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复习方略】中考化学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精练精析 沪教版.doc_第1页
【全程复习方略】中考化学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精练精析 沪教版.doc_第2页
【全程复习方略】中考化学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精练精析 沪教版.doc_第3页
【全程复习方略】中考化学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精练精析 沪教版.doc_第4页
【全程复习方略】中考化学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精练精析 沪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综合检测知能升级一、选择题1.(2012滨州中考)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北大校长周其凤写了一首歌,歌名为化学是你,化学是我。其中写道:“你我你我 要温暖漂亮 化学提供 衣装婀娜;你我你我 要吃足喝好 化学提供 营养多多;你我你我 要飞天探地 化学提供 动力几何;即便你我的身心健康 也是化学密码解锁”写出了化学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贡献。关于化学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贡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合成药物的研发和使用,保障了人体健康b.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c.化石燃料的直接利用,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d.化肥的合理使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缓解了粮食危机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3.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体现该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4.(2012苏州中考)清洗内壁沾附碱性固体残留物试管的合理步骤是( )a.稀盐酸润洗自来水涮洗蒸馏水润洗b.稀盐酸润洗蒸馏水润洗自来水涮洗c.蒸馏水润洗稀盐酸润洗自来水涮洗d.蒸馏水润洗自来水涮洗稀盐酸润洗5.(2012桂林中考)常温下,将100 ml的空气通过足量灼热的铜网,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常温,余下气体的体积约为( )a.80 ml b.60 ml c.40 ml d.20 ml6.(2012娄底中考)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冰水 b.果汁 c.碘盐 d.食醋7.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天平指针如甲图所示开始称量,左物右码,称量完毕后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实际称量药品的质量为( )a.大于62.4 g b.小于62.4 gc.大于57.6 g d.小于57.6 g8.(2012菏泽中考)化学实验既要操作规范, 更要保障安全。下列实验基本操作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二、填空与简答题9.将下列各仪器名称前的字母序号与其用途相对应的选项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1)用来夹持试管的工具是_。(2)贮存固体药品的仪器是_。(3)常作为反应用的玻璃容器是_。(4)用于洗涤仪器内壁的工具是_。(5)用于夹持燃烧镁条的工具是_。(6)检验物质可燃性,进行固体燃烧实验的仪器是_。(7)用于加热浓缩溶液、析出晶体的瓷器是_。(8)加热时常垫在玻璃容器与热源之间的用品是_。10.有关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描述如下:潺潺的流水能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可以变成天空中的白云;白云变成了雨滴或雪花降落到地面;铁矿石冶炼成钢铁;钢铁可能变成铁锈;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请你分析,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11.(2012兰州中考)下列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四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a实验中集气瓶内预先装少量水的目的是_。(2)b实验中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是_(只写一个)。(3)c实验中该操作将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4)d实验中待_时,应停止加热。三、实验与探究题12.小欣是某班的小小化学迷,最近对蜡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始了一系列的实验。(1)点燃一支蜡烛,观察蜡烛燃烧,其中发生的物理变化是_。(2)先用一木筷迅速插入到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了如图a上所示的圆弧状焦黑斑,其产生的原因是_。再取一个冷的白瓷片放在火焰的上方,片刻后取下,观察到有黑色的小颗粒产生,冷却后触摸有滑腻感,此黑色颗粒是_,是由于蜡烛_产生的。(3)如图b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_,原因是_。(4)如图c所示,他在b烧杯中先加入适量的碳酸钠粉末,分别点燃两支蜡烛,然后在b烧杯中加入稀盐酸,在a、b两烧杯中,蜡烛先熄灭的是_,这是由于_。13.小科发现取自实验室的镁带表面有黑色物质,黑色物质是什么?会不会是镁带缓慢氧化后产生的氧化镁?(1)小科把磨去黑色物质的镁带放在_ (填化学式)中燃烧,结果得到的是白色固体。由此,他得出结论:黑色物质不是氧化镁。(2)进一步查阅资料后获知,任何固体颗粒直径小到一定量时,颜色都是黑色的。如纯净的铁块是银白色的,而铁粉是黑色的。由此,小科认为原来的结论_。a.正确 b.不正确 c.可能不正确(3)小科又开始了进一步的探究此探究过程给你的启示是_。14.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1)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2)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_(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3)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查阅资料】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_(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但生活中木炭燃烧时往往会产生火焰,其原因可能是_。答案解析1.【解析】选c。本题主要通过所给信息考查化学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从材料能够得知化学能够研制出许多的新型材料、新物品,能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保障人体的健康。化石燃料的燃烧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与低碳经济的发展相违背,故c错误。2.【解析】选c。用氢气吹肥皂泡、金属的相互刻划、对着玻璃片哈气,都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而盐酸接触地面时,与水磨石中的碳酸盐发生了反应,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3.【解析】选c。蜡烛燃烧、氢气制盐酸、氢氧化钠制叶脉书签的过程中都产生了新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而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4.【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清洗试管壁上碱性固体的方法。首先要用稀盐酸润洗,目的是除去碱性固体;再用自来水涮洗;最后用蒸馏水润洗,目的是除去用自来水涮洗时可能残留的杂质。故选a。5.【解析】选a。100 ml空气中含有氧气的体积约为20 ml,灼热的铜网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将100 ml的空气通过足量灼热的铜网,充分反应后,氧气被反应掉,恢复到常温,余下气体的体积为100 ml-20 ml=80 ml。6.【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纯净物的判断,关键看物质的种类。a项中,冰和水都是水,属于纯净物。b项中,果汁中含有水、糖、维生素等物质,属于混合物。c项中,碘盐中含有氯化钠、碘酸钾等物质,属于混合物。d项中,食醋中含有水、醋酸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a。7.【解析】选b。称量前若天平已调平,则药品的质量为:50 g+10 g+2.4 g=62.4 g,因称量前天平的指针是偏向左的,这就相当于左边已经加入了药品,所以实际称量的质量应小于62.4 g。【规律方法】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是:首先将天平调平,称量时左物右码,物质质量=砝码示数+游码读数。称量中因操作不当而产生的误差分析:天平未调平,若指针偏左,则相当于已经加入了部分药品,故实际药品的质量偏小;若指针偏右,相当于在右盘已经添加了砝码,则实际药品的质量偏大。天平调平,称量中若砝码与物质放反了,左码右物,则物质的质量=砝码示数-游码读数。8.【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实验操作正误的能力。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收集二氧化碳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来验满;不能凑到瓶口去闻药品的气味;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应竖直悬空。由此分析,b选项正确。9.【解析】试管夹是用来夹持试管的;固体药品通常存放在广口瓶中;锥形瓶、烧杯、试管常作为反应的容器;试管刷在实验室中用来洗刷仪器内壁;坩埚钳用来夹取坩埚等仪器,也可以直接夹持物质进行加热或点燃;燃烧匙内可直接进行物质燃烧的实验;蒸发皿常用于溶液蒸发,可以浓缩溶液或析出晶体;底面积较大的玻璃仪器加热时,应放在石棉网上进行。答案:(1)e (2)b (3)a (4)g (5)h(6)f (7)d (8)c10.【解析】解本题时只要紧扣“物质变化所描述的是事实,是物质所进行的一个过程;物质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物质性质描述的是可能性。水能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可以变成白云,都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白云变成了雨滴或雪花,这描述了一个过程,且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铁矿石冶炼成钢铁,煤着火燃烧,这两种变化中都产生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钢铁变成铁锈是化学变化,所以这一变化中表现出来的“钢铁可能变成铁锈”,是钢铁的化学性质。答案: 11.【解析】(1)红热的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高温的黑色固体物质,为了防止高温的熔融物炸裂集气瓶,通常在集气瓶中放些水或是细沙;(2)反应中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尽可能的准确,通常要放入过量的红磷,以使氧气被消耗尽,否则会使测量结果偏小;装置气密性不好,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等都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小;(3)俯视读数会使量取的液体偏少,所以会导致配制的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大;(4)为了防止固体受热迸溅,所以在蒸发时当加热至较多固体出现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答案:(1)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将集气瓶炸裂(2)红磷量不足(或气密性不好或没有冷却至室温等其他合理答案)(3)偏大(4)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12.【解析】(1)蜡烛燃烧的过程中,蜡烛熔化时石蜡由固态变为液态,没有其他物质产生,发生了物理变化。(2)木筷出现圆弧状的焦黑斑,是因为该部位与蜡烛的外焰接触,而外焰的温度高,故被烧焦;石蜡在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炭黑。(3)漏斗截口处排出的是蜡烛燃烧的产物二氧化碳和水,这两种物质都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燃烧的火柴在截口处熄灭。(4)烧杯b中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所以b烧杯中蜡烛首先熄灭。答案:(1)蜡烛的熔化 (2)该部位与外焰接触,而外焰的温度最高 炭黑 不完全燃烧 (3)熄灭 二氧化碳和水都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4)b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13.【解析】(1)由题中信息知,小科的猜想是“镁带在空气中缓慢氧化后产生的氧化镁”,则应该把镁带放在氧气中燃烧;(2)通过查阅资料,小科又发现了判断物质颜色的一种方法,即有些物质在粉末状态时可能会呈现黑色,可以判断,原来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3)由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结论,即获得科学结论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不能轻信、也不能武断,应该向科学家那样,通过多种方法的探究,亲自动手查资料、做实验获得正确的结论。答案:(1)o2 (2)c(3)向科学家那样,通过多种方法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