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81)单元测试 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山东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81)单元测试 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山东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81)单元测试 岳麓版必修2.doc_第3页
山东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81)单元测试 岳麓版必修2.doc_第4页
山东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81)单元测试 岳麓版必修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201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8-1)(岳麓版)一.单项选择题(共计25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50分)1.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转变”的表现是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 b. c. d.2.北京中山公园有一座社稷坛,它是祭祀社、稷神祗的祭坛,其中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社稷坛的修建突出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a.封建迷信 b.抑制商业 c. 以农立国 d. 以民为本3元代并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二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b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c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4.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a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 b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c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 d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5.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对这一变化起推动作用的是 荒地被大量开垦 “初税亩”等新税制的实行 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诸侯国的变法运动a b c d6.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千耦其耘式经营 b. 自耕农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7.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这说明了他的田庄a.主要从事商业生产 b.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c.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 d.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8.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9. 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10.下图是甲骨文中三个字,依次是“丝”、“桑”和“蚕”。能正确反映的历史信息是:中国的丝织业不晚于商朝 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 本材料可用来直接证明商朝已有种桑养蚕的历史 商朝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是丝织品a b c d11.下列关于古代制瓷业发展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a秦汉时期开始出现原始的陶器 b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c元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d明清时期,瓷器和丝绸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12.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的产品数量有限 b私营作坊的工人大量增加c商品货币经济的不断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始兴起13.隋唐时期,不利于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分裂 b草市兴起 c海禁政策 d市坊分区 14.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15.某部电视剧以唐代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 “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门在白天定时开闭c.“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d.“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16.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有设置中书门下,强化君主专制 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a b c d1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中国)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其主要依据之一是 a流通领域出现最早的纸币 b大批工商业市镇迅速兴起c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18.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笫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 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19.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史称康乾盛世,但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也有历史学家称之为“落日的辉煌”。能说明这一时期为“悲歌”、“落日”的历史现象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重农抑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一切对外通商贸易 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a b c. d20.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21.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222.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23.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基础是a明朝的经济措施 b农业、手工业的发展c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活跃 d对外贸易繁荣24.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清代苏州的“全晋会馆” 江苏盐城盐商会馆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会馆的出现与明代商帮密切相关 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a b c d25.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史称康乾盛世,但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也有历史学家称之为“落日的辉煌”。能说明这一时期为“悲歌”、“落日”的历史现象是设立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重农抑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一切对外通商贸易 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a b c d二、材料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7分,合计50分)26(18分)有人说,如果不懂得小农经济,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国历史。根据下列材料,分析小农经济对我国社会的影响与其历史变迁。材料一 在我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材料二 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农村养老的路径就只能是倾向家庭供养。家庭供养是农村养老的主体。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要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就必须要有“所依、所养”的基础,生儿养老,这就是为何传统社会“生男生女不一样”“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思想根源。传统社会以“孔孟仁政”治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家庭子女如不孝将受到舆论压力,而孝顺有加者可受到乡亲称赞和社会肯定,汉朝就有“举孝廉”官职。但是家庭作为基本经济单元,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生产力低下的情况,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族邻里的互助。材料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材料四 中国农民的角色定位出现历史性变化。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单调生活到“农工商”全面发展“走出国门”,30年来,中国农民经历了几千年来发展变化最快的“改革开放”洗礼,生存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现在已有超过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活跃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农民的角色定位历史性的变化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新华网南京2008年10月9日(1)据材料一,说明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关系。(4分)(2)材料二体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我国家庭的哪些特点?(4分)(3)桃花源记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据此说明文学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4分)(4)结合材料四,说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民的角色定位出现了哪些变化?(4分)(5)就材料二、四反映的现象展开研究性学习,请你确定一个合适的研究题目。(2分)26.(1)中央集权制度是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物质基础。(4分)(2)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家庭是养老的主体;讲究多子多福,子女孝顺;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能力差;讲究邻里互助。(4分)(3)社会理想: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关系:小农经济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反映。(4分)(4)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单纯依靠土地为生到“农工商”全面发展;超过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4分)(5)我国农村生活状况的历史变迁、影响小农经济变化的因素等等。(2分)27.(15分)知者加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论语材料二 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 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孙春阳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他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明清史散论材料三 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卖的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肚中塞沙,在猪肉、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或家谱等。 明清史散论材料四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有关诚信经商的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等。 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请回答:(1)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2分)(2)归纳概括当时的社会风尚,指出上述两种不同商业经营现象的内容,并从经济和文化方面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3)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我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及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4分)(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商业经营活动及其理念的认识。(3分)27.(1)明代的商业诚信问题。(2分)(2)社会风尚:追求金钱等财富,并以此来提高社会地位。(2分)经营现象:诚实守信,注重声誉;掺假造假,骗取钱财。(2分)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财富,一部分知识分子遵守传统道德,合法经营;但有的人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4分)(3)基本特点: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发展趋势: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4分)(4)商业活动要遵守诚信原则,奉行商业道德,取信于民;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要树立顾客至上的思想;要提高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商业气氛。(言之有理即可) (3分)28.(17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与“晋商”、“徽商”等这些依附于农业文明与封建集权制度之上的商帮不同的是,“闽商”是一个在封建集权与农业文明之外(或者称之为“边缘化”)的最具有商业意识、有国际视野的商人群体。明清时期,当“晋商”、“徽商”成为封建集权的附庸、成为“红顶商人”的时候,“闽商”却是一帮封建王朝的“弃民”,是封建王朝“海禁”政策视角下的“走私者”。 闽商文化的特征与现实意义材料二 到了近代,真正具有现代意义闽商开始崛起,海洋、商贸、开放、移民等因素逐渐融入福建人的血液。从19世纪末开始,闽商中涌现出一大批风云人物,包括陈嘉庚、郭鹤年等。所以,闽商帮也有海外华商第一商帮之称。 敢为人先新闽商(1)根据材料一指出, 与“晋商”、“徽商”相比“闽商”具有哪些不同的文化特质?(4分)(2)近现代以来,厦门、福州曾两度对外开放。请列出厦门、福州两度对外开放的具体史实。(4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闽商帮”赢得“海外华商第一商帮之称”的原因。(4分)(4)假如你是民国时期的闽商,想投资创办企业,你认为哪段时期最有利?为什么?(5分)28.(1)不同:“晋商”、“徽商”依附于农业文明,而“闽商”依附于海洋文明;“晋商”、“徽商”是封建经济的补充和附庸,而“闽商”更具有商业意识和国际视野。(4分)(2)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厦门、福州作为通商口岸被迫对外开放;1980年厦门作为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1984年福州作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对外开放。(4分)(3)受到明末清初“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对外开放较早,受到西方工商思想的影响;“闽商”更具开放和向外开拓意识,敢为人先;受到民族危机的刺激等。(4分)(4)一战期间(1分)。 外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内因: 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辛亥革命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人民的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的推动(4分)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一参考答案:xcz1-10 dccbd dbbcd 11-20 dcdac cadcd 21-25 bbccb26.(1)中央集权制度是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物质基础。(4分)(2)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家庭是养老的主体;讲究多子多福,子女孝顺;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能力差;讲究邻里互助。(4分)(3)社会理想: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关系:小农经济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反映。(4分)(4)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单纯依靠土地为生到“农工商”全面发展;超过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4分)(5)我国农村生活状况的历史变迁、影响小农经济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