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游沙湖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1页
苏轼游沙湖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2页
苏轼游沙湖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3页
苏轼游沙湖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轼游沙湖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4页 第4页游沙湖 苏轼导语 作为一个黄州人,真为与苏轼有如此的缘分而自豪。黄州成全了苏轼,苏轼页成全了黄州。苏轼的“一词二赋”产自黄州,是苏轼的代表作,也是文学史上顶尖作品;苏轼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帖”号称天下第三行书;苏轼的画作,“东坡赤壁”有碑可赏我们黄冈中学的老校区,教工宿舍栋(校内人又称“36户”)是当年临皋亭故址,苏轼一来黄州就住在那儿;后来苏轼搬到“定惠院”住,在操场司令台后背处;苏轼所游的沙湖,在我们现在这新校区往东南去一点。所以我常说,我每天踩着苏轼的脚步上下班的。所以读苏轼的作品,真是亲切极了。知人论世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官场和文坛的污水一齐泼在苏轼身上,“乌台诗案”使得他九死一生。侥幸被赦的苏轼战战兢兢,被贬黄州,闭门思过,“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那时的他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被醉人推骂,湮没于众,然而“惊起却回首,有恨无人醒,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寂寞的苏轼在这里所表现出的是惊心而不移心,收魂而不丧魂,屈身而不屈怀的高洁和高尚。 痛定思痛,他开始了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寻找立身处世的方法,他选择了直面人生而不是逃避,儒家的治世,佛家的修心,道家的养身,被苏轼信手拈来,激浊扬清,存精去粗,批判继承,所谓杂佛老而不溺,主儒术而不迂,在最黑夜的旅程上,他放逐了心灵的扁舟,孤傲达观地穿越世俗的汪洋而不至于触礁。心灵的自由也拯救了苏轼的寂寞无奈的现实,那“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阔壮观,那“东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宁静悠远,“一词两赋”中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千古一叹,那“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的睿智自观,无不是超越了自身悲欢,站在了宇宙高度而超然地反观自身的一种颖悟和超脱。他慷慨淋漓地写下了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笔蕴至情,胸凝浩气,超越的豪情万丈化为笔底的汩汩劲力,挟风雷动天地,谁说这不是人生的另一种叱诧和快意! 同样是面对风雨,谢灵运选择了去“身在江湖之上,心居于魏阙之下”的工丽的山水诗中去消磨个体生命,陶渊明选择了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世外桃源去独善其身,退隐田园,而苏轼没有逃,虽然生活在“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环境中,他却能遵从心灵的指引,实现对人生的积极的观照和超越,在生命的左岸和右岸之间,从容地做了一个摆渡者,长篙一点,繁华付水,而自己却翩然靠岸,守住了那个乐观、持重、朴拙、豁达、天真的自我! 同样是面对风雨,多少文人一蹶不振,屈原跳进了汨罗江,贾谊苦闷彷徨,柳宗元意志消沉,李贺蓬头垢面,义山终生郁闷,然而,苏轼所受的苦难和逼害,和他的名声是成正比的。乌台诗案是飞来横祸,九死一生。有一位和东坡同关一个牢房的官员,耳闻审询东坡的过程,写下这样的诗句“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我们可以想象,不论是肉体,还是精神,苏东坡都备受摧残。被贬黄州,等同犯,“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还得亲自耕种养家,有如一个农夫。远谪海南,没衣没药无食,几乎客死海角天涯。打击是一串串,逼害是接踵而来,贾谊死了,柳宗元死了,李贺死了,李商隐也死了,但苏东坡没有死。苦难和逼害,没能将苏东坡打垮,却让他更加乐观豁达,回顾自已颠沛一生反而引为自豪:“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同样的面对风雨,既不是逆来顺受,也不是随遇而安,而是用超然的态度,以平常心对待,自身的精神力量,和心灵光彩让苦难变得黯然无色,苦难是更大的磨砺,而豁达乐观,荣辱不惊也是一种养身之道吧?不然,遭受重重打击的杜甫就百年多病,客死江湖,而曹雪芹呕心沥血,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在一把心酸泪中凄然远逝。 同样的面对风雨,他没有做骑墙派,坚持了自己的人格和心志,他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地位和功名,而是处穷而不忘兼济天下之志。 光明磊落,一世坦荡,他更能积极处世,超然物外,旷达乐观,身处逆境而能保持心境的安适,超脱于世俗的苦乐和生死之外,追求进入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 苏轼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只是一个虚衔,无权过问公事)。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因治病求医,在庞安常家住了几天(见与陈季常),病好以后,又和他同游清泉寺,游沙湖就是这时写的。本文和后面的记承天寺夜游、游白水,都选自东坡志林(五卷本),见原书卷一“记游”类。这三篇游记小品,长不过二百来字,短不到百字,作者信笔而书,无意作文,随手挥洒,自然天成;插叙生活片断,流露心境情怀,真率亲切,如见其人。苏轼的这类短文,为明代公安派所推崇,对晚明小品有直接的影响文本解读 游沙湖这篇着重写两个异人,一样奇景,行文无拘无束,生动活泼,时而漫记戏言,时而引录词作,表现了作者风趣、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积极的精神。这篇短文从题目看,文体是什么? 【明确】游记。(板书) 作为一篇“游记”作品,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游记”文章有什么不同?它都记录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朗读,还可以大声诵读。 【原文】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讲解】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相(xin)田:看田。相:察看。 庞安常:苏轼在书简与陈季常中,称庞安常为“奇士”;与庞安常中,也说他“博极群书”、“深穷物理”。 颖悟:聪慧拔尖。绝:超越。辄:zh总是,就。 了:明,明白。 异人:不平常的人。【译文】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看田地好坏,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智慧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薪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讲解】蕲(q)水:今湖北浠水县。郭门:城门;郭,外城。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 歌:指词。这首词调名浣溪沙,见东坡乐府。兰芽:兰的嫩芽。常比喻子弟挺秀。萧萧:同“潇潇”,风雨声。子规:即杜鹃鸟。“谁道”句:表示不同意古诗“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说法。 君看:东坡乐府作“门前”。 “休将”句:意谓莫要伤感时光流逝、催人老大。休将:不要。白发唱黄鸡:黄鸡报晓,白发增添;这是变化白居易的诗句:“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称“黄鸡催晓”,“白日催年”,人就是在黄鸡的叫声、白日的流动中一天天变老的,因此他慨叹“腰间红绫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苏轼反用其意。剧:巨,大。【译文】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干净没污泥。晚间萧萧细雨中子规啼。谁说是人老不能再年青,你看那河水还能流向西,不要伤感人老时光过得快,怕听黄鸡报晓啼。”这一天,喝得大醉了回去。 以前的游记文主要写游历的过程,会有很多的绘景,但这篇文章是先写人,真正游沙湖是在第二段。是否有点文不对题? 【明确】下文说“疾愈,与之同游”,这是铺垫。 本单元的主题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本文只是在被贬黄州后,有感而发,借游抒情罢了。理解本文情感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溪水西流。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造成了“百川东到海”的特点,而病愈的作者,见到溪水西流,生出了许多感触,写下了浣溪沙。白居易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是消极的。而苏轼借“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表达自己积极乐观、旷达自信的人生情怀。 病中的苏轼还能保持诙谐、风趣,以“异人”自居,遭贬后仍能吟出“流水能西,黄鸡休唱”诗句,这是何等旷达和洒脱呢!溪水尚能西流,还有什么样的困难克服不了呢?溪水尚能西,身残尚如此,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困难淌不过去?最后送同学们两句话共勉:少时乐,浅乐也;老时乐,深乐也。顺境乐,浅乐也;逆境乐,深乐也。(板书)就散文的解读而言,重在把握格调,也就是要能够读其文而想见其为人,具体说来,我们要能够通过那些充分显示散文的个人性的因素如文本独特的选材和叙写角度、作家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深刻见解、作品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基调等等的细致观察,去领略文本的艺术趣味和独特风韵,透视作家人格和精神境界。我们正可以从上述思路来读苏轼的游沙湖。现代学人吕淑湘先生论苏轼随笔小品,称其不刻意为文,遇有可记,随笔写去,或直抒所怀,或因事见理,处处有一东坡,其为人,其哲学,皆豁然呈现。这是一种深识之见。这篇似乎是随手所记,决无刻意痕迹的游沙湖,就是一篇充分显示作者人格品味,能让我见其为人,其哲学的佳作。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时留下的一篇写人记游的随笔小品。本文前一部分以文写人,后一部分以词记游,文、词融为一体,相互激发,自然流畅而情韵悠长。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本文写人的角度和文中浣溪沙词抒发的情感。作者是从庞安常与我同异的角度来写人的。因此,只选取安常以眼为耳,虽聋,而颍悟绝人的特异之处,仅用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一个细节,点化成文,写出人物之不同一般。这种写人的手段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而细细品味,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写法其实本身就蕴含深意。庞安常字时安,湖北蕲水人,儿时读书过目不忘,博物通古今。及长耳聋,但自学研习中医,尤善针灸,为人治病,十愈,救人无数,为乡里口碑。这样一异人,可记的事迹行状必然很多,而作者却只突出他以眼为耳的异。从作者文中戏言可以看到,作者这样写人,其实也是在写自己。庞安常以眼为耳成一巧手神医,而诗人以手为口,是一代诗文绝佳的士子。安常颍悟绝人却隐居乡间,权充一名村医,自己也因诗文得祸,贬居僻远。两人连境遇都有同异。更异的是他们都不用耳。庞安常不用耳是因为耳聋,耳聋而不听,只凭自己的眼明心慧。作者不用耳,则是出于性情。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陆游:题东坡贴)率性而为,不为世风流转,不为时论所惑,活出自己的独立不倚,一派天然,凭的也是眼明心慧。如此看来,作者那一句皆一时异人也,实在寄寓了很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