c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d中国疆域辽阔,各地经济文化差异大【解析】b 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分析即可。46(2011年 1月南京市高三期末调研)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从材料中看出明代的阁臣 a是位高权重的丞相 b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 c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 d是明代祸乱的根源【解析】b 从材料信息,“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可知阁臣是皇帝的助手,故b项正确;“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可知,阁臣权力不大,即使个别位高权重者,剥夺六部职权者,也最终遭杀身之祸,故a、c项错误;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47.(2011年1月徐州市高三质检)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a.唐朝设政事堂 b.元朝设中书省c.明朝废除宰相制 d.清朝设军机处【解析】c注意读清题中信息“内阁学士是皇帝的秘书,不是正式的宰相。皇帝变成了政府的领袖。”结合所学,可知政府的领袖原本是由宰相担当的,皇帝能成为政府领袖是因为明太祖废除宰相制。48.(2011年 1月扬州市高三期末调研)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科学性错误的一项是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黄帝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谈谈清雍正帝与军机处的设置【解析】a 大禹之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益而称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才是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时期。二、非选择题1(11分)(2010届广东省高三三校联考试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隋书杨尚希传材料二:臣伏见,景德、祥福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今乃三倍其多,而又三岁一开贡举,每放近千人,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包拯奏报2,4,6材料三: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38万,官员13465万,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为1: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万人,官民之比为1:2613;清康熙时(注:指康熙初年)全国人口2459,官员27万人,官民之比已高达1:911。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不得照抄原文)(3分)【解析】材料一“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可见滥设郡县,导致官吏众多;材料二“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乃三倍其多,而又三岁一开贡举,每放近千人,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官吏越来越多。材料三通过数据显示官多民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参考答案:(1)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1分);官吏的委任越制超编,官员数量越来越多(1分);官民之比畸形发展,官多民少的现象日益严重(1分) (2)扼要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2分)【解析】封建君主专制下君主为防止臣下一人专权,往往多设官职以分其权,最终造成冗官的局面。参考答案:(2)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强化的必然产物(2分) (3)分析上述历史现象的危害及其历史教训。(6分)【解析】 “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官员增多国家的财政支出就增加,同时官吏不用纳税,从而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从而影响国家财政的收支平衡。同时,官吏增多,遇事各个部门官吏互相推诿,从而影响办事效率,容易导致官场的腐败。教训:材料中的现象都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所以要推行政治的民主化,实行依法治国;同时应精简机构、裁汰冗员。这在今天依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3)危害: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1分);增加国家的财政支持,影响收支平衡(1分);官场人浮于事,不仅影响办事效率,而且易于滋生腐败现象(2分)教训:必须精简机构,裁撤冗员(2分)2(2010年汕头市高二新课程统一测试)(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之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而不居其职,其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新唐书材料二: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明史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卷1军机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尚书省的主要职权?三省制的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为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明朝政府采取了哪些相应措施?(3分)(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成立的直接原因?军机大臣的主要职权?(3分)(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唐、明、清三朝中央机构演变的趋势。(2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央机构的演变。第一问按照所学的三省六部制相关知识回答。作用主要回答两方面:一是提高行政效率,二是加强皇权。第二问回答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第三问可以根据材料或课本知识概括。第四问综合以上材料可以看出皇权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参考答案:(1)职权:尚书省为行政中枢,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2分)影响:三省职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与监督,有利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的统治力量;完整相权被分割,有利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该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改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每点1分,考生答出任意2点,即可得满分2分。)(2)措施:加强皇权;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改设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内阁。(3分)(3)直接原因:为筹划西北紧急军务,要求严守机密。(1分)职权:承旨、出政。(2分)(4)趋势:相权削弱,皇权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并逐步达到顶峰。(2分)3(1011上常州外国语学校高三期初考试)(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时期代表人物命运秦国吕不韦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材料二: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时期职位所享有权力范围明代中叶后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清代军机大臣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材料三: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请回答:(1) 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解析】从材料一的“掌握国家大权”可以看出位高权重,由于相劝威胁到皇权,所以废除丞相。参考答案:(1)丞相位高权重。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丞相制度已经成为皇权专制加强的阻碍。(3分)材料四: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请回答:(2)请结合材料二、四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的大循环,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5分)【解析】我们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这些中枢机构的变化,从材料四的“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可以得出反映的本质问题。参考答案:(2)明朝废除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并形成内阁制,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清增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专制皇权逐步加强,发展到了高峰。(5分)(3)你同意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解析】材料三揭示了中国君主专制的弊端,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参考答案:(3)同意。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采用高压独裁手段维护统治,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轻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4分)4.(1011上韶关一中高一10月月考)(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材料二: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哪一对基本矛盾?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几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5分)(2)根据所学知识,明清之际的哪些史实能够反映材料二中“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对此你如何评价?(5分)【解析】第一问第(1)小问从“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中可得到信息。第(2)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二问材料二中“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是指专制皇权加强。明清之际皇权加强的表现在废除丞相,设置内阁。评价可以从积极与消极作用两方面来回答。参考答案:(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分) 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设置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元: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每点1分,共4分)(2)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清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2分) 明清之际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稳定,提高决策效率;但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3分)(考生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 (山东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诏。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詹曝杂记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2分)(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3分)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2分)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4)根据材料四回答,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1分)它的设置说明了什么?(1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包括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元朝的中书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等。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回答时注意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即可。参考答案:(1)程序:中书省草拟皇帝关于兴建此项工程的报告,门下省审议,尚书省将审议通过的兴建计划提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2分) (2)措施: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杯酒释兵权;设“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使统兵和调兵权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3分) 看法:阻止了地方割据,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靖康之变,北宋被金灭亡。(2分) (3)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握决策权,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领导六部,行使宰相职权。(2分)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2分) (4) 职能:跪受(奏)笔录,将皇帝的旨意传达到中央各部门或地方大臣去执行(1分) 说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1分)6(姜堰市1011上高三期中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需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论政体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在处理君权与相权关系问题上,秦朝与唐朝统治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4分)【解析】本题是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考查,从其形成(秦朝)、发展(唐朝)、强化(明朝)、达到顶峰(清朝)的各个阶段逐一进行贫困分析说明。回答本题时注意从材料内容出发;分析影响时注意从明清实际出发。参考答案:(1)秦朝设三公九卿,不给丞相兵权,以御史大夫牵制丞相;唐朝设三省六部,将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2分)共同点:限制相权,加强皇权。(2分)7(烟台市1011上高一期中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皇 帝工 刑 兵 礼 户 吏部 部 部 部 部 部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皇帝 中央政府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地方政府郡县郡守 县令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材料三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军机处内景请回答:(1)材料一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 分)此政治制度有何积极作用?(3分) (2)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重大创造?(4 分)有人认为,唐朝实行了三省体制说明中国较早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4 分)(3)材料三清代初年中央机构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 分)(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2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重点突出,对于高一新生来说,难度不大,解题关键是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特点。参考答案:(1)特征:权力高度集中(2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