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2.docx_第1页
大自然的语言2.docx_第2页
大自然的语言2.docx_第3页
大自然的语言2.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睢宁县王集二中朱宏颢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重点学习举例子这个说明方法。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时间:两课时。一、 复习导入二、 精析语言,合作探究作者对物候的介绍引起我们的兴趣,文章的谋篇布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 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的文章语言也非常独特。 要说特别,先说一般:一般情况下,说明文的语言应该具备什么特点?(准确)(一)语言的准确性(以610节为例)1.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 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 2.探究 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 、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精确) 、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模糊) 第句准确没有问题,经过科学实验与统计,不是11而是10天很精确。第句中“春天” “沿海”是笼统的,不能做精确的实验,用模糊的语言,留有余地。像我们平时用的一些概数词、程度副词都属于模糊词(约、左右、前后、一般、大多数、若干)。精确与模糊都体现准确。 3 举例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农谚知识。 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如大连维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那么,本文除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一普遍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生动)(如果学生感受不到,教师可通过朗读、换词等方法启发学生(二)语言的生动性1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鼓励为主。例析: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联系春“ 东风来了,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 桃树、杏树、李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 蜜蜂嗡嗡”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语言。) “融化”河水解冻,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滴答滴答的清脆入耳,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涌动春的希望。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草木破土而出,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小草就像是季节变换的显示器。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傲雪的迎春,火红的山茶,嫩黄的迎春争奇斗艳。(山顶千门次第开)让我们想象,在牧童的短笛里,一朵花睁开了眼、两朵花、三朵花,一万朵花,那是花的山,那是花的海。“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 “孕育”拟人。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穿越时间和空间,春夏秋冬不断循环。正如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于是“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1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3)朗读并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喜欢,可见第一节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4)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三、分析说明方法1、作诠释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2、下定义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3、作比较 举例子 列数字(1)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2)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3)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4)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