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b.实行“推恩令”c.设立刺史巡行郡县d.分封同姓诸侯国解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为解决诸侯国势力过大的问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答案:b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及所学知识判断,隋及初唐时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指的是三省六部制的创制,而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答案:c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经济衰弱b.唐代建筑技术高超,后代难以超越c.宋代忙于战争,疏于维修城郭街道d.宋代财政集中于中央,地方经费困窘解析: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消除藩镇割据的积弊,从军事、行政、财政等各方面极力削弱地方,故而造成题干所述现象。答案:d4.唐朝中期,唐政府在每年的春天都要举行一次恩科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其工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工作程序是先由中书省决策,再由门下省审议,最后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各有分工。答案:b5.下面是中国某一朝代政权结构图。根据图片所提供的信息判断该朝代是()a.元朝b.宋朝c.明朝d.清朝解析:行省制度始创于元朝,a项正确。答案:a6.李世民创制度、立谏言、重法制,分化决策权力,避免一言堂,用法治与权力制衡管理天下。其中“权力制衡”主要是指()a.完善科举制b.实行三省六部制c.善于用人纳谏d.出现“贞观之治”局面解析:四个备选项皆为李世民在位时的史实,但只有三省六部制与“权力制衡”内涵相符,故选b项。答案:b7.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这一举措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实现了中央集权b.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c.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解析:转运使的主要职责是将地方的绝大部分赋税运送至中央,这一举措的直接影响是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答案:d8.右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区域的机构是()a.宣政院b.中书省c.行中书省d.枢密院解析:由图中的“行省”可推断这是元朝的行政区域图,区域在大都附近,应由中书省直接管辖。答案:b9.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而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数日,拜枢密副使。”包拯在任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a.监察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b.管理财政、监察百官、管理军政c.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察百官d.监察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解析:由材料“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可以推断出御史中丞具有监察百官的职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司使和枢密使是分管财政和军政的,故选a项。答案:a10.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较为符合实际的是()解析: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变化反复、复杂,但总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c项最切合实际。答案:c11.“此时中枢部门的分立,主要由其处理的政务范围不同所决定,而不取决于或出令、或审覆、或执行的程度环节分工民政、军政、财政,以依事系任为原则进行事权分割。”上述材料中的“此时”是指()a.西周b.唐朝c.宋朝d.元朝解析:a项明显错误,排除;唐朝的三省六部“取决于或出令、或审覆、或执行的程度环节分工”,与材料相违背,排除b项;元朝丞相权力较大,没有进行事权分割,排除d项。材料所述现象与宋朝相符,故选c项。答案:c12.“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当前我国推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口号。纵观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下列不属于其变迁规律的是()a.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要因素b.沿袭为主、变革为辅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c.县作为地方行政基层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d.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解析:本题考查历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变迁规律。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变化规律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或日益集中于中央,故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13.“若政令有失当,除授非其人,则论奏而驳正之。凡章奏,日录目以进,考其稽违而纠治之。”具有上述职能的机构是()a.中书省b.尚书省c.门下省d.军机处解析:“若政令有失当凡章奏,日录目以进,考其稽违而纠治之”说明此机构具有监察、审议的职能。中书省是负责决策的机构,故a项错误;尚书省是负责执行的机构,故b项错误;门下省是负责审议的机构,故c项正确;军机处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14.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d.科举制解析:由题干材料“汉书记载”“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汉代实行的察举制。a项世卿世禄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b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d项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答案:c15.阅读下面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时期两宋明清比例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d.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解析:依据表格内容分析,两宋和明清时期很多进士出身于寒门,这说明科举制为广大平民和知识分子提供了参与政权的机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阶层的变动。答案:c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礼记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材料三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通典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2)材料二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3)据材料三,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参考答案:(1)血缘、门第。(2)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官员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3)宣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的政治影响力。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材料二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宋)司马光涑水记闻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古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请回答:(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2)据材料二,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具体措施有哪些?(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4)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能总结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吗?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概括北宋加强皇权的显著特点是分化事权;第二小问可从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等回答。第(3)问从职责的角度对比即可。第(4)问联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存在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回答。参考答案:(1)中书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