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课 克己复礼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二课 克己复礼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二课 克己复礼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doc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二课 克己复礼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doc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二课 克己复礼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课 克己复礼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留下了尧舜相禅,人民在“圣王”统治之下沐浴德治教化的美好传说。虽然这一时期的历史今天无稽可考,但是,这一时期的礼乐政教与民俗,为中国古代文化之“礼乐文化”奠定了基础。后来周公正是顺承了这一传统,进一步“制礼作乐”,一方面为社会生活确立典章制度,另一方面为日常行为制定了基本规范,从而使中华文化沿着“人文化成”的道路大大前进了一步。春秋时期,历史上出现一个礼崩乐坏、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兄弟阋于墙的时代,周公的一套礼乐制度由于并不为贵族集团所遵守,就只能徒具其表而缺乏实质内容,难以真正体现礼乐文化的作用和价值。孔子为了实现安顺和乐的社会理想,注重从人伦关系出发,力图恢复社会正常的礼乐规范与伦常秩序。为此,孔子十分注重维护君主的权威,鲜明地突出了君主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对居上者提出了“恭、宽、信、敏、惠”(即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用人不器”等德性上的要求。与此同时,孔子也对处于与居上者相对关系的居下者的德性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事君以忠”“事君,能致其身”等。此外,孔子还提出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悌)”“夫和妻顺”“朋友忠信”等立身处世原则。孔子提出的这些立身处世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1字音字形(1)八佾(y)舞于庭(2)觚()不觚(3)先生馔(zhun),曾是以为孝乎(4)三年之丧(sn)(5)钻(zun)燧改火(6)期(j)可已矣(7)旧谷既没(m),新谷既升(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xin)矣2重要词语(1)克己复礼为仁:克,约束;复,回归,恢复(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赞许(3)请问其目:条目,大项中分出的小项(4)郁郁乎文哉:文采丰富的样子(5)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6)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空缺,指留着不表示意见或不作处理(7)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信,诚然、果真;虽,即使;诸,“之乎”二字的合音(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孝顺父母;弟,敬爱兄长;鲜,少(9)曾是以为孝乎:曾,乃、竟然;是,这(10)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太,甚(11)期可已矣:期,时间周而复始,一周年;已,结束(12)食旨不甘:美味,滋味甘美的食物3通假字(1)周监于二代:通“鉴”,借鉴(2)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通“稀”,少(3)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通“措”,放置4“而”字的用法(1)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连词,表示并列关系(2)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连词,表示顺承关系(3)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连接修饰语和谓语中心语(4)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连词,表示转折关系(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连词,表示顺承关系(6)人而不仁,如礼何:连词,表示假设关系5词类活用(1)觚不觚:名词活用作动词,像觚(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词活用作动词,行君道,行臣道,行父道,行子道6特殊句式(1)甚矣吾衰也:主谓倒装(2)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主谓倒装(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宾语前置(4)有是哉,子之迂也:主谓倒装(5)野哉,由也:主谓倒装(6)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7)曾是以为孝乎:介词宾语前置7文化常识(1)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2)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在不同场合对仁作过不同解释。主要的解释有“克己复礼为仁”“爱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主张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3)庶人:平民百姓。(4)名:名称,名义,名分,此处应指周代礼乐制度的名称。(5)孝:孝敬父母。(6)弟:通“悌”,敬爱兄长。8成语积累(1)克己复礼: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克,克制。(2)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3)名正言顺: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4)犯上作乱: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9名句积累(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3)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5)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语段赏析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赏析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就是仁。一旦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他仁德了。实践仁德全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践仁德的细目。”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究竟什么是“仁”呢?“仁者,爱人。”孔子认为,“仁”的本质在于一切要以人为本,把人放在第一位。在这个前提下,每一个人都要注意克制自己的私欲,用礼来规范约束自己的一切行为,使自己的一切都符合礼。反过来说,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克己复礼”,视听言动都符合礼,整个社会也就实现了仁爱,达到了和谐。2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赏析子路说:“如果卫君等待先生去治理国政,先生将先做什么?”孔子说:“那一定是纠正名分吧!”子路说:“先生的迂阔竟然到了如此地步啊!这又何必去纠正?”孔子说:“好粗鲁啊,仲由!君子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大概应该存而不论吧。名分不纠正,那么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那么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那么礼乐就不能复兴;礼乐不能复兴,那么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那么百姓就会手足失措。因此君子给事物定的名分和称谓一定可以顺当说出来,说出来的事情一定可以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辞,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算罢了。”“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名”是社会秩序、规范、礼制的具体法则,谨守不失,即可“无为”而治,这一点“儒”“道”相通。孔子要求“正名”,即在于这样才能指导人们去正确行动。孔子的“正名说”千古流传。古人讲究“人过留名”,办事讲究“师出有名”,现代强调“知名度”等。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赏析有子说:“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官长,这种人很少;不喜好冒犯官长,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未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做人的正确原则就会形成。孝悌这个东西,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儒家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孝敬父母,顺服兄长,那么在外就可以尽忠国家,就不会有犯上作乱的事情发生,这样就可维持社会的稳定、生存和延续。儒学把“仁”的根本建立在日常生活即与家庭成员的情感关系上。把家庭中子女对父母情感的自觉培养,作为“仁”的根本、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赏析孔子说:“人如果不仁,怎样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怎样对待乐呢?”“乐”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密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重点研读1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答案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孔子认为“仁”的本质要通过“礼”的修养而达到理想的适当的外化;一个仁爱的人要根据礼的要求与外界协调。所以当颜回问孔子,仁爱的人具体应该怎样做的时候,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乐”虽然重要,与“仁”相比,却是次要的,是附属于“仁”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仁”的品质在孔子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2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答案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孔子在他处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话。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3“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都是主谓倒装的句子。这种倒装的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论语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和口语中倒装句使用频度的区别,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答案我们可以通过倒装句的特点体会论语的口语化风格,并通过对句式特点的探究把握语言蕴涵的思想情感。倒装句改变常规语序,语义上突出前置部分。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两句中,突出的是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心情,也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反映出孔子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倒装句在口语中使用得远较书面语为多,论语中大量倒装句的使用,反映了该书的口语化特点。合作探究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实现通过“礼”来达到,“克己”既是人修身养性、培养高尚操守(“礼”)的过程,也是实现“仁”的途径。请以“也谈孔子的仁与礼”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提示孔子所谓的“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孔子认为,只要人人懂得“克己”,言行有“礼”,仁政也就可以实施了,从而一个理想的社会也就建立起来了。探究第一步,研读论语,摘录孔子有关如何实现“仁”的话语,摘录有关阐述“礼”的话语。第二步,同学之间进行讨论,探讨孔子的“仁”与“礼”的辩证关系。第三步,在历史老师的指导下,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探讨孔子有关“仁”“礼”阐述的针对性,在此基础上认识其思想的进步意义。第四步,进一步研读论语,探讨孔子所言之“礼”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从而概括“礼”的具体内涵。然后结合当今的社会发展,探讨孔子思想的进步性及其局限性。第五步,写一篇1 500字左右的小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考点一古今异义词【命题规律】前几年高考出现频率较高,近几年时有考查。【例题解析】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a博涉书记b干善待遇c访以当时之事d可以自娱试解:_解析a项中“书记”是指书籍。b项“待遇”是“对待”的意思。d项“可以”是“可以凭借”的意思。答案c点拨古汉语多为单音节词,拆开翻译与现代汉语这个词意思不相同的,就是古今形同异义词。【考点总结】学习文言文,要特别留心古今“微殊”的词,它们常常是命题的重点。我们可以借助词义转变的规律来区别词的古今异义。1词义扩大。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2词义缩小。如:“臭”,古代表示气息,包括香气,臭气,现在却只表示臭气。3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4词义弱化。如:“怨”,古代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5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6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古代是得力帮手之义,褒义词,现在则是贬义词。7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改称为“眼睛”,“寡”改称为“少”。考点二“而”字的用法【命题规律】(1)“而”字是高考中常考的虚词。(2)多考“而”的连词用法,其中又多考表承接和转折关系的用法。【例题解析】下列各组句子中,“而”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试解:_解析a项均表承接,译为“就”“接着”。b项前者表转折,“但是”,后者表假设,“如果”。c项均表修饰关系。d项均表转折。答案b点拨注意表修饰关系与表并列关系、承接关系的“而”的区别。并列关系前后动作往往无关联性,承接关系前后动作是连贯的,而修饰关系的前一个动作是后一个动作的方式、方法等,作状语。【考点总结】“而”字用法归类(1)连词表示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蟹六跪而二螯。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例: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例:a.吾尝终日而思矣。b.吾恂恂而起。表因果,可译为“因而”。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可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可译为“你”。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3)音节助词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既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b)a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b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c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d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解析a项中“监”通“鉴”,借鉴。c项中“错”通“措”,放置。d项中“希”通“稀”,少。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b有事,弟子服其劳c有酒食,先生馔d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解析d项“然后”古今同义。a项以为:此处为“让做”,今义为“认为”。b项弟子:此处为“为人弟、为人子的年轻人”,今义指“学生”。c项先生:此处为“年长者”,今义指“老师”。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所给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例句:有是哉,子之迂也a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b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c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d临之以庄,则敬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均为结构助词,的。a、d两项均为代词。c项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下列句子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例句: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a是社稷之臣也b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c曾是以为孝乎d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解析a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判断句。b项为主谓倒装句。c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a郁郁乎文哉文:文采b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不议:无可非议c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错:错误d有酒食,先生馔先生:老师解析a项中“文”,完美。c项中“错”通“措”,放置。d项中“先生”,年长者。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都相同的一组是(b)a.b.c.d.解析a项“诸”,之乎/之于。b项“是”,均为代词,这。c项“于”,在/对于。d项“云”,助词,用在重复的同一词语的后面/说。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废弛(2)新谷既升:登,谷物登场(3)衣夫锦:穿(4)期已久矣:太,甚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译文:陈谷已经吃完,新谷已经登场,钻火改用木料经过了一个轮回,满一年也就可以结束了。(2)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译文:而君子守丧的时候,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闲居也不觉得安适,因此不那样做。(二)高考模拟(2013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9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答案颜子恶衣恶食解析本题考查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平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10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答案(1)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2)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能力。孔子的观点体现在“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两句话中,谈论的是在“富”与“贫”时应持怎样的人生态度。孔子对待周礼的态度礼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因此,它又必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对于这一点,孔子有着明确的认识。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这就是说,后代的礼总是在前代的基础上继承下来而又有所变化的,这是一个规律。孔子认为他对夏殷周三代礼的继承沿革情况是熟悉的,至于周代以后,虽百世,这种有所“损益”的变化规律不会变,礼一定还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一点他非常自信,故曰:“虽百世可知也。”他又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佾)关于夏礼和殷礼,他都能谈谈,但要进行详细的考证,则需要历史文献。至于它们的后代杞国和宋国都早已不足考证了,因为周代以后杞、宋的礼早已不是夏、殷之礼了。这就是说,作为一代文明,礼的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一代有一代的文明,亦有一代之礼。孔子之所以重视礼,强调礼,正是因为它是这样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文明。在进行了一番历史考察之后,孔子显然更加赞赏周礼。“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事实上,周礼也正是他那个时代正在延续着的礼。所谓“周之礼教,虽至衰乱之世,亦非全不奉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自诸侯出”的礼乐本身,就其基本精神来看,仍然是周代文明的延续。孔子对周礼的赞赏常常成为评价他在政治上或进步或保守的一个主要依据,然而仅仅从政治态度着眼,是远远不能说明孔子赞赏周礼的全部意义的。作为社会文明,礼的变化发展与阶级关系等方面的政治变动相比,显然要缓慢得多,它只能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