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手13(江西专版).doc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手13(江西专版).doc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手13(江西专版).doc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手13(江西专版).doc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手13(江西专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手(江西专版)13课时作业(十三)诗歌阅读(一) 时间:45分钟分值:80分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8分)唐多令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1)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4分)答:_(2)结合词中的意象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答:_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1)词的上片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环境的?有什么作用?(4分)答:_(2)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答:_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宿洞霄宫林逋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1)此诗颔联是写景佳句,请结合诗句从两个角度作具体的赏析。(4分)答:_(2)诗的尾联提到了“芭蕉雨”“枕上闻”,这描绘出了怎样的意境?(4分)答:_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注】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1)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4分)答:_(2)赏析第三联,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4分)答:_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1)颔联中“空”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4分)答:_(2)诗人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来写饯别?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_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8分)泊歙浦方岳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 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答:_(2)“雁落客愁边”是公认的名句,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简要赏析。(5分)答:_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溪居柳宗元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注】 簪组:古代官吏的冠饰。榜(png):本指摇船用具,此处为船行进中。(1)诗中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4分)答:_(2)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诗人的“怨”与“不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答:_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韩愈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1)这首诗的第一句“五月榴花照眼明”是用怎样的手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答:_(2)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也有人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4分)答:_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题。(8分)云来鹄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注】 来鹄(?883),即来鹏,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鹏家宅在南昌东湖徐孺子亭边,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大中咸通间,才名籍甚。举进士,屡试落第。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后,鹏避游荆襄。(1)第三句是全诗的背景,按自然顺序,似应放在首句。诗人把它安排在这里,其用意是什么?(4分)答:_(2)这是一首咏物小诗,诗人要借云来讽喻封建社会中的哪种人?(4分)答:_10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的赏析。(4分)答:_(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以怎样的哲理启示?(4分)答:_课时作业(十三)1答案 (1)主旨:怀乡思亲之愁;(2分)形象:游子形象。(2分)(2)“离人心上秋”:“心上秋”三字把心灵上的悲凉与秋深之时的冷落相照应,令人更为愁苦;另外“心上秋”也正是一个“愁”字,这种字谜游戏的运用也很新巧地点明了愁上加愁的蕴意。“芭蕉不雨也飕飕”:雨打芭蕉是令人惆怅的,在词人愁苦的心境中,纵然晴昼无雨,芭蕉只在秋风中摇曳,也令人感到凉飕飕地凄楚。“有明月,怕登楼”:清秋之夜,万里无云,明月朗照,这是一个团圆的象征,而这对离别之人难免触动离愁,所以不愿意登上高楼远望。这两句虽然没有直说愁,却通过游子心口不一的描写充分表达出来了。“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花空烟水流”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写秋景,暗示游子长期在外漂泊,思家之情日盛。“燕辞归、客尚淹留”:秋深燕归的自然景象对比自身仍在外漂泊、有家不得归的苦痛情绪,更增添了心中的怀乡思亲之愁。“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以垂柳柔条不能系住自身漂泊的行踪与家人同住,而只能长系行舟的象征性的对比,诉说一个游子心中永恒的苦楚。(回答任何一点均给4分,其中结合意象2分,含意2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能力和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上阕是就眼前之景抒发离别之愁。本词起笔点愁。“芭蕉”句是词人就眼前景物的感受。芭蕉只在秋风中的摇曳,也令人感到凉飕飕地凄楚。“都道晚凉天气好”反衬出词人心境的沉郁。明月是团圆的象征,却引起无限遗憾,在此情景下登楼远望,越发不堪其愁。下阕展示自己的心理感受和深层意绪;青春年华和经历的种种悲观都如梦如烟地消逝了,心境正如这百花凋零的深秋一样空寂冷落,春天的花瓣,盛夏的绿叶都被时间的流水冲刷得不留一点痕迹。“燕辞”一句以秋深燕归的自然景象对比自身仍在外漂泊、有家不得归的苦痛情绪。“垂柳”句以垂柳柔条不能系住自身漂泊的行踪与家人同住,而只能长系行舟的象征性的对比,诉说一个“永恒的流浪者”的苦况。2答案 (1)词的上片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了环境。(2分)渲染了环境的孤寂冷清,为下文的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2分)(2)刻画了一个头发花白、容颜苍老(2分)却念念不忘恢复中原、统一祖国万里河山的坚贞不渝的爱国英雄的形象。(2分)解析 本诗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分析其描写环境的角度,一般可从两个方向进行思考:一是观察视角与顺序,二是各种感觉的调用。其作用从主要渲染什么样的环境,奠定什么感情基调,烘托什么形象三个角度去思考。分析人物形象,一方面要从正面描写的角度,分析人物的动作、心理等;另一方面从侧面烘托的角度,分析环境的作用。3答案 (1)色彩绚丽,对比强烈;俯仰相衬。用了“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幅彩绘图,见得秋山秋水,一派鲜艳,毫不枯淡。动静相生,“流红叶”何其匆匆,“点白云”何等悠闲,俯仰之间何等空阔自然。(2)结尾一联,用意点出题目的“宿”字。诗人虽未就寝,然而他已神往枕上的意境:雨打芭蕉的音响,枕上听雨的情韵。多么清幽而又闲适,浪漫而有诗意。解析 此题考查对写景手法与意境的鉴赏能力。第(1)题应从直接描写的手法(绘声绘色绘形,不同的感觉,白描与工笔等)与写景的表达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等)入手。第(2)题分析意境,应根据诗的内容适当地进行联想,进而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尾联点出题目的“宿”字。想到枕上的情景了:洞霄宫种了许多芭蕉,看天气又快要下雨,那雨打芭蕉的音响,一定又是很有韵味的。4答案 (1)“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或:“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邈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2)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解析 本题考查炼字的分析能力与情与景的鉴赏能力。(1)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2)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故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5答案 (1)空字不仅写出了被送的人渐行渐远,(2分)同时烘托出诗人空虚寂寞的心境。(2分)(2)诗人运用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亦可)的手法,(2分)借助眼前烟水、飞鸟、青山和白等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想象别后友人的情景,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来表达离情别绪。(2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分析能力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1)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2)诗人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将客观景物一一描述,无一不暗合诗人在与友人离别时的情绪。6答案 (1)诗中描写了“丹枫”“秋雁”“霜月”“夜船”“孤城”等意象,营造出了凄清孤寂的氛围。(3分,意象至少答出4个,得1分;“凄清”“孤寂”各1分)(2)羁旅漂泊,举目无亲,只有南归的大雁好似同情旅人的孤寂,暂时停下相伴。(1分)“雁落客愁边”是景语,也是情语。羁旅之愁是无形的,抽象的,秋雁是有形的实物。(2分)诗人说雁落到了“客愁边”,把具体的形象与抽象的情感结合起来,情景交融,使抽象的客愁也好像可触可及了。(2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能力与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1)这首诗的主要意象为红枫、大雁、霜月、江涛、号角,无不透出冷瑟凄清之感,漂泊异乡、家国危倾、孤独凄凉的羁旅情感跃然纸上。(2)对“雁落客愁边”的情景关系,要从借景抒情的角度进行思考,并结合雁在古代文化中常见的象征义。7答案 (1)诗中描写了诗人谪居僻野、(1分)晓来耕作、夜来行船、放歌楚天(1分)的闲散、宁静的隐逸生活。(2分)(2)全诗表面写溪居生活的闲适,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2分)但诗中实际表达了作者谪居时的抑郁之气。“闲依”其实是不能为世所用的百无聊赖,“偶似”则表明诗人并非真有隐士的淡泊心境,“来往不逢人”则写出诗人的孤寂。(2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内容的把握能力及思想感情的鉴赏分析能力。(1)应结合“南夷谪”“闲依”“农圃”“晓耕”“夜榜”“长歌”等词进行思考与想象。(2)“怨”要结合诗作中的“幸”(幸运)这个字来理解,写了谪居佳境,苟得自由,独往独来,偷安自幸;更要理解其表面上自我排遣,也自得其乐,实际上曲折地表达被贬谪的幽愤。他用一种故作放达的语调描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实际上却透露了遭贬后的幽愤心情。一个并不愿遁世隐居的有志之士,却不得不过着无所事事的山林生活。“久为”“闲依”“偶似”这些语句都大有深意,有弦外之音,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抑郁不平。8答案 (1)侧面描写的手法,(2分)描写榴花不正面写,而从榴花给人的感受来写,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2分)(2)喜爱之情:五月里石榴花开时,如火似霞,夺目耀眼,有的花已经结子,隐约枝头,苍苔斑驳,落英缤纷,可喜的是没有车马来践踏、碾压。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2分)怀才不遇之情: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以花开之美暗喻才华横溢,以“可怜此地无车马”暗喻才华不被赏识而无法施展。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慧眼识才俊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2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表现手法与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1)分析时可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两个角度进行思考,抓住“照眼明”三字进行分析。(2)一定要从诗歌内容出发,从诗作本身进行论证,自圆其说。这首诗开头两句点明时令,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诗人既写了花,也写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后两句点明地点,这是生长在偏僻地方的石榴,没人去攀折损害它的花枝,殷红的石榴花繁多地落在青苔上,红青相衬,画面十分优美,使人觉得几多可爱和惋惜,委婉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作者并不直接来写景,而是通过人的感觉,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但花开的再美又能如何,还不是寂寞无声落,诗人叹息花开无人来赏,亦即暗喻朋友满腹才华,却被统治者贬谪于穷乡僻壤,无法施展,“颠倒”两字更是有力地批判了统治者的不识人才以及诗人和作者都怀才不遇的愤懑。9答案 (1)一方面使诗有悬念,有波澜;(2分)另一方面是与第四句云却悠闲自在、弄姿自媚、不去降雨解旱形成对比,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2分)(2)当人们焦急地盼云降雨时,它却“悠悠闲处作奇峰”;(2分)不言而喻,这正是封建社会中那些看来可以“解民倒悬”,实际上“不问苍生”的权势者。(2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结构与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1)第三句是全诗的背景,按自然顺序,似应放在首句。诗人把它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