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讲 主要气候类型与全球气候变化课件.ppt_第1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讲 主要气候类型与全球气候变化课件.ppt_第2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讲 主要气候类型与全球气候变化课件.ppt_第3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讲 主要气候类型与全球气候变化课件.ppt_第4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讲 主要气候类型与全球气候变化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主要气候类型与全球气候变化 考纲呈现1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全球气候类型的成因 分布规律和特点 思维导图 考点一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考点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判断 考点三全球气候变暖 考点一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候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 纬度位置 大气环流 海陆位置 地形和洋流等 具体分析如下 1 太阳辐射 纬度位置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决定了气候的热量带和气温的高低分布 2 大气环流 气压带 风带和季风环流 1 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盛行上升气流 易成云致雨 多阴雨天气 副热带高气压带 盛行下沉气流 多晴朗 干燥的天气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上升气流 易成云致雨 多阴雨天气 2 风带性质 信风 一般是温暖干燥 但如果是从海洋吹向陆地 则性质变为温暖湿润 西风 温凉湿润 带来温差小的阴雨天气 极地东风 寒冷干燥 3 气团 掌握海洋气团和大陆气团的性质及具体气团对气候的影响 归纳如下 3 海陆位置 1 大陆东岸 风向和洋流类型 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主要有温带 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2 大陆西岸 风向和洋流类型 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主要有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3 内陆和沿海 大陆性和海洋性 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4 地形地势 1 山地由于海拔的影响 形成了周围气温高 中心气温低的分布特点 盆地因地势中间低周围高 形成了周围气温低 中心气温高的分布特点 高大的山地由于海拔的影响 引起水热的垂直分布 从而形成气候的垂直变化 2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降水少 形成雨影区 3 山脉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分布规律和范围 如南 北美洲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得西海岸气候呈现南北狭长延伸而逐步更替的变化特点 5 洋流 1 暖流 增温增湿 影响的气候类型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部分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 2 寒流 降温减湿 影响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沙漠气候 方法技巧1 造成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的判断方法 1 若是相距较远的南北两地 则造成两地年均温大小差异的主要因素一般为纬度因素 2 若是相距较远的东西两地 则造成两地年 日 温差大小的主要因素一般为海陆位置 距海远近 因素 若某地冬季气温明显偏高 则可能有山脉对冬季风起阻挡作用 常考虑地形因素 若夏季气温明显偏低 则可能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或高原 常考虑地形因素 3 若是位于同纬度大陆东西两岸的两地 则造成两地气温大小差异的主要因素一般为洋流 4 若是距离较近的两地气温大小有明显差异 则一般考虑地形因素 2 造成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的判断方法 1 首先是根据经纬度 海陆位置等判断两地所处的气压带 风带位置 即大气环流的不同 2 如果是相距较近的两地降水有明显差异 一般考虑地形 迎 背风坡 因素 3 如果是大陆东西两岸的两地 除考虑大气环流因素外 一般还要考虑洋流因素 命题视角一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 读下图 完成下面两题 1 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 台风b 海陆分布c 地形d 大气环流 答案c本题以区域图为背景 考查区域定位能力及有关的区域地理知识 读图可知 该区域为我国台湾岛局部 其东部为台湾山脉 西部为平原 从等温线的分布看东部气温低 呈闭合状 西部气温高 故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故c项正确 c 2 图示 四地中 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a 地b 地c 地d 地 答案a读图可知 地位于沿海 台湾山脉西侧 夏季风的背风坡 夏季降水少 由于地势低平 对冬季风抬升作用不明显 冬季降水少于 两地 故四地中 年降水量最低的应是 地 故a项正确 a 命题视角二影响气候的因素的综合分析 3 2017海南单科 21 10分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 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依山坡而建 三面环山 西面朝向大海 有 风城 之称 下图示意惠灵顿的位置 分析惠灵顿常年多风的原因 答案地处西风带 常年盛行偏西风 4分 两岛之间为海峡 风速加快 3分 依山面海 迎风 3分 解析结合图分析可知 惠灵顿地处西风带 常年受西风控制 盛行西风 加上三面环山 西面朝向大海 喇叭形地貌有利于西风的深入 教师用书专有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 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480 5000米之间 自20世纪90年代 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 生长期耗水量较大 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 答案位于热带 全年气温高 蒸发旺盛 受东部山脉阻挡 处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 不利于降水 势力强大的 沿岸寒流的减湿作用强 解析本题考查干旱的成因 干旱主要和气温高 降水少等因素有关 根据图示结合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进行分析 考点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判断1 主要气候类型 1 热带气候 续表 2 亚热带气候 3 温带气候 4 亚寒带和寒带气候 5 高山气候 2 主要气候类型的判断 1 根据分布规律判断气候类型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根据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 北半球和温度带 二是根据经度位置确定海陆位置 大陆东 中 西部 三是用地理坐标定位法对照下图确定气候类型 2 根据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来判断 具体见下表 3 根据气候的成因判断结合形成气候的纬度 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地形和洋流等因素 特别是大气环流因素进行判断 例如受单一气压带或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和极地气候等 该内容在前面已经讲述 这里不再重复 4 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判断 四处 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 澳大利亚东北部 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 热带雨林气候 距赤道较远的热带雨林气候 来自海洋的信风 迎风坡 沿岸暖流 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 地势高 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 上升气流弱 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位于西风带内 但处于山脉的背风坡 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 山脉阻挡了西风 降水稀少 形成了干旱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 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呈南北狭长延伸的特征 主要是因为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 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 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 受寒流影响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赤道附近 如南美洲秘鲁沿岸 受秘鲁寒流影响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赤道附近 北半球同一种气候 在中高纬度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较低 这是受沿岸寒流影响的结果 而在中高纬度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较高 这是受沿 岸暖流影响的结果 命题视角一气候类型的判断水分盈亏量是降水量减去蒸发力的差值 反映气候的干湿状况 当水分盈亏量 0时 表示水分有盈余 气候湿润 当水分盈亏量 0时 表示水分有亏缺 气候干燥 下图为我国两地年内平均水分盈亏和温度曲线图 读图 完成下面两题 1 某农作物喜温好湿 能够正常生长和安全结实的温度要求是 20 最短生长期为4个月 评价该农作物在两地的生长条件 正确的是 a 地温度条件适宜 水分条件不足b 地温度条件适宜 水分条件不足c 地水分条件适宜 温度条件不足d 地水分条件适宜 温度条件不足 答案b该农作物喜温好湿 且温度要求是 20 最短生长期为4个月 地每个月温度均在20 以下 虽然水分条件在7 8两个月较好 但满足不了4个月生长期要求 地有5个月温度在20 及其以上 满足该农作物生长期需求 但 地水分严重缺乏 故选b b 2 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b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和高山气候c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d 高原和高山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答案d 地纬度为北纬29 7 位于亚热带 但其夏季最热月均温在15 以下 推测其海拔高 为高原和高山气候 地纬度为北纬39 0 位于温带 但其水分盈亏量全年为负 说明全年干旱 推测其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故选d d 命题视角二气候类型及特征的成因分析 3 2017江苏单科 27 2 4 8分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7年是加拿大建国150周年 国家公园免费开放一年 加拿大落基山南段的众多国家公园 自然风光美丽壮观 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 材料二下图为 加拿大50 n附近温哥华 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及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 1 游客感觉到莱斯布里奇与温尼伯气温不同 试比较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 并分析其冬季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 4分 2 游客继续西行至 加拿大雨都 温哥华 发现这里与落基山以东的 气候不同 温哥华属气候 这里降水较多的原因有 4分 答案 1 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相对较高 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小 年降水量较少 温尼伯冬季气温低 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大 年降水量较多 落基山东麓地区频繁受到下沉暖气流的影响 焚风效应 2 温带海洋性常年盛行西风 暖流增湿 地形抬升解析 1 本题考查气候特征 由两地气候资料图可以读出莱斯布里奇年降水量为380mm 1月平均气温约为 6 而温尼伯年降水量为521mm 1月平均气温约为 16 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明显高于温尼伯是受下沉气流影响 2 本题考查气候类型与特征分析 依据图文信息可判断温哥华位于50 n的大陆西岸 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其全年受西风影响 且位于迎风坡 加之受暖流影响 降水较多 考点三全球气候变暖 一 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 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 冷暖和 干湿变化 2 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 1 特点 气候有波动 总趋势在 变暖 2 主要原因 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大规模森林破坏 大气中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3 升温原理 二氧化碳能够吸收 地面长波辐射 使气温升高 特别提醒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整体趋势 所以并不是说地球上任何时间或任何地点温度都在上升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 气候异常事件多发 某些地方甚至出现冷冬天气 这其实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表现 二 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 三 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 1 节能减排 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多使用清洁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减少废弃物排放 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2 保护生态 防止森林火灾 大力植树种草 3 积极应对 科学预测 积极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1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 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具体分析如下 2 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 1 海平面上升 2 对农业的影响 3 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3 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 命题视角一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读图文材料 回答下题 全球变暖相关数据变化趋势示意图 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 地理小组的学生将上图中近十几年来 阴影所示 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 1 2017天津文综 10 4分 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 与上图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a 海洋表面增温趋缓 海平面减速上升b 地球表面增温趋缓 海平面仍在上升c 火山喷发频率增加 海平面加速上升d 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 海平面减速上升 b 答案b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 图示年平均陆面 海面温度变化曲线在2000年以后都高于多年平均值 但曲线斜率变小 说明地表增温趋缓 图示海平面变化曲线近年来大于多年平均值 且斜率较大 则海平面仍在加速上升 则a d错误 图示火山喷发出现的主要年份对应的时间间隔 反映了从1960年至2000年前呈现频率增加趋势 但从图示最后一次喷发后又较长时间无喷发 又体现了频率变小特征 故c错误 故b正确 云杉 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 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 用恢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 得到距今2 1万年 图甲 距今5千年 图乙 和距今5百年 图丙 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 完成下题 教师用书专有 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 反映了 a 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持续上升b 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c 甲到丙时期太阳辐射持续增强 d 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 答案b本题考查气候变化 读图可知 甲到乙时期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向北移 说明气温上升 故a项错误 乙到丙时期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向南移 但幅度较小 说明气温略有下降 b项正确 甲到丙时期太阳辐射持续增强应该导致气温持续上升 这与实际气温变化不符合 c项错误 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 气温应上升 这与实际气温变化不符合 d项错误 b 命题视角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差异原因分析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但就升温幅度而言 北半球比南半球大 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 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 a 蒙古高原b 亚马孙平原c 巴西高原d 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a从材料中 但就升温幅度而言 北半球比南半球大 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 可知 北半球纬度较高地区升温幅度可能最大 符合这一条件的是蒙古高原 a 3 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大气成分的差异b 海陆分布的差异c 太阳辐射的差异d 大洋环流的差异 答案b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 陆地比热较小 升温速度快 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大 而南半球以海洋为主 海洋比热较大 升温速度慢 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小 b 命题视角三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 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 完成下题 4 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 到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