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川港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幼时记趣》教案.doc_第1页
江苏省南通市川港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幼时记趣》教案.doc_第2页
江苏省南通市川港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幼时记趣》教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幼时记趣教后反思作者 袁洪亮一、 鞭打蛤蟆何趣之有?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幼时记趣一文,沈复描写自己儿时察物所得的物外之趣,充满了孩童奇特而瑰丽的想象,童趣盎然。可是配套的教师备课手册在对文中的物外之趣进行概括时却破坏了这种自然、纯真、无邪的童趣。备课手册概括如下: 观蚊如鹤物外之趣: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见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教学参考七年级上册第79页、第80页、第81页、第83页)我个人认为,鞭打蛤蟆何趣之有?这一概括实在不妥。不如概括为“山林奇遇”或“山林历险”为佳。理由如下:(一)、“鞭打蛤蟆”对原文内容概括不全。原文是这样描写的“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数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此处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自己的精神在山林中游历的一连串奇遇,从中作者获得了刺激、冒险的物外之趣,并沉醉其中自得其乐。这才是文章要表现的物外之趣。而鞭打蛤蟆时作者已回到现实之中,这并不是作者物外乐趣之所在,只是对那只打扰了作者物外乐趣的蛤蟆的一点小小的惩罚,从侧面表现作者是如何迷醉于物外之趣的。所以这段文字的重点在于描述神游山林时的奇遇和历险,而不是在于鞭打蛤蟆。因此,“鞭打蛤蟆”的概括不能涵盖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也没能抓住事情的主要方面。(二)“鞭打蛤蟆”不能紧扣“物外之趣”。“鞭打蛤蟆的乐趣”(见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教学参考七年级上册第83页)从字面理解其趣来自于鞭打,这是作者对蛤蟆的惩罚,因为蛤蟆的“残暴”行动惊扰了他的物外之趣,使作者不得不由想象的世界回到现实的世界。鞭打蛤蟆是作者在现实世界中对蛤蟆的惩罚,何谈物外二字?所以不能紧扣文首的“物外之趣”。同时文章中的物外三趣前两趣都以想象之境来概括,分别概括为“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而独有此处却以现实之境来概括,三者之间缺乏统一性。如改为“山林奇遇的乐趣”或“山林历险的乐趣”则均以想象之境作概括,能完美统一于“物外之趣”这一意境。(三)“鞭打蛤蟆”缺乏正确的思想导向。“鞭打蛤蟆”是虐待小动物的残暴行为,是不人道的,会助长孩子心灵中残忍邪恶的一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仁爱、良善之心。虐待动物的行为也跟当下爱护动物,爱护自然的呼声相违背。我们在概括这段内容时就应该注意淡化这样的内容,避免将这样的内容概括进去,哪里还有作为重点强调突出的道理,更何况“鞭打蛤蟆”也不是本段的主要内容。同时概括者将“鞭打蛤蟆”与“的乐趣”组合,这更让人难以接受。这样的行为有何趣可言呢?难道残忍地折磨小动物也是一种乐趣吗?这倒更像顽劣的孩童作恶,失去儿童天真无邪的本真。这样的概括语言不应该出现在作为思想教育一块重要阵地的语文课堂上,它只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反方向的引导与渗透。二、使“什么”与台齐?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其中“使与台齐”教师备课手册解释为: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使与台齐:即使之与台齐,宾语“之”代身,省略。齐:这里是一样高的意思。(见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教育参考七年级上册第81页)我个人以为这样的解释不是十分确切的。在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我就曾带领学生来到校园的花坛边观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感受课文所描述的“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的奇妙体验。同学们在观察的时候大部分都尽量蹲下身子,让目光与花坛的边沿处在同一个水平高度,凝神注视。不一会就听到有人兴奋地嚷道:“真的,真的,真的像一片树林”“哎,我怎么没看到,不跟平时看上去差不多嘛?”“哎呀,弯着腰怎么行呢,蹲下,还是太高,趴下得了,别清高,来,把眼睛凑过来,跟花坛边沿差不多高,对,往前看,什么也别想,定神往前看”“呀!真的,看到了,看到了”不一会绝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沉醉在奇妙的想象世界中了,吵嚷声没有了。同学们或蹲着,或趴着,静静地注视着眼前花坛中的世界。这时我发现虽然同学们的姿态各异,但眼睛却都处在与花坛边沿同等的水平高度,目光水平地射向花坛。实践告诉我,“使之与台齐”中的“之”指的应该是目光。如果死抠备课手册中的注释,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其中身子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到底是身子的哪个部位与花台一样高呢?按照常规的理解那就是让头顶与花台相平,这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指的是身子与花台一样高,这不变成了藏猫猫的游戏了吗?这样目光被花台遮挡还能观察到什么呢?所以此处“之”的指代必须明确,不能含糊其辞。与花台一样高的一定是眼睛,是目光,而不是整个身子,也不是身上的其他部分。联系上下文,“使与台齐”的上句为“常蹲其身”,那么“蹲其身”的目的是什么呢?比如摄影,摄影师转到左转到右,往前两步再退后三步,把镜头举高一点又放低一点,蹲下,甚至趴下,那又是为什么呢?还不是为了让镜头找到一个最佳的拍摄角度,拍摄出最完美的画面。此处摄影师的身形仅是一个架子,用来架起那个镜头。我们文中的“蹲其身”的目的不也同样如此吗?作者为了让自己的眼睛找到一个最佳的观察角度,获得最佳的观察效果,以便进入神游的奇妙境界。此处眼睛就如同摄影师手中的镜头。所以“常蹲其身”的目的就是调节目光的入射角度,找到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