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池计算.doc_第1页
浓缩池计算.doc_第2页
浓缩池计算.doc_第3页
浓缩池计算.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污泥浓缩池计算摘 要:介绍了关于污泥浓缩池的设计规定及数据。(1)、进泥含水率:当为初次污泥时,其含水率一般为95%-97%;当为剩余活性污泥时,其含水率一般为99.2%-99.6%。(2)、污泥固体负荷:当为初次污泥时,污泥固体负荷宜采用80-120Kg/(m2.d);当为剩余法泥时,污泥固体负荷宜采用30-60Kg/(m2.d)。(3)、浓缩后污泥含水率:由曝气池后二次沉淀池进入污泥浓缩池的污泥含水率,当采用99.2%-99.6%时,浓缩后污泥含水率宜为97%-98%。(4)、浓缩时间不宜小于12h;但也不要超过24h。(5)、有效水深一般宜为4m,最低不小于3m。(6)、污泥室容积和排泥时间,应根据排泥方法和两次排泥间时间而定,当采用定期排泥时,两次排泥间一般可采用8h。(7)、集泥设施:辐流式污泥浓缩池的集泥装置,当采用吸泥机时,池底坡度可采用0.003;当采用刮泥机时,不宜小于0.01。不设刮泥设备时,池底一般设有泥斗。其泥斗与水平面的倾角,应不小于50度。刮泥机的回转速度为0.75-4r/h,吸泥机的回转速度为1r/h,其外缘线速度一般宜为1-2m/min。同时在刮泥机上可安设栅条,以便提高浓缩效果,在水面设除浮渣装置。(8)、构造及附属设施一般采用水密性钢肋混凝土建造。设污泥投入管、排泥管、排上清液管,排泥管最小管径采用150mm,一般采用铸铁管。(9)、竖流式浓缩池:当浓缩池较小时,可采用竖流式浓缩池,一般不设刮泥机,污泥室的截锥体斜壁与水平面所形成的角度,应不小于50,中心管按污泥流量计算。沉淀区按浓缩分离出来的污水流量进行设计。(10)、上清液:浓缩池的上清液,应重新回到初沉池前进行处理。其数量和有机物含量参与全厂的物料平衡计算。(11)、二次污染:污泥浓缩池一般均散发臭气,必须时应考虑防臭或脱臭措施。臭气控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即封闭、吸收和掩撇。所谓封闭,是指用盖子或其它设备封住臭气发生源;所谓吸收,是指用化学药剂来氧化或净化臭气;所谓掩蔽,是指采用掩蔽剂使臭气暂时不向外扩散。重力浓缩池设计参数污泥种类 进泥浓度(%) 出泥浓度(%) 水力负荷m3/(m2.d) 固体负荷kg/(m2.d) 固体捕捉率(%) 溢流TSS(mg/l)初次污泥 1.0-7.0 5.0-10.0 24-33 90-144 85-98 300-1000滴滤池生物膜 1.0-4.0 2.0-6.0 2.0-6.0 35-50 80-92 200-1000剩余活性污泥 0.2-1.5 2.0-4.0 2.0-4.0 10-35 60-85 200-1000初次污泥与剩余活性污泥的混合污泥 0.5-2.0 4.0-6.0 4.0-10.0 25-80 85-92 300-800重力污泥浓缩池的计算公式名 称 公 式 符 号 说 明1、浓缩池总面积 A=QC/M Q-污泥量(m3/d)C-污泥固体浓度(g/l)M-浓缩池污泥固体量(kg/m2.d)2、单池面积 A1=A/n N-浓缩池数量3、浓缩池直径 D=(4A1/)0.5 4、浓缩池工作部分高度 H1=TQ/24A T-设计浓缩时间5、浓缩池总高度 H=h1+h2+h3 H2-超高H3-缓冲层高度6、浓缩后污泥体积 V2=Q(1-P1)/(1-P) P1-进泥浓度P2-出泥浓度加压过滤加压过滤(压滤)一般是间歇操作,初投资高,脱水效率较低。但脱水效果好,一般泥饼含水率在65%以下。整个压滤机是密封的,过滤压力一般为0.392-0.49Mpa以上。目前常用的加压过滤设备有板框压滤机和厢式压滤机。(1)、用压滤机为城市污泥脱水时,过滤能力一般为2-10kg干泥/m2.h;当为城市消化污泥时,投加三氯化铁量为4%-7%,氧化钙为11%-22.5%,过滤能力一般为24kg干泥/m2.h,过滤周期一般为1.5-4h。(2)、压滤机设置台数应不小于2台。(3)、污泥压入过滤机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高压污泥泵直接压入;另一种是压缩空气,通过污泥罐将污泥压入过滤机,常用的高压污泥泵有离心式或柱塞式。当采用柱塞式污泥泵时,应设减压阀及旁通回流管。每台过滤机应单独配备一台污泥泵。(4)、污泥压滤后需用压缩空气来剥离泥饼,所需的空气量按滤室容积每平方米需气2m3/m3.min计算,压力为0.1-0.3Mpa。(5)、当用转送带运送污泥时,应考虑卸落时的冲力,并应附有破碎泥饼的钢丝格网,以防泥饼塑化。斜板沉淀池斜板沉淀池是根据“浅层沉淀”理论,在沉淀池中加设斜板或蜂窝斜管,以提高沉淀效率的一种新型沉淀池。它具有沉淀效果高、停留时间短、占地少等优点。斜板(管)沉淀池应用于城市污水的初次沉淀中,其处理效果稳定,维护工作量也不大;斜板耐冲击负荷的能力较差。斜板(管)设备在一定条件下,有孳长藻类等问题,给维护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按水流与污泥的相对运动方向,斜板(管)沉淀池可分为异向流、同向流和侧向流3种形式。在城市污水处理中主要采用升流式异向斜板(管)沉淀池。设计数据(1)、在需要挖掘原有沉淀池潜力,或需要压缩沉淀池占地等技术经济要求下,可采用斜板沉淀池。(2)、升流式异向流斜板(管)沉淀池的表面负荷,一般可比普通沉淀池的设计表面负荷提高一倍左右。对于二次沉淀池,应以固体负荷核算。(3)、斜板垂直净距一般采用80-120m,斜管孔径一般采用50-80mm。(4)、斜板(管)斜长一般采用1-1.2m。(5)、斜板(管)倾角一般采用60。(6)、斜板(管)区底部缓冲层高度,一般采用0.5-1.0m。(7)、斜板(管)区上部水深,一般采用0.5-1.0m。(8)、在池壁与斜板的间隙处应装设阻流板,以防止水流短路。斜板上缘宜向池子进水端倾斜安装。(9)、进水方式一般采用穿孔墙整流布水,出水方式一般采用多槽出水,在池面上增设几条平行的出水堰和集水槽,以改善出水水质,加大出水量。(10)、斜板(管)沉淀池一般采用重力排泥。每日排泥次数至少1-2次,或连续排泥。(11)、池内停留时间:初次沉淀池不超过30min,二次沉淀池不超过60min。(12)、斜板(管)沉淀池应设斜板(管)沉淀池应设斜板(管)冲洗设施。计算公式名称 公式 称号说明1、池子水面面积 F=Qmax/mq0.91(m2) Qmax-最大设计流量n-池数(个)q-设计表面负荷m3/(m2.h)0.91-斜板区面积利用系数2、池子平面尺寸 圆型池直径:D=4F/(m)方形池边长:a=F(m) 3、池内停留时间 T=(h2+h3)60/q(min) H2-斜板区上部水深H3-斜板高度4、污泥部分所需的容积 (1)V=Qmax(C1-(2)24T100/K2y(100-p0)n S-每人每天污泥量L/(人.d),一般采用0.3-0.8N-设计人口数(人)t-污泥室储泥周期(d)C1-进水悬浮物浓度C2-出水悬浮物浓度Kz-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y-污泥容重(t/m3)po-污泥含水率(%)5、污泥斗容积 (1)圆锥体:V1=h5/3(R2+Rr1+r12)(m3)(2)方锥体:V1=h5/3(a2+aa1+a12)(m3) H5-污泥斗高度R-污泥斗上部半径(m)R1-污泥斗下部半径(m)A1-污泥斗下部边长 6、沉淀池总高度 H=h1+h2+h3+h4+h5(m) H1-超高(m)H4-斜板(管)区底部缓冲层高度(m) 注:当斜板(管)沉淀池为矩形池时,其计算方法与方形池类同。污水管道一般规定项目 一般规定1、充满度2、最小管径3、流速 4、最小管径 (1)、厂区内的工业废水管、生活污水管、街坊内的生活污水管200mm(2)、城市街道下的生活污水管300mm5、覆土 (1)、荷载要求:最小覆土在车道下一般不小于0.7m(2)、冰冻要求;1)、无保温措施时,管内底可埋设在冰冻线以上0.15m2)、有保温措施或水温较高的管道,可根据当地经验埋得浅些,以上两种情况均不宜小于0.7m(3)、最大覆土:不宜大于6m(4)、理想覆土:在满足各方面要求的前提下,争取维持在1-2m6、连接 (1)、管道在检查井内连接,一般采用管顶平接(2)、不同直径也可采用设计水面平接(3)、在任何情况下进水管底不得低于出水管底7、坡度骤变的处理 (1)、管道坡度骤然变陡,可由大管径变小管径当D=200-300mm时,只能按生产规格减小一级当D=400mm时,应根据水力计算确定,但减小不得超过二级(2)、管道坡度骤然变缓,应逐渐过渡8、小管核算 (1)、当有公共建筑物位于管线始端时,应加入该集中流量进行满复核(2)、流量很小而地形又较平坦的上游支线,可采用非计算管段,采用最小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