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三地理 自然灾害、全球气候变化学案.doc_第1页
山东省高三地理 自然灾害、全球气候变化学案.doc_第2页
山东省高三地理 自然灾害、全球气候变化学案.doc_第3页
山东省高三地理 自然灾害、全球气候变化学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平明湖中学高三 地理 学案班级: 姓名: 得分: 课题自然灾害与全球气候变化编号17课型复习课主备人审核人审批人使用时间2012-11-5批阅时间2012-11-5教师寄语: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学习目标】1.掌握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特点,并能结合一些气候资料分析气候变化的特点。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寻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课前自学】一、自然灾害的概述1概念:在 发生的,对 构成危害的事件。2分类: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等。二、认识洪水和洪灾1概念2、洪灾给人类带来的损失3、洪灾的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1)气象因素:强 ,大量 快速融化 、 堵塞河道(2)水文因素 堵塞河道 溃决(3)流域河道状况: 项目因素影 响流域汇水速度地面坡度地面坡度 ,流水汇水速度越 土壤含水率土壤含水率 ,流水汇水速度越 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 ,流水汇水速度越 河道排水速度河谷顺直程度河谷越 ,河道排水速度越 通畅程度河道越 ,河道排水速度越 纵向坡度河道纵向坡度 ,河道排水速度越 2、人为原因四、洪灾的防治措施1、工程措施兴建水库, ,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 ,防止洪水漫溢疏浚 ,加快泄洪速度开辟 ,开挖 ,降低洪水水位非工程措施提高 意识控制 ,提高森林覆盖率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 建立统一的抗洪抢险 设置防洪 和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加强灾前 投入与减灾 投入 2、五、全球气候变化1影响因素: 、海陆分布、 及人类活动。2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六、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及适应对策1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影响具体表现海平面上升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_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对农业生产带来影响有利: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_增加,生长期延长,提高作物产量;不利:温度升高伴随着_加重, 供水不足,使农作物减产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_的发生,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2.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1)开辟新能源,尤其发展可再生能源;(2)节能降耗;(3)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国际公约,限制二氧化碳排放;(4)植树种草,保护森林;(5)碳截存【重点训练】2010年是近十年来我国极端天气发生频率、强度和影响最大的一年。读图,回答 67题。6.图示天气系统及其运行状况是()a.低压槽徘徊 b.高压脊徘徊c.冷锋过境 d.暖锋过境7.该天气系统给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区带来的影响是()a.甲地区有暴雨洪涝灾害b.乙地区持续多雨,频发泥石流灾害c.丙地区干旱少雨,旱灾严重d.丁地区台风频繁登陆,暴雨成灾读“若干种能源的发电成本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图”,完成810题。8.图中发电成本最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能源是()a.可再生能源 b.煤c.天然气 d.核能9.推测下列可再生能源适合在我国西北地区开发利用的是()波浪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a. b. c. d.10.核能发电成本地区差异较大的原因是()a.能源结构的差异 b.经济结构的差异c.地区分布的差异 d.经济技术水平的差异下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1112题。11.16501780年该区域()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经历了移民开垦 c.农业结构复杂 d.注重生态保护12.进入20世纪后,该区域()a.气候持续干旱 b.大力发展畜牧业c.种植业产值降低 d.实施了退耕还林13、阅读下列图表资料,回答问题。(11分)1949年到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水、旱灾害频次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水、旱灾害尤其突出,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地区旱灾频次水灾频次三江平原及长白山地32219松辽平原169357环渤海平原415799黄淮平原8461407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9492151 概括我国水、旱灾害的分布及发生频次的特点。(4分)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灾最严重的地区。从气候、地形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分)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地区为减少水灾的影响,分别应该采取哪些措施?(4分) 14、城市涝灾(内涝)和城市水资源短缺并存,已成为我国部分城市的新环境问题。收集拦蓄雨水为城市所用被称为城市雨水资源化。城市雨水资源化可同时缓解城市涝灾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根据资料,提出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化应采取的措施。【解析】(1)考查提取图文数表有效信息能力。由表格明显看出水旱灾害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且的南北差异:南多北少;北方以华北最严重。发生频次:由南向北降低;南北方水旱灾害特点不同:南水灾北旱灾。(2)注意本题设问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水旱最严重,从发生的气候、地形角度分析。气候抓住降水量大和时间长;地形抓住地势地平(3)回答需抓住河流治理在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治理措施和丘陵地区(与上游类似:治理原则是调蓄洪水,做法是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其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考点定位】综合考查我国水旱灾害时空分布、原因和重点地区防治措施。【答案】:分布特点:我国水、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南方以水灾为主,北方以旱灾为主。 频次特点: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且发生频次由南向北减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频次均是水灾多于旱灾。该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集中,易于引发洪涝灾害。 江南丘陵地区地势起伏,易引发山洪;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内涝(或受长江干流洪水威胁)。江南丘陵地区:加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有条件的地区建造水库,削减洪峰的威胁。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加固堤防;疏通河道;退田还湖,增强湖泊调蓄能力;河流截弯取直,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任答两点即可)【解析】关键是从材料中是提取:“收集”、“拦蓄”、“资源化”利用(如转化为地下水、城市“绿色水库”绿地湿地)等关键词。可从关键词各角度,并结合一般资源利用措施(如立法、意识)具体回答。【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措施。【答案】:(10分)建设雨水收集、储存设施,收集储存雨水;建设蓄洪系统,拦截雨水;将收集和拦蓄的雨水回灌补给地下水或灌溉绿地、喷洒路面等;增加城市地表透水面积,提高雨水入渗量;制定雨水资源化的法律法规。(答出一项三分得3分,答出三项即可得满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解析】(1)考查提取图文数表有效信息能力。由表格明显看出水旱灾害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且的南北差异:南多北少;北方以华北最严重。发生频次:由南向北降低;南北方水旱灾害特点不同:南水灾北旱灾。(2)注意本题设问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水旱最严重,从发生的气候、地形角度分析。气候抓住降水量大和时间长;地形抓住地势地平(3)回答需抓住河流治理在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治理措施和丘陵地区(与上游类似:治理原则是调蓄洪水,做法是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其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考点定位】综合考查我国水旱灾害时空分布、原因和重点地区防治措施。【答案】:分布特点:我国水、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南方以水灾为主,北方以旱灾为主。 频次特点: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且发生频次由南向北减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频次均是水灾多于旱灾。该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集中,易于引发洪涝灾害。 江南丘陵地区地势起伏,易引发山洪;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内涝(或受长江干流洪水威胁)。江南丘陵地区:加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有条件的地区建造水库,削减洪峰的威胁。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加固堤防;疏通河道;退田还湖,增强湖泊调蓄能力;河流截弯取直,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任答两点即可)【解析】关键是从材料中是提取:“收集”、“拦蓄”、“资源化”利用(如转化为地下水、城市“绿色水库”绿地湿地)等关键词。可从关键词各角度,并结合一般资源利用措施(如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