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祭十二郎文教学目标:1弄通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辨析文言虚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3培养对古代散文名篇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并把握本文在记叙中抒情的特点。4体会至情至性的人情美,和作者创造这种美的方法。教学重点: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如泣如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本文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是学习的难点。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 鉴赏古代散文,首先应读懂文字,本课时在初步疏理课文层次的基础上重在解析文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并作一些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 (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 由唐宋八大家,或由韩愈的马说师说;或“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名言引入新课教学。2介绍相关的文学常识及背景 (1)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悼念侄儿,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3)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4)作为祭文,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的,故其开头、结尾都有一个表示祭享的格式。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被后人认为是“千古绝调”,欧阳修的祭尹师鲁文、袁枚的祭妹文也很有名。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3把握内容大意。 全文10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了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诵读课文,小组或同桌互相口译课文,初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1) 重点实词衔 止一岁 辍汝而就 东亦客也 图久远者 敛不凭其棺 其又何尤 幸其成 遇汝从嫂丧来葬 (2)通假字 远具时羞之奠 零丁孤苦 皆不幸早世 敛不凭其棺(3)词类活用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恐旦暮死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长吾女与汝女 (4)古今异义少年 (5)一词多义幸:A皆不幸早世 B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省:A不省所怙 B 汝来省吾其:A请归取其孥 B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C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 D曷其有极 E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F死而有知,其何离?虽:A以为虽暂离别,终当久与相处 B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始:A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B汝之子始十岁 (6)变式句惟兄嫂是依 吾念汝从于东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2再读课文,了解每一段的内容,并给文章分段归纳大意。明确:祭十二郎文全文共10自然段。 第1自然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第2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第3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第4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第5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第6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第7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第8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第9自然段为侄几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俱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第10自然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 全文可分三部分,概括这三部分的大意如下:第一部分(13) 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第二部分(48) 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叙及死因和死期等情况。第三部分(910) 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3. 总结、扩展 本文能将诚挚的抒情与日常琐事的叙述紧密融合在一起,深切地表达出对亡故亲人的悼念和对人生浮沉离合的无限感叹,作者贴切、生动地切情、切“境”。作者在人的情感活动中,情至笔随,表达的情感世界微妙深奥真挚感人。从而使文章收到了情文并生催人泪下的最佳效果。 本文的语汇和语言现象非常丰富。我们应将诵读、理解与识记结合起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文言语汇,形成迁移,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4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背诵第59两个自然段。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在第一课时初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揣摩,把握文章叙事、抒情时文意的曲折起伏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1学生读自己的译文,师生共同评点。2鉴赏、研读鉴赏古代散文,要在阅读的基础上,走进作者创造的意境,联想想象,体会作品内涵,与作者同悲同喜。共同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明确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2)第四段写的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 明确 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诸兄死去已令人悲痛不已,在人丁不盛的情况下,十二郎的死更令人悲伤不已,感到绝望。 (3) 810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明确 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愧疚之意、丧侄之痛。 (4) 在文章的叙述中,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 明确 这是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回答,可让学习小组讨论,先在小组发言,而后交流,并要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情体验。 (5) 作者何以对侄儿的死悲恸欲绝?结尾的“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 为世间少有的哀情悲家事不幸;悔“旅食京师”;叹未老先衰;恨小病丧命;哀后辈孤苦;疚丧葬难周。 (6) 十二郎远殁它乡,文章却以“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这是一个难点,需要细读体会,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开篇一个“告”宇,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7)课文的语言形式和语气词的运用有何特点?它们的作用如何? 明确 这又是一个难点,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篇文章读来似叔侄二人之间,生者死者之间的对面交谈,语言形式独具特色,文中多用重叠的语句和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语调句式随着自身情感的发展变化段段变、时时变。句式或长或短、或口语或雅句;语调则或急促成迂缓、或高亢或低回,真正做到了情至笔随。从而使文章收到了情文并生的最佳效果。 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的使用也增强了全文的感染力,多处接连不断地连用“而”,“邪”,“于”,“也”“矣”字,加重语气,强化情感,并使形为散体的这篇祭文,含有了韵味,节奏也更加顿挫有力,从而更能打动读者。3引导小结: 本文在写作上主要有以下的特色: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野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清代古文家刘大櫆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 (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江苏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直属优抚医院招聘1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
- 安全培训教学壁纸课件
- 2025年闭式塔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湖南新宁县事业单位和县属国有企业人才引进降低开考比例岗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福建泉州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第一批)人才引进招聘25人模拟试卷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客户信息采集及管理工具
- 小区农业设施共享管理协议
- 2025年安徽交控集团所属安徽交控石油有限公司招聘16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2025广东韶关市翁源县人民法院招聘劳动合同制书记员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新)
- 医学研究成果安全保障承诺书(3篇)
- GB/T 34875-2017离心泵和转子泵用轴封系统
- GB/T 21063.4-2007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4部分:政务信息资源分类
- GA/T 1081-2020安全防范系统维护保养规范
- 02药物不良反应adr课件
-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课件
- 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专项方案
- 营销与2008欧锦赛ktv渠道方案
- 故障录波器课件
- DB32-T 2665-2014机动车维修费用结算规范-(高清现行)
- 《区域经济学》讲义(1)课件
- 《现代分析测试》17 电子光学基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