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复习方略】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解题技巧+双基达标)人文地理 第十九讲 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湘教版(1).doc_第1页
【全程复习方略】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解题技巧+双基达标)人文地理 第十九讲 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湘教版(1).doc_第2页
【全程复习方略】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解题技巧+双基达标)人文地理 第十九讲 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湘教版(1).doc_第3页
【全程复习方略】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解题技巧+双基达标)人文地理 第十九讲 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湘教版(1).doc_第4页
【全程复习方略】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解题技巧+双基达标)人文地理 第十九讲 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湘教版(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九讲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13安徽文综卷)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1)(3)题。(1)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3)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解析:正确读图,并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安徽省的城镇人口比重迅速上升,说明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应该处于城市化进程的中期阶段。第(2)题,读图,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说明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有所提高,但并没有迅速提高,也没有超过第三产业。第(3)题,安徽省属于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可大力发展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答案:(1)b(2)d(3)a判断城市化进程的表现(1)从图示中直接判断城市化的特点。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注意观察城市面积,即规模的变化;注意观察城市数量的变化;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市人口的变化;是否形成城市带等。如下图,对比四幅图我们可以直接判断城市化进程的表现: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由孤立的城市发展形成城市群。(2)深入分析隐含的信息。如题中隐含的信息: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进一步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等。(2012山东文综卷)下图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1)自1990年至2010年,两省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有何不同?(2)指出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1990年两省城市化水平差别不大,但以后江苏省城市化水平大幅度上升,呈现出高速度、高水平的特点,而贵州省城市化水平落后,且发展速度滞后。第(2)题,从自然环境上比较两省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社会经济条件表现在工农业基础、开放政策、交通运输、技术等方面差异。答案:(1)江苏省城市化速度比贵州省的快;江苏省城市化水平比贵州省的高。(2)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受上海市的辐射带动;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水平高。判断城市化进程及阶段根据图示中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一些明显特征,可以判断城市化的阶段及进程。(1)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城市化阶段。如上面例题中可根据两者城市化水平及速度比较分析;再如下图中e到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可以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2)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市化进程。如下图城市化进程为acdb。城市化进程图的判读典型图【判读方法】(1)甲为城市化进程曲线图:注意根据转折点划分阶段,借用数学的斜率判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其原因。图甲反映了发达国家(英国、美国)城市化开始早,水平高,近年来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而发展中国家(中国)城市化水平低,近年来出现发展速度快的特点。(2)乙为不同时期城市化要素变化曲线图:看清坐标含义、明确表达内容;根据图示信息归纳某一要素在不同时段的变化特征,运用城市化的基本原理对其变化做出解释。图乙中曲线反映出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减小,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3)丙为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从用地规模、城镇等级、数量、交通线路、功能区分布等方面找出其发展变化,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图丙ac的过程反映了地域城市化过程。读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四条曲线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它们对应的曲线分别是()abc d(2)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a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加快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c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到一半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3)有关图中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曲线代表的国家应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b曲线代表的国家大部分正处在城市化发展的成熟阶段c曲线代表国家的城市化所出现的问题都已经随经济的发展自行消除d两曲线代表的国家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解析:第(1)题,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一般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一般在38%(2000年)左右。第(2)题,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目前城市化速度较慢;城市化早期,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比发展中国家快;通过2010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及城市人口数量可以计算出此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总数分别约为55.6亿、13.3亿,即世界总人口数约为68.9亿,而此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分别约为25亿、10亿,即世界城市人口总数约为35亿,城市人口比重超过了一半;大约自1965年起,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总数就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总数。第(3)题,根据第(1)题的判断可知是发达国家,其城市化正处于后期成熟阶段;属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任何国家的城市化都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有的还会造成一定的环境问题,随经济的发展可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合适途径,但这些问题不会自行消除。答案:(1)d(2)d(3)d一、单项选择题(2014徐州模拟)读下表,完成12题。全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亿)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亿)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亿)城市化水平(%)19507.3429.24.4753.82.8717.0196010.3234.25.7260.54.6022.2197013.7137.16.9866.66.7325.4198017.6439.67.9870.29.6629.2199022.3442.68.7772.513.5733.6200028.5446.69.5074.419.0439.3201036.2351.810.1176.026.1246.21.上表说明()a1950年1980年,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均缓慢b1980年2010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趋慢c1950年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均超过农村人口d1980年201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均超过发达国家2上表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趋缓b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c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过剩更明显d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更高解析:第1题,通过分析表格中数据,进行一些粗略的估算就可以得出1980年201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均超过发达国家。第2题,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过快的城市化是由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经济畸形发展引起的。答案:1.d2.c(2014长沙模拟)下图为某市城镇化进程中市区人口与用地变化(相对上一年)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19982006年间,该市()a城镇化水平增速最慢b城市总面积逐年增长c农业人口逐年增长d建成区与市区人口变化趋势相反4该市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a城市人口过快增长 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c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市建成区面积、城镇化水平、市区人口一直呈增长状态。第4题,该市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城镇化水平以及人口的变化幅度,可能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答案:3.b4.c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下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b阶段与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c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d到v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6影响v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交通状况 b产业结构c人口政策 d自然环境解析:第5题,据图可知,阶段显示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均为负值,说明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阶段与阶段相比,波士顿市中心城区人口为负增长,人口应减少;阶段后,城市带人口增长率呈上升趋势,但个别城市中心城区人口为负增长;v阶段,巴尔的摩市中心城区人口为负增长。第6题,阶段后,波士华城市带人口增长率呈上升趋势,其原因是面对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大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答案:5.a6.b二、综合题7(2014东营模拟)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我国某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材料二久居城市的人们都有类似的体验:夏季里市区的气温要比郊区高。为了躲避酷热难耐的暑气,人们不得不跑到绿树成荫、河湖交错的郊区或乡村去享受一份清凉和惬意。为什么在享受现代城市的舒适与便利的同时,市区人要忍受比郊区更为炎热的酷暑呢?(1)材料一中的四条曲线,能正确表示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的是_;在这种午后气温现象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市区与郊区近地面的风向特点是_。(2)请根据图文材料所揭示的问题,写出主题词(限46字):_。如就这一主题进行课题研究,请补充完成基本的研究思路。(3)同学们在研究中发现:市区与郊区气温之差,不同季节有差异(如图所示)。你从图中可得到的正确信息是_。(4)一高中生提出可在郊区植树造林,来改善市区绿化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这种做法,你认为可行吗?请说明理由。解析:该题以图表材料为背景,重点考查城市热岛效应等知识,同时以此为课题进一步研究,体现了新课标倡导重视地理问题的探究和研究性学习。第(1)题,从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来分析该地气温变化与风向。市区气温较高,向郊区波状降低。其中,市中心最高,商业区、居民区和城郊居民区比周围气温高,公园比周围气温低,农田、郊区气温较低。因市区气温高,气压低,近地面风向自郊区吹向市区。第(2)题,通过研究性学习,根据图文材料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