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 笔记-前半部分.docx_第1页
中国法制史 笔记-前半部分.docx_第2页
中国法制史 笔记-前半部分.docx_第3页
中国法制史 笔记-前半部分.docx_第4页
中国法制史 笔记-前半部分.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中国法制史3导论3中国法制史的概念和研究范围3学科发展与研究概况3学习方法与意义3第一章 传说时代与夏商的法律制度3第一节 中国法律的起源及其特点3起源4特点4第二节 夏商的法律制度4法律的形式及主要的法律4法律的内容5古代的刑罚5第三节 司法审判制度5司法机构与司法制度5审判制度6定罪量刑的特点6第二章 西周的法律制度6第一节 西周法制的基础6周初法制的指导思想6宗法与分封制7西周法制的基础礼与刑7第二节 刑事法律制度8定罪量刑的若干原则8刑事政策9刑名和罪名9第三节 民事规范9所有权9债和契约10婚姻制度10继承制度10第四节 司法制度11司法机关11诉讼制度11司法官的法律责任11夏商周时期的监狱11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12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成文法(前770-前476)12各国制定成文法的情况12公布成文法引起的论争13第二节 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13各国的变法13各国的立法14第三节 法经及其历史地位15产生的历史背景15法经的主要内容15历史意义15第四章 秦的法律制度15第一节 秦法的完善和发展16睡虎地秦简16法律形式16第二节 刑事法律17刑法原则17刑罚制度17主要罪名19第三节 民事法律规范19债权19婚姻19继承19有关行政经济方面19第四节 司法制度20司法机关20诉讼制度(以刑事为代表,民事的资料并不是很多)20第五章 汉代的法律制度21第一节 立法概况21立法沿革21法律形式23第二节 法制指导思想的变化23法治指导思想23汉代的罪名24第三节 形制改革与法律原则24文景时期的形制改革24法律原则25第四节 司法监察制度26司法机关26诉讼制度27审判制度27监察制度28第五节 儒家思想法律化的进程28中国法制史导论中国法制史的概念和研究范围l 四大文明古国l 法系 中华法系 大陆法系 英美法系 伊斯兰法系l 中华法系: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因而与其他法系并称l 中华法系的特征:重视法典的制定,以刑为主的刑事法典比较发达(一般大陆法系重视法典的制定,但这也是后来的事) 行政与司法合一(在某些情况下):司法的目标是一种行政管理 礼法结合:礼,理念,伦理道德,更多的来源于习惯;法,更多的来源于制定,中国法伦理色彩浓厚 司法审判中的情与法:情,人情,人之常情,代表着人们的一种主观愿望(司法中考虑人情的因素,即在考虑案情时考虑的是实情加上人情的因素);理,天理,人们共同认知的一种道理,对世俗社会的一种认知;法,国法,又称王法,带有权威性(王,权威的来源)l 清代乾隆:大清律例按照天理,依照人情制定法律l 曹刿论战中有关天理和人情因素的考量合乎情理的决断才能使人们心服口服l 法制史的研究范围l 四个历史时期 早期法:更多的是刑法,后来法的主要部门也是其刑事部分,是在司法审判的过程中设立的l 说文解字:法,刑也,平之如水;另有灋,这是一种神兽,给人以惩罚;另有法,通废;律:师出以律,指的是号令 氏族贵族制法:夏商西周,法律由统治者制定,处理法律事务的是贵族西周时期的封建制度 帝制法:帝,出现在战国的后期 近现代法学科发展与研究概况 最早始于日本东洋法制史(日本说东洋指的是中国,日本接受西方的观念而开始法制史的研究) 近代:沈家本历代刑法考l 研究历史只是去批判是没有意义的,不需要给历史定性,只需要去研究和借鉴学习方法与意义 弄清楚历代法制的基本点和特点,以及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历史上有很大程度上的作用是维稳) 战乱时期制度的变化性更大,如唐律的制定前期经历了南北朝的战乱时期 法制在中国早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要过多的批判,要中肯客观 意义:探求法制发展的规律,追寻历史发展的过程,为当今的法制服务(作业:看书)第一章 传说时代与夏商的法律制度第一节 中国法律的起源及其特点起源 从原始习俗而来的一些习惯法:法一般起源于风俗习惯,包括人为因素在其中起作用(人类社会)中国一些原始习俗演化为理,最后演化为法律 刑起于兵(中国最早的刑:死刑和肉刑):兵,兵器、军事(军事行动和战争军令不可违);战争,军事在早期较之社会习俗更严厉,更具有权威性因而推动法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刑传说来自于苗民。(苗民:活动与长江流域一带,先创制一些刑法,而后被黄河地区的人民所借鉴) 司法审判:早期判例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特点 较早地主要由国家来行使,来解决复杂的问题,很少(基本上不)采用自力救济(如武力解决)的方式 借助鬼神来树立权威:鬼:指的是死去的祖宗(并不可怕,与今天的鬼并不相同);神,天上的神明第二节 夏商的法律制度 法律有一种外在的形式和表现,比如说XX法,即是它的表现形式法律的形式及主要的法律 不是很确切,只能按照现代的名称来称呼,古代不一定是这样称呼l 法律形式l 习惯法 习惯法和习惯的区别:通常,习惯法是更具有确定性的规则,通常是有一些有权威的人;习惯是约定俗成 此时习惯与习惯法的区分是比较含糊的,不是重点l 制定法 在讲春秋战国时会重点讲l 誓(这节课的重点)通常是公开宣布的 誓的几种类型:带有告诫性的誓军旅(通常是出征之前召集人,军队的指挥者来誓军人,有时是君主亲自召集、发布军令),要阐明战争的名分大义,同时庄严宣布战斗的纪律、奖惩规定,此时誓也看作是一种法律形式。但战争状态下比较紧急,惩罚性更明显。 另有国家大事、祭祀时发布的誓;前者如君主发布新的方针,作为行为标准;后者如国家祭祀仪式上宣布的内容,但更多的是本族人祭祀祖先 誓的特征:不能撤回和不可变更,又具有神圣的约束性的和坚定性 一种立法手段,典型意义上的法律,也可作为君主出来表白决心态度的手段,此时誓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夏代君主在战争时期发布的紧急军事命令) 蓃,带有军事演习性质的,类似于实战,同样有奖惩l 朝代的法律l 夏代的法律 内容比较少 禹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台湾李永龙:乱字相当于治的意思)夏的初期或者是大禹作的,禹型是指夏的刑书,法律的总称,不能狭隘理解 皋陶(舜时期的人)l 商代的法律 汤刑:与朝代的创始人有关系,是商代的成文刑书,也可以理解为商代基本法律的总称(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是不公开的刑书 商代还提到有官刑,是和国家官吏犯罪有关的法律,惩治官吏的犯罪行为、违纪行为和失职行为(行政法规性质,但是是刑事制裁的方式)法律的内容 甘誓:夏启征讨有扈氏叛乱,于甘地发布誓,以此来约束全体出征的人员重点 皋陶之刑:涉及到一个法律制度,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昏,恶而掠美,指劫掠,本质是极为恶劣的人,却显出伪善的面孔,自己做了坏事而窃取别人的美名;墨,贪以败官为墨,相当于污,指的是贪赃,败坏官纪;贼,杀人无忌,指随意地杀人;这三种都要处以死刑比较早期的)(注意:墨在夏代之前已经出现,夏代沿用) 汤誓,也是和甘誓类似,商代君王汤讨伐夏桀时所作;就是改朝换代,是一个习惯 官刑:商代规定,从作风、道德、政治上来管辖这些官吏或者贵族 三风十愆:三风,指巫风(恒舞、酣歌指不节制地歌舞两个愆);淫风(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指贪财好色游玩打猎四个愆);乱风(侮圣方、逆中直、远耄德、比顽童指轻慢圣贤之言不遵守、拒绝忠谏、疏远年高有德之人,亲近狂妄小人四个愆)。l 几个法律的内容作为重点:禹刑、官刑、汤刑等;甘誓和汤誓两个都是类似的含义古代的刑罚 死刑:是一种使用比较多的方式,死刑也有一些执行的方式,死刑称为大辟(辟如法) 肉刑:很突出的一种,对人的身体造成一种伤害,肉刑主要是有一些其他的特征被驱逐出正常的社会,很多事不能做,很多人甚至不能到人们经常去的市集上去,有的被扔出野外自生自灭,正常人认为他们是不吉祥的人,躲之不及。后来有给这些被处以肉刑的人作为劳动力,有时是强制他们去服劳役比较靠后。在古代肉刑是特指,与后代的肉刑不太一样肉刑的种类:墨、劓、剕(刖、膑)、宫墨刑:在脸上割开伤口涂上墨汁留下黑色伤疤是一种比较轻的刑罚,主要施刑地点有不同的说法,如额头、颧骨等;劓刑:割鼻子;剕刑:去掉小腿(刖刑:刖足;膑刑:去掉膝盖骨)宫刑:破坏人的生殖机能 流刑:即流放,比较重的一种刑,被驱逐出境(与后来驱逐到穷山恶水的地方,但是流放在疆域内,不太一样)没有什么人类在居住的地方 赎刑:赎死刑和肉刑(作为财产刑的一种已经出现),有疑问的犯罪采取赎刑(有的可以赦免,有的需要处死)。很多时候是法定的,不是有钱就行,后来很多的朝代都这样规定(当然有的时候确实是有钱人逃避刑罚) 徒刑:限制人的自由商代已经出现,有时还伴随着劳役刑(现在的有些徒刑也是这样)l 一些夏代、商代的刑罚:醢刑、脯刑、剖心,不能透露刑罚的数字l 有些朝代在杀人之后,后代就掌握了话语权,只有将前朝讲的残酷些,才能证明他推翻前朝的正义性商纣,剖比干之心(恨他、出于好奇)至于是不是完全的事实尚待考证l 醢刑还是经常看到的,后代也继续存在第三节 司法审判制度司法机构与司法制度 司法机构也是从现代的角度来说,古代有自己的称呼 夏商已有司法机构,基层也设有司法审判官。夏代中央最高审判机构称为大理,商代称为司寇,司寇(大理)下面还有“正”、“史”;再下还有“士”(地方司法官)“蒙士”(基层司法官)等l 称呼在各个时代都有变化:如史,开始指做文字工作的,后来作为普遍的官名;司寇后来(秦汉时)成为囚徒名称的一种,所判的等级为司寇l 具体的一些司法审判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程度不是很高l 了解就行l 有时个别贵族来负责司法的事务;中央的官名比较确定,地方的不一而同审判制度 重要案件采取三级审判的方式了解性 对于疑难案件慎重的态度: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经:常法,语出尚书大禹*);宥过无大,刑过无小,罪疑从轻,功疑从重。疑案有时还采取判例法的态度l 古书的有些内容是后代追加进去的,确切性不好判断;史记是后来出现的,不是夏商流传下来的,不一定可靠l 古代社会不太大,相当多的人都是熟人定罪量刑的特点 这段时间的审判方法,使用的是恭行天罚惩罚两个方面,一个是天要罚,再一个是代天行事,表现自己的权威,借神证明自己正统的来源天命观是一个重要的特色,重大的事情要奉行天罚(君主更重要的是要打胜仗,只说自己代表天命也没什么用) 早期中国具有宗教的影响,通过神判的情况也是经常看到,更普遍的是通过占卜的方式裁判、审理案件(占卜就是今天的算命一类的)商代有很明显的占卜的痕迹龟甲兽骨刻上文字火烧,依出现的裂纹判断事情,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宗教性 还是有一些正常的司法程序,在普通的案件中用得多,只不过重大的案件需要神明裁判,不能说全都如此l 本章重点:刑、誓等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三风十愆第二章 西周的法律制度l 大部分是看一看,不需要特别记忆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尤其要注意(吕与刑的关系?)l 眚和非眚l 六礼(婚姻中的六礼)l 七去三不去l 王过之疵 时间大体在公元前11世纪前770年,建都在西安市第一节 西周法制的基础周初法制的指导思想 以德配天、敬天保民基本的思想。以德配天“天”是公正的,“天命”是可以转移的,即“天命靡常”;天命的转移条件是“德”,有德之人有天命,王权来源于上天,也来源于自身之德,只敬天地鬼神还不足以受天命;德的中心内容是保民,民心向背是有德失德的标准。 夏商是天命、天罚思想,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上天给予的,一方面是这样相信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威。清代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几千年来都是以这种方式证明自己权力的权威性。 保民的思想提出是比较可贵的。保民措施体现在体恤民力的艰难,妖气统治者一方面克制贪欲,另一方面谨慎用刑 夏代帝和祖先分开,商代帝和祖先逐渐融合(夏商还是有区别的) 西周总结了夏商的经验,以周公为代表,提出了这样的思想。 只有有德的人才能得到天下为自己的统治找一个根据成功了,改朝换代了,犯上作乱了 后来汉朝曾经讨论过:一个认为君主再不好,也不能推翻他,只能进谏;另一个认为只要无道,就可以推翻汉帝: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没有吃过肉即不再讨论 在具体的法制和刑罚方面,提出了明德慎罚,德主刑辅,这些提法都是比较重要的,是后世施行仁政的直接的渊源,但由于时期的不同,不一定能做得到。 明德慎罚是西周法律思想的重要发展,并以此作为国家处理立法、司法事务的指导理论。明德,即崇尚德治,提倡德教;慎罚,即主张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审慎、宽缓。实际上是将教化与刑罚相结合。 实施德教是第一位的。德教的具体内容即礼治,核心在“亲亲尊尊,即以忠孝为首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代表了西周统治阶层的基本政治观点,并作为治国的基本方针在西周政治、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发挥着指导作用,并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礼治社会,形成了中国早期的礼刑结合的法治特色。这种法律思想的形成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的统治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趋于成熟。它不仅在西周各种具体的法律制度以及宏观法治特色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直接的指导作用,而且深深扎根与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之中,被以后各朝统治阶层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的理想原则和正统的标本宗法与分封制 中国社会发展的早,使用的资源都是比较早期的,制度都是在原有的比较朴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的汉字也是一样) 家法(宗法制):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的基础上,一直发展到称谓的关系,确立家族中世袭和继承的关系;宗法制的核心是周天子 分为大宗和小宗,属于一种宝塔形的结构:周天子大宗兄弟等小宗(大宗) 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的,表达的是“亲亲、尊尊”的思想,主要是为了在国家制度上要尊君;在家庭关系中,强调父权、夫权和男尊女卑 宗法制是礼治的基础:一是以血缘为纽带确定尊卑贵贱的等级,二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它源于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西周后以分封制为基础,逐渐形成了一种完备的宗法社会制度 分封:封地的面积和疆域、辖区的数量、礼器兵器等,重要的是赐予其土地和人民最重要的两项。实际上地区的管理是交给下面的。被分封的人需要履行义务纳贡,朝见,跟随出兵征伐、保卫疆土,接受调遣和指挥,接受司法方面裁判 周初进行大分封,更加强了家法制,将其推向封邦建国的封建制。分封的王有同姓的也有异姓的,目的是为了使诸侯起到屏藩的作用。一般诸侯是比较遵守规定的,如果有人作乱时,一般是几家联合起来打一家,周天子一般情况下是比较安全的。 层层分封:周天子各级诸侯王各级卿大夫士 维系分封制的原则:嫡长子继承制;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各级诸侯王、卿大夫、士,既是一种家族组织,又各自构成一级国家政权,共同向周天子负责 在这种模式下,国家官吏与各级行政结构的选拔和设立完全采用任人唯亲的原则,宗法制的实质在于保证夺取政权的整个家族对于全社会实行家长制的专制统治。宗法制度构成了西周社会的基本结构,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合而为一,家族观念、家庭家族间的伦理道德与国家的法律规范结合在一起,互为表里 同姓不婚(同宗不婚):通过联姻方式加强与异姓贵族的关系同姓的宗族关系、异姓的姻亲关系构成了一个严密的宗法体系,而血缘关系的等级和亲疏也决定了其政治社会地位的高低身份是有贵贱的,这不仅是一个统治原则,也是一个立法司法原则 官吏的构成:世卿世禄制西周法制的基础礼与刑 礼:包含了一些抽象的内容,另有一些具体的仪式性的内容。最早源于氏族时代的祭司风俗,国家形成后,一部分反映等级差别和专制要求的精神原则逐渐从具体的礼仪形式中被抽象、概括出来,形成了一系列指导阶级社会生活的原则和规范。在夏商时期礼作为言行规范就已经存在。 礼的地位、内容程序、作用意义(见课本) 礼所蕴含的是一整套在西周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两个层面的内容:本:指的是礼的精神原则,如忠、孝、节、义、仁、恕,礼的核心在于“亲亲尊尊”强调等级名分、等级差别;文:指的是礼的仪节形式,通常有“五礼”(吉、嘉、宾、军、凶等)“六礼”(冠-成年礼、婚、丧、祭、乡饮酒-序长幼、睦邻里之礼、相见)“九礼”(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等礼)之说 在西周时期,周礼在实际上对全社会起着一种法律的调解作用,完全具备法的性质:礼具有其规范性(礼的基本特征),“争讼辩,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也是非礼不定(这个时代已经进入到法律的领域去探讨礼的作用,很多礼已经被抽象出来了,因此可以直接依据礼的原则来确定);周礼的国家意志也极为明显,周公制礼作乐无疑是一种国家行为,且周礼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宣传和推行,具有很强的国家意志性;周礼有很强的国家强制性,违背礼的行为都会招致国家刑罚的处罚 礼处于习俗和法律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分化的并不清楚氏族是最原始的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从最基本的亲缘关系、氏族时期的风俗习惯发展出来的礼的制度,具有这样的特征(包含着人际关系、亲缘关系);走到后来的法制,是分化程度比较高了 礼来源于生活习惯又高于生活习惯,礼是一种积极的规定,是禁恶于未然的预防性;刑事消极的处罚是惩恶于已然的制裁;礼的功能重在教化,刑的功能重在制裁。 礼一般认为是周公来制定的,协助周天子管理天下(按照典籍,夏商也应该有自己的礼)礼也有不成文法的性质,作为一个国家的规范来讲,也是具有国家强制性的,这是它与法律类似的地方(礼治、法制) 刑:周有九刑传说是九篇刑书,或者九种刑罚,说不清楚“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在先秦时代,刑通常有三个层次上的含义:专指砍头的刑罚;所有刑罚的统称;泛指与刑罚密切相关的法律规范 周代吕刑是由周穆王命令吕侯来制定的(吕侯,分封在吕,称为吕侯,古代叫名字和号是一个概念吕侯又称“甫侯”,故吕刑又称“甫刑”)参照夏的赎刑而制定,更多涉及到是什么刑罚(铜,赎刑)。规定五刑之罪,一旦适用不能再改变;如果罪有疑问既不能放过,又不能用五刑;可以改为赎金(如果已经定罪,但还未执行,能不能用赎金代替?)五刑的赎金:墨刑:100环=600两(铜);劓刑:200环;剕刑(刖刑):500环;宫刑:600环;大辟:1000环第二节 刑事法律制度l 在制度方面有值得注意的具体的地方定罪量刑的若干原则 老少有罪不加刑:原文“悼与耄,不加刑焉”(七岁曰悼,八十、九十曰耄)早期凡是谈到刑都指的是五刑四种肉刑和死刑至于有没有其他的处罚说不清楚,此项制度反映了对早期对老少的照顾 罪疑从轻、罪疑从赦:“五刑之疑,有赦”可以改为惩罚;“五罚之疑,有赦”五罚具体是什么不清楚;“众疑赦之”众人认为这件事有疑点,则采取赦免,但必须与同类典型的案件相比较再作出判决,比较小的范围易实行。(刑 赦 罚 赦 免于处罚) 惯犯和偶犯:周代在定罪量刑时的原则故意和过失做出区别,来源于周公一段话“人有小罪,非眚,乃维终,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为眚灾,时乃不可杀”(尚书康诰眚,过失;非眚,故意;维终:惯犯;非终:偶犯)讲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犯了比较小的罪,但故意去做,并且是惯犯,就不可不杀;如果一个人犯了大罪,但是偶犯,即使要给予处罚,也不能处以死刑氏族贵族时期,统治者不仅掌握刑罚权,而且对于定罪量刑的原则也有弹性 赦免的情况:三赦之法幼弱(指年少的儿童)老髦(老年人)、蠢愚;三宥之法:(一般来说宥指的是减轻)过失、弗知、遗忘(人们经常会出现的一些过错)。早先社会人比较少,人们之间貌似有亲缘关系,执行法律时可能会有宽大处理;三刺之法:重大或疑难案件要经过三道特殊程序讯群臣、群吏、万民。这是反映早期的情况,后来情况会有一些变化官僚制,百姓的意见并不重要 宽严适中:在定罪量刑上强调“中道”“中罚”“中正”刑事政策 刑事政策是宏观层次的一个对策(刑对应的是一些比较具体的刑事案件) 刑罚世轻世重:指的是根据情况的变化可以变通,用刑的宽严轻重是根据情况灵活掌握的。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早期提出来的 原则和政策,作为刑事政策法律方面 “三国三典”:邢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轻重宽严的标准 尚书吕刑: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权:变通),刑罚世轻世重刑名和罪名 刑名:周礼墨、劓、宫、刖、杀 尚书墨、劓、剕、宫、大辟 九刑的其余四种:流(先秦时期,流放大多数适用于少数上层的贵族)、赎(西周时期赎刑较完备,一般适用于疑案,或是针对少数上层贵族使用)、鞭(鞭子打,用荆条或株木痛击犯人背部或臀部主要用于惩罚官吏)、扑(又称杖刑,是指用板子打,柚木做的板子用于教化,使犯者知耻) 圜土:是西周时期的监狱,说明了它是中国有期徒刑的开端,这种刑罚既不属于残人身体的身体刑,也不属于法人钱财的劳役刑,而是限制受刑人自由并使之服劳役的劳役刑,同时这种劳役刑是有期限限制的。反映出了中国早期教育刑的思想。是为了刑人而出现的,刑人是指受过肉刑的人 嘉石之制:西周时期对于“害人者”(比送圜土的那些人轻一些)的刑罚是嘉石之制。将那些轻微犯罪人束缚其手脚,坐于嘉石一定时日,使其思过悔改,然后交给司空,在司空的监督下进行一段时间的劳役,期满后释放(劳役时间五个等级,重者一年,轻者3个月).“桎梏而坐诸嘉石,役诸司空” 战过后使用的刑罚是和刖刑相关的,名字不是叫这个斩趾刑 罪名:书上主要是讲一些最基本的名称犯王命,是最严重的犯罪;寇攘奸宄(寇:强盗;攘:劫掠;奸:内乱;究:外乱);杀人越货(杀人、抢劫罪;越:抢掠)这些人都应该杀掉(一般的犯罪行为在尚书中有记载)失农时:违背农时;不孝不友;放弑其君:在多数情况下,犯了这种罪的人,还要株连其家属;群饮:予其杀;而若是殷商遗民,“姑惟教之”;违背盟誓:盟誓是一种特殊的、但具有很强约束力的规范形式,大多数情况下“告而诛之” 罪名只是看到史书上的字眼,推测出的罪名 第三节 民事规范所有权 主要是指土地所有权、动产所有权(较少) 土地所有权:国有制王有制(作为周天子的土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后来出现了土地私有制只是小的方面,大的方面还是以国有为主,即周天子所有 在西周中后期,对于土地和人民的实际所有权,已经逐渐转移到有真正实力的诸侯和其他领主手中 中期以后逐渐出现私田(新开垦的土地),最初的私田可能源于诸侯国间的缓冲地带,后有交换,买卖土地 所有权的保护:被侵害可以提起诉讼,要求偿还 青铜器的铭文里有关于赔偿的文字,一个叫匡的人抢了一个叫户的人两千禾,户提起诉讼,判决要求匡向户赔偿七田与五人(奴隶),以此铸鼎作为判例债和契约 判书判通半,即债务契约,作为债务的证明债务人和债权人各执一半,债权人若有这一半的债务契约官府即可受理这一债务纠纷(周礼凡有责者,有判书则治以听) 债权债务关系:因契约而产生的债;因侵权和损害赔偿而产生的债 契约形式:质剂:买卖关系中使用的契约形式(听买卖以质剂;听,允许);“大市以质,小市以剂”(大市谓人民、牛马之属,用长券;小市谓兵器、珍异之物,用短券);傅别:借贷关系中使用的契约形式(听称责以傅别),在一弃券的正面、反面都书一“大”字,然后一分为二,借贷双方各执其一一旦债权债务人双方有了纷争即以此为证据l 案件此时称为狱讼婚姻制度 基本制度: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强调唯一的正式的身份 原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目的就是繁衍后代,祭祀祖先;同姓不婚(同宗不婚):不吉不祥的情况,这一点要严格遵守(早期的姓和氏有一些区别,在那个时候,同姓的比较少,后来社会越来越大,出现一些同姓但是不同宗,严格的把握上同宗不婚) 一夫一妻、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西周时期婚姻成立的三项实质要件 婚姻六礼:来源于一种习俗,有法律上的意义纳彩:彩指彩礼,求婚;问名:带着礼物到女方的家里问名字和生辰八字,主要是名字,然后到男方的宗庙里占卜吉凶;纳吉:订婚,契约成立,占卜后卜得吉兆向女方家报告,根据这个成立婚约;纳征:就算是纳币,具有一定的意义,相当于后来的聘财;请期:商定结婚的日期;亲迎:成婚,履行契约,结婚那天去迎接女方的女子,同时举行结婚仪式(有些是南方亲自去接,有些是等女方来) 六礼从细节上看,基本的精神来源于习俗,法律上没有特别的规定,但是有特别的意义。 最核心的是订婚和成婚,这里体现的是类似于契约型的关系。法律对这种婚姻采取的立场通常是和西方社会发展到契约程序的基本精神是一样的订婚:契约的成立,包括一定的财物,具有实际意义;成婚:履行契约 出现悔婚的情况时,订婚的程序非常重要,有时是退回彩礼+惩罚性的措施;这些程序的意义:女方在男方家的地位、财产如何使用,和有没有六礼重要 婚姻的解除:西方基督教不允许离异中国:七去三不去(七去又称七弃,后称七出)七去:是单方面解除,七种情况可以休妻不顺父母:女方逆德;无子;淫:乱族;妒:乱家;有恶疾:可能造成不能共同生活,对家庭会造成很大影响;口多言:说话多,离间亲族关系;盗窃:偷东西,不良的行为;在家族里面是不允许的,重要的情况(七出:次序有一定变化无子(不是特别严重,因为多妾制可以补充);淫佚;不事舅姑;多言;盗窃;妒忌;恶疾)。三不去:符合七出的条文但是不会休掉女方有所娶而无所归:女方的家庭特别是父母不在了,家庭中的财产是分给男孩的,没有父母时生活会出现问题;与更三年丧:服丧了,女方服丧在身份上理应作为公婆的女儿来看待,不能赶出去;前贫贱后富贵:不能离弃秦香莲、陈世美 汉代女子主动提出离婚:朱买臣之妻继承制度 非常重要的法律制度,包括地位身份、封地、官职都可以继承下来 宗祧继承:占主导地位,即身份、地位的继承,财产的继承附属于宗祧继承西周时已强调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是作为中国国古代的继承制,到后来出现了变化,况且有时君主也不是完全遵照这些,有例外的存在 财产的继承:王族诸侯家庭与权力继承一样,多为一人独占;平民家庭主要是诸子平分第四节 司法制度 资料缺乏的情况下讲出来的,稍微了解;不能死板的认为怎么怎么样,作为一个朝代,时间是非常长的。司法机关 中央司法官员:大司寇:中央六卿之一,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诰四方;具体负责一系列司法工作;小司寇:大司寇的属官,主要职责是负责具体案件,特别是王畿范围内发生的案件;士师;司;司圜;掌囚;掌戮等 地方司法官员:各级封建领主在其领地内拥有相对独立的司法管辖权,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下级领主应该承认其宗主的裁判效力;乡士、遂士:处理民事案件和轻微刑事案件 这时,周天子主宰,立法权和司法权基于一身,日常事务由下边的人处理。还有一些贵族、官吏,他们同时也是代表一种机关。在这个名称下还有一些下属,来一同执行职权。诉讼制度 狱和讼:狱:刑事案件,相告以罪名;讼:民事案件,相告以财货狱和讼的区分不是那么严格,一些财产上的小损害也可能走向刑事处罚 “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与朝,然后听之”(两造:诉讼当事人;来矢:一百支箭,作为讼金)“以两剂禁民狱,入钧金三日,然后致于朝,然后听之”(刑事案件诉讼费用钧金:青铜三十金) 民事和刑事案件都是自己作为当事人提起诉讼,即以自诉为主;轻微案件口头形式,重大案件须提出书面文状;刑事案件的书面文状是“剂”,民事诉讼的文状是“傅别”;官府受理后,双方当事人都应该缴纳束矢(民事)或钧金(刑事)作为诉讼费,否则就会被认定是“不直自服”;案件设审理一般在缴纳了束矢或钧金三日后举行,双方当事人均应到庭;审判官审理案件不可偏听偏信。“两造俱备,师听五辞”对告诉权的限制:父子不得相讼;在各级封建领主之间,下级对上级的控诉也受到严格的禁止甚至处罚 不亲自出庭:“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命夫命妇:诰命,受封贵族,不亲自参与狱讼由下属或仆人参与案件审理) 重视证据的使用:不能仅根据动机定案,当事人不承认犯罪事实、客观上无真凭实据,是不能给他定案的,“有旨无简不听”(从保护当事人的角度出发的),但是有时为了能获得口供,出现了严刑拷打的情况。也就是说,最开始的时候,制度设计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后来发展的不好 五听:辞听:听当事人的陈述,如果语无伦次就说明所言非实;色听:当事人的表情面色,面红耳赤说明所言非实;气听:当事人陈述时的气息,如果所言非实就会气喘吁吁;耳听:听觉迟钝所言非实;目听:两目无光所言非实。 “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观其气息,不直则喘;观其听聆,不直则惑;观其眸子,不直则眊然” 盟誓:有时也被作为重要的证据,有刑事案件的,经常采用“盟诅”(“有狱者,则使其盟诅”) 读鞫:宣读判决,使判决相对公正(秦汉时期:读罪名、过错、详细的法律条文,被沿用下去) 西周时期要将判决做成判决书,称“成劾” 乞鞫:要求重新审理,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依距离远近而不同司法官的法律责任 五过之疵:惟官:屈从权势,秉承上司旨意,官官相护;惟反:改变审判记录,利用职权处理个人恩怨;惟内:包庇有关系的亲属,为亲徇私;惟货:贪赃索贿,敲诈勒索;惟来:接受请托,徇私枉法的情况可能有没有接受贿赂但接受了请托的情况(比如自己的故交); 其罪惟均:以所涉之案应处的刑罚罚之夏商周时期的监狱 圜土:夏商周时期的统称。又称“囹圄”(夏代有钧台,后代称夏台,曾经囚禁过商汤,是夏代末期暴政的象征;商代囚禁周文王的地方称“羑里”) 因囚禁对象不同监狱有多种形式 监狱在各个时期作用不一样。相当多的时候作为限制自由的地方-囚禁;很多监狱相当于拘留所在押的情况。 囚禁的地方未必就是监狱,在早期,实施完刑罚就放了。l 刀笔吏:又称书吏在纸没有发明之前,人就已经开始刻字了刀可以书写也可以修改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 背景:经济上:一般认为社会生产力提高,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破坏,出现了承认土地私有权的情况,私有制出现;政治变化:原有的分封制弊端出现,分封的各个国家虽然来自一个祖先,但各自的利益不同,周天子对自己的国家有些管不住了,周天子王权旁落,春秋出现了五霸,但周天子仍然具有号召力;战国时期周天子已经是没有地位了,和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一样;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在官僚体制上世卿世禄的体制不再,官吏选拔注重才能学术:思想活跃,百家争鸣,思想家、学说出现,带有很强的原创性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成文法(前770-前476)成文法制定比较频繁,也出现了颁布成文法的情况各国制定成文法的情况l 楚国的仆区之法和茆门之法 楚文王:仆区之法对隐匿逃亡者的惩罚,是严禁奴隶逃亡的法律,奴隶有意逃亡者要大力搜捕(仆:隐匿;区:逃亡) 楚庄王:茆门之法古代的公文,诸侯、大夫、公子入朝时,禁止乘车进入宫门,以保障国君的安全l 晋国的被庐法与常法 晋文公:被庐之法晋文公与于被庐春猎阅兵,规定军职和地位,孔丘说它遵守着晋的祖先唐叔的规定,可见其没有公布于众 赵盾:常法(前621年)也称夷蓃(阅兵)之法,主要包括有:制事典:制定刑事章程,改施政之方针;正法罪:修订法律,预先制定刑法,按犯罪者罪行轻重予以处决;辟狱刑:设置一定司法官吏,处理积压案件;辟-理;董逋逃:追查逋逃之者;董-督;由质要:根据契约处理民事案件;由-用;质要-券契;治旧洿:治理政治污秽;本秩礼:贵贱不失等级秩序;续常职:官有废缺,选拔贤者任常职;出滞淹:提拔被埋没的人才(赵宣子执政时期,将这九个方面解释出来,改施政之方针公布成文法) 范宣子:刑书根据夷蓃之法制定成文法,未完全公布 公布范宣子的刑书晋国开始正式公布成文法l 郑铸刑书 郑国:执政子产著刑书(前536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遭到晋国叔向的反对,“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维护传统方式),目的是“救世” “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l 子产刑书的争论晋国的叔向写了封信给他:这一年的3月,郑国人把刑书铸在鼎上,叔向派人送书给子产一开始我还对您抱有希望,但是现在就不太抱希望了,从前的先王都是衡量事情的轻重来处理事情,并不是预先设定和公布刑事法律(辟:法律)因为害怕人民有争议之心,即便是这样还不能控制人民,所以用道义、仁心来对待他们,劝勉服从的人,制裁犯罪的人,不仅如此还有求得贤能的卿相和地方官(过去的和理想的做法)但现在有了刑书,人民知道了刑法,就会对上面不恭敬,有正经之心,并且有刑法作为根据,侥幸为自己辩解成功,这这样就比较难于治理;您现在在郑国为相、著刑书,准备用这样的方法来安定民众,这不是很困难的吗?民众有了刑书,对细微末节的事情都要争论一下,这样争论就会成为普遍的现象国将亡,必多制。子产复信:客气了一下,也许可能向您说的那样,我只是为了救急,不能顾及子孙后世,感谢您的一番好意从公布的法律可以看出,他是为了救世,先顾上眼前,这种做法是为了解决他们眼前所遇到的困难,是改革的一种措施;晋国不久后也著邢典,也是出现了这样的事情,但受到了孔子的批评,孔子只是争论,并没有写信,孔子是说,晋国这样是要灭亡的,失去了他们的度;应该按照堂叔,晋国的人才能守住祖业,贵贱不发生错乱;而现在晋国抛弃了他们的度去铸刑鼎,民众看到了这样的条文就可以理解,还怎么能尊敬高贵的人,高贵的人怎么能保住自己的祖业,贵贱无序何以为国?l 晋铸刑鼎 晋国:铸刑鼎(前513年)把范宣子的刑书铸在鼎上(遭到孔子的反对“晋其亡矣,失其度矣”“贵贱不愆,所谓度也”,即社会管理所属的地位受到影响,贵贱秩序混乱,百姓更关心刑鼎,而忽视管理阶层) 有利于统一执法,公平公正公开,打破罪行擅断,限制贵族特权,为以后的法治打下基础(法治:以法为治)l 郑国竹刑 郑国:邓析作竹刑,法律条文写在竹简上,私人著书的性质,使用方便,无法律效力,后为国家采用;注重讲学,招收门徒,讲授法律知识,承担诉讼公布成文法引起的论争 孔子对范宣子的刑书也是有意见的,是擅自变乱国家的乱制,这样的怎么能拿来作为国家的法度呢不能靠公布的法律,审理案件是官员秘密享有的一种特权,这样才能保留贵贱的秩序 叔向和孔子都是本国著名的人物,在比较早的时候贵族审理案件时有罪行擅断恶权利,成文法的公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种权力,为古代的法制路线打下了基础 与公布成文法相关的:竹刑郑国邓析-承揽诉讼、闭门造书、聚众讲学(很能辩、钻法律的空子)代表了一定的财富地收取费用把他给杀掉私人恩怨、维稳人虽然被杀,但法律内容还在,恐怕是在国家基础上根据已有的判例做出的 案例:典型的意义)郑国徐午饭(大夫)的妹妹长得很漂亮,公孙楚聘她为妻订婚了,公孙黑(孳皙)又硬送聘礼去,徐午饭很害怕就报告了子产,子产说是因为国家政事混乱,以妹妹愿意嫁给谁就嫁给谁,徐午饭就让妹妹自己去选择,公孙黑穿着华丽的衣服,摆好了订婚的礼物就出去了,公孙楚穿着迷彩服,做出射箭的样子跳出去了,做出很矫健的样子,徐的妹妹在屋子里观看,说公孙黑长得帅,但公孙楚是个真正的男子汉,所以就嫁给了比较表现勇武的公孙楚,公孙黑就发怒了,就在衣服内穿着坚硬的皮甲去见公孙楚,说是想要把公孙楚杀掉夺取他的妻子,公孙楚拿着戈去驱赶公孙黑,到到一个十字路口刺上了他,公孙黑散播谣言说公孙楚伤害他。子产说:直钧幼贱有罪,因而公孙楚有罪,犯了五条罪:现在国君在国度里动用兵器就是犯了国君的尊严;不遵从君主的政令;对上大夫公孙黑不表示服从违反了贵人;年纪小不尊重长者;用兵器对付堂兄是不奉养亲属国军说不忍心杀你(余不女忍杀,宥女以远)把你放到远处去,尽你的可能赶快走吧,放逐到吴国去这个案件两个人都有过错,是非曲直是相等的,在这种情况下幼贱有罪可以看出身份等级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二节 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各国的变法 春秋以来进入长期的战争,中小国家被灭,剩下七个大国;这些国家的统治者为增强国力,被迫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又称变法l 魏国改革李悝 经济上:尽地力之教:开垦新土地,已有土地要善加利用,人民免于饥寒,避免动乱,废除井田制,发展土地私有制;善平籴:以丰收来鼓励歉年,不至于谷贱伤农,谷贵伤民,防止旧贵族和大商人囤积居奇 法律上:强调依法治国,总结各国的法治经验,制定法经(刑法典性质) 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废除旧奴隶主贵族特权,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l 楚国改革吴起l 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相当于行政首脑,吴起认为楚国较弱的原因在于贵族势力过于强大,国家不能统一管理人力物力 废除世卿世禄制和李悝不一样(吴起是外来户,得到楚王的支持,是站在楚王的角度上),“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同时削弱贵族的势力,裁剪不必要的官职,省下费用来养兵 明法审令:无论亲属贵贱都按法律论罪处刑(同罪同刑),推行法治,整顿政治机构,裁剪不必要的官吏l 多少触动了贵族的利益,其本身是魏人,一生中想做官的心情是比较强烈的l 秦国的商鞅 秦国商鞅:秦律(立法比较突出,以法经为基础,改法为令)l 秦后来的一些法律有很多以律为名的l 楚国: 楚怀王时,曾命屈原作“宪令”,未成l 赵国: 三家分晋之始便做国律,以为国之常法l 韩国: 任用申不害进行变法,制定“刑符”以申君权各国的立法l 最主要的是法经比较有名,在法经制定的前后,有各种立法l 魏国法经 内容:整个是一个法典,共六篇:盗法:盗窃(窃货为盗),维护所有权,惩罚侵犯财产权;贼法:贼,杀伤(害良为贼);政治方面犯罪,危害社会和人身安全;囚法:囚禁审判,附有审判官应负的一些责任;捕法:追捕犯罪逃亡之人;杂法:其他内容;具法:具其加减,刑法原则。 网法从后世看应该是囚的这方面的法律,即审判、囚禁方面的法律 历史地位:战国时期法制变革的重要成果,重要立法成果和总结,体例和内容部分为后世所沿袭l 最早的刑法典是以法经的六篇为主,其他的可能有些属于其他法律的范畴,不是刑法,比如有的是经济法l 秦国秦律l 一直以来被视为夷狄之邦,希望奋发图强,贵族势力不强大,改革阻力小l 原名卫鞅,秦孝公发布了求贤的法令,就到秦国去,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秦孝公封地商;为巩固国家政治,必须废除礼治,实行法治,其中最主要的是治,要治则要立君 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废井田,开阡陌,实行按亩收税,允许土地买卖 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立了战功才能给予爵位,当然不只是名声上好听,还有一些特权,爵位可以折抵犯罪后的处罚(面对所有人,都重视集体力量)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收成时间长,靠天吃饭不容易发达为了生产更多的粮食养兵作战,将商作为末业,奖励耕织;富国强兵,足以足食足兵 实行编户制、连坐法编户有很大的用处,编成什伍(五家为一伍,设伍长,即四邻结成一伍),平时维护社会治安,战时打仗;形成一个战斗单位,方便作战,这种方式也有助于防止犯罪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连坐法,保障国家法律得到完全实施,遏制犯罪(连坐:邻里之间、官员职务之间、家族之间) 轻罪重罚,奖励告奸: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推行县制,取消分封:官僚体制,官吏由国君任命,加强中央集权 实行标准化在世界上比较罕见,统一度量衡、阡陌制(废井田、开阡陌) 明法令制定了秦的法令,改法为令,首先通过制定一个令来推行变法南门移木;法令强调依法治国、以吏为师;赏与罚综合使用,服从君主和调遣商鞅重要的历史贡献(商鞅的法是从魏国的法律中移植过来的,XX法改成XX令);提高吏的地位,法律教学为国家所控制 意义:变革现实的社会实践,指导实践的法家理论(入世的学问,理论上的内容较少,公布成文法,规定具体法条,为国家所用);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取消贵族的特权,使平民与贵族在某些问题上处于同一地位);刑无等级,强调平等(一般意义上的平等,在法律上对不同地位人的处置有不同规定);重刑轻罪,以刑去刑(充分发挥刑罚的威吓作用,与当时的军事情况有关);公布法律,以公平公正(内容要明白易知,对于刑罚要有明确规定)有利于在民众中形成守法习惯,对官吏适用刑法有所限制;为秦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商鞅改法为律,还颁布了一些单行法规(也可能是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而制定的)。后来的秦律,包括始皇帝统一后,都是在法经和商鞅颁布的法律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 这一阶段的立法为后世的立法奠定了基础,作为法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作为变革的重要成果是历史的总结(李悝收集了各个国家的法典作了总结制定了法经,也有自己国家的特色)自上而下现实的社会实践,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中央集权制。学派理论:法家到了商鞅时期是比较明显的,最著名的是韩非,没有多少机会去实现,但是还是有很多的思想 这个时期更多的人像是兵家的出将入相,有很多的才能这一章重点是公布成文法李悝、商鞅了解就行第三节 法经及其历史地位产生的历史背景 李悝,曾相魏文侯,力主变法改革,提倡法治,在总结春秋以来各诸侯国新兴地主阶级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著法经六篇 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法典,它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