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doc_第1页
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doc_第2页
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doc_第3页
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doc_第4页
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科目名称指定参考书作 者出版社高等数学(乙)请登陆中国科学院招生网硕士招生考试大纲中下载 普通物理(乙)请登陆中国科学院招生网硕士招生考试大纲中下载普通化学(甲)请登陆中国科学院招生网硕士招生考试大纲中下载生态学请登陆中国科学院招生网硕士招生考试大纲中下载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请登陆中国科学院招生网硕士招生考试大纲中下载遥感概论请登陆中国科学院招生网硕士招生考试大纲中下载生理学请登陆中国科学院招生网硕士招生考试大纲中下载动力气象(含天气学)大气动力学原理动力气象学大气动力学天气学原理与方法第3版现代天气学原理小仓 著 黄荣辉 译叶笃正,李崇银,王必魁刘式适,刘式达朱乾根等编著伍荣升主编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气象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大气物理学高等大气物理学大气物理基础The Physics of Atmsophere. London周秀骥 等著邹进上等编著J.T. Hougton气象出版社1991气象出版社,198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数理方程数学物理方程与特殊函数第2版数学物理方程数学物理方程南京工学院编潘祖梁等编严镇军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气候学气候学气候学大学一般统计学教程中的系列分析部分高国栋、陆渝蓉等编著缪启龙,刘雅芳,周锁铨编著气象出版社,1988气象出版社,1995大气化学大气化学(第二版)王明星气象出版社计算地球流体力学无动力气象学考试大纲本动力气象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气象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动力气象学是大气科学的重要分支,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及基本动力特征、涡旋运动与准地转模式、大气中的波动、大气不稳定理论、热带大气动力学以及大气环流及其数值模拟。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及其变形,掌握大气中的主要波动类型和小扰动方法,掌握大气中存在的主要的不稳定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掌握热带大气动力学的特征及其与中、高纬度的差异,熟悉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并了解大气环流的数值模拟,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考试内容(一)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1地球和大气的基本特征2运动方程3连续性方程4状态方程、热力学方程和水汽方程5球坐标系中的大气运动方程组6局地直角坐标系中的大气运动方程组7平面近似8 能量守恒定律9 尺度分析和基本方程组的简化10地转风与热成风11静力平衡(二)涡旋运动与准地转模式1环流与环流定理2涡度方程、位涡度方程3浅水模型中的涡度方程4散度方程与平衡方程5准地转模式与准地转位涡度守衡定律6准地转位势倾向方程和方程(三)大气中的波动1小扰动的波动方程式2声波3重力波4惯性内波与惯性振荡5重力惯性外波和重力惯性内波6罗斯贝波7群速度和上游效应(四)不稳定理论1不稳定的概念2惯性不稳定3正压不稳定4斜压不稳定5开尔文-赫姆霍兹不稳定(五)热带大气动力学1热带大气运动的主要特征及其尺度分析2混合罗斯贝-重力波和开尔文波3积云对流加热参数化4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和台风的发展(六)大气环流及其数值模拟1大气环流2角动量平衡和输送3热量和水分平衡4能量循环5大气环流的模拟6平流层大气环流二、考试要求(一)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1熟悉并掌握地球自转角速度、地球的平均半径、标准大气压和标准大气密度的数值。2理解并掌握重力、气压梯度力、Coriolis力和平面近似的概念,熟悉运动方程及其在球坐标下的形式,熟练掌握局地直角坐标系下的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3理解并掌握位温的概念,了解连续性方程、状态方程和热力学方程。4了解并掌握大气中主要的能量形式,熟悉能量守恒定律。5了解并掌握大气运动的分类及其特征量;理解地转风、热成风和静力平衡的概念,并熟练掌握其公式。(二)涡旋运动与准地转模式1了解环流的物理意义和环流定理;深入理解并掌握涡度、位涡度的概念,能够熟练掌握浅水模型中的涡度方程和位涡度守恒的推导。2了解散度方程和平衡方程,掌握准地转模式和准地转位涡度守衡,了解准地转位势倾向方程和方程。(三)大气中的波动1理解并熟练掌握小扰动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于方程组的线性化。2了解并掌握大气波动的基本类型、特性及其形成的物理条件。3深入理解罗斯贝波的基本概念及其动力学性质,掌握经典的罗斯贝长波公式及其频散理论。4深入理解并区分波动的相速度和群速度,掌握上游效应的概念。(四)不稳定理论1理解并掌握波动不稳定的概念。2了解并掌握大气波动不稳定的基本类型、成因及其不稳定的判据。3掌握正压不稳定判据的推导、机理及其与基本气流分布的关系。4了解斜压不稳定的Eady模式和两层模式,掌握斜压不稳定的机理。(五)热带大气动力学1了解并掌握热带大气运动的主要特征,了解赤道平面近似下的大气运动方程。2了解并掌握低纬大气混合罗斯贝-重力波和开尔文波的基本特性及其形成的物理条件。3理解低纬小尺度对流与大尺度扰动间的相互作用,掌握积云对流加热参数化的概念并了解其方法。4深入理解并掌握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的概念,了解台风的发展理论。(六)大气环流及其数值模拟1掌握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北半球大气环流的主要观测事实,了解大气环流演变过程中角动量、热量和水分的平衡和输送以及能量的循环。2了解大气环流的数值模式和数值模拟。3了解平流层和中间层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了解平流层大气运动中准两年振荡和爆发性增温现象。三、主要参考书目1 小仓义光著,黄荣辉译. 大气动力学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2 叶笃正,李崇银,王必魁动力气象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3 刘式适,刘式达大气动力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编制日期:2004年7月10日天气学考试大纲本天气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气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天气学是现代气象的重要内容,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气象天气学的基本概念,如气团、锋面、气旋与反气旋、低槽、切变、高压等,天气基本过程,如寒潮天气过程、降水天气过程、对流性天气过程等,大尺度环流特征,如大气平均环流、低纬度和高原环流系统、东亚季风环流等。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准确地掌握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天气过程,总体了解大气环流特征,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考试内容(一)基本概念1气团、锋面2气旋与反气旋3高低空急流4切变线与低涡5阻塞高压与副热带高压6赤道辐合带与东风波7南压高压8台风与对流复合体9高空槽与高压脊10极涡11Walker 环流12Hadley 环流13ENSO事件(二)天气系统和过程1中高纬天气系统2低纬天气系统3寒潮天气过程1) 寒潮爆发路径2) 不同路径对我国天气的影响3)寒潮预报4大型降水天气过程1) 大范围降水的环流特征2) 降水的天气尺度天气系统3) 暴雨的中尺度系统4) 不同高度急流对暴雨的作用5)降水的形成与诊断5对流性天气过程1) 雷暴的结构及雷暴天气的成因2) 中小尺度天气系统3) 对流性天气预报的物理基础4)对流性天气的预报方法6江淮梅雨天气过程1) 形成江淮梅雨的东亚大气环流形势2) 江淮梅雨对流层中低层的天气系统特征3)江淮梅雨锋的基本特征(三)环流特征1大气环流特征1) 大气平均环流特征与季节转换2) 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与大气环流的基本模型3) 极地环流概况4) 热带环流概况5) 西风带大型扰动6) 急流7)东亚环流基本特征2低纬度和高原环流特征1) 低纬度环流的基本特征2)高原上空环流的基本特征3季风环流特征1) 冬、夏东亚季风环流特征2)东亚季风的形成4东亚季风与低频振荡(四)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1大尺度系统的控制方程1) 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2) 控制大气运动的基本定律及方程3) “p”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4) 涡度方程、位势倾向方程与方程5)风场和气压场的关系2低纬度大气运动特征1) 低纬度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2)云团、台风、热带波动和热带气旋运动的基本特征二、考试要求(一)准确地掌握基本概念;(二)了解并掌握东亚天气过程和大气环流演变特征;(三)深入理解和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和控制方程;(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主要参考书目1 朱乾根等编著天气学原理与方法第3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2 伍荣升主编现代天气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编制日期:2004年6月10日大气化学考试大纲本大气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气化学是大气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大气污染、大气环境等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大气化学的基本概念;控制大气成分浓度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大气微量成分的循环过程;大气气溶胶;大气臭氧;云雾降水化学;大气化学成分变化及其气候环境效应。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大气化学的基本知识,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考试内容(一) 大气化学的基本概念1. 地球系统和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2. 地球大气的形成和演化过程3. 大气成分及其物理化学性质4. 大气化学的研究意义5. 大气辐射过程、能量过程、动力过程对大气成分的分布和转化的影响(二) 控制大气成分浓度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1. 源及其分类2. 地表源的特点3. 生物源的物理化学过程4. 非生物源的物理化学过程5. 地表源排放的测量技术6. 微量成分的长距离输送7. 均相和非均相化学过程8. 清除与沉降过程(三)大气微量成分的循环过程1. 水循环2. 氢循环3. 碳循环4. 氮循环5. 硫循环(四)大气气溶胶1. 大气气溶胶的基本概念2. 气溶胶粒子的寿命3. 粒子尺度4. 尺度范围及性质5. 粒子浓度6. 粒度谱分布7. 谱分布经验函数8. 气溶胶粒子的产生过程9. 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及元素浓度谱分布10. 气溶胶的来源的判定与分析11. 气溶胶的观测实验方法(五)大气臭氧1. 大气光化学理论2. 氮-氧大气的Chapman光化学平衡理论3. 对流层臭氧4. 平流层臭氧5. 南极臭氧洞问6. 臭氧的环境效应7. 臭氧观测仪器及技术手段(六)云雾降水化学1云化学2雾化学3降水化学4酸雨问题5. 酸雨的环境效应6. 酸雨的观测(七)大气化学成分变化及其气候环境效应1 大气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成因2 大气化学成分变化的证据3 大气化学成分变化的势态4 大气成分在气候环境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引起的气候环境效应5 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6 气溶胶的阳伞效应二、考试要求(一) 大气化学的基本概念(1)了解地球系统和大气的基本运动特征和地球大气的形成演化过程。熟悉地球大气的结构。掌握大气组成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特别是微量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基本的大气化学现象。(2)了解大气化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3)掌握大气辐射过程、能量过程和动力过程对大气成分的分布和转化的影响。(二) 控制大气成分浓度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1)了解大气成分的源及其分类。认识地表源的特点。熟悉并掌握生物源和非生物源的物理化学过程。(2)熟悉地表源排放的测量方法,掌握箱方法和微气象学方法,并会使用这些方法求解排放通量。(3)了解大气微量成分的长距离输送模式,了解欧拉方法、拉格朗日方法、半欧拉半拉格朗日方法。(4)理解并掌握均相非均相的化学过程。(5)熟悉大气化学物质的清除与沉降过程。掌握沉降速率、干沉降过程的阻力模式(空气动力阻力、准薄层阻力、冠层表面阻力及三者关系)、云中清除与云下清除等概念。掌握湿清除过程的实验研究和干沉降的测量。(三)大气微量成分的循环过程(1)了解大气水的源汇,水汽的输送与分布以及水汽在大气中的化学变化。(2)掌握大气中氢的源和汇,浓度分布及化学转化。(3)掌握大气二氧化碳的循环、大气甲烷的循环、大气一氧化碳的循环、大气中非甲烷碳氢和颗粒有机碳的循环。(4)掌握大气氧化亚氮的循环、大气氮氧化物NOx的循环、氮化物的化学转化过程。(5)掌握大气硫化氢的循环、大气氧硫化碳的循环、大气二硫化碳的循环、大气二甲基硫的循环、大气二氧化硫的循环、大气硫酸盐粒子的循环。(四)大气气溶胶(1)了解大气气溶胶的基本概念,掌握光学等效直径、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和体积等效直径等概念。认识粒子的尺度范围和性质。了解粒子浓度的描述方法。(2)掌握粒子尺度谱分布的概念,了解浓度谱、质量谱、体积谱和表面积谱的概念。(3)掌握粒度谱分布的经验描述,熟悉谱分布经验函数:积聚态粒子的负指数谱分布、粗粒子的伍德科克谱分布、伽马谱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对数二次曲线分布。(4)掌握气溶胶粒子的产生过程:破碎过程、气粒转化过程、光化学烟雾过程。(5)掌握大气气溶胶的化学成分组成以及元素浓度谱分布规律以及富积因子的概念和作用。(6)了解大气气溶胶的有关观测实验方法以及相关的观测仪器。(五)大气臭氧(1)了解光化学反应、选择性吸收、量子效应、感光反应等大气光化学的基本理论,理解光化学平衡的概念。(2)掌握氮-氧的大气光化学平衡理论,了解氧分子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臭氧的产生与破坏、氮-氧大气中的臭氧光化学平衡(3)对于对流层,掌握臭氧前体物对臭氧的生消作用、臭氧的全球分布与季节变化分布规律;对于平流层臭氧,掌握其生消机制、物理化学特性、时空变化规律(4)认识南极臭氧洞问题,掌握其产生机制、环境气候效应,了解臭氧的环境效应、臭氧的观测仪器及技术手段(六)云雾降水化学(1)了解云化学、雾化学、降水化学的基本知识,(2)充分认识酸雨问题,了解酸雨判别标准、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化学过程(3)掌握酸雨的环境效应(4)了解酸雨的观测(七)大气化学成分变化及其气候环境效应(1)了解大气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成因,掌握大气化学成分变化的证据及大气化学成分变化的势态(2)系统掌握大气成分在气候环境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引起的气候环境效应(3)掌握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4)掌握气溶胶的阳伞效应三、主要参考书目1 王明星,大气化学(第二版),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编制日期:2004年6月10日大气物理学考试大纲本大气物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与环境”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气物理学是大气科学的重要分支,是许多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大气组成与物理特性及其垂直结构、大气探测与遥感的方法和技术、大气辐射学、云雾和降水物理学、大气动力学(注:不作为考试主要内容)、大气电学和大气化学(注:不作为考试主要内容)等几大部分。要求考生对这几部分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系统地掌握大气物理学中的主要内容,掌握描述大气状态和变化的基本原理和公式及其应用,了解现代大气物理学的一些前沿问题及与其他学科交叉的发展动向,具有一定的综合运用大气物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考试内容(一)大气的组成与垂直结构1地球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与来源2描述大气状态及其变化的主要物理量3一些微量但在天气、气候和环境变化中起重要作用的成分4 大气的垂直结构(分层)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5大气静力学及压-高公式的应用6太阳其他行星大气的组成与特征(二)大气探测和遥感的方法与技术1气象要素(温度、湿度、气压、风和降水)的常规测量方法和技术2气象雷达探测的基本原理和探测内容(对象)3气象卫星遥感探测大气的基本原理4激光雷达探测大气的基本原理(非重点)5全球大气监测网的组成与作用(三)大气辐射学1大气分子吸收(谱)2大气粒子对辐射的散射理论 3大气辐射传输理论4大气辐射加热或冷却率的计算5大气辐射学在大气化学中的基本应用 (非重点)6大气辐射学在气候变化中的基本应用(四)云雾和降水物理学1云、雾和降水的主要特征及分类 2云和雾形成的主要物理机制3降水形成的物理机制4闪电形成的机制5人工增雨和消雹的物理机制6强风暴的简单模型 (非重点)(五)大气化学 (非重点)1大气臭氧层的形成与作用2大气气溶胶的源汇 3其他 (不作要求) (六)大气电学(非重点)1大气静电场与垂直分布2 大气中的方电现象3全球大气电平衡4天电信号5其他 (不作要求)(七)大气动力学(非重点)1大气层结与作用于气块上的主要力2大气中的波动3大气环流4其他 (不作要求)二、考试要求(一)大气的组成与垂直结构1认识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及其来源2理解和掌握描述大气状态及其变化的主要物理量3认识一些微量但在天气、气候和环境变化中起重要作用的成分4了解大气的垂直结构(分层)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5理解并掌握大气静力学的概念,掌握压力-高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6了解现代大气物理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二)大气探测和遥感的方法与技术1了解气象要素(温度、湿度、气压、风和降水)的常规测量方法和技术2理解并掌握气象雷达探测的基本原理和探测内容(对象),掌握雷达气象方程3理解并掌握气象卫星遥感探测大气的基本原理,重点掌握垂直温度廓线卫星遥感探测的原理4理解并掌握激光雷达探测大气的基本原理5认识和理解全球大气监测(网)的作用 (三)大气辐射学1理解并掌握大气分子吸收(谱)2了解太阳和地气系统辐射(谱)的基本特征3理解并掌握大气粒子对辐射的散射理论4理解并掌握大气辐射传输理论和求解过程5理解大气辐射加热或冷却率的概念,掌握其计算公式6一般性地了解大气辐射学在大气化学中的基本应用7了解大气辐射学在气候变化中的基本应用,理解并掌握辐射强迫的概念及其一般性表达式 (四)云雾和降水物理学1认识并掌握云、雾和降水的主要特征及其分类 2了解云凝结核、冻结核的作用及水汽凝结和过饱和的概念3熟悉并掌握云和雾形成的主要条件和物理机制4熟悉并掌握降水形成的物理机制5熟悉并掌握贝吉隆(Bergeron)过程6理解并掌握人工增雨和消雹的主要物理机制(五)大气化学 (非重点)1了解大气中辐射活泼主要气体成分2理解并掌握大气臭氧层的形成机制与作用3了解大气气溶胶的源汇4其他(不作要求)(六)大气电学(非重点)1了解晴天平均大气静电场及垂直分布的特征2理解全球大气电场的图像和维持机制3了解天电信号的特征及闪电定位原理4其他(不作要求)(七)大气动力学(非重点)1了解大气层结概念及作用于气块上的主要力,掌握其表达式和大气运动方程2了解大气运动的尺度和大气中的主要波动的特征, 包括行星波、重力波、声波(可略)和湍流3理解全球大气环流的图像和成因4其他(不作要求)三、主要参考书目1 周秀骥等编著. 高等大气物理学.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2 邹进上等编著. 大气物理基础. 北京:气象出版社,19823 J.T. Hougton. The Physics of Atmsophere.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编制日期:2004年6月10日数理方程考试大纲本数理方程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气象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物理方程是一门现代数学基础课,考试的目的是考察学生对三类典型方程(弦振动方程、波动方程和拉普拉斯方程)的定解问题和常用解法的掌握情况。这是学习大气科学有关后继课程必要的数学基础。一、考试内容(一)数学物理中的偏微分方程1偏微分方程的一些基本概念2三个典型方程3数学物理方程的导出4数学物理方程的导出(二)行波法1行波法导出一维波动方程的达朗贝尔公式(限于齐次方程)2弦振动问题的“依赖区间”、“决定区域”和“影响区域”的概念3三维波动方程的泊松公式4降维法5定解问题的公式解6三维波的惠更斯原理(三)分离变量法1有界弦的自由振动2圆柱体稳态温度的第一边值问题3固有值问题的斯图模一刘维尔理论4非齐次情形(四)积分变换方法1用富里叶变换解题2用拉普拉斯变换解题3用积分变换方法解题的一般原理(五)格林函数法1拉普拉斯方程两种定解问题(狄里克莱问题和诺依曼问题)2高斯公式和格林公式3拉普拉斯方程的基本解4调和函数的一些基本性质(边界性质平均值原理、极值原理)5格林函数的物理意义和泊松公式6定解问题的公式解法7源象法(六)方程的分类和适定性问题1两自变数的情况2一维波动方程初始问题的适定性3一维波动方程混合问题的适定性4调和函数的基本性质和场位方程狄氏问题的适定性5热传导方程混合问题的适定性6不适定的例子二、考试要求(一)典型方程和定解条件的推导1 理解三类典型方程的物理背景和导出步骤。2理解定解条件所反映的物理意义。3了解三种定解问题(初值问题、边值问题、混合问题)的区别。知道不同方程有不同的定解问题的提法。4掌握线性偏微分方程解的叠加性质。(二)分离变量法1掌握分离变量法,能应用于振动方程、传导方程的混合问题和特殊区域上拉普拉斯方程的狄里克莱问题。2 掌握求解非齐次方程的固有函数法和齐次化原理。3了解对于非齐次边界条件的处理方法。(三)行波法与积分变换法1会用行波法导出一维波动方程的达朗贝尔公式(限于齐次方程)。2一般了解弦振动问题的“依赖区间”、“决定区域”和“影响区域”的概念。3了解三维波动方程的泊松公式的导出方法。4理解降维法从三维波动方程的泊松公式导出二维波动方程的泊松公式以及一维波动方程的达朗贝尔公式。5掌握用上述三种公式求解定解问题方法。6根据上述三种公式了解三维波的惠更斯原理(无后效现象)和一维、二维波的弥散现象。7掌握付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求解一些定解问题方法。(四)格林函数法1了解拉普拉斯方程两种定解问题(狄里克莱问题和诺依曼问题)的提法。2会从高斯公式导出格林第一、第二公式。3知道三维(二维)拉普拉斯方程的基本解,会借助基本解从格林第二公式导出调和函数的积分表达式。4掌握调和函数的一些基本性质(边界性质平均值原理、极值原理)。5理解引进格林函数的目的,及格林函数的物理意义。6掌握上半空间和球域的格林函数及相应的泊松公式。会用公式求解定解问题。7掌握用源象法写出一些特殊区域的格林函数的方法。三、主要参考书目1 南京工学院编数学物理方程与特殊函数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潘祖梁等编数学物理方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3 严镇军编数学物理方程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编制日期:2004年6月10日气候学考试大纲本气候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大气科学、气候学和大气物理学专业的硕士生入学考试。气候学是大气科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属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范畴,它包括气候系统的基本概念、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及表征、气候变化的成因、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等一系列基本概念及理论。考生需深入理解和掌握大纲所要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熟悉其研究方法,并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考试内容(一)气候系统1传统气候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发展历史2当代气候学和经典气候学的差异及其各自的研究方法3气候系统的概念、研究内容及所包含的主要过程4气候系统各组成部分(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冰雪圈和生物圈)5气候系统的基本特性(反馈性和敏感性)和可预报性6基本气候统计变量的计算及表征(二)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1太阳短波辐射所包括的内容,太阳常数、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反射率和反射辐射等基本概念2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3大气中的辐射传输过程和大气透明系数4大气对辐射吸收的主要特点5地面辐射平衡方程、大气辐射平衡方程和地气系统辐射平衡方程6地气系统的热量平衡7全球能量平衡示意图(三)气候系统的水分循环1气候系统水循环的主要过程2地表水分收支方程3地气系统的水分平衡4全球水循环的示意图(四)大气环流1大气环流形成的物理机制2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3季风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因4东亚季风的基本特征(五)地气相互作用1陆地表面过程对气候的作用2海洋对气候变化的作用3地形对气候变化的作用4青藏高原对气候变化的作用5冰雪对气候变化的作用(六)气候变化和模拟1气候变化的定义与时期的划分2气候变化的原因及与时间尺度的关系3气候研究的方法4当前气候数值模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七)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1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途径2当前主要的温室气体3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4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二、考试要求(一)气候系统1熟练掌握传统气候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发展历史。2了解当代气候学和经典气候学的差异及其各自的研究方法。3熟悉气候系统的概念、研究内容及所包含的主要过程。4理解气候系统各组成部分(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冰雪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性和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5了解和掌握气候系统的基本特性(反馈性和敏感性)和可预报性。6熟悉和掌握基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