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流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复习试题 人民版必修3.doc_第1页
广西北流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复习试题 人民版必修3.doc_第2页
广西北流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复习试题 人民版必修3.doc_第3页
广西北流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复习试题 人民版必修3.doc_第4页
广西北流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复习试题 人民版必修3.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北流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复习试题 人民版必修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人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其主要理论依据是( )a.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持续发展b.违背了农民生产者的愿望c.影响了工农联盟的巩固与发展d.超过农村粮食生产的基本水平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联)新经济政策时期d.农业集体化时期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被取消,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b.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 6.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生产积极性c.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 7.下列对苏联工业化建设资金来源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大幅度提高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积累率,压缩消费率b.扩大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向农民低价收购农产品,高价出售工业品c.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对外贸易d.增加税收,发行公债吸收居民资金8.在苏联进行农业逐步集体化过程中,出现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政策的变化b.农民拒绝交纳粮食c.工业发展过快,对粮食需求量大幅度增加d.由于战争破坏,粮食产量过低9.下列对苏联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苏联确立的新的经济体制b.促进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c.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摈弃d.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12.美国经济学家大卫科兹认为:在苏联时代,通过合法的途径积累物质财富几乎是不可能的。非法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的苏联领导人总是担惊受怕,唯恐有一天被人发现或被起诉。大卫科兹的这一分析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 )a.无法根本摆脱斯大林模式b.人民与政府矛盾激化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统治集团对个人利益的追逐 13.1992年初,莫斯科某学校一历史老师在上课时表示:“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他( )a.反对政府加强思想文化控制b.对社会剧变感到茫然不解c.惋惜苏联的历史走向终结d.感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14.199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苏联在历史上存在了( )a.67年 b.69年c.73年 d.74年15.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空前严重的挫折,而中国却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 ) a.中国较早地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控制b.中国改革开放比苏联、东欧国家早c.有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d.中国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取得成功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小题24分,第17小题16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14至1820年间,英国有600万英亩以上的土地被圈占。这意味着严重的混乱和苦难。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做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英国自耕农被大批地逐出家园这一现象把关心社会的个别人吓坏了,他们直言不讳地起来反对。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使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它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因此,圈地可以看作是英国工业在19世纪居首位的一种先决条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为了摆脱危机和保障工业化计划的实现,1929年秋天,斯大林选择了加速全盘农业集体化的道路,希望通过集体化达到增加产量,尤其是保证收购的目的。斯大林提出,为了保持工业化发展的高速度,必须通过“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入”工业,这是“一种类似贡款的东西”。从以后的实践看,农业集体化并没有在发展生产、增加产量上取得成功,而且由于冒进和对农民的粗暴剥夺,使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呈现出绝对下降趋势。但是,农业集体化确实起到了保证为国家提供粮食的作用,因为集体农庄是强制实行低价超额收购政策的强有力的工具。斯大林在征购粮食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采取冒进和粗暴政策,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里也反映出一个客观事实:加速积累、加速重工业化必然加剧同农民的矛盾。从最初动机看,苏联之所以加速推行全盘集体化,与其说是为了农业本身的社会主义改造,不如说是为解决农工矛盾和保障国家工业化而寻找途径。 肖冬连加速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材料三 这是个青山环抱、翠竹掩映的桥头小镇沿溪一条主要街道两旁,摆着一个紧挨一个的摊位,有七八百个。有谁能想到,从这里,去年有五十亿粒纽扣“走”向全国各地小小纽扣形成的大市场,像一块强磁体一样吸引着四方来客它救活了濒临倒闭的工厂和行将停业的商店。桐乡县有个生产金鱼扣的工厂,由于产品积压曾一度陷入困境。这个厂和桥头纽扣市场挂钩以后,市场负责为其推销产品,“小金鱼”游向了全国各地,工厂迅速有了转机户办纽扣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目前,桥头镇及邻近乡家庭纽扣厂年产值一千七百多万元。一业兴,百业旺。纽扣专业市场的兴盛,为其他企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路子。这两年桥头镇新办起服装厂五十多家,旅馆、饮食店近百家,修理、运输、五金、电器等服务行业一百多家,从业人员两三千人。 王学孝温州农村发展商品经济见闻请回答:(1)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苏联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8分)(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苏联20世纪30年代快速工业化所带来的后果。(4分)(3)材料一、二中的英国和苏联与材料三中的中国在处理城乡关系上有何根本性的不同?(6分)(4)英国、苏联、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国家工业化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6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苏联的共产主义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就越尖锐。世界历史杂志材料三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答案与解析1.a 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故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持续发展。2.b 阅读材料,可以知道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时间是1918年到1921年,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3.b 本题考查的是对计划与市场两种经济手段的弊端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国家干预过分地强调计划性又会导致经济缺乏活力,苏俄采取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是证明。 4.b 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题干中“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说明,该方法不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正确过渡方法。取消自由贸易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的特殊政策,不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a、d两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c项属于斯大林时期的内容,故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5.a 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失去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支持。故选a项。 6.b 本题考查斯大林体制。题干材料中的对比表明了斯大林体制不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积极性,故选b项。7.c 本题为逆向型选择题,c项显然不符合基本史实。8.c 苏联由于工业化的高速进行,对粮食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越来越不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故出现粮食危机。9.c 本题考查对斯大林经济体制作用的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经济体制不是被摈弃,而是被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所照搬。10.b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无视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及价值规律的作用,这是导致这种经济体制后来失去活力的根源。11.a b项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c项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d项指的是斯大林模式。12.d 材料反映了苏联解体前领导人“非法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现象严重。a、c两项说法与本材料没有关系,b项人民与政府矛盾激化一说材料中也未体现,本题选d项,作者认为统治集团对个人利益的追逐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13.b 本题考查苏联解体。把握时间信息以及材料中的“我不知道更不知道”,即可判断选择b项。 14.b 解题关键是准确掌握苏联成立时间。本题容易产生的思维错误是将俄国十月革命的时间当作苏联建立的时间。苏联是于1922年由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联合成立的。据此推算,苏联实际存在了69年。15.c 本题主要考查比较分析能力。题干强调的是“根本原因”,b项表述有误;a、c、d三项均为原因,而c项为根本原因。16.(1)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集中全力发展重工业,通过“工农业价格剪刀差”用高积累、低消费的方法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快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已有工业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充分利用农村资源(资金、劳动力、市场)推动国家工业化进程。(2)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和后劲;严重挫伤农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国强民弱,社会矛盾不断累积,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政权。(3)苏联和英国在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将农村和城市、农民和市民对立起来,依靠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市场经济,转变农村的生产方式,使乡镇工业异军突起。(4)工业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家工业化的潮流不可阻挡。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必须要处理好城乡关系,化解由此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解析:本题考查中苏工业化道路的对比。(1)问比较苏联和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的工业化,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即可。(2)问根据材料中的“使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呈现出绝对下降趋势”“加速积累、加速重工业化必然加剧同农民的矛盾”等,结合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以及苏联解体等方面解答。(3)问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加以归纳总结。(4)问启示则从农轻重比例、工业化进程中的利益分配以及城乡关系等方面分析。 17.(1)列宁的话表明,苏俄(联)是单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成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