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论如析薪 第14课 原君课件 语文版必修4.ppt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论如析薪 第14课 原君课件 语文版必修4.ppt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论如析薪 第14课 原君课件 语文版必修4.ppt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论如析薪 第14课 原君课件 语文版必修4.ppt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论如析薪 第14课 原君课件 语文版必修4.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课原君 第四单元论如析薪 文本导学 文内文外 学习重点1 积累有关文言基础知识和黄宗羲的名言 2 学习本文在论证时充分运用历史上翔实的事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黄宗羲的名言1 学校之盛衰 关系天下之盛衰也 2 死犹未肯输心去 贫亦其能奈我何 3 学者志不立 一经患难 愈见消沮 4 自古圣贤 盛德大业 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 5 爱其子而不教 犹为不爱也 教而不以善 犹为不教也 6 大丈夫行事 论是非 不论利害 论顺逆 不论成败 论万世 不论一生 晨读积累 返回 文本导学 1 词语理解 1 通假字视之如寇雠 2 一词多义 语言积累 答案 通 仇 仇敌 诚 比之如父 拟之如天 诚不为过也 愿陛下矜愍愚诚 听臣微志 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 能为公已乱 副词 确实 实在 名词 诚意 连词 如果 使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 而使天下受其利 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 向使无君 人各得自私也 人各得自利也 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 答案 如 比之如父 拟之如天 沛公起如厕 弟子不必不如师 动词 让 动词 派遣 连词 假使 名词 使者 动词 像 如同 动词 到 往 动词 及 比得上 3 古今异义 好逸恶劳 亦犹夫人之情也古义 今义 虽然 使后之为君者古义 今义 答案 众人 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虽然这样 连词 用在上半句 下半句往往有 可是 但是 等跟它呼应 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 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一人之智力 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古义 今义 许由 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古义 今义 答案 智慧和力量 指认识 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 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的原因 表结果的连词 答案 4 虚词归纳 为 古者以天下为主 君为客 庭中始为篱 已为墙 吾令人望其气 皆为龙虎 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 何辞为 动词 当作 动词 当作 句尾语气助词 不译 动词 是 介词 替 给 介词 表被动 2 词类活用 1 有生之初 人各自私也 人各自利也 2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3 离散天下之子女 4 以博我一人之产业 5 名之为独夫 答案 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为自己 谋私利 使动用法 使 兴 使动用法 使 离散 形容词用作动词 扩大 名词用作动词 称呼 答案 3 语句翻译 1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译文 2 岂古之人有所异哉 好逸恶劳 亦犹夫人之情也 译文 社会上有对公众有利的事却没有什么人兴办它 有对公众有害的事也无人除掉它 难道说古代人有什么不同吗 喜好安逸厌恶劳动 也像常人本性一样啊 答案 3 向使无君 人各得自私也 人各得自利也 译文 4 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 则唐虞之世 人人能让 许由 务光非绝尘也 译文 当初假使没有君主 人们都能满足自己的私心 人们都能满足自己的利益 因此明白做君主的职责 那么唐尧 虞舜的时代 人人都能推让君位 许由 务光也就不乏后继者了 原 为 追究根源 之意 本文重点推究为君之道 体现了黄宗羲的民主主义思想 作者围绕着 原君 的论题 从 和 四个方面进行剖析 最后得出 的结论 整体把握 答案 阐明君主职分 批判后世君主 批判小儒言论 重申君主职分 君主必须以天下为公 1 这篇文章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为什么要从君主的起源谈起 重点突破 答案 答案 1 文章阐述的观点是 天下以人民为主 以君主为客 而作为君主 其职分就是为天下兴利除害 2 从君主的起源谈起 指出君主的位置 就是基于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的现实 既然如此 那么君主的职分就只能是为天下兴利除害 作者这样写 看似落笔于远古 实则立足于当今 使论证更为有力 首先 这样写就是直接面对当时社会的普遍认识 使文章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作者生活的时代是明末清初 资本主义刚刚萌芽 但在绝大多数人看来 人君的统治 还恰如日月经天 江河行地一般 不仅不可动摇 甚至不容置疑 作者从君主的起源着笔 恰是不直接在理论上做文章 而是先直接用事实说话 这自然就有了很强的针对性 答案 其次 这样写还可以一语破的 直捣问题的根本症结 君主的存在是一个社会现实 但何为真相 何为实质 绝大多数人是不清楚的 而要打破坚冰 拨云见日 就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作者从君主的起源和本质说起 恰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症结 第三 文章题为 原君 原 者 追究根源也 由君主的起源落笔 也合乎题意 2 作者认为 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 其根据是什么 答案 答案 1 作者首先从后世君主的思想本质谈起 指出他们违背了设立君主的本意 荒谬地认为 决定天下一切利害的权力就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 因而他们就可以 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 不敢自利 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2 作者还形象地分析了后世君主这种自私自利思想的演变过程 始而惭焉 久而安焉 逐渐演变下去 最后竟恬不知耻 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 自己可以将它 传之子孙 受享无穷 其思想本质就是 以君为主 天下为客 答案 3 接着 文章从其思想本质出发 分析后世君主夺取政权前后的思想行为及其给天下人民带来的危害 在走向最高权力过程中 他们为了夺得这份 产业 不惜 屠毒天下之肝脑 离散天下之子女 而在取得政权之后 他们又为了 奉我一人之淫乐 更变本加厉地 敲剥天下之骨髓 离散天下之子女 还公然厚颜无耻地声称 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就是后世君主这样的思想和行为 给天下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和灾难 至此 作者的情感再也按捺不住 自内心喷薄而出 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 本文在论述中列举了大量的古代君主为政之事 请对这些事例加以分析 并体会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美点赏析 答案 答案 1 文中列举了不少古代君主的事例 实际上他们正是古之人君 后世人君两类君主的典型代表 尧 舜 禹是古代人君的代表 他们明乎为君之职分 为天下兴利除害 付出千万倍之勤劳 却不享其利 桀 纣 汉高祖 明太祖 崇祯帝为后世人君的代表 他们不明为君之职分 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 将个人淫乐置于万民的痛苦之上 2 这些事例相互比对 体现了不同的为政策略 从古之君主说 尧 舜二帝 是先得其位 终而让出者 而大禹是既得其位 亟欲让出而不可得者 从后之君主说 桀 纣两个著名的暴君 是天下人视为 寇雠 独夫 的典型人物 而汉高祖刘邦 攫取天下后 一副得意忘形的模样 令人鄙弃 明太祖 却是丧心病狂 眈眈守之 唯恐天下有不利其统治的言行 其行为令人气愤 崇祯帝 则是失去 产业 的末代君主 惶惶然若丧家之犬 可使那些 欲得天下 之人 废然摧沮 3 列举这些典型意义的君主作为实例 使议论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链接作家作品 1 作者简介黄宗羲 1601 1695 字太冲 号南雷 又号梨洲 浙江余姚人 明末清初思想家 史学家 文学家 出身官僚家庭 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 及长 遂承父志 参加并领导 复社 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 清兵南下 曾组织 世忠营 进行抵抗 明亡以后 多次拒绝清廷征召 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 所持政治思想主张 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 曾大胆指出 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 并倡以 天下之法 代替 一家之法 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一定影响 在文学方面 面对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 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 抒写真情实感 反对明代 七子 的模拟之风 所作诗文 多表现高尚节操之作 除 明夷待访录 单刊成集外 有 宋元学案 明儒学案 南雷文案 等 今人又编有 黄梨洲文集 2 背景展示 原君 是黄宗羲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一篇著作 原 推究事物的根本和开端 原君 推究为君的道理 这篇文章根据古代传说和历史记载 托古砭今 推论了君主制度的起源和君主的职分 发挥了孟子的 民贵君轻 的思想 对我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大胆地提出了抗议 是我国最早的含有进步民主主义思想的政治论文 返回 文内文外 关于 原君 的中心论点明末清初民主主义启蒙时期杰出的思想家 历史学家黄宗羲写的 原君 是一篇笔锋锐利 说理透彻的政论 这篇政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阐述的 本文想就这一问题 谈点看法 原君 之 原 是探求 察究的意思 原君 就是对君主的起源和职分的探讨 简言之 就是关于君主的论述 那么 作者是以什么问题为中心论点 对君主进行论述的呢 有生之初 人各自私也 人各自利也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文章一开始 上溯到人类社会之初 指出君主出现以前天下的状况 注 作者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有生之初 的原始社会阶段没有 文内深读 私有制 哪里会有自私自利的观念呢 有人者出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 而使天下受其利 不以一己之害为害 而使天下释其害 进而推究君主出现的缘由和君主为民兴利除害的职责 接着又阐释了君主的品质 以千万倍之勤劳 而己又不享其利 就是说君主要有舍己为公 不谋私利的美德 正是因为古之君主应时而生 德高望重 不负重托 所以得到天下民众的拥护和爱戴 这是文章的第一段 是从君主的起源和人君的职责谈起的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笔锋一转 引出下段 把人君一分为二 古今相较 泾渭分明 显然 前段讲的是古之人君 也是作者心目中履行君之职分的真正的人君 本段则要谈及 今之人君 他们 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 传之子孙 受享无穷 只知追逐私利 完全忘掉了为君的职分 道德沦丧 灵魂卑劣 同是国君 为什么会出现古今两种情况呢 此无他 古者以天下为主 君为客 今也以君为主 天下为客 主客易位 公私颠倒 古今人君 作用相反 为夺君位 屠毒天下之肝脑 离散天下之子女 是今之人君所为 夺得君位后 敲剥天下之骨髓 奉我一人之淫乐 也是今之人君所为 正是由于后世人君争权夺利 敲骨吸髓 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因而使天下 无地而得安宁者 行文至此 作者满腔的愤怒再也难以抑制 犀利的笔锋直指后之人君 大胆地提出一个不容置辩的判断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己矣 措辞激昂 观点鲜明 如同沉寂中的大声疾呼 振聋发聩 这 就是 原君 一文的中心论点 通过第一段探究君主制度的起源和人君的职分 特别是第二段对今之人君只重私利的揭露和对其原因的探讨 已经造成一种蓄势 所以此处提出中心论点 确是水到渠成 顺理成章 给人的印象也特别深刻 鲜明 突出 既然后之人君为天下之大害 那么人民怨恶他们 视之如寇雠 名之为独夫 奋起讨伐像桀 纣那样的暴君 也就是理所当然的 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用伯夷 叔齐 无稽之事 为他们的愚忠思想辩护 作者提出中心论点之后 又在第三段中 另辟蹊径 从批判小儒入手 揭露后世之君惮以孟子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的思想 而废孟子不立的叵测之心 明确主张对暴君应当诛伐 不能任凭其为了一人一姓的私利 而使 兆人万姓 血肉崩溃 从而从另一角度论证了 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己矣 这一中心论点 第四段 从后世之君为了 保此产业 传之无穷 结果自身受害祸及子孙的惨痛事实谈起 进一步论证了君为 天下之大害 这一中心论点 害民 害己 害子孙 这还不是大害吗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无穷之悲呢 就在于 不明乎为君之职分 致使 市井之间 人人可欲 闹得 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 由此更进一步证明君为天下之大害 既呼应了开头 又突出了中心 这篇政论题为 原君 那么探求 为君之职分 是不是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呢 从布局结构上看 的确是以 君之职分 贯穿始终的 以揭示 君之职分 开始 在呼吁 明乎为君之职分 中收尾 以 为君之职分 为准则褒扬古之人君 以 为君之职分 作尺度衡量 今之人君 但是 通观全文 作者阐述 君之职分 不是目的 宗旨 目的 宗旨在于把 君之职分 作为谴责批判今之人君和小儒的一面镜子 托古论今 借古非今 言 职分 数罪行 批判已成为 天下之大害 的今之人君 因此 原君 一文的中心论点就是 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 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 有必要对 原君 一文所体现的民主思想作一简要分析 原君 是一篇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宣战书 作者不仅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最高统治者 皇帝作了痛快淋漓的怒斥和尖锐泼辣的批判 而且通过痛斥小儒 向 君为臣纲 的君臣伦理观念提出了勇敢的挑战 在阐释 君之职分 时 作者明显地把天下放在第一位 把君主放在从属地位 甚至把至高无上的天子降低到 一人一姓 的地位 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色彩 至于作者愤怒斥责违背 君之职分 的后世人君 认为人人厌恶他们 完全应该 奋起诛伐 也无可指责 这种观点就更为可贵了 然而作者 原 君 并不从根本上否定君 他的立论是以承认君 主制为前提的 他谴责后世人君 虽有大量的史实作依据 但还是以所谓 君之职分 为准则的 而对 君之职分 的探讨 他却没作历史的 阶级的考察 分析 只是从抽象的道德观念上阐释 因而是唯心主义的 正因为作者有进步的民主思想 所以他无所畏惧地鞭挞后世之君 在层层论述中 得出他们是天下大害的结论 同时也由于作者有这种思想局限性 所以他在批判后世之君 指斥他们是天下大害时 又仰慕所谓恪守 君之职分 的古代圣主贤君 把理想寄托在他们身上 这样 全文的观点 其积极意义就只能停留在 后世之君是天下之大害 对他们讨伐是应该的 这点上 而不得对君主专制制度本身 其实质作更深刻的阐述和得出进一步的结论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悠悠中华五千载 我们的祖先在中华大地上生息 繁衍 创造出一段又一段的辉煌 为后人所赞颂 每一个辉煌朝代中 都毫无例外地闪现着一个盛世明君的身影 像汉高祖刘邦 唐太宗李世民 康熙帝玄烨 他们为百姓安居乐业 社会繁荣稳定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统治着不同的时代 可他们却印证了同一个道理 得民心者得天下 刘邦 项羽都是名载史册的英雄 可前者成就了千古霸业 后者却无奈乌江自刎 这难道真如项羽所言 此乃天意 吗 不是 刘邦 项羽二人相比 项羽比刘邦更有才能 但项羽他恃才傲物 很少与属下谈心沟通 一意孤行 又兼匹夫之勇 妇人之仁 最终走向了灭亡 相反 刘邦没有 文外迁移 类文品悟 突出的个人才能 但他善于听取各方良言 身边谋士极多 常常与他们交心倾谈 上下沟通 月下千里追韩信就是明证 因此 他可以 运筹于帷幄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 最终成为楚汉之争的胜者 时间又过了几千年 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一位历史伟人 康熙皇帝 他有着比刘邦更为出众的才华 有着比项羽更为强健的体魄 有着比铁木真更为勇猛的军队 照说他可以安安稳稳地坐上龙椅 但是 他却遭遇了关内百姓的强烈的反抗 只因为他是满人 而他治下的却大多是汉人 在汉人的眼中 他永远是夷人 是外来者 因此 各地的反清斗争不绝 这也成了康熙的一块心病 但是 他从未想过使用武力让汉臣服 一次 他去长城察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