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之旅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物理? 2、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3、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重、难点:如何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关 键:能否利用实验、现象激发学生思维。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器材:电脑、透镜、喇叭、烧瓶、玻璃杯等。教材分析:1、本节是第一堂物理课,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并没有具体的物理教学内容,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实验、现象、录像等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不加解释,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探索物理。 2、围绕“探索”进行学习,让学生去观察讨论有关实验、现象等,并小结出物理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一、 前提测评:无因为暂无相关内容二、 导学达标:1、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科学之旅引入课题,得出:物理是研究光、电、热、力等现象的科学。 2、学生实验:(1)、凸透镜的使用成像(2)、惯性、过山车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3、物理是有趣的学生观看第二部分录像有趣的物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物理兴趣 4、利用课本图片、资料让学生观察、分析:物理有用吗?有什么用?你在日常生活用到哪些物理知识?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5、物理是有用的学生观看第三部分录像有用的物理,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念。 6、探就:如何学好物理?讨论小结如下:(1)、注重观察与实验。(2)、勤于思考,注意理解。学生观看第四部分录像怎样学好物理,利用实例说明。三、 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四、 达标测评:无,因本节无具体考察内容五、 课后活动:我生活中的物理探索板书设计科学之旅(序)1、 物理是研究光、电、热、力等现象的科学。2、 物理是有趣的。3、 物理是有用的。4、 如何学好物理?(1)、注重观察与实验。(2)、勤于思考,注意理解。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道长度、时间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结合数学知识复习加点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严谨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 难点: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图一中心的两个圆,哪个比较大?图二中ab和cd哪一条比较长?图三中两条线是弯曲的吗?图四中两条黄线哪一条比较长?(都是一样的,没有弯曲)二 新课教学(1) 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1长度有哪些基本单位?单位间如何换算? 2 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哪些? 3 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4 时间的基本单位有哪些?单位间如何换算? 5 电子停表怎么使用?(2)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3) 知识梳理 1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eter),符号是m1 m是如何规定的? 1983年国际计量大会规定: 光在真空中s内所经历的路径的长度定义为1m 常见的长度单位: 千米(km) 米(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m) 纳米(nm) 换算关系: 常见的物体长度:骑自行车5分钟走的路程约1千米指甲宽约1厘米笔芯直径约1毫米;手掌宽约1分米;细菌直径约1微米;成人腰带处高度约1米。教室的高度约3米;黑板的长度约1.75米;桌子的高度约80厘米2 测量长度的工具 直尺、三角板、卷尺 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人体特殊的“尺” 人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尖的距离叫“一大柞”,大拇指到食指尖的距离叫“一小柞”如能知道自己“一柞”的长度、身高,就能利用双臂及手掌估测物体的长度人的头长和脚长相同;身高等于95倍头长;人握住拳头的大小和心脏一样大人身体上许多部位是按“黄金分割”分配的,比如眼睛是头部的黄金分割点,肚脐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点等。3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测量前,估测被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刻度尺;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如果磨损可以从其他清晰的刻度线开始)、量程(测量的最大长度)、分度值(最小一格代表的长度)。 如:要测量人的身高,这把尺子就不好用,但是测量橡皮擦的长度时可以。这把尺子的零刻度线已经磨损,可以从清晰的“1”等处开始,量程为12厘米,分度值为1毫米。刻度尺要沿着被测长度放,要紧贴被测长度,零刻度线要与起点对齐。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正对刻度线),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如下图:8.80厘米。4 长度的特殊测量 (1)累积法 适用于测量尺寸很小的物体。当被测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很小的时候, 虽然无法用刻度尺直接测量,但可以将若干个相同的物体叠放在一起, 测出其总长度(或厚度)再除以叠放物体的个数。 如一张纸的厚度,一个硬币的厚度,一根细铜丝的直径、铅笔芯直径等。 测一页纸的厚度:测出100张纸的厚度d,则一张纸的厚度ld100 测铜丝直径:将铜丝密绕在铅笔上(绕n匝),测出n匝铜丝圈的长l, 则铜丝的直径:d=.(2)替代法 这种方法使用于曲线的测量或者很长距离的测量。 例如:通过测量地图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度来估测其实际长度可以让细线在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重合,在起始端和末端做好标记后将细线拉直,然后用刻度尺测出这段细线的长度l,根据地图导航表示的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测硬币周长:用一纸条紧紧贴绕在硬币侧面,重合的部分用针扎洞,取下纸条 测两针孔间的距离即硬币周长在硬币侧面的某一位置涂上一点颜色,使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纸上就会留下颜色的痕迹,它们之间的距离就是硬币的周长,也可以测出硬币直径求出周长(3)辅助法 测量一些不平直物体的某个部分长度时,除使用刻度尺之外,还需要使用其他的器材。例如,我们可以用一把直尺、两个三角板测出硬币的直径。这种方法还可以测圆锥的高、乒乓球的直径等。5 时间的测量(不用估读)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 符号是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 分(min)等。 换算关系: 1h=60min 1min=60s 停表的读数:小圆表示分钟;大圆表示 秒当小圆里面的指针超过一半时,外面 大圆的读数取大数31-60秒);里面小 圆的指针没有到达一半时,外圆读数取小的数(0-30秒)。6 误差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粗心造成的。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改进测量方法使用精密的仪器。(四)课堂训练:(下发本节习题,随堂测试部分)三 课堂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四 作业:(下发本节习题,综合测试部分)五 教学反思: 1.2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的概念,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2过程和方法:体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运动静止的相对性,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机械运动、参照物及运动和静止的判断。2难点:描述物体运动和静止时参照物的选取。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两千米高空飞行时,发现有一个小虫似的东西在身边蠕动,他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原来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为什么飞行员能抓住飞行的子弹?可能吗?二 新课教学(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1 什么是机械运动? 2 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3 什么是参照物?如何选择参照物? 4 什么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二)合作探究:小组交流与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视。(三)知识梳理: 1 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 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形式。 2 参照物:我们在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要看是以哪个物 体为标准,这个被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注意: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是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因 为此时无法确定它的位置是否改变,也就无法确定它是运动还是静 止的。 如:确定一个人是否在运动,不能选择他的耳朵、手脚等为参照物。 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为了方便研究问题,通常选择地面或 者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在实际问题中,要根 据研究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例如,研究火车的运动,以 地面为参照物;但如果是坐在行驶的火车上,在研究车厢里物体的 运动时,通常选择火车为参照物。 通常我们说,汽车在马路上行驶、行人在人行道上散步、站点上的 人在等车,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参照物,其实都是以地面或房屋、树 木等为参照物的,因为没有参照物就无法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选择的参照物不 同,所得的结论也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如:以同样快慢的、向同意方向运动的两个物体,以其中一物体为参 照物,另一个物体就是静止的,但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是运动的.(1)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运动还是静止) 如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看物体的位置是否改变。如果物体相对于参 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就说物体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 是静止的。(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还是静止)来选择参照物 因为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则参照物 相对于物体也是运动的。因此,在描述物体是运动的时候,应选择那 些相对于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在描述物体是静止 的时候,则应选择那些相对于物体位置没有改变的物体作为参照物。(3)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解释生活现象和实际问题 如: 接力赛时,什么情况下交接棒比较容易? 两人的相对位置不变,即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交接棒比较容易。 电视剧“腾云驾雾”的场景是怎么拍摄下来的? 利用“背景拍摄法”,即利用相对静止的原理,让人不动,用风吹 机吹人,并让后面的布景运动,这样以布景为参照物,演员的位 置发生了变化,好像演员在运动。 在新型飞机(或汽车)的研制中,将飞机模型放在风动中固定不动, 让分(高速流动的空气)迎面吹来,可模拟飞机在空中飞行的情况。 (四)效果检测:课堂训练 (下发本节习题,随堂测试部分)三 课堂小结(结合授课实际进行)四 作业(下发本节习题,综合测试部分)五 教学反思 1.3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并能进行简单地计算。2过程和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知晓速度在实际中的意义。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重点和难点:1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2难点:速度的有关计算。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1物体运动有快有慢?图中四位同学谁跑得快?谁跑得慢?为什么? (经过的时间相同时,跑在前面的运动快) 2 表中哪位运动员跑得最快? (经过的路程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快) 3如果周杰伦用5秒钟跑了150米,昆凌用2秒跑了90米,谁快? (学生便会自己计算:周杰伦150米/5秒=30米每秒;昆凌90 米/2秒=45米每秒。得出结论,昆凌快。教师顺势指出,这种计算方 法算出来的数据便是速度。)二新课教学(1) 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哪两种? 2什么是速度?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4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 5如何计算平均速度?(2) 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方式进行讨论交流(3) 知识梳理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通过的路程长短。 通过的路程越长,表明它运动得越快。 (2)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物体所用的时间越短,表明它运动得越快。 例:百米赛跑中,观众通过观察哪个运动员跑在前面,来判断哪个运 动员跑得快,采用的是第一种方法;二裁判员则通过记录每个运 动员跑到终点所用的时间来比较快慢的,采用的是后一种方法。 2速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它是描述物体运 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公式:v=s/t。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 的单位还有千米每时(km/h),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m/s=3.6km/h. 3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在真个运动过程中,物体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 都不发生改变(在相同的时间经过相同的路程,但注意,匀速直线运 动在相同的时间经过相同的路程,但是在相同的时间经过相同的路程 的运动不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4变速运动:常见物体的运动快慢都在改变,这样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其速度的大小可以用平均速度来表示。 平均速度公式:v=s/t。 其中,t是物体运动的时间,s是物体在这段 时间内通过的总路程。(四)课堂训练 例1: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 s,而一辆摩托车的速 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 解:运动员速度为v1=91m/s 摩托车速度v240km/h404011.1m/s 答:因为v2v1,所以摩托车的速度较快 例2: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2004雅典奥运会上勇夺110m跨栏金牌 并打破奥运会纪录,成绩12.91s。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刘翔在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答:刘翔的平均速度是8.52m/s。 例3: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 m用时6 s,后50 m用时7 s,小明 前、后50 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解:小明前50 m路程s1=50 m用时t1=6s,后50 m路程s2=50 m, 用时t2=7 s,全程s3=100 m,用时t3。根据公式和题意有: 答:小明前、后50 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8.3 m/s、 7.1 m/s和7.7 m/s。 (求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明确路程和时间的对应关系。 即使是同一运动过程的不同部分的平均速度也可能不同。)三 课堂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四 作业:(下发本节习题,综合测试部分)五 教学反思: 1.4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测量时间和长度,并求平均速度。2过程和方法:体会设计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结果的实验过程。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重、难点:1重点:学会使用刻度尺和秒表,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2难点:如何准确计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你能否设计一个类似的实验来研究呢?二新课教学(1) 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1复习平均速度的公式了解各个字母的含义。 如果想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 2实验需要什么器材?如何组装实验设备? 3该如何进行实验?请安排好实验步骤。 4该如何记录实验数据?请设计好表格。 5分析实验数据,物体在斜坡上、下半段和全程的平均速度一样吗? 6斜坡的长短,以及斜坡的坡度大小对实验有什么影响?(二)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与讨论。教师巡视。(三)知识梳理 1速度公式: ,s表示物体运动的总路程,t表示运动的时间。 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s与时间t。 2设计实验:(1)实验原理:(2)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3)实验装置组装:如下图 注意:调整斜面呈较小的坡度,使小车从静止释放,可加速下滑即可,并且不会滑落斜面。 (4)实验步骤 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 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s1/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道金属片的距离s2。 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划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5)数据记录(实验数据要有单位)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s1=t1=v1=s2=t2=v2=s3=t3=v3= (6)数据分析 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的数据相同吗?为什么?(不相同,因为斜坡的长度不同,斜坡的坡度也不同。) 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根据公式: 计算。) 物体在斜坡上、下半段和全程的平均速度一样吗?(不一样,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小,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大,小车的速 度是变化的。上半段运动得慢,下半段运动得快,小车不是在做匀 速直线运动。) 斜坡的长短,以及斜坡的坡度大小对实验有什么影响?(斜坡稍微长一点,可以使小车运动的时间稍长,便于测量,但如 果太长,小车运动的坡度必须加大才能到达;斜面的长度如果太短, 小车运动的时间也相应较短,不利于对时间进行测量。斜坡的坡度 小一些,小车运动的速度会慢一些,便于时间的测量,若斜坡的坡 度太大,小车运动时间太短,不利于时间的测量。)三 课堂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四 作业:(下发本节习题,综合测试部分)五 教学反思: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有是如何产生和如何传播的。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重、难点:1重点: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2难点:设计探究的实验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给你一张纸,你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来。 (学生各显神通:撕、摇、弹、吹、摩擦)二新课教学(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1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何验证?2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吗?3 什么是介质?4 什么物体可以充当传声的介质?(二)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与讨论。教师巡视。(三)知识梳理1声音的产生 教师简介:物理学中研究、解决问题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 就是探究。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1)提出问题: 上述办法都能使纸发出声音,其有何共同特点?(都在振动。) 是不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合理猜想) (3)实验检验: 声带的振动发声 用手触摸自己的喉头,齐读文中一句话,体会喉头振动。 可以感受到:说话时,声带振动,不说话时,振动停止。 蟋蟀翅膀摩擦发声 用两张纸代替蟋蟀的翅膀,体会蟋蟀翅膀的发声。 可以发现:摩擦翅膀发声时,纸在振动,停止摩擦,振动停止。 古筝线振动发声 用一根橡皮筋模拟古筝线,体会琴弦振动发声。 可以发现,拨动琴弦发声时,琴弦在振动,按住琴弦,发声停止。 刻度尺的振动发声 将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子的边缘。 用手拨动另一端,能听到声音,使钢尺停止振动,不能听到声音。 音叉的振动发声 用棒槌敲击音叉,观察音叉是否在振动。可以发现,音叉看起来 没动,将音叉靠近乒乓球,乒乓球被弹起,说明音叉在振动。 锣鼓的振动发声 敲击锣鼓,观察锣鼓是否振动振动。可以发现,锣鼓似乎不动, 在锣鼓上放些细小的泡沫小球时,小球被弹起,说明鼓面在振动。(4)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 (1)提出问题: 我们平时交流不需要用什么特殊的工具,就能听到对方的声音, 在月球上,宇航员面对面也不能直接交流,而需要用无线电波。 地球上有空气,月球上没有,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吗? (2)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合理进行。 (3)实验检验:真空罩实验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 现象:能听到响亮的声音。 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 现象:声音逐渐减弱。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 现象:声音逐渐增强。 (4)分析归纳 我们发现,当空气逐渐减少是,声音逐渐减弱,当空气逐渐增多 时,声音逐渐增强。由于技术问题,我们不能把真空罩中的空气 全部抽出,所以最后能听到比较微弱的声音。 推理:若能把真空罩中的空气全部抽出,那么将完全听不到声音。 (5)得出结论: 空气能够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 知识延伸: 1把小铃铛栓在线上,线的上端穿出橡皮塞。 2把橡皮塞塞到烧瓶上,然后摇动烧瓶,听小铃铛 此时的声音。 这说明:声音能在 空气中传播。 3取下橡皮塞,向烧瓶中倒少许水,给烧瓶加热, 使烧瓶中的水沸腾,大量水蒸气涌出后,停止 加热,并迅速塞紧橡皮塞。 这样做的目的是: 把烧瓶里的空气排出来 。 4冷却一会,待烧瓶中有部分水蒸气凝结时,此时烧瓶内空气 稀薄 (填“稀薄”或者“稠密”),摇动烧瓶,此时听到小铃铛的响声比 之前大大 减弱 (填“减弱”或“增强”) 5再过一会,待烧瓶中有很多水蒸气凝结时,摇动烧瓶,听小铃铛此 时的响声。 6比较几次小铃铛响声强弱,可明显地感到烧瓶中水蒸气凝结 越多 (填“越多”或“越少”)时,响声 越弱 。(填“越强”或“越弱”)推论:如果试验条件许可,当烧瓶中完全没有空气时,我们将 能 (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 综合上述试验和推论可得,声音传播的条件是: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4 能充当介质的物质 气体能够传声 (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吗? (2)猜想与假设: 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交流,地球山不用,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水里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所以水能传播声音; “隔墙有耳”,隔着墙壁也能听到声音,所以墙壁能够传播声音。 (3)实验检验: 将两个音叉靠近放置,乒乓球和左边 和音叉轻轻接触,敲击右边的音叉。 现象:乒乓球被弹开。 用一本书将两个音叉之间的空气隔开, 重复上述做法。 现象:乒乓球被弹开。 (4)分析归纳 刚开始没有隔开两个音叉之间的空气,敲击右边的音叉,与左边音 叉接触的乒乓球却被弹开,说明声音能从右边音叉传播给左边音 叉;当用书本把两个音叉间的空气隔开时,敲击右边的音叉,乒乓 球没有没弹开,说明声音不能从右边音叉传播给左边音叉。 (5)得出结论: 空气能够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 知识拓展: 甲房间装的是单层玻璃,乙房间装双层 玻璃,并且中间抽成真空。小红开始在 甲房间中 能 (填“能”或“不能”) 听到外面树上小鸟的叫声。当她到达乙房间时, 不能 (填“能”或 “不能”)听到外面树上小鸟的叫声。因为乙房间装双层玻璃,并且中 间抽成真空,而声音的传播 需要 (填“需要”或“不需要”)介质, 真空 不能 (填“能”或“不能”)传声。 液体能够传声 (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 (2)猜想与假设: 水里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 所以水能传播声音; (3)实验检验: 打开手机铃声,听听声音的大小。 现象:能听到声音。把开着铃声的手机密封,放入水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耳朵不靠近水槽和耳朵紧贴水槽,听听声音的大小。 现象:耳朵不靠近水槽时,听到的声音比较低沉。 耳朵紧贴水槽时,能听到声音,且声音比较大。 (4)分析归纳 手机在空气中时,声音传播的途径是空气,空气能传播声音,我们 是知道了的;当把响着铃声的手机密封好放入水中时,如果液体不 能传播声音我们将听不到铃声,但是我们听到了,说明液体能传播 声音。另外,当我们把耳朵紧贴水槽去听声音时,发现声音更大。 说明液体的传声效果比空气的好。 (5)得出结论: 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且液体的传声效果比空气的好。固体能够传声 (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2)猜想与假设: “隔墙有耳”,隔着墙壁也能听到声音,所以墙壁能够传播声音。 (3)实验检验:一个同学轻敲桌子 现象:能听到很微弱的声音。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现象:能听到声音。且比在空气中的大声。 (4)分析归纳 通过桌面,我们能听到声音,说明固体能搞传播声音,而听到的声音比空气中的大声,说明固体的传声效果比空气的好。 (5)得出结论: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且固体的传声效果比空气的好。 (四)效果检测:课堂训练 (下发本节习题,随堂测试部分)三 课堂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四 作业(下发本节习题,综合测试部分)五 教学反思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不同介质的传声速度不同。理解回声。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知道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重、难点:1重点: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速度,知道我们怎样听到声音。2难点:理解回声。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有时候,我们敲一次水管,能听到好几次声音,这是为什么?二新课教学(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1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用什么来描述声音传播的速度?2 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什么因素有关?3 回声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条件下才能听到回声?如何消除回声?4 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如何?5 什么是骨传导?6 耳聋有哪两种方式?怎么治疗? (二)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与讨论。教师巡视。(三)知识梳理1声速 引子: 当天空中带着大量电荷的云层接近时,会产生剧烈的放电现象, 这时,会同时产生雷声和闪电。但是,我们往往在看到远处一道闪 电划过漆黑的夜空时,还要过一会才能听到雷声。 这个现象表明:远处的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需要一段时间。 (1)物理意义:用来描述声音传递的快慢。 (2)大小: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3)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 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 (1)从表格中可以得到的信息 参看表格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得出如下结论: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 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v固v液v气) 参看表格中声音在同种介质中温度不同时的传播速度,得出结论: 温度不同时,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 介质的种类 介质的温度 (3) 关于声速的计算: 例:在运动会上,小明进入了100米短跑决赛。在比赛时,他做好起跑 准备后,一听见终点线处的发令枪响他便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奔出去。 请你帮他计算,当他起跑时,终点处裁判手里的秒表显示已经过了 多长的时间? 解:已经显示的时间为: 答:已经显示的时间为0.29s.3回声 (1)形成原因: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 例:我们对着远处的高山或山崖喊话以后听到的声音。 (2)听到回声的条件: 时间要求:发出的声音经过的时间大于0.1s回到耳边 距离要求: s(1/2)vt=0.5x340m/sx0.1s=17m 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的时间(大于0.1s)回 到耳边,人们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别开来;当障碍物离得太近时,声 波很快就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此时人们分辨不出原 原声和回声,但是会感觉声音更响亮。 例:教室里有没有回声?为什么在教室听不到回声? 答:教室四面是墙壁,人说话时,声音遇到墙壁会被反射,所 以有回声。在教室听不到回声是因为教室的四面墙壁通常 没有达到17米,声波很快就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 一起,我们分辨不出原声与回声,但是会觉得更响亮。 (3)消除回声通常的处理是在反射声音的地方放一些多空的材料,或者把这些地方做成蜂窝状凹凸不平的样子,以减弱声音的反射。 例:在电影院听不到回声。因为墙壁做成蜂窝状,减弱了声音的反射。4 我们如何听到声音 人耳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外界传来的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听觉神经-大脑5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1) 体会骨传导: 轻敲音叉。现象:能听到声音。用和刚才一样的力度轻敲音叉,听不到声音时用牙咬住音叉。现象:又能听到声音,并且比刚才的声音更大。 用手轻敲一直笔。 现象:能听到微弱的声音。 把笔用牙齿咬住,用和刚才一样的力度轻敲这支笔。现象:能听到声音,并且声音更大。 结论:头骨、颌骨也能传播声音。且骨传导的传声效果比气传导好。 (2)生活中的骨传导现象: 嚼萝卜或者饼干时,自己能听到比较大的声音,别人却几乎听不见。 原因:自己听见的声音通过骨传导,别人听到的声音通过气传导。而 骨传导的传声效果比起传到好。所以自己听见的声音比别人听到的大。6耳聋的两种方式 (1)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以外的其他部分发生障碍引起的耳聋。治疗方式:戴助听器。治疗原理:骨传导。 (2)神经性耳聋:听觉神经损坏引起的耳聋。治疗方式:目前的医疗水平无法治疗。(四)效果检测:课堂训练 (下发本节习题,随堂测试部分)三 课堂小结(结合授课实际进行)四 作业(下发本节习题,综合测试部分)五 教学反思 2.2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声音有哪三个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3)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4)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2过程和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 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3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热爱科学,热爱生活。重点和难点:1重点: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2难点: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动脑,学会自我构建知识体系。教学器材: 钢尺、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 从学生做广播操时手臂振动的幅度引入振幅概念(以第七套广播操的体侧运动为例:学生懒洋洋的,没有把动作做到位,手振动的幅度小;标准动作,振幅大,演示。)从其动作的节拍引入频率的概念(有些学生的节拍比广播的还快,广播一个节拍过去,他的手已经振动了好几次,有一些比较慢,广播两个节拍过去了,他一个节拍还没有完),自然导入。二 新课教学 (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1 什么是振幅?什么是频率? 2 乐音的三要素是什么?什么是音调?什么是响度?什么是音色? 3 什么因素决定音调高低?它们间的具体关系如何?4 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多少? 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 5 什么因素决定响度大小?它们间的具体关系如何? 6 什么因素决定音色的不同?(二)合作探究:小组交流与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视。 (三)知识梳理: 1概念(1)振幅:物体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2)频率:物体1s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 单位符号:hz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 如:20hz表示这个物体一秒内振动20次。 如果一个物体2秒内振动100次,频率就是50hz. 2乐音的三要素:(1)音调:声音的高低。 有的声音听起来又尖又细,比较刺耳,有些声音听起来比较低沉、 厚重。有些声音听起来比较清脆,有些声音听起来比较驽钝。这 些都是音调的特点。比如男同学和女同学的声音,男同学的声音 比较低沉、厚重,男同学的音调低;女同学的声音听起来比较尖 细、比较清脆悦耳,音调比较高。老牛的声音虽然比较大但是比 较低沉,音调低;蚊子的声音比较小,但是比较尖细,音调高。 如何辨音调的高低: 音调高的声音具有的特点:尖细或刺耳。(蚊子、女同学) 音调低的声音具有的特点:低沉、厚重。(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家电产品绿色包装设计合同
- 2025年度城市绿化工程定金担保合同
- 2025年度文化旅游项目宣传推广服务合同范本
- 2025版水果包装设计与品牌形象合作协议
- 2025年度保安服务市场合作协议范本:共享市场资源
- 2025年度公司管理层聘用合同:副总经理岗位聘任书
- 2025版全新智能交通软件下载与规划合同
- 2025常见外贸化妆品销售合同模板
- 2025版托盘租赁与仓储物流服务合作协议
- 2025年度高端酒店客房管理承包合作协议书
- 膀胱镜检查记录
- 沈阳终止解除劳动合同证明书(三联)
- 化工装置静设备基本知识
- 电脑节能环保证书
- 美国共同基金SmartBeta布局及借鉴
- 企业劳动用工法律风险与防范
- 露天矿山危险源辨识汇总
- 2022年08月安徽省芜湖市招考大学生科技特派员岗位冲刺题(带答案)
- 国家城镇救援队伍能力建设与分级测评指南
- 口腔修复学-纤维桩-PPT课件
- 变压器套管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