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子之路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时强化作业28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专题28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必修3).doc_第1页
骄子之路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时强化作业28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专题28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必修3).doc_第2页
骄子之路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时强化作业28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专题28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必修3).doc_第3页
骄子之路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时强化作业28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专题28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必修3).doc_第4页
骄子之路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时强化作业28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专题28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必修3).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强化作业二十八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1(2016届长沙模拟)右图表示甲、乙两种群先后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的最初阶段,种群数量的增长近似于指数增长b在t2时刻,甲种群的出生率等于0c在t3时刻,乙种群迁入,与甲种群形成竞争关系,导致甲种群数量减少d如果乙种群突然灭绝,则甲种群数量会增加,最后会超过k值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难度中等。甲种群迁入某生态系统的最初阶段,空间、食物资源都比较充足,其数量近似于指数增长,a选项正确;在t2时刻甲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并非为0,b选项错误;乙种群和甲种群为捕食关系,c选项错误;如果乙种群灭绝,甲种群数量会增加,但不会超过环境容纳量k值,d选项错误。答案:a2.(2016届浙江省六校联考)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c由于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原因,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关系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环境容纳量(k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第5年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处于处,种群数量为200只,则k值为400只,b正确;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虽然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但种群增长率大于0,说明种群的数量在增加,c错误;防治鼠害时要在200只之前进行,200只左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会出现鼠患,d错误。答案:b3(2016届北京海淀期末)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的描述是()a2013年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b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a选项描述的是性别比例,b选项描述的是年龄组成,d选项描述的是死亡率,c选项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答案:c4(2016届湖北名校联考)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解析:跳蝻活动范围很小,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答案:c5(2016届湖南株洲检测)科学家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性比(性别比例)进行统计,结果如图(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下列分析不合理是()a性比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大小b性比维持较高水平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c当社鼠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雌性明显多于雄性d该岛屿春季和春夏之交更有利于社鼠种群的繁殖解析:种群的性别比例变化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的大小;冬季和秋季时性比水平较高,但种群数量较小,这说明性比较高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在春季和春夏之交,社鼠的种群数量大,说明此时有利于社鼠种群的繁殖,此时雌雄数量相差不大。答案:c6(2016届安徽黄山模拟)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自然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b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解析: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稳定在一定水平,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环境阻力一直存在,只是c点后,阻力逐渐增大。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而被淘汰的个体数量。c点为处,故若100,则k200。答案:a7(2016届湖北武穴中学高三模拟)下列关于概念图中序号所表达的含义,说法错误的是()a序号1代表种群密度b迁入率由序号4或序号5代表c序号2代表出生率或死亡率d序号6、7依次代表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直接受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另外,年龄组成也能通过影响出生率与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序号2代表出生率、序号3代表死亡率。答案:c8(2016届辽宁沈阳二中高三模拟)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率(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年份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第6年第7年增长率0.661.242.813.672.941.650.03a.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种群数量呈曲线“j”型增长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解析:在调查期间,该种群增长率始终大于零,说明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因种群增长率不是定值,故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应呈“s”型;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天敌、食物、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种内斗争的激烈程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因此在第7年种内斗争最激烈。答案:c9(2016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月考)米象是一种以小麦种子为食、活动能力弱的昆虫。在食物与空间不受限制、没有天敌的环境中,温度和小麦含水量对该种温带米象种群增长率(rm)的影响,如下图所示。据此做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生活于不同含水量和温度的小麦米象的种群增长率a调查小麦中米象的种群密度时需随机取样b在30 、小麦含水量14%时米象危害较重c在25 、含水量10%时米象种群数量开始下降d若研究对象为热带米象,曲线峰值将向右移动解析:本题考查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调查米象的种群密度需随机取样,使结果更接近实际值,a正确;曲线表示,在30 、小麦含水量14%时米象种群增长率最大,危害较重,b正确;在25 、小麦含水量10%时,米象种群增长率下降,但数值大于零,种群数量还是增加的,c错误;热带米象适宜增殖的温度高,曲线峰值将向右移动,d正确。答案:c10(2016届山东滨州市高三月考)如图是某养殖鱼类种群的有关曲线。以下分析错误的是()图1 图2 图3a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bb、c、f点种群都达到了环境容纳量ca点和e点的增长速率与c点对应db、d点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图1、2、3表示含义相同,该种群经历了适应环境、增长逐渐加快和减慢,故a正确;b、d、f点种群都达到了环境容纳量,c表示k/2处,故b错误;a、c、e都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k/2处,故c正确;b、d点种群都达到了环境容纳量,故d正确。答案:b11(2016届广东省“十校”高三联考)下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c据图可知虽然人类既能改造环境,也能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解析:本题考查环境容纳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图形信息提取分析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图中反映的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因此a正确;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模式可使人口数量在较长时间内处于较高的数量,虽然在短时间内容纳了较多的人口,但随之出现了下降趋势,模式应是破坏了原有的生存环境使容纳量下降了很多,因此b正确;从图中看出人类改造环境后人口数量短时间内会上升但紧接着因为破坏了环境容纳量就会下降很多,如图,因此c错误,d正确。答案:c12(2016届辽宁沈阳二中高三月考)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有变化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解析:本题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在c点之前种群年龄组成是增长型,cd段为稳定型,de段为衰退型,a正确;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在k/2时,所以k/2两侧可能有增长速率相同的时刻,b正确;本实验前后之间形成自身对照,c错误;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充分混匀,d正确。答案:c13. 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注:横轴为诱捕灯间距)诱捕距离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出生率、性别比例等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种群密度(数量)/释放总数重新捕获数/标记数,可知种群密度(数量)释放总数,即种群密度(数量),a错误;从图形上看,随诱捕距离的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是下降的,b错误;本实验因变量为诱捕距离和灯的高度,从诱捕距离的效果推测,与灯的密度很可能有关系,c错误;诱杀成虫能降低其出生率,使幼虫减少,从而改变种群年龄结构,d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4(2016届江苏南京建邺高级中学期中考试)如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的增长曲线是_(填字母),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_的特性。(2)如果将该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增长曲线是_(填字母),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_。(3)决定种群密度的最直接因素是_。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图中所示的两条曲线,a为“j”型曲线,b为“s”型曲线。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符合达尔文过度繁殖的进化观点。自然界种群数量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影响,呈“s”型增长,部分个体会被自然选择作用所淘汰,故图中阴影部分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量。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最直接因素。答案:(1)a过度繁殖(2)b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3)出生率和死亡率15(2016届山东文登高三统考)回答下列有关生态学的问题:(1)研究人员将s1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与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图a、图b所示。图ds1种群与s2种群的关系是_。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变化,s1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c。请在图c的坐标中表示出s2种群数量变化曲线。(2)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如图d所示,分析图回答问题。在_点附近时,种群补充量最大;在_点附近时,表示环境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k值)。图d所示的原理在生物捕捞中的指导意义是_。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知识及识图能力,意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