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试探中学物理教学.doc_第1页
从心理学角度试探中学物理教学.doc_第2页
从心理学角度试探中学物理教学.doc_第3页
从心理学角度试探中学物理教学.doc_第4页
从心理学角度试探中学物理教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心理学角度试探中学物理教学镇江市索普实验学校 (镇江京口)212000 陆日成 摘要: 为了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本文从心理学规律首先分析了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然后紧密结合物理教学实践,通过对“培养学习兴趣”、“尽量强化首次感知的强度和准确度”、“尽量加强对易被忽视和易被混淆的弱知识成份的刺激程度”三方面的论述,得出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的几个心理学方面的注意点。关键词: 中学物理教学质量,心理学规律,心理障碍,兴趣,强度和准确度,刺激程度。1.引言: 不少学生常感到物理难学,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科本身的内容、研究方法等学科特点的原因,也有教材内容安排和教师教学上的原因。但究其根本都是在某些主客观条件下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某个环节上出现了障碍,使思维无法继续下去,造成物理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心理活动和思维规律入手,对思维障碍及其原因进行具体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达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目的。2.结合心理学规律和教学实践,归纳起来,学生在学习物理时有以下几方面的心理障碍。2.1.先入为主,错误的生活经验在起作用。 由于物理现象的普遍性,中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头脑中已经有了大量的由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所形成的各种观念。生活观念先入为主的影响常常妨碍正确物理概念的建立,造成一种思维障碍,甚至导致错误的结论。例如:纯粹问学生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回答出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可是让学生分析:一个人用100牛顿的力提着水桶在平地上走了10米, 这时这个力做功多少?就有许多学生回答1000焦耳。这说明他们虽然也知道物理学中的定义,但在分析解释具体问题时却又回到生活经验中去,不能根据物理概念进行正确的思维了。2.2.隐蔽因素的忽视的干扰,造成思维混乱。 物理问题往往都是多因素的问题,在这些因素中,有的是显性因素,有的是隐蔽因素。而隐蔽因素有时在问题中起指导作用,由于学生不具备正确对待隐蔽因素的心理适应能力,或者不够完善,以至该排除隐蔽因素干扰时,排除不了,该接受隐蔽因素时,接受不了。如问:人造卫星里的物体(质量为m)视重为多少?许多学生会很快说出“零”。 这实际上是学生在“正常飞行的人造卫星”的干扰下,忽略了“正常飞行”这个隐蔽因素,因而得出错误的判断,而实际上这个题目的答案要由卫星的运动状态而定。2.3.思维定势、心理隋性使思维受阻。 在建立物理概念的时候,定势的心理效应具有重要作用,但在需要创造性思维的时候,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往往会阻碍学生用变式来思考问题,成为一种心理障碍。就拿上例来说,学生就是在“一看见人造卫星,就认为是在太空正常飞行”的思维定势下使思维受阻,判断错误的。2.4.抓不住关键环节,形不成思维中心。 思维总是从一个中心问题起始的,再根据有关的物理概念、规律和逻辑关系不断向外展开的。即从初始状态出发,经过一步步中间状态,在问题空间中搜索前进,达到目的状态,在中间状态的搜索环节中,必须抓住关键环节,问题的关键常常就是思维的中心,学生往往会抓不住关键,也就没有中心,思维就处在混乱无序状态,问题就难以解决,形成思维障碍。象含有自感线圈的一段电路(如图),当合上开关K, 线圈中电流是a到b还是b到a呢?初学时,部分学生会迷惑,因为电源提供电流是b到a,自感作用产生的电流是a到b,这样想,就没抓住关键,思维就会受阻,钻来钻去得不到正确的答案。 2.5.错误地运用相似思维和类比思维,把思维引向歧途。 学生在处理不同问题时,常常进行相似思维和类比思维,但此时通病是不问实质,不看条件,形式地、机械地进行对比。象比值定义式=m/v,E=F/q等,学生会用数学中的比例知识,得出密度(电场强度) 与质量(电场力)成正比,与体积(检验电荷电量)成反比的结论,混淆了物理中比值定义公式与数学上比例式的区别,使思维陷入混乱。3.针对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遵循心理学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几个注意点。3.1.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这虽然是一个一直提的问题,但其作用是永恒的、巨大的。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和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学习物理的兴趣,不仅是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对物理实验操作的爱好,而且还是学生力图探求物理现象因果关系和物理世界普遍联系的认识倾向。它具有两种无形而巨大的作用:一可使学生自身迸发出探求物理知识的力量,成为他逾越障碍、攻克难关的动力;二能引起学生对物理对象的注意,使他们的大脑信息输入通道处于导通状态,从而使大脑有可能接收到足够强度的信息,并留下深刻的痕迹,为取得良好的感知程度创造有利条件。所以,浓厚的物理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与技能必不可少的要素。总的说来,学生在学习中感兴趣的往往是自己多少已知一些而又有能力加以充实与探明的知识内容、自己尚未见过的新鲜内容、自己还不了解而迫切想知道的知识以及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及其发展前景,特别是在自己运用科学知识得到成功时,就更加感兴趣,成为地道的物理爱好者。所有这些情况,又是当今高考“”所必须要求的。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对物理的求知欲、求成欲和对未知物理知识的追求,有意而持续地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沿着学生兴趣形成与发展规律的途径,不断地顺水推舟,就一定可以培养出学生对物理的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出主动学习物理知识的动力,真正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地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1.在学生初学物理时,学习热情的培养对今后的学习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我们可以有意地针对学生乐闻故事的心理特征,精心选择一些具有感染力的生动事例。如原子能的应用、电子技术在宇航、导弹、计算机上的应用,以及它们在征服自然和战争中的巨大威力等。通过“绪论”和章节引言的教学去说明物理科学的广泛应用和神奇威力。再结合介绍一些科学家在物理科学中的重要贡献及其在探索知识征途中的艰难历史,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证明,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意义的认识,从而迸发出学习热情,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其效果远远大于教师一般的机械的重复强调。3.1.2.在进行新课教学时,学生的兴趣程度将直接关系到授课效果。我们可以根据兴趣的形成规律,即兴趣是由于心理上的某种需求而引起的,以及它的发展是来自需求的提高而导致的规律,充分利用物理实验所具有的固有魅力,精心设计安排有趣的实验和活动,采取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的程序进行教学,借以促使学生沉浸于浓厚的兴趣之中,如电磁波这一章节的几节课的安排可以这样:先由LC电路产生振荡电流,让学生从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左右摆动产生兴趣,电磁振荡向外发射电磁波,所以接着利用电磁波发射、接收实验装置演示这个实验,让看不见的电磁波在实验中生动地体现出来,进而推动学生兴趣的发展,这时若介绍一些电视广播的制作、发射、接收知识,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高潮,最后再留一些生产、生活上的电磁波的实例供学生阅读、讨论,就能使兴趣得到保持。实践证明,按兴趣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规律,去精心设计与安排教学活动,兴趣的火焰必将越烧越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1.3.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充分利用青少年的好胜心的特点,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发现和肯定他们的哪怕是点滴的优点。这样做的结果必将使学生享受到胜利与进步的特有乐趣,从而在心理上建立信心与决心,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实践证明,教学注重鼓励,就象“火上加油”,兴趣必将越来越浓,从而使学生自然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效果远比训斥为好。 3.1.4.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保持稳定的兴趣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学生能有稳定的学习动力,保持学习上的持续进步,是以稳定的兴趣为前提的。我们应该采取各种灵活的教学手段,除了上面的几方面,还可以从教态上下功夫,从语言上下功夫,从兴趣培养中的因材施教上下功夫。总之,兴趣的培养关系到教学胜败,应当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3.2.尽量强化首次感知的强度与准确度。 学习知识离不开记忆,而记忆乃人脑对过去经验过的事物的反映。其复现程度除与人的遗传素质有关外,决定因素应是首感强度,并且重现的可靠程度与首感准确度有密切关系。因此,知识的教学中必须力争一次打准、打深烙印,即不做“夹生饭”。具体做法,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三点。3.2.1.尽量用完善而鲜明的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去替代抽象的讲述。这对强化首次感知的强度和准确度很重要,同时,这一点道理又很好理解,且在3.1.2.中已有论述,这里不再赘述。3.2.2.尽量重视首次感知的细嚼工作。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会犯及面而不及里的毛病,这是造成知识不牢和能力差的根本原因。因此,引导学生对已感知事物进行深入精细的分化工作、力求对知识认得准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促使学生在“物”的基础上掌握“理”,学好基本知识,从而为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教学,在学生从观察演示实验的感知和亲自推理得出/(Rr)之后, 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讨论一下公式中四个量的特点(恒量还是变量),I、IR(端压)、Ir(内压降)与R的函数关系(并注意R 为零和无穷大的情况),最后再用有关实验去验证。这样把多方面感知结合起来去理解、掌握一个新知识。实践证明:对知识的强化作用,使学生一开始就深入到新知识的细节中去,从而获得确切而全面牢固的知识,是十分有效的。 3.2.3.尽量把观察分析与归纳概括物理现象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对“BLV sin”的教学,可由学生从与B、L、V、的定性关系讨论实验把其定性关系讨论出来,进而推导出“BLVsin”的公式( 这过程中应有老师的组织、引导),要学生用语言描述Vsin、LVsin、BLVsin的物理意义,最后老师作一个全面的总结。如此一来,学生就成为真正的台前演员,教师成为台后导演,学生的各种感观得到充分的配合利用,多渠道地输入信息,并且是大强度的,因此在大脑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牢牢地掌握了知识,这一点是当今教育界十分重视的。3.3.尽量加强对诸如易被忽视和易被混淆的知识成份的刺激程度。 物理学中有许多知识存在易被忽视的地方,许多知识有着相似的条件、形式、结论等。对于这些知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刺激程度,并克服前摄抑制、后摄抑制的影响。如左、右手定则,F=BILsin、BLVsin等知识,学生常常忘记或张冠李戴。对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首先明确这此知识各自的“因果”关系,让学生亲自做类比、总结工作,并做好鲜明的标志,使学生一打开书就能注意到这此弱知识。这样就加强了对弱知识成份的刺激程度,巩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