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历史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02 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_第1页
【备战】高考历史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02 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_第2页
【备战】高考历史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02 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_第3页
【备战】高考历史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02 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_第4页
【备战】高考历史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02 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 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高频考点解读】 1.君主专制强化、中央对地方管辖措施等是考查重点;分析认识制度演变的特点、影响等;同时还应注重对政治制度反映的时代特征、启示等方面的命题 2.唐、元、明、清时期政治制度演变是高考命题的密集区。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军机处是考查重点,注意综合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历程 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复习备考时,注意理解先秦世袭选官、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概念,分析归纳选官制度演变历程、特点及规律性认识;从当前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反腐倡廉等热点角度理解古代选官制度的启示近几年高考命题主要集中在郡国并行制和元行省制,从全国的考查情况来看中央官制(君权与相权关系)、中央强化对地方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汉代察举制的利弊、九品中正制的特点、隋唐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等是考查重点。特别突出对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特点及影响的考查。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并重,多是通过新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理解认识。【热点题型】题型一 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用官制度 例1、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提分秘籍】 通过分析近三年各地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选官用官制度”的考查角度有:1.选官的依据:品行、才学。2.选官制度的影响:个人价值取向、体现社会公平、普通民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总之,选官制度不仅关系到国家治乱兴衰、社会的进步,还关系到人民个体的政治生活和权利。选官制度与人类文明进步是同步的,也在不断向相对公开、公平、公正方向发展。【举一反三】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 【热点题型】题型二 考查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例2、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提分秘籍】 通过分析近三年各地高考试题,可以看出“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的考查角度有:1.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直接总结、借生活实例。2.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新机构、新官职。总之,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历史长期统一、稳定、连续地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君主专制的演进,既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的逐渐激化,也体现了政治制度继承与创新的特点。统治者设置新的中央机构、官职,削弱相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央机构的创新,提高了行政效率,对后世中央机构和官职的设置提供了借鉴。【举一反三】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热点题型】题型三 考查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例3、右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a.中书省b.内阁c.军机处d.礼部【提分秘籍】 1.主要特点:(1)加强君主权力:秦朝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代利用新儒学思想来神化皇权,唐宋元等通过分割相权、弱化地方事权来加强君主权力,明清进一步强化了君权。(2)思想控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文字狱等。(3)变革中央和地方机构:秦的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唐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清设军机处。(4)官吏的选拔和任免:从秦朝废除分封制后,官吏任免由皇帝决定。隋唐实行科举制,一直延续到近代。(5)完善监察制度:皇帝通过设置监察机构,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影响:(1)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能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有利于各民族交往和融合。(2)消极:经济上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成为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政治上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在政治和思想等方面钳制人民;文化上极端专制统治的政策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空谈务虚,阻碍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外交上闭关锁国隔断了中外联系和交流,逐渐拉大与西方差距。【举一反三】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高考风向标】 1(2014重庆卷)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2( 2014天津卷)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3(2014广东卷)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4(2014浙江卷)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山阴志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临安志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四明志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绍兴志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a. bc d【答案】b【解析】本题以浙江地方志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表格中有效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据题干表格中第一行“新军”“警察”可知是民国时期;据第二行“禁军”“坊市”等信息可以推断是南宋时期;据第三行中“府州”“蒙古学”等信息可知是元朝;据第四行栏中“科学技术”“文物古迹”可以判断时间是当代。依据时间排序,b项符合题意。5(2014浙江卷)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全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已经去世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在内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据万历十五年编写材料二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8分)(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9分)(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9分)信息归纳答案;第二小问对外政策从海禁和朝贡贸易的角度分析作答。6(2014北京卷)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答案】a【解析】本题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强调的是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a项加强了中央集权,正确;b、c两项都是为了解决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排除;d项措施是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故选a项。7(2014全国大纲卷)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答案】b【解析】本题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为切入点,考查内阁与宰相的共同之处,旨在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内阁是辅助皇权的秘书班子,不能够独立处理政务,排除a项;内阁也没有官吏任免权和直接管理地方政务的权力,排除c、d两项。故选b项。8(2014新课标全国卷)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9(2014新课标全国卷)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逐渐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10(2014山东卷)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11(2014福建卷)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材料五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0分)(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10分)(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10分) 12(2014江苏卷)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书严助传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分)(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5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3分)13(2014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置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14.(2013福建文综t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解析】选c。试题材料从西方人士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延续至清末的科举制度,作者用了“年复一年”“直到”和“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考中又怎么样”等字眼,体现了作者对清末读书人执着追求科举功名现象的难以理解。据此判断四个选项,a、b、d表述过于主观或极端,偏离了材料本意,只有c最符合题意。15.(2013山东文综t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解析】选a。具体分析见下表: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中央集权的特点就是地方日益从属中央,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渐加强正确b自秦代确立皇帝制度,皇帝就总揽大权错误c表述错误,到明代宰相制度才废除错误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在商鞅变法时就出现了错误16.(2013江苏单科t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解析】选a。题干材料“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可知“违制”主要指皇帝背离了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因而a正确。门下省负责政令审核,故b错误。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故c错误。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皇帝并没有违背,d错误。17.(2013江苏单科t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解析】选b。军机处为协助西北军务而设,但其实质是为皇帝提供服务的中枢机构,没有决策权,故a、c、d错误。题干中“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表明军机处参与政务,秉旨办事。【随堂巩固】 1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简化分工,提高效率b削弱封国,集权中央c集思广益,减少失误 d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建立中朝的史实,其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隋唐时期社会全面繁荣,史学家们在总结其原因时,曾归结为“得益于政治制度的创新、成熟与完善”。其中如下图所示的这一制度“成熟与完善”体现在()a既削弱了相权,巩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b官员责任明确,分工细密c机构运作程序合理d负责皇家与国家的官署和管理相互脱离而自成系统解析:选a。图示反映的政治制度为“三省六部制”,该制度既削弱了相权,巩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b、c两项虽符合史实,但不能体现出“成熟与完善”这一特征,而d项说法明显错误。3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a秦朝b西汉c唐朝 d宋朝解析:选d。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司使是北宋前期最高财政长官。前代没有该官职,故选d。4史载,有一个叫韩南老的人,考中了进士,很快便有人来向他提亲,他作了一首绝句表明自己的态度:“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材料最能说明()a该人表明了自己拒绝的态度b科举制度造成的人生悲剧c古代“官本位”的思想倾向d该人知识渊博,但家境贫寒解析:选b。从诗中看,该人中举时已经73岁了,这一点足以说明了科举制度造成的悲剧。5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该论点实际上指出了在宰相制度下()a不可能产生明君贤吏b容易形成极端君主专制c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d政治腐败倾向更加严重6南宋何澹龙泉县志:“近境有剑池湖,世传欧冶子于此铸剑,其中一号龙渊。”龙泉原名龙渊,因剑而得名,唐时因避高祖李渊讳,改名龙泉。改名体现了()a维护皇权的独尊 b借皇帝名号宣传c宗法观念的影响 d神化皇权的需要解析:选a。对皇帝名号的避讳体现了皇权的独尊,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宗法观念的影响,也不能反映对皇权的神化,因改名更没法借助皇帝名号宣传,故排除b、c、d三项。 7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曰“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强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也。”材料反映西汉统治者()a为了巩固政权而重用庶民b变分封制为郡国并行制c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d通过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办法来巩固统治8有学者指出:“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它集中在中央。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由此可见,元代设置行省的目的是()a监察地方b方便地方自治c从军事上控制地方d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9唐代安史之乱时,长安和洛阳俱失,地方州郡还是有办法可以各自为战,并最终平叛;北宋时金兵内侵,只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你认为造成这两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唐朝经济繁荣远胜北宋b北宋军事实力弱于唐朝c金兵力量强于唐朝叛军d北宋地方财权全归中央10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解析:选c。掌握历代选官制度的运作方式及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从a项中“中正”“评定”字样判定其为九品中正制,该制度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b项中“摧毁门阀”“策试”“及第”等字样判定其为科举制,该制度自隋朝开始实行;由c项中“孝廉之举”字样即可判定为察举制,该制度盛行于西汉;由d项中“八股形式”即可判定其为八股取士,该制度流行于明清。11 “牛背当年暖似衣,饥寒永在耳边提。大开黎庶通天路,剥尽人间狼子皮。”此诗描写了中国古代某朝皇帝的经历。为巩固专制统治,他采取的措施有()a废除丞相制度b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c建立内阁制度d设立三司使分宰相财权12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d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13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左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这说明()a唐朝重视对宰相权力的限制b唐太宗在位时重用人才c唐朝更改宰相的名称和职责d唐太宗废除了宰相官职14 宋朝“广开科举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