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设计(论文加+DWG图纸).pdf_第1页
热交换器设计(论文加+DWG图纸).pdf_第2页
热交换器设计(论文加+DWG图纸).pdf_第3页
热交换器设计(论文加+DWG图纸).pdf_第4页
热交换器设计(论文加+DWG图纸).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I 摘 要 蒸汽发生器是高温气冷反应堆的主要设备之一 高温反应堆产生的热 量被氦气冷却剂吸收 在蒸汽发生器中传递给二次回路 氦气自上而下流 过发生器 水在外力作用下进入发生器并产生水蒸汽自下而上流过传热面 管束 蒸汽发生器的传热面由多头螺旋管组成 螺旋管束有很多优点 它可 以充分利用换热器的空间 没有急剧的弯曲 不会增加气或水侧的压力损 耗 同时也简化了工艺 减少了焊点 对受热膨胀有很好的适应性 有很 高的传热系数 在很多工业领域中 螺旋管式热交换器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它可适用 于单相流体 蒸汽以及可压缩流体的流动 螺旋管束可用于化学反应器 储藏罐和一些核反应发生器 在大规模的能源动力系统中 它还可用作太 阳能集电器的接受器 多头螺旋管式换热器在换热面结构设计 传热和压降计算方面报道的 文献较少 本文从实际工程设计出发 对多头螺旋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进行 了研究 提出了多头螺旋管束受热面结构的设计方法 推荐了螺旋管内外 的传热系数和压降的计算关系式 根据所提出设计方法和螺旋管内外的传 热系数和压降的计算关系式对 260MW 蒸汽发生器进行了设计计算 关键词 热交换器 传热 压降 螺旋管 东北电力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II ABSTRACT The steam generato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equipments in the high temperature gas cooled reactor The heat generated in the high temperature reactor and absorbed by the helium coolant is transferred the secondary circuit in steam generator The helium flows downward through the steam generator The water is forced into the steam generator and the resuting water steam flow is directed upwards through the heating surface bundles The heating surface of the steam generator is composed of several helically wound tubes helicoils There are a number of obvious advantages in banks of helical tubes they permit a very good utilization of the expensive casing volume they do not require sharp tube bends which increase the pressure loss on the steam water side and which also may impose manufacturing problems or may require additional welds and finally they exhibit high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Many industries use helically and spirally coiled heat exchanger tubes for single phase evaporating and condensing flows Coils are used in chemical reactors storage tanks and on some nuclear stream generators In a new application a coiled tube has been proposed for the receiver of a concentrating type solar collector in a large scale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Referenses on design of heated surface structure calculation of heat transfer and pressure drop for heat exchanger with multi start helical coiled tubes are less Design method of the heat exchanger with multi start helical coiled tubes is researched to meet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multi start helical tubes bundle is present The correlations to caculat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pressure drop for the inside and out side of helical coild tubes are commended Key Word heat exchanger heat transfer pressure drop helical coiled tubes 目 录 III 目目 录录 摘 要 Abstrct 第一章 绪 论 1 1 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 2 换热器的发展和现状 3 1 2 1换热器概述 3 1 2 2换热器研究工作进展 4 1 3 本课题要完成的工作 5 第二章 多头螺旋管式蒸汽发生器的设计方法 6 2 1 设计原则及基本工作原理 6 2 2 换热面结构的设计方法 7 2 3 设计计算步骤 11 第三章 关于设计的推荐公式 12 3 1 总传热系数 12 3 2 管外 壳侧 放热系数 ho 13 3 3 1 无变时的放热系数 16 3 3 2有相变时的放热系数 16 3 4 1摩擦阻力压降计算 18 3 4 2 局部阻力压降计算 19 3 4 3 重位压降计算 20 3 4 4 加速压降计算 20 3 5 管外侧压力损失 22 3 6 多值性的校验 22 3 7 管间脉动的校验 23 3 8 节流圈的选取 26 第四章 260MW 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的设计 27 4 1设计参数 27 4 2结构设 27 4 3 260MW 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设计计算书 28 东北电力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IV 4 4 计算二次侧回路阻力 35 4 5 计算一次侧回路阻力 37 4 6 校核脉动 38 4 7 校验静态水动力特性 39 4 8 受热面螺旋管束结构参数 39 4 9 传热系数 U 计算表 40 结 论 42 致 谢 43 参考文献 44 附 录 46 第 1 章 绪 论 1 第1章 绪 论 1 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 能源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在自然资源 开采日趋减少的今天 能源发展趋向于多元化 其中核能作为一种潜力很 大的能源 在当今世界多数国家得以发展 一些发达国家的核电消费量在 整个电力消费量中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1942 年 意大利科学家费米亲 自主持了美国芝加哥大学建成的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 从而揭开了原子 核能时代的序幕 原子核能的和平利用在二战后的 50 年代开始 经过试 验性原子核反应堆阶段到 20 世纪 90 年代 人们不但可造出 1MkW 的核电 站用反应堆 而且在这方面已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高技术工业部门 可见 核电发展的脚步相当迅速 核能作为一种新能源替代品 将受到越来越多 国家的重视 正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展 随着核电本身安全性的提高 积累了 5000 堆年 一座堆运行一年为一 堆年 的运行经验以及新一代更为安全 经济的先进堆的推广使用和人类 对核不扩散的共识 都将认为核电技术是成熟的 并且是一种可靠经济的 能源 总之 核电的大力 迅速发展 使之会成为下个世纪的首选能源 根据 OECD 欧洲经济合作发展组织 1989 年报告称 世界上有 25 个国家的 429 座核电站正在运行中 并且另外有 105 座正在建设中 1 核反应堆 其主要类型 1 根据引起燃料核裂变的中子的能量 可分 为快堆 中能堆 热堆 2 根据所用燃料的种类 又可分为铀堆 钚堆 钍堆和混合堆 3 根据用于慢化中子的材料 分为轻水堆 重水堆 石 墨堆及有机介质堆 4 根据目的和用途 分为动力堆 生产放射性同位 素堆 2 目前国外已实际使用的热中子转换堆有以轻水作慢化剂和冷却剂的 轻水堆 以石墨作慢化剂的石墨堆和以重水作慢化剂的重水准 轻水堆是 世界上应用最广的堆型 又分为压水堆 PWR 沸水堆 BWR 两种类型 这 两种均采用普通轻水作慢化剂 低浓度二氧化铀制成芯块 装入锆包壳内 作燃料 在已投入运行的轻水堆中 其中压水堆占到 65 沸水堆占到 35 石墨反应堆采用石墨作为慢化剂 其中投入运行的石墨堆中有 58 用二氧 东北电力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2 化碳作为冷却剂 其余 42 用轻水作冷却剂 仅苏联采用此堆型 而其他 国家均未采用 重水堆 由于重水价格昂贵 目前仅在加拿大建造即坎杜 型 CANDU 重水堆 以开然铀作燃料 重水作为慢化剂和冷却剂 高温气 冷堆 HTBR 是美国开发的一种新堆型 采用氦作冷却剂 铀和钍的氧化物 作燃料 钠冷快中子增殖堆 FBR 1951 年始创于美国 有关核专家预测 这种堆型是取代目前正广泛被采用的压水堆的又一新堆型 目前只有法 国 俄罗斯 美国 日本 德国等少数国家拥有此种堆型 3 高温气冷反应堆是在低温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改进型气冷堆的 进一步发展 高温气冷反应堆内选择了在化学上呈惰性且热工性能好的氦 气作冷却剂 燃料元件采用全陶瓷型的热解碳涂敷颗粒 这是高温气冷堆 的一项技术突破 这样就允许燃料包壳在 1000 以上的高温下运行 石 墨被用作慢化剂兼堆芯结构材料 这样堆芯出口温度提高到 750 以上甚 至可达 950 1000 堆芯功率密度达 6 8MW m 3 用于发电的热效率可 达 40 左右 而用于高温供热时总热效率可达 60 以上 高温气冷堆还具 有一次回路放射性低 易于维护和检修 具有安全性高 事故安全性好 对环境放射排放量少等一系列优点 4 5 所以这种堆型越来越受到世界各 国的高度重视 自高温气冷反应堆发展以来 作为高温气冷反应堆动力装置关键设备 之一的蒸汽发生器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其特点是一回路介质采用高热工 参数的氦气 入口温度高达 750 左右 使之产生高参数的蒸汽 压力为 17MPa 温度为 540 与火电站的参数基本相同 因此蒸汽循环的热效率 与先进火电站相近 可达 40 左右 蒸汽发生器是高温气冷反应堆动力装置中的主要设备之一 它的作用 是将一次回路冷却剂的热量传递到与之隔绝的二次回路的介质 进而产生 蒸汽 它是并联分隔一 二次回路的关键设备 是一 二次回路的枢纽 它的工作可靠性及安全可靠性直接影响到核动力装置的经济性 工作性能 和安全可靠性 一旦蒸汽发生器发生爆管事故 将迫使核电站停运 电厂 直接经济损失和社会效益损失可达数亿元人民币 同时还使反应堆一次回 路中的放射性物质泄露到二次回路中 最终外逸到环境中 造成环境污染 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 因此蒸汽发生器的结构设计 材料选择 制造 工艺 运行操作和维护检修等必须十分重视 在采用一体化布置的高温气冷堆中 为了使预应力混凝土压力容器体 积不致过大 蒸汽发生器应尽量紧凑 严格限制受热面空间布置 并要求 第 1 章 绪 论 3 其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 因此 一体化布置的高温气冷堆主要选用直流型 多头螺旋管式蒸汽发生器 由于螺旋管具有占地面积小 传热系数大 结构紧凑 易于清洗 污 垢热阻小等优点 不仅在核反应堆 而且在直流锅炉 急冷锅炉 各种石 油化工设备中的换热器 热交换器都有相当广泛的应用 6 8 因此本文得 到的结果不仅适用于高温气冷反应堆的蒸汽发生器 而且适用于各种工业 设备中的螺旋管式换热器和螺旋管式热交换器 1 2 换热器的发展和现状 1 2 1 换热器概述 热交换器是工业生产中重要的单元设备 根据以往的统计 热交换器 的吨位约占整个工艺设备的 20 有的甚至高达 30 其重要性就可想而 知 目前 应用最广泛的换热器为管壳式热交换器 此外 还有板式热交 换器 板翅式热交换器 螺旋板式热交换器等 管壳式热交换器包括固定 管板式 浮头式 U 型管式 滑动管板式 填料函式热交换器等 管壳式 热交换器虽然在热交换效率 紧凑性和金属消耗量等方面不及其他形式的 热交换器 但它具有结构坚固 可靠性高 适应性大 用材范围广等优点 仍得到广泛的应用 为了适应温度和压力对介质的腐蚀要求 在上述基础 上变形的也很多 如利用工艺流程中产生的余热生产高压蒸汽的废热锅 炉 就是个节能型热交换设备 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很广 近年来 我国的 高温高压热交换器 在材料 结构和制造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板式热交换器近年来也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板式热交换器有其独 到的优点 如高传热系数 多股流 可拆卸 清洗方便等 在纯碱行业中 板式热交换器取代了效率低下的套管式热交换器而被广泛应用 目前 板 式热交换器的主要薄弱环节是受结构和密封胶条所限 尚不适宜于高压和 高温场合 另外 结构类似于板式热交换器的 冷箱 即钎焊的铝合金 板式热交换器 在国外已有压力为 8MPa 左右的冷箱产品 而国内只有低 压级的 与国外尚有一定的差距 9 板翅式换热器是我国 60 年代自行开发的新型高效热交换设备 以其 优良的性能 被广泛应用于空分设备 石油化工设备 工程机械和宇宙空 间技术等工业部门 使我国成为继英 美 日之后第 4 个生产板翅式换热 东北电力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4 器的国家 30 年来 我国板翅式换热器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 1962 年杭 州制氧机研究所列题开展了板翅式换热器的试验研究 1966 年研制工作 由试验室转向工业性试验和试制 1969 年首次生产了 210mm 110mm 1100mm 切换板翅式换热器 成功地应用于 KL 15 型移动式制氧车上 随 后在大 中型空分设备上得到迅速的推广 1979 年开封空分设备厂程典 工程师研制成功锯齿型翅片冲床技术 荣获国家二等发明奖 同年 杭州 制氧机集团公司向联邦德国林德公司转让翅片冲床技术和许可证 这是我 国机械工业首次向西方发达国家提供的技术转让 1983 年杭氧和开封两 厂先后开发大型和中压的板翅式换热器 并于 1985 年同时荣获国家优质 产品银质奖 使我国板翅式换热器技术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91 年杭氧集团引进美国 SW 公司大型真空钎焊炉和板翅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于 1993 年成功开发了 8 0MPa 石油化工用高压铝制板翅式换热器 使我国 产品成功地走向国际市场 1 2 2 换热器研究工作进展 10 为了改善热交换器的性能 提高设备结构的紧凑性等 在 六五 七五 八五 期间国内大专院校 科研 设计 制造 使用单位进行 了许多研究开发工作 1 传热管的强化研究工作 为了同时扩大管内 管外的有效传热 面积或强化传热 将传热管的内外表面轧制成各种不同的表面形状 并使 管内 管外流体同时产生湍流 提高传热管的性能 另一方面为改良传热 管的表面性能 使之既符合传热机理的要求 又能充分发挥其特点 将沸 腾传热管表面制成多孔状 使气泡核心的数量大幅度增加 促进传热膜系 数的提高 并且其还有良好的抗污垢能力 2 在管壳式热交换器内挡板的改善上 为了提高壳程的传热膜系 数 增加介质的湍流性 防止介质走短路 华南理工大学 兰州石油机械 研究所和中国石化局洛阳石化工程公司等开发了折流杆结构 取得了可喜 的成果 已在生产中广泛应用 壳程的传热膜系数 对热交换器传热系数 的提高 影响颇大 一般热交换器的壳程传热膜系数由于介质流速低 湍 流形成困难等 其数值不高 折流杆结构可以减少热交换器的传热面积 降低热交换器的吨位 3 近年来热管技术也有较大的应用 它具有效率高 压降小 结 构简单 紧凑等优点 用在热交换器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南京华工大学 第 1 章 绪 论 5 等在这一领域中做了较多工作 4 为了避免管内外表面污垢的生成 在传热管的内外表面上涂以 涂料层 可以起到少结垢的作用 这样就可以使传热管的内外表面维持较 低的热阻 目前 涂料层的使用温度不高 南京第二化工机械厂在研究开 发耐更高温度的涂料层做了不少工作 5 为了减轻高温高压的气流冲刷和腐蚀的破坏作用 除了上面提 到的在管板上堆焊合金层外 亦可在传热管头采用保护措施 以降低由于 高温高压气流冲刷 导致热应力 热疲劳和高温腐蚀或金属脆化 在传热 管的管头 即传热管与管板的连接处 有多种保护措施 在生产中已得到 应用 1 3 本课题要完成的工作 1 采用保持传热管的螺旋上升角和径向相对节距一定 通过调整螺 旋盘管头数和轴向相对节距的方法来设计多头螺旋管束受热面结构 2 推荐螺旋管内单项流体和汽水两相流体以及管外气体横向冲刷管 束的换热系数计算关系式 3 推荐螺旋管内单项流体和汽水两相流体以及管外气体横向冲刷管 束的压降计算关系式 4 根据以上设计和计算方法对 260MW 多头螺旋管式蒸汽发生器进行 设计计算 东北电力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6 第2章 多头螺旋管式蒸汽发生器的设计方法 2 1 设计原则及基本工作原理 蒸汽发生器是核动力装置中的重要设备 进行蒸汽发生器的方案设计 与技术设计必须慎重 必须考虑其经济性 安全性和工作性能 下面是有 关经济性 安全可靠性的一些基本原则 选用合理的一 二回路介质和流速 提高流速一方面使水阻力增加 泵耗功率增加 另一方面使放热系数增大 传热面积少 蒸发器可更紧凑 所以应根据降低泵功耗和减小传热面积的要求来选择流速 一回路载热剂 流速通常取 3 5m s 二回路过热蒸汽流速对于低压一般取 30 50m s 对 于中压一般取 20 30m s 传热管的管径和管长对传热性能有很大影响 减小管径 增加管长可 提高传热系数 减小传热面积 但一回路阻力也增加 应通过计算求出最 佳的管径和管长 提高蒸汽参数可提高核动力装置的热效率 在自然循环蒸汽发生器中 将传热器设计成带有一体化预热器结构 也可提高装置的热效率 目前蒸 汽发生器的工作压力多在 6 5MPa 左右 有的工作压力提高到 8 0MPa 与 此相对应的载热剂压力为 15 5 17 5MPa 采用改变一回路平均温度的运行方式 对自然循环蒸汽发生器是有利 的 当负荷降低时使平均一回路负荷亦降低 可避免二回路侧压力急剧升 高现象 从而可减少筒体壁厚 管极是蒸汽发生器的重要部件 其制造成本对蒸汽发生器有重大影 响 在结构设计上应尽量减小管极的直径和厚度 这样就可以减小筒体和 封头的尺寸 总之 在设计蒸汽发生器时 要考虑一 二回路两种工质的种类和参 数 正确地选用结构方案 材料 传热管的尺寸 最佳传热系数以及载热 流体等 取得蒸汽发生器的最佳技术和经济指标 图 2 1 是具有代表性的多头螺旋管式换热器示意图 蒸汽发生器是一 回路冷却剂 把从反应堆获得的热量传给二回路工质 水 产生蒸汽的 热交换设备就是蒸汽发生器 本次设计的蒸汽发生器为立管式内直流螺旋 第 2 章 多头螺旋管式蒸汽发生器的设计方法 7 管式蒸汽发生器 一回路工质是氦气 二回路工质是水 它们都是强迫流动 从反应堆 来的高温高压氦气从上向下进入螺旋盘管间隙和在管内流动的水进行换 热 放热后降低了温度的氦气再由泵打回反应堆吸热 水由泵打入螺旋管 内 依次通过预热段 蒸发段 过热段产生品质合格的蒸汽送往汽轮机高 压缸 在高压缸做完功的蒸汽被送往蒸汽发生器再热 再热后的蒸汽送往 中压缸 低压缸作功 做完功的蒸汽排入凝汽器 被冷却水冷却成凝结水 和补给水一起被泵打到蒸汽发生器中重新加热 图 2 1 多头螺旋管式换热器示意图 2 2 换热面结构的设计方法 多头螺旋管式热交换器是由与中心柱同心的多头螺旋管圈组成 传热 管的缠绕方向在各传热盘管中相反 所有换热面由三块辐射状支撑板支 撑 一般传热管直径为 15 30mm 因此这种热交换器的传热部分是由细传 热管缠绕组成 其特征是在小容器中有极大传热面积 采用这种螺旋管式热交换器时一般高压流体在管内流动 低压流体在 管外流动 通过管壁进行热交换 多头螺旋管热交换器中传热管在中心柱和套筒之间 呈螺旋状依次缠 绕数层 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所设计的换热器结构紧凑 同时保证传热管 的受热均匀性 减少各个传热管的热偏差 所以尽可能使每根传热管的长 度基本相同 要使每根管的长度基本相同 有以下几种螺旋管束结构可以实现 1 保持传热管的螺旋上升角 和轴向节距 ST一定 使每一螺旋管层 壳侧气体 套筒 管内流体 中心柱 东北电力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8 中螺旋管的头数 M 与螺旋直径 D 成正比 即有不均匀的径向节距 ST 2 保持传热管的螺旋上升角和径向节距一定 调整螺旋盘管层中螺 旋管的头数和轴向节距 即有不均匀的轴向节距 3 保持径向节距和轴向节距一定 调整螺旋盘管层中螺旋管的头数 在这种情况下螺旋上升角有小的变化 在上述方法中 方法 1 有不均匀的径向节距 当气体在管外横向冲刷 管束时 势必造成流场有不均匀的分布 使速度分布也不均匀 最后造成 热负荷的分布不均匀 管子产生热偏差 方法 3 给设计者协调轴向节距 螺旋上升角以及管子头数带来很大困难 方法 2 则正好克服了以上两种方 法的缺点 径向节距的相等使得热负荷较为均匀 螺旋上升角相同 使协 调轴向节距和管子头数较容易 通过分析比较 方法 2 较好 因此 下面 主要论述方法 2 的螺旋管束结构设计方法 径向节距是根据传热管束的紧凑性和管外侧阻力确定的 径向相对节 距 ST d 小 一方面使管外侧的气体流速增加 风机功率增加 另一方面 使管外侧放热系数增大 传热面积随之减小 换热面布置得更加紧凑 所 以应根据降低风机功耗和减少传热面积的要求来选择气体流速 从而选择 合理的径向节距 推荐选择径向相对节距为 1 4 1 8 左右 气体流速为 15 25m s 螺旋上升角是根据螺旋直径 螺旋盘管的头数及轴向节距而确定的 它通过调整每一螺旋盘管层中的轴向节距和螺旋管头数来保证 螺旋上升 角为 DMStg L 2 1 螺旋上升角大约在 2 5 为宜 螺旋盘管的缠绕通常是从内侧盘管向 左绕 向右绕 向左绕 这样相互交替 在螺旋管束数目一定的条件下 如何选择螺旋盘管的头数非常重要 螺旋直径越大 其导程也就越大 为了保证有相同的管子长度 螺旋盘管 的头数应该是变化的 每一螺旋盘管的头数应大于或等于内层的头数 小 于或等于外层的头数 最内层螺旋盘管的头数应该根据管子的头数 长度 螺旋直径 径向节距和轴向节距来综合考虑 如果螺旋盘管头数过多 势 必使螺旋管束直径小而管束高度大 反之亦然 以后各层的头数应根据轴 向节距来定 使轴向节距在合理的范围内 轴向节距随管子长度 管束高度 螺旋上升角 螺旋直径和螺旋盘管 第 2 章 多头螺旋管式蒸汽发生器的设计方法 9 的头数而变化 为保证每个螺旋管的长度基本相同 势必使每一螺旋盘管 层中有不均匀的轴向节距 在管子长度和管子高度一定的条件下 导得轴 向相对节距为 M D A d SL 2 2 2 122 HLd H A 2 3 推荐选择轴向相对节距的变化范围在 1 4 1 8 之间 在实际设计中 SL ST M 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 要进行综合考虑 使之均能达到 最佳值 2 1 2 2 hDnL 2 4 2 2 1 MS D H L L 2 5 式中 L 为螺旋管长度 m n 为轴向方向管子排数 h 为螺旋管导程 m H 为管束高度 m d 为管子外径 m 由上述结构设计方法构成的盘管层所组成的管束 其管外侧流道的形 式因圆周方向的位置不同而变化 如图 2 2 所示的盘管层同心布置成图 2 3 所示的管束 其传热管的布置如图 2 4 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 螺旋 管束的排列既不是理想的顺列布置也不是理想的错列布置 而是顺列和错 列的组合排列布置 这样 多头螺旋管式蒸汽发生器的壳侧流道构成就成 为管子布置为顺列 错列组合排列的管外流动流道 图 2 2 盘管层 东北电力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10 图 2 3 盘管层组成的管束 图 2 4 传热管布置 Gilli 12 用下式表示多头螺旋管式热交换器管束错列 顺列组合排列 的有效通流面积 Aceff effcdceff rDDA 22 4 2 6 当 2 1 14 ab时 1 3 4 2 2 11 2 2 ln2 2 2 ln 3 2 3 2 21 2 11 ka b kk akb kb a kb b a reff 2 7 当 2 1 14 ab时 53 4343 2 ln2 2 2 ln kk kk a kk b a reff ab k ka k kk a2 1 111 3 4 2 2 11 33 5 3 2 3 54 2 8 其中 dSa T dSb L cos 2 1 22 1 4 bak 2 1 22 2 bak 第 2 章 多头螺旋管式蒸汽发生器的设计方法 11 2 1 3 14 ak 2 1 2 3 2 4 4 kak 2 1 2 3 2 5 kak 为实验数据 一般取 0 3 式中 Dd 套筒直径 m Dc 中心柱直径 m 根据以上螺旋管束设计方法 就可以进行螺旋管缠绕了 首先必须知 道传热面积 根据任务书给出的热功率 先假设一个传热系数u 由传热 方程tuAQ 其中Q为热功率 u为传热系数 A为最佳面积 t 为 传热温差 计算出传热面积A 其中传热温差可根据任务书上工质进出口 温度得出 计算出传热面积后 再根据设计的传热管外管径计算出传热管 数目及长度 就可以初定管束结构了 为了保证螺旋管长度基本相同 就 得保持传热管的螺旋上升角 和径向节距 ST一定 结构初步确定的正确 与否 要靠热力计算和水力计算来验证 热力计算是根据初步确定的结构 确定传热系数u及蒸汽发生器各部件 预热段 蒸发段 过热段 的传热 面积 看其是否与假设相符合 否则重新假设 水力计算是计算工质流道 的水力阻力 根据水力阻力计算结果可以算出各段的压降 用以检验热力 计算的正确与否 2 3 设计计算步骤 1 估算传热系数 2 估计传热面积 3 初步确定管束结构 4 建立热工水力计算模型 5 计算管束阻力 6 校核传热系数 7 校核传热面积 8 校核管束阻力 9 校核管间脉动 10 确定管束结构 东北电力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12 第3章 关于设计的推荐公式 3 1 3 1 总传热系数 在实际热交换器中 高温流体和低温流体被固体壁面分开 现考虑高 温流体在管外 低温流体在管内的情况 管内 管外污垢层的污垢系数分 别用 ri和 ro来表示 如果考虑微小长度 dx 则 ddxtthdQ woHeo 3 1 dxDtt r dQ wo o 22 1 3 2 Ddxtt b dQ 12 3 3 dxDtt r dQ wi i 11 1 3 4 dxdtthdQ iwii 3 5 在稳定状态下通过热量 Q 是相等的 因为污垢物质的厚度通常很小 所以污垢物质的直径 D1 D2认为分别等于管内径 di和管外径 d 则上面各 公式相加可得 iii io o He d d hd d r D db r hddx dQ tt 11 3 6 如果管外表面积为 A 则ddxdA 于是 ttudAdQ He 而 iii io o d d hd d r D db r hu 111 3 7 u 叫总传热系数 管平均直径 D 用式 3 8 表示 第 3 章 关于设计的推荐公式 13 i i d d dd D ln 3 8 3 3 2 2 管外管外 壳侧壳侧 放热系数放热系数 h ho o Gilli 12 从流体与直管群错流流动时的放热系数推算出流体在由螺旋 管组成的管束管外侧放热系数 333 061 0 388 0 peff nietta o cdG FFF dh 3 9 应用范围 dGeff Re为 2000 10 5 p c Pr为 0 1 10 式中 Geff为有效质量流速 kg m 2s i F n F effa F 分别为如下修正系数 传热管倾斜 螺旋上升角 修正系数 i F 235 61 0 sin 1000 cos 90 1cos i F 3 10 式中 表示流体实际流动方向和与传热管垂直轴之间的夹角角度如图 3 1 角表示盘管中心线方向 O A 与流体的实际流动方向 0 F 之间的 夹角 用式 3 11 计算 25 0 190 1k 3 11 式中 k为盘管层组成的管束特性数 螺旋管式换热器左缠和右缠盘管交 替布置时 1 k 因此0 在仅由左缠和右缠中任何一个缠绕方向盘 管组成的换热器时 0 k 东北电力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14 A F 图 3 1 与倾斜管错流流动 管排数修正系数 n F 3 2 112 0316 0558 0 1 nnn Fn 3 12 式中 n是流动方向的管排数 10 n时 1 n F 所以实际的螺旋管换 热器中 不需要此修正系数 管子排列修正系数 effa F 在螺旋盘管组成的管束中 流道是由顺列和错列混合布置构成的 如 图 3 2 图中E从 0 顺列 到2 L S 规则错列 连续地变化 2 0 L SE 不规则错列 内的修正系数 aeff f 应该成为图 3 3 a 所示的流动方 向布置间距为E的规则错列布置时的修正系数 a F 和图 3 3 b 所示流 动方向的布置间距为 ESL 的规则错列布置时的修正系数 b F 的函数 当0 E时 顺 列 布 置 aaeff FF 当2 L SE 时 为 规 则 错 列 布 置 baaeff FFF 核算时可以取修正系数 a F 取eaaa 21 从式 3 14 中 求得 和修正系数 b F 取beaaa 21 从式 3 14 中求得 的算术平均 值 即 第 3 章 关于设计的推荐公式 15 2 ba effa FF F 3 13 其中 d E e d S b d S a LT cos cos 034119 0 4 2107 0 2 14268 0 1 10Re92592 0 aaF ba 3 14 E 0 E E E SL 2 0 E SL 2 图 3 2 由盘管层组成的管束的流道构成 图 3 3 流动方向布置间距 直列布置不规则错列布置 规则错列布置 sTsT sT SL E SL d sTsT EE a E sT EsLsL Ts b a 东北电力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16 3 3 1 无相变时的放热系数 即单项水和过热蒸汽的强迫对流传热放热系数按以下推荐公式计算 Rogers 14 提出下式作为螺旋管内流体从层流向紊流过渡的临界雷诺数 32 0 4 102Re D di c 3 15 式中 i d 为管子内径 m Schmidt 15 提出式 3 15 作为螺旋管内层流流动的放热系数 3 1 9 0 8 0108 065 3 p a iiiii c dG D ddh 3 16 194 0 2903 05 0 D d a i 3 17 Rogers 14 提出下式作为计算螺旋管中紊流流动的放热系数 1 0 4 085 0 PrRe023 0 D d Nu i 3 18 式中 PrRe Nu分别为努塞尔特数 雷诺数和普朗特数 上两式中的定 性温度为流体的平均温度 3 3 2 有相变时的放热系数 两相强制对流蒸发区的放热系数及相应的传热量按文献 16 的推荐 由 下式确定 satwmiclwmac tthtthq 3 19 式中 mac h和 mic h分别为对流放热系数和核沸腾放热系数 w t 为壁面温度 l t 为流体温度 sat t为饱和温度 在饱和沸腾下 satl tt 于是 式 3 19 可化简为 第 3 章 关于设计的推荐公式 17 satwtp tthq 3 20 饱和沸腾和两相强制对流蒸发 这两种传热机理统一用 chen 17 的公式计 算放热系数 tp h micmactp hhh 3 21 d dxG Fh f f mac 4 0 8 0 Pr 1 023 0 3 22 Spt h c h satsat gfgf fpff mic 75 024 0 24 024 029 0 5 0 49 045 079 0 00122 0 3 23 上两式中 sat t 为壁面过热度 sat p 为与 sat t 对应的蒸汽压力变化 gf 分别表示液体和气体的密度 kg m 3 fg h为液体的汽化潜热 kJ kg x为质量含汽率 SF 为别为雷诺因子和抑制因子 由文献 16 给出的实验 曲线求得 管内压降关系式 工质在管道中流动产生的压降包括 流动压降 包括摩擦阻力压降和 局部阻力压降 加速压降和重位压降 因此每一小段工质的压降按式 3 24 计算 ldjszw pppp 3 25 jbmcld ppp 3 26 式中 p zw p js p 每一小管段总压降 重位压降 加速压降 Pa ld p mc p jb p 流动阻力压降 摩擦阻力压降 局部阻力压降 Pa 3 4 1 摩擦阻力压降计算 1 单相流体摩擦阻力压降计算 东北电力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18 螺旋管内单相流体摩擦阻力压降 mc p 按式 3 27 计算 2 2 G d L p i mc 3 27 式中 mc p 为管内压力损失 Pa 为螺旋管内摩擦阻力系数 G为质 量流速 kg m 2s 正确的选取摩擦阻力系数 对于计算摩擦阻力值有决定性的意义 本 文推荐下面的公式计算 20 21 当 c ReRe100 时 64 14 01 97 0 i a ii Gd Gd D d 3 28 其中 312 0 644 01Dda i 当22000ReRe c 时 25 0 62 0 3164 0 28800 1 GdD d Gd i i i 3 29 当150000Re22000 时 25 0 25 0 53 0 3164 0 10823 01 Dd Gd D d D d i iii 3 30 临界雷诺数用文献 19 推荐的公式计算 45 0 6 812300Re D di 3 31 2 两相流体摩擦阻力压降计算 我国水动力计算标准 22 推荐下式作为计算螺旋管内汽水混合物压力 损失的计算公式 11 2 2 x G d L p i mc 3 32 第 3 章 关于设计的推荐公式 19 式中 mc p 为螺旋管内汽水混合物摩擦阻力压降 Pa 为摩擦阻力损 失校正系数 按下式计算 当 G 1000kg m 2s 时 1 当 G1000kg m 2s 时 111 1 1000 1 1 x G xx 3 34 3 4 2 局部阻力压降计算 1 单相流体局部阻力压降计算 在蒸汽发生器中的局部阻力一般都处于自模化区 即与流体的Re数 无关 因此可按式 3 35 来计算局部阻力损失 v w p jbjb 2 2 3 35 式中 jb 局部阻力系数 v 产生局部阻力处流体的比容 m 3 kg 弯曲半径不变的螺旋管阻力系数 jb 按式 3 36 计算 LC xjb01 3 36 式中 0 直管的每米沿程阻力系数 L 螺旋管的总展开长度 x C1 系数 按不同的管子内径 i d 与螺旋半径R之比和Re由线算图 查取 东北电力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20 2 两相流体局部阻力压降计算 两相流体局部阻力计算采用均相模型 汽水之间相对速度对局部阻力 影响通过局部阻力系数 来反映 两相流体局部阻力压降按式 3 37 计 算 1 1 2 2 0 x w pjb 3 37 式中 两项流体局部阻力损失系数 0 w 循环流速 m s 汽水混合物通过弯曲半径不变的螺旋形管圈时 阻力系数按式 3 38 计算 jb 3 38 jb 单项流体螺旋管阻力系数 摩擦阻力损失校正系数 3 4 3 重位压降计算 1 单相流体局部阻力压降计算 重位压降又称重位压头 它是由于工质的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压降 单 相流体的重位压降 zw p 可由式 3 39 计算 hgpzw 3 39 式中 h 管子进出口之间的水标高差 m 3 4 4 加速压降计算 1 单相流体加速压降计算 单相流体的加速度压降 js p 可按式 3 40 计算 12 2 12 vvwwwwpjs 3 40 式中 2 w 1 w 出口和进口截面上的工质的流速 m s 2 v 1 v 出口和进口截面上的工质的比容 m 3 kg 加速压降的物理意义是通过计算管段的出口和进口的单位截面工质 第 3 章 关于设计的推荐公式 21 秒流量的动量差值 式 3 42 适用于沿流动方向管道截面不变的情况 对 于不可压缩流体 只有当工质与外界有热交换时才产生加速压降 在低于临界压力时 加热和压力对水的比容变化影响很小 因此 js P 值也很小 对于过热蒸汽 加热和压力变化对比容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但 js P 值与其它压降值相比数值也较小 因此 对于低于临界压力的单相流 体可以不计其加速压降 在超临界压力锅炉的大比热区 工质受热后比容 变化较大 特别在热负荷较高时相对较大 因此 当单侧加热时如管子热 负荷大于 460kw m 2或双侧加热时热负荷大于 230kw m2以及当工质焓值小 于 1700kJ kg 时 应按式 3 40 计算加速压降的值 图 3 4 汽水混合物分相模型示意图 如图 3 4 取一小段管子 长为dh 这时管子中水的质量为 dh F 管子中汽的质量 dh F 汽水混合物总质量为 dh F dh F 管子中 汽水混合物体积Fdh 可方便的推出真实容积密度 zs 计算式 3 41 即 F F F F Fdh dhFdhF zs 汽水混合物体积 汽水混合物总质量 3 41 定义 F F 为截面含汽率 它的物理意义为 蒸汽占据管 截面的份额 这时 1 FF因此上式可写成 1 zs 3 42 汽水混合物在管屏 管内流动时因垂直标高不同而引起的压力差 称 为重位差压 按式 3 43 计算 1 hghgp zszw 3 43 东北电力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22 2 两相流体加速压降计算 对于均相流体 加速压降可以按式 3 44 计算 12 2 12 2 XXvvwvvwpjs 3 44 式中 v 饱和蒸汽比容 m 3 kg v 饱和水比容 m 3 kg 2 X 管段出口质量含汽率 1 X 管段入口质量含汽率 1 1 1 1 X 3 45 3 5 3 5 管外侧压力损失 Gilli 12 从与直管群列流动时的压力损失推算出盘管 螺旋管 组成 的管束错列流流动的流体压力损失计算公式 g nG CCfp nieffas 2 2732 3 2 3 46 式中 i C 为传热管倾斜 螺旋上升角 修正系数 用式 3 47 计算 355 18 1 coscos i C 3 47 n C 为管排修正系数 用式 3 48 计算 n Cn 375 0 1 3 48 effa f 为管子布置修正系数 与前述 effa F 一样 3 63 6 多值性的校验 多值性的现象是指管子中的流量在一定条件下从一种稳定的流量变 到另一种稳定的流量 从而造成很大的流量偏差或流动方向的改变 多值 性产生的原因是管子的水动力特性 压差 流量特性 呈多值曲线 即 在一个压差下有几个流量 管件在多值性区域工作 就不能保证受热面 第 3 章 关于设计的推荐公式 23 管内的流量 因此应避免出现或确定其可靠工作范围 本文推荐式 3 49 来进行多值性校验 22 即若满足该式 则其水动 力特性是单值的 1 46 7 1 C r Z i jl qh 3 49 LZ 0 3 50 式中 qh i 管圈入口介质欠焓 kJ kg jl 管圈入口节流圈阻力系数 r 汽化潜热 kJ kg Z 管子的总阻力系数 不包括节流圈 局部阻力系数之和 C 系数 按表 3 1 选取 表 3 1 系数表 压力p kgf cm 2 140 C 2 5 0 40 1 p 3 3 73 7 管间脉动的校验管间脉动的校验 对进口欠热水出口为汽水混合物或过热汽的并联管束 或管屏 都要 校验管间 或屏间 脉动 管间脉动和屏间脉动一样 其特点是管子或管 屏的进口与出口流量作周期性的有规律的波动 而且进口流量与出口流量 的波动相位差 o 180 大幅度脉动时进口流量的最低值可以减小到比正常流 量小好几倍甚至可能达到负值 即发生倒流 换热器管子金属壁温也作 大幅度的波动和升高 因此是一种不能容许的水动力异常工况 校验脉动 的计算应在最低负荷 以及相应的工作压力 下进行 本文推荐采用动态蓄质量系数的方法来校验管间脉动 22 东北电力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24 1 计算方法 为校核并联蒸发管是否会产生脉动 需要算出管内动态蓄质量系数 t B 及阻力比K 然后按图 3 5 确定蒸发管是处于稳定区还是脉动区 图 3 5 KBt 关系曲线 2 动态蓄质量系数 t B 按式 3 51 计算 grgrh cgrgrch grqhhqhs csgh t ir ir iri i B 1 1 1 3 51 式中 111 1 h kg m 3 rs 2 1 kg m 3 r 预热段入口密度 kg m 3 c 过热段出口密度 kg m 3 gr 过热段平均密度 kg m 3 饱和水 饱和蒸汽密度 kg m 3 稳定区 脉动区 K 1 5 1 0 0 5 0 0 51 01 5 2 0 Bt 第 3 章 关于设计的推荐公式 25 1 1 1 1ln 1 1 1 aX aXa a 1 a r i rG Q X qh 1 qh i 为进口介质欠焓 kJ kg gr i 为过热段焓增 kJ kg Q 过热段和蒸发段吸热量之和 kJ kgs G 介质流量 kg s r 汽化潜热 kJ kg 3 阻力比按式 3 52 计算 p p K 3 52 式中 p 水段压降 为流动阻力与重位压降之和 Pa p 含汽段压降 为含汽段流动阻力与重位压差之和 Pa 高温气冷堆所采用的螺旋管蒸汽发生器 由于螺旋管管子各圈曲率半 径的差异 热气流混合的不均匀以及其他结构 加工和安装中的偏差 都 会造成并联管沸腾状况的偏差 从而引起管内汽液两相流的不稳定性 所 以两相流体不稳定性问题 是设计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束的关键 本文推荐 以下公式来预测不稳定性界限 24 18 0663 0913 031 0 2 2 000446 0 ff g fg in ffg gD p h h gD G Gh Q 3 53 式中 Q为加热负荷 kW m 2 in h 为入口欠焓 kJ kg p 为压降 Pa 防止管间脉动 发生流动不稳定性的方法 可采用提高系统压力 增 东北电力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26 加系统进口节流 减小系统出口节流等措施 在设计中 可在系统入口加 装节流圈 过冷水段采用小直径管子 蒸发段和过热段采用大直径管子来 增加入口段压降 减小出口段压降 若热负荷一定 可提高设计的质量流 速 使之不处于脉动区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