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两首.doc_第1页
3古诗两首.doc_第2页
3古诗两首.doc_第3页
3古诗两首.doc_第4页
3古诗两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寻隐者不遇,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感受故事的意境。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平白如话、寓问于答的写法,感受古诗的深远意境。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今天,老师想为大家介绍一首我十分喜欢的古诗,诗的名字就叫寻隐者不遇(课件出示古诗)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出这首古诗。这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教师提醒有些字的写法:寻、遇、松、)(二)、读。(读通古诗)1师:以往拿到一首古诗,你们会怎么去学习?学生交流方法,教师肯定:的确,拿到一首古诗,首先要读,把诗读通顺了。(板书:读)2先自己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时别把题目丢了,开始。生自读。3指名检查读诗。师:示意读好的学生举手。请这三位同学读。师: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怎么样?生评价。 师:都读通顺了,如果词与词之间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就更好了,谁来读。生读。师:听出来了吗?有点韵味,(教师划出节奏线)我们一起这样读一读。4齐读古诗。(三)、解。(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1过渡:读这关过了,那接下来如何理解这首诗呢?你们有好方法吗?(板书:解)2生交流,教师引导学法:使用工具书,同座互相探讨,借助插图。3师:那请大家打开书,轻声读读古诗,发现不理解的地方就用我们刚才说的方法去解决,解决不了的地方打问号。4大班交流。师:说说你的疑问或者已经解决的问题。重点解决:(1)“隐者”,层层递进理解。(这里的“者”就是指的人。那隐者仅仅指隐居山中的人吗?这种人还像诸葛亮那样很有对,所以隐者是隐居山中的学者;而且这种人不想为官,想过清净悠闲的生活。)(2) “童子”指儿童,在这首诗中,童子的身份其实就是隐者的:徒弟。(3)“云深”:云会有深浅吗?看看书中的插图,巍峨的高山直插云霄,半山腰处地云雾怎样?这里的云深指什么?对呀,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这云雾吗?生交流,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读。(云雾缭绕。云雾飘渺,云雾深重,云海茫茫,云遮雾罩,云雾弥漫)课件出示,学生读。(4)“只”:教师提出:“只”字你们理解吗?我们来看看工具书中的注释: 第一声:量词;单独的、极少的;第三声: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唯一,仅有;。这首诗中读第几声,是什么意思呢?在诗中可以说成是“就在这座山中”。课件出示:这些诗句中的“只”又是什么意思?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5)寻:仅仅指寻找吗?寻访更好。5师:现在请同座位互相说说古诗的意思。6学生练说古诗的意思。7指名说古诗的意思。(开小火车说)诗题:谁寻访?更完整了。第一句:谁问的?第二句:第三句:这句还是谁说的?第四句:这句仍然是童子说的。师:你们看,这首诗的意思一看就明白了,这就是老师喜欢的第一个原因:平白如话。(板书:平白如话)来,一起读读这平白如话的诗。(四)、悟。 1.教师引导:古诗会读、理解了,是否就学完了呢?(板书:悟)其实,我们还要学会感悟诗歌背后做隐含的东西,这是最难的,也是最有意思的。 2.来,请学生闭眼,听老师读古诗,边听边想象、边感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1)仿佛看到了什么?生交流,师引导。师引导:看到的还真多,有景有人。再走进些,能将看到的情景描述地更生动清晰些吗?你们看,这是老师来到林间看到的松:走进山间,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我抬头远眺,是一棵棵古朴苍劲的松树,枝干遒劲,松针密集,满眼苍绿。(课件出示)老师看到的松怎么样?(颜色、形态描写具体了,仿佛眼前就是一棵棵苍松。)试着写写你眼前看到的某个情景,可以是高山,可以是云深,也可以是人,可以采用老师的这种短句,用上学过的四字词,写在作业纸的第一题上。生写,交流。师评价:围绕松苍、山高、云深来评价。师总结:同学们,此诗虽平白如话,但诗中包含的情境却如画般美妙,真是“诗中有画”啊!(悟诗境)(2)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多有情趣啊,真是生机勃勃,别忘了还有诗人和童子两人的)教师引导:同学们说听到说话声,谁和谁再说话?他们说了些什么呢?对照古诗,同座位试着说一说,再现一下当时的场景。指名交流。(看着这图,老师给你们起个头啊:诗人在山间小道上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了一座茅草屋,正巧一个童子从小木屋蹦蹦跳跳地跑了出来,诗人忙走上前去问道: 说得不错,那我想问问了,诗中只有童子的回答,诗人的话在哪啊?诗中找啊!聪明,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悟出了诗人的问话,无问只答,这叫“寓问于答”,这就是老师喜欢这首古诗的第二个理由。(板书:寓问于答)3.老师课前也做了功课,将问答全呈现在诗中,自己放声读一读,再与贾岛的这首诗比较,你有何感觉。山中访故友,松下问童子,汝师在何处,言师采药去。(汝:你)何处采药去,只在此山中,山中何处寻,云深不知外。 此诗寓问于答,凝练简洁啊。来,为这“寓问于答”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4. 师导:其实,这首诗不仅“寓问于答”,伴随着这三问三答,还有诗人的心情变化呢?把自己当作诗人,再次走进那个情景,相信你肯定能感悟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用心完成作业纸中的第二题。(把诗人内心想的和他的心情写出来)6.完成填空:诗人问:童子回答: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诗人又问:童子回答: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诗人再问:童子回答:此时诗人指名交流,师随机板书。(失望、一线希望、无可奈何)还有一处诗句诗人的心情又是如何,你悟出来了吗?师读:松下问童子。(板书:希望)不知不觉当中,大家又体悟到了诗人的感情变化。(板书:悟诗情)了不起!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情感的变化,感情诵读。师:读得更有韵味了。7小结:你们看,平白如话的诗词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有美妙如画的情境,有有声有色的对话,有深远悠长的情感,这就是老师喜欢的第三个理由(板书:词约旨丰)8.师导: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有遇到,这本是一件失望的事。可是,因这一件憾事,作者却有感而发,写下了这平白如话、寓问于答、词约旨丰的千古名诗,虽不遇,但也无憾。9.最后,让我们将这千古名诗一起背诵于心。(板书:诵)也希望大家记住这学习古诗的四个步骤。(指板书)五、布置作业。1.将古诗的改写成作文。2.搜集贾岛的一两首古诗。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希望) 平白如话 读 言师采药去。(失望) 寓问于答 解 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词约旨丰 悟悟诗境 云深不知处。(无奈) 悟诗情诵 所见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牧”、“骑”、“振”、“樾”等字。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象刚洗刷过似的。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2、看图了解诗意: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B、师总结:夏季的一天,诗人在房间里闷热难当,昏昏欲睡:于是他走出房间,来到树林里。看见整个树林枝叶繁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荫,行走在这样的林间小道上,阵阵凉风迎面吹拂而来,好惬意。作者很高兴的将自己看见的情境,用诗句记录了下来。诗名就叫所见,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袁枚)3、介绍作者: 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释题:见是什么意思?(看见)为什么是看见的意思?見(见字原来是这样写的),儿指人,目指望人的眼睛,一个人睁大眼睛在干什么?(看)所见就是?所看见的东西。是谁看见呢?前面要加上诗人的名字,就是对题目完整的解释了。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师配乐范读全诗。二、初读古诗1、指名读生字。出示:骑振蝉2、记忆字形,骑字:左边是马意为牲口的代表,右边是音。是左形右声的字。蝉:形声。从虫,单声。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开火车读生字,组词。开来同学们预习的很认真。让我们听听古诗读得如何呢?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4、学生自读诗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樾:“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鸣:“叫”的意思。捕:“捉”的意思。三、精读古诗1、读第一、二句。(1)观察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图?(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想象: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跃。这可真是一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刻的心情呢?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呀!同学们想不想也欣赏一番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音乐,随着老师描述,想象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林间小路,咦!路的那头走来一头黄牛,牛儿吃得饱饱的,正晃悠悠地走着,背上还骑着一个十分可爱的小牧童,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口里唱着响亮的山歌,那清脆、愉快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着。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真不少,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A美美的读一读。B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2、 读第三、四句。(1)作者袁枚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A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B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C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3)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个人读、小组读。3、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A 配乐诵读,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B 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C 美美的吟诵整首诗。(齐背、个别背、)(4)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板书设计:所见(迷人的田园风光图)牧童黄牛林樾鸣蝉教学反思: 学习寻隐者不遇一课时,我让学生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