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1].doc_第1页
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1].doc_第2页
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1].doc_第3页
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1].doc_第4页
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Principle Of Statistics课程代码:15230001学 分:3总学时:54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考核方式:闭卷考试课程类别:必修课开课单位:工商管理系先修课程: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适用专业:财经类专业本科生一、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二、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力求理论分析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科的发展趋势,加强统计分析、统计推断和预测决策的内容。课程以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下作业等形式,要求学生除了课堂听讲之外,应按照要求阅读一定的课外资料,提高学生的动手能、综合分析能力。要结合计算机,使用Excel等基础软件来进行教学。三、学时分配章目教 学 内 容教学时数一二三四五六七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第三章:综合指标第四章:动态数列第五章:统计指数第六章:抽样调查第七章: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6696999合计54 四、教学方法1.课程教学与讨论 (45课时): 在每3个课时的教学中,用2个多课时来解释课本中的知识点,用半个多课时来提问和讨论;每一章有15分钟的总结。2.课堂练习和讨论 (9课时): 在统计理论时用3个课时来进行课堂练习和讨论;在讲解统计方法时用6个课时来进行课堂练习和讨论。3. 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统计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的内容按“了解、理解和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要求。五、参考书目1D.Freedman等,统计学,魏宗舒等译,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2李金昌、苏为华,统计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杨世莹编,Microsoft Excel2002函数、统计与分析应用范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4姜诗章,统计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贾俊平,统计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6邢哲,统计学原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7甘寿国,统计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六、大纲内容14第一章 总论(6课时)【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章是全书的总纲。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统计的含义,了解统计的产生和发展,统计的性质和特点,掌握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好基础。【重点难点】统计的性质和特点,以及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内容】第一节 统计的产生与发展一、 统计的含义二、 “统计”一词,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种涵义三、 统计的产生和发展四、 统计科学的学派五、 统计学的发展历史上主要经历四个学派:国势学派、政治算术学派、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第二节 统计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一、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二、 统计学的特点:1、数量性2、总体性3、具体性三、 统计学的研究方法:1、大量观察法2、统计分组法3、综合分析法第三节 统计的任务与职能一、 统计的任务:1、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2、统计监督二、 统计的职能:1、信息职能2、咨询职能3、监督职能三、 统计工作过程:统计工作过程分三阶段,即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第四节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一、 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二、 标志和指标三、 变异和变量四、 统计指标体系思考题1. 统计有哪些特点,最基本的特点是什么?2.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 统计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那些?4. 什么是总体和总体单位,总体有哪些特征?5. 什么是标志,标志有哪几种?6. 什么是指标,标志与指标有哪些区别与联系?第二章 统计调查与整理(6课时)【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原则,掌握统计调查的种类和方法,了解统计调查方案,问卷设计和调查误差的有关问题。同时,认识统计分组的意义和作用,掌握统计分组和变量数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统计资料汇总的方法和技巧,了解统计表的结构,种类和制表规则。【重点难点】重点是统计调查的种类,重点掌握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统计分组的概念,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难点是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的区别,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的区别,统计分组的种类。【教学内容】第一节 统计调查方案一、 统计调查的意义和要求二、 统计调查的种类:1、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2、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3、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4、直接观察法、询问法和报告法三、 统计数据:四个数据尺度,即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四、 统计方案的主要内容:1、确定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和设计调查表4、确定调查时间和期限5、制订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五、 问卷设计:问卷的概念、种类与结构第二节 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一、 统计报表:1、统计报表的特点和种类2、统计报表制订二、 普查:普查的作用、特点和适用范围三、 抽样调查:抽样调查的分类和适用范围四、 重点调查:重点单位的确定和重点调查的适用范围五、 典型调查:典型调查的分类(解剖麻雀、划类选典、抓两头)和适用范围六、 统计调查体系第三节 统计分组一、 统计整理的意义二、 统计分组的意义: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三、 分组标志的选择:1、根据研究目的2、最能反映现象本质3、结合所处的具体历史和社会环境四、 统计分组的种类:1、品质标志分组和数量标志分组2、简单分组、复合分组和分组体系第四节 分配数列一、 分配数列的概念及作用二、 分配数列的主要类型三、 分配数列的编制方法:组距、组数的确定;组限的表示方法;组中值的含义及计算四、 次数分布:1、表式法2、图示法3、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第五节 统计表一、 统计表:统计表的构成(形式上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数字资料四部分组成;内容上由主词和宾词组成),统计表的种类和编制规则二、 统计图:概念、种类和绘制原则思考题1. 什么叫统计调查?2. 统计调查有哪些分类?3. 统计分组有什么作用?4. 统计分组的种类可以怎么划分5. 什么叫分配数列?6. 统计表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第三章 综合指标(9课时)【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明确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和、种类、特点和作用,掌握各种相对指标、各种平均数和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了解各种综合指标的运用原则,以及几种平均数的关系。【重点难点】重点是总量指标的定义,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各种相对指标的计算;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的计算,怎样理解权数;标准差和离散系数的计算以及如何正确运用标准差和离散系数来判别社会经济现象的代表性。难点是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计算,怎样理解权数以及权数如何选择,还有对标准差的理解。【教学内容】第一节 总量指标一、 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二、 总量指标的种类:1、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2、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三、 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1、实物单位2、价值单位3、劳动单位第二节 相对指标一、 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用二、 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1、有名数2、无名数三、 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1、计划完成相对数2、结构相对数3、比例相对数4、比较相对数5、强度相对数6、动态相对数四、 应用相对指标应该注意的问题:1、保持可比性2、相对指标与总量指标的结合运用3、多种相对指标结合运用第三节 平均指标一、 平均指标的意义和种类:反映个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条件下的一般水平,包括数值平均数和位置平均数二、 算数平均数:1、基本公式2、简单算术平均数3、加权算术平均数三、 调和平均数:1、基本公式2、简单调和平均数3、加权调和平均数4、算术平均与调和平均的关系四、 几何平均数:1、基本公式2、简单几何平均数3、加权几何平均数4、几何平均的适用条件五、 众数与中位数:1、基本公式2、没分组情况下的计算方式3、分组情况下的计算方式4、位置平均数与数值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第四节 标志变动度一、 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和作用二、 极差、四分位差和平均差:计算公式,及其反映离散趋势的优缺点三、 标志差和方差:计算公式(简单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标准差的数学性质四、 离散系数五、 标准差的应用:1、偏度2、峰度3、计算标准分思考题1. 什么是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怎么区别?2. 相对指标有那几种?3. 什么是平均数,有哪些特点?4. 在什么条件下计算加权调和平均数?5. 算术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6. 如何计算标准差?第四章 动态数列(6课时)【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时间数列的概念,作用,种类和编制的原则,掌握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的计算,长期趋势预测分析方法,季节变动分析方法,以及它们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了解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分析方法。【重点难点】重点是平均发展水平和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难点是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和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 时间数列的意义和种类一、 时间数列的意义二、 时间数列的种类:1、总量指标时间数列:时期数列的概念及特点;时点数列的概念及特点2、相对指标时间数列3、指标时间数列。三、 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1、时期长短应该一致2、总体范围应该一致3、经济内容应该一致4、计算价格和计算单位应该一致第二节 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一、 发展水平与平均发展水平:发展水平的概念、表示方法二、 发展水平有最初水平、最末水平、报告期水平、长期水平三、 由总量指标时间数列序时平均数;按时期数列计算;按时点数列计算,()连续时点数列;()间断时点数列;由相对平均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四、 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1、逐期增长量 2、累积增长量 3、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的关系4、平均增长量的计算第三节 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一、 发展速度:1、定基发展速度2、环比发展速度3、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二、 增长速度:1、定基增长速度2、环比增长速度。三、 增长1%的绝对值四、 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1、平均发展速度的求法(几何法和方程法)2、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关系第四节 长期趋势分析一、 时间数列的变动因素: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二、 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1、时距扩大法2、移动平均法3、指数平滑法4、最小平方法第五节 季节变动的测定一、 测定季节变动的意义二、 季节变动的测定:按月(季)平均法2、长期趋势剔除法思考题1. 对时点数列如何计算平均发展水平?2. 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有哪些方法?3. 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的关系是什么?第五章 统计指数(9课时)【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统计指数的意义和分类,掌握总指数编制的理论和方法,并能熟练的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综合指数,平均数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的编制。难点是总指数编制理论和运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教学内容】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概念一、 统计指数的概念二、 统计指数的作用:1、反映复杂现象数量上的变动方向和程度2、对总体的某种数量变动进行因素分析3、对复杂现象总体发展变化的长期趋势进行分析三、 统计指数的种类:1、按研究范围分个体指数和总指数2、按反映内容分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3、按计算形式不同分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第二节 综合指数一、 综合指数编制的一般原理二、 数量指标指数的编制方法:指数化因素是数量指标,同度因素是质量指标;计算公式及例子:三、 质量指标指数的编制方法:指数化因素是质量指标,共同度因素是数量指标;计算公式及例子:四、 综合指数的意义和局限性第三节 平均指标指数一、 平均指数的意义二、 平均数指数的编制方法:先对比,后平均,先计算个体指数,在对其进行加权算术平均或加权调和平均三、 固定权数的平均数指数:加权平均时以某固定指标作权数计算的指数第四节 平均指标对比指数一、 平均指标指数及其因素分析的意义二、 可变构成指数三、 结构影响指数四、 固定构成指数五、 平均指标指数体系:可变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固定构成指第五节 指数体系一、 指数体系二、 因素分析法三、 总量指标变动的两因素分析:1、构造指数2、计算价值总量的变动3、计算量各影响因素指数的变动3、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进行分析并检验四、 总量指标变动的多因素分析:同上思考题1. 什么叫指数,狭义的指数和广义的指数有什么不同?2. 指数有什么作用?3. 什么是指数化因素和同度量因素?4. 将综合指数变为平均指数时,应注意什么问题?5. 平均指标因素分析包括哪些哪些指数?6. 什么是指数体系,指数体系有什么作用?第六章 抽样推断(9课时)【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抽样推断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概率基础的基本运算,熟练掌握简单随机抽样和类型抽样,了解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和多阶段抽样。【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抽样调查的定义,抽样平均误差和抽样极限误差的理解和计算,区间估计的方法。难点是抽样调查的基本原理和概率基础。【教学内容】第一节 抽样推断的意义抽样推断的概念、特点和作用第二节 抽样推断的意义一、 抽样调查中常用的几个基本概念:1、随机抽样与非随机抽样2、总体与样本3、样本容量与样本个数4、总体参数与样本统计量二、 抽样方法:重复抽样与不重复抽样三、 抽样调查的理论基础: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第三节 抽样平均误差一、 抽样误差的概念二、 抽样平均误差:概念,计算公式:1、重复抽样2、不重复抽样三、 概率分布四、 极限误差第四节 全及指标的推断一、 点估计:根据总体指标的机构形式设计样本指标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量的方法二、 区间估计:在一定概率保证下,根据样本指标志和抽样平均误差估计总体指标所在可能范围的一种估计方法。计算步骤(四步)三、 总体总量指标的推断:点推断和区间推算第五节 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一、 抽样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1、随机性原则2、代表性原则3、最大效果原则二、 几种常用的抽样组织形式:1、简单随机抽样2、类型抽样3、等距抽样4、整群抽样第六节 必要抽样数目的确定一、 影响必要抽样数目的主要因素:1、总体变异成都2、允许误差范围3、概率保证成都4、抽样方法5、抽样组织形式二、 必要抽样数目的计算:1、计算公式2、实例应用思考题1. 抽样调查为什么要遵守随机原则?2. 全及指标和样本指标有什么联系和区别?3. 什么是抽样平均误差,如何计算,其影响抽因素有哪些?4. 区间估计的具体步骤?5. 什么是概率度?6. 概率保证程度与必要抽样数目有何关系?第七章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9课时)【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相关分析的概念,相关关系种类,相关分析的作用,掌握直线线性相关系数的原理和计算方法,了解等级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明确回归分析的概念,种类,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区别,掌握简单直线回归分析的原理和计算方法。【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相关概念,相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