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19鱼我所欲也【出处】孟子告子上【结构层次】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第1层:由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 第2层:运用道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第3层:得出结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有“贤者”能够保有“本心”,做到“舍生取义”。第二段:举例论证,证明“义”的存在。 第1层:举例论证人不丧失“本心”和丧失“本心”的表现。 第2层:得出结论,归纳此段,照应开头。【主题思想】本文以“鱼”和“熊掌”设喻,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当“生”和“义”不能两全时,我们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而不惜“舍生取义”。孟子在文中说明了什么道理?学习了本文,你有何启示?【重点词语】1.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2.成语 舍生取义:舍弃生命,以求正义。形容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见利忘义: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原文填空】1.文中将“生”与“义”所作的比喻是 , ; , 。2.文中设喻得出的结论是 , 。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引出这一论点的句子是 , ; , 。 , 。4.文中传诵千古的名句是 , ; , 。 , 。5.文章在分析中心论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 , 。6.与“人之初,性本善”观点一致的句子是 , , 。7.与“穷者不食嗟来之食”表意相同的句子是 , 。8.从舍利取义角度进一步证明本文“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9.“此之谓失其本心”指 而忘“义” 。10. “此之谓失其本心”指 。11.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是 , ; , 。 , 。答案: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2.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3. 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4.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5.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6.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7.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8.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9.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10.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11.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中考题集】1.文中的“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比喻引出中心论点,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论述的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的?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通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个设喻引出的(是通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的)。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以生活常理为喻,浅显而通俗易懂,既能使所讲的道理易于理解和接受,又能使语言生动形象,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为什么不直接提出?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或: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话概括:义重于生,当生和义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作者以生活常理设喻引出中心论点,是因为鱼和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二者中更为美者,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取其中更美的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和论点,自然明晓,形象生动,引人入胜。4.仿照“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写一句话。 金钱,我所欲也;人格,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金钱而取人格者也。5.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句话该如何理解?/这句话隐含着什么意思? 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时,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此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6.为什么“贤者能勿丧耳”? 因为“义”是充塞天地之间的正义,无处不在,但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贤者能固守“义”,而其他人做不到。7.如何看待“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为? 因为“呼尔而与之”和“蹴尔而与之”,即“嗟来之食”,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究竟如何看待应视具体情形而定。如果接受这种施舍,不仅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而且严重地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当然是宁可饿死也不接受为好;如果接受只是自己受到损害,不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妨暂且忍辱负重,保全性命,接受施舍,也无可厚非。8. “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却关系着人的生死,“行道之人” 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何作用? “不受”的原因是他们有羞恶廉耻之心,认为“义”重于“生”。举这一事例是要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做法是错误的。9. “一箪食,一豆羹”“万钟”“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 “万钟”指高位厚禄,是身外之物;“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着人的生命,比“万钟”重要。但二者与“义”比较,“义”最重要。10. 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可饿死也不愿受辱,现在却为了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孟子认为是什么原因? 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本也有羞恶廉耻之心,也能舍生取义,只是后来因贪图利禄而丧失了。11. “所识穷乏者得我”一句从侧面反映了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但在孟子看来,即使是为民,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因为“义”重于“生”,所以即使是出于为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这个前提,更何况是出于让“穷乏者”感激自己的目的而用“不辨礼义”的“万钟”使人苟且偷生呢?因此,我赞成孟子的看法。12.说说“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段话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请对这句话进行赏析。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写出了一些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却见利忘义的事实,摆出了一个人今昔判若两人的表现,突出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引人深思,表达了孟子对这种做法的坚决否定,从反面说明了“万钟”不应接受,应以“义”为重,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论述的气势和雄辩力量。13. 文章以“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作对比,摆出一些人今昔的不同做法,结合实际谈谈孟子所列举的事例的代表性及意义。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之际,却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甚至违法乱纪为亲戚朋友谋取私利,这就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们确实丧失了原来的立场和品德。这些现象在今天仍存在于某些领导身上。文章不但对当时的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义,而且也提醒后人要时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贪图利禄而做不合乎礼义的事情。14.作者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进行对比,有何作用? 作用是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图富贵的行为是多么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刻反省自己才行。15.“此之谓失其本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作用是归纳第二段内容,照应文章开头。16.“本心”指的是什么?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 “本心”指的是“人皆有之”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人固有的“义”“善”的本性。(原文作答)有的人会失去 “本心”是因为“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自己概括)有的人会失去“本心”,一是缺乏后天教育,没有保持天生的善性,二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物,为自己谋取私利,被利欲所诱惑,从而见利忘义,迷失了本性。17.结合课文说说“失其本心”后会怎样? 人“失其本心”,就是失去了羞恶廉耻之心,失去了天生的美好本性,因此就会见利忘义,失去人格,失去天良,失去尊严,就会生邪念做坏事,成为不仁不义之人,就做不到“舍生取义”了。18.第二段作者以饮食作比,证明了怎样的主张? 证明的主张是:舍生是人共有的本心,就看人们能否始终如一地保有和坚持。19.第二段的中心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作者的见解? 中心是人应舍生取义,保有本心。舍生取义是人立身处世的原则,道义也是人所固有的本心,所以能否坚持做到舍生取义,关键还在于自己能否保持固有的本心。孟子把道义当成是人心中所固有的,是唯心主义的,不可取;但他提出为人处世应舍生取义,则历来为人们所称道。20.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主要运用了排比修辞,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作用是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且富于文采和气势,既有助于层层推理,逐层地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的力量。21.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比喻论证(设喻论证),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作用是引出文章中心论点。道理论证,如“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论证了比“生”更可贵的是“义”,比“死”更可恶的是“不义”,从而说明了为什么要“取义”。举例论证,如“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论证了义重于生的道理。对比论证,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将一些人今昔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了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切不可见利忘义。2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 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列举了“行道之人”和“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和一些人“不辨礼义”而接受“万钟”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进而论证中心论点“舍生取义”。23.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共运用了四组对比:“鱼”和“熊掌”的对比;“生”与“义”对比;“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对比;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对比。24.文章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请简述文章的论证思路。 文章先以“鱼”和“熊掌” 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然后进行分析论证,先运用道理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义重于生,再举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阐释,从而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25.作者在文章中赞扬和批判了怎样的人?各用一个成语作答。 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批判了见利忘义(或:苟且偷生)的人。26.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作者是一个重义轻生、能舍生取义、有正直坚贞人格的人。27.本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和局限性?/如何评价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思想? 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核心思想是“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也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贪图享受之徒。这种思想显然有其进步性。但孟子在文中也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即羞恶廉耻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这种糟粕应予以剔除。28.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理解。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的观点,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曾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为国赴难。“舍生取义”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有现实意义,这一观点仍然符合新时代的道德要求和标准。29.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矛盾吗?由此会引发你怎样的启示?谈谈自己的看法。 不矛盾。人们在获得“利”的同时,要讲道义,不能违背原则,更不能见利忘义,背信弃义,要用正当的合法的手段来获取利益,不违法乱纪,不要赚取不义之财。30.“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有什么关系?因为“本心”是指人的羞恶廉耻之心,也就是“义”,是善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本心”丧失,“义”也就随之消失了,也就做不到“舍生取义”了;反之,只有坚守“本心”,只有像贤者那样使“本心”不丧失,才能做到“舍生取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海南海洋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自动驾驶接驳车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翻译管理中的敏捷实践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社交交友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水产品的发酵工艺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电商平台供应链金融创新案例研究及风险预警报告001
- 2025年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与经济效益长期影响评价报告
- 辽宁省重点高中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测试 历史试卷
- 2026届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开发区致远中学化学高三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现代营销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务员招录面试题及答案解析
- 《MATLAB数值计算基础与实例教程 》课件-第10章 其他数值计算的优化问题
- 【完整版】2025年二级建造师《建筑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
- 水库维修承包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5年浙江省中考英语真题(解析版)
- 2025年广西中考道法真题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国企中层干部竞聘笔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人民检察院公开招聘用制书记员考试题及答案
- 数学小升初试卷真题打印版
- 医院学术委员会组织职责
- 国际经济法课件马工程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