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论文.doc_第1页
计量经济学论文.doc_第2页
计量经济学论文.doc_第3页
计量经济学论文.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计 量 经 济 学课 程 论 文 学 院: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的计量模型1 研究背景在中国持续快速的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生产和生活对能源消耗的需求强劲,影响到能源供需平衡,也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20世纪末以来,中国能源的消费和需求问题受到了能源经济学家、管理人员和政策制定者的极大关注。二变量选择及说明 我们将经济发展水平、能源价格、产业结构、人口增长等因素纳入到回归分析的框架中来,假定能源消费量和能源需求量相等。遵循该假定,根据需求函数的定义,本研究中涉及的区域能源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能源价格、人口增长、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1) 能源价格:一般而言,价格对能源消费具有比较直接的影响。能源价格是影响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目前各个省域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是各个地区消费能源支出的主要成本,因此本文采用各个地区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代表能源价格。根据需求定理,价格与能源消费之间应呈现负相关关系。但是鉴于目前能源是我国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的必需品,加之能源的定价机制还没有实现市场化,目前的能源价格不一定能够反映能源消费市场的真实价格,因此能源消费是否一定会因价格的上升而导致消费量的下降 还需要进一步的检验。(2) 经济增长:在能源消费研究 的大多数文献中,研究发现经济总量的增长依赖于能源消费的增长,经济增长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是促进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故以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的经济增长被认为是能源消费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为此我们预期GDP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显著且稳定的正相关关系。(3) 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是决定能源需求的传统因素,较高的人口增长率会增加能源消费需求量。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公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将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而稳定增长,人均能源消耗也会继续上升。为了衡量人口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本文采用各个省域的人口总数代表人口增长。预计人口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4) 产业结构: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演变的特性,产业结构是影响能源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由于产业本身的特性,其能源消费强度大大高于其他产业。在影响能源消费的产业结构的度量方面,我们选取了 GDP中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反映产业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预期其对能源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三模型建立 经分析,影响区域能源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能源价格、人口增长、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基于区域能源消费的需求函数,设定模型为: Dependent Variable: LNYMethod: Least SquaresDate: 12/23/12 Time: 21:10Sample: 1 30Included observations: 30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C-0.5910330.533357-0.0863080.4940LNX10.2481040.0953157.3766410.1090LNX20.5334870.047132-1.4318810.0000LNX30.1710820.017799-0.6226160.5392LNX40.6472180.0054281.5140330.0000R-squared0.795821Mean dependent var0.376092Adjusted R-squared0.763152S.D. dependent var0.448788S.E. of regression0.218412Akaike info criterion-0.053859Sum squared resid1.192590Schwarz criterion0.179674Log likelihood5.807887F-statistic24.36039Durbin-Watson stat1.609891Prob(F-statistic)0.000000四回归结果分析表中对省域能源消费行为进行标准面板数据模型的计量检验结果显示,模型拟合程度达到了76.32%,价格、经济增长、人口和产业结构四个变量对能源消费的解释能力达到了76%; F = 24.36,模型整体上通过了小于0. 01% 的方程显著性检验,除了解释变量价格外,其他变量均通过了2% 的变量显著检验,DW 为1. 6 说明模型残差可能存在微弱的序列相关性。表中的估计结果表明,能源价格与能源消费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弹性系数( 0. 25) 没有通过10% 的变量显著性检验,这与一般的价格与需求之间成反向相关关系的需求定律不尽一致;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呈正相关关系,且弹性系数( 0. 53) 在小于0. 01% 的水平下显著,这与一般研究结论一致; 人口与能源消费呈正相关关系,弹性系数( 0. 17) 通过了2%的变量显著性检验,与本文的预期一致; 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弹性系数( 0. 65) 通过了小于0. 01%的变量显著性检验。这种能源价格与能源需求之间的正方向变动关系,意味着能源价格越高的省域,能源需求可能越大,虽然这种关系并未通过10% 的变量显著性检验,表明随着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生产对能源的需求较大,同时居民收入的增加使住房、家电以及对供热和供冷的电力需求增长强劲,通过短期的价格微调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不大,价格机制还没有在能源市场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同时,由于经济增长、人口与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显著正相关,说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产业结构依然是目前决定中国各个省域能源需求的重要因素,在中国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的前提下,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和规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能源需求量增长,而降低区域能源消费需求主要依赖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5 自相关问题的处理 可以设定如下模型:yit = it + Wyit + xitit + it模型意味着某地区能源消费行为不仅受本地区外生变量x 的影响,还受相邻地区能源消费行为Wy 的影响。权重W 则体现了各地区的相邻程度。 代表了空间滞后模型的影响“方向”。如果该模型设定正确,就表明能源消费存在着水平作用,各地的能源消费在空间上有交互作用。并且,若0,表示区域能源消费行为存在竞争性,则相邻区域的能源消费行为存在着溢出效应; 若0,能源消费行为相互替代,则存在集聚效应。如果区域能源消费行为的空间依赖性存在误差扰动项中,在测度邻近地区能源消费被解释变量的误差冲击对本地区能源消费行为的影响程度时,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误差依赖性原理可得:yit = it + xitit + it,it = Wit + it估计结果显示: 区域能源需求的空间滞后面板计量模型的拟合程度达到了84%,模型残差( DW= 1. 6) 表明仍然可能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序列相关性,而能源价格、经济增长、人口和产业结构的弹性系数的符号与上表的结果一样,只是变量显著性检验的t 统计值的伴随概率有所变化,其中能源价格与能源消费仍然呈正相关关系,弹性系数( 0. 27)通过了10% 的变量显著性检验,这与Hang 和Tu9关于电力价格弹性的结论基本一致; 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 0. 56) 在小于0. 01% 的水平下显著,人口的弹性系数( 0. 16) 通过了3. 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产业结构的弹性系数( 0. 64) 仍然通过了小于0. 01%的变量显著性检验。6 结论计量经济模型的估计结果发现,对能源需求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然后是人口因素的影响,而能源价格没有完全遵循需求定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的依赖日益深化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各个地区的能源需求量将会持续增长,尤其是占能源消费主体的第二产业能源消耗是影响目前中国各个区域能源消费的最重要因素,能源政策的重点应该放在通过优化调整降低第二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尤其是通过技术创新进而提高工业能源的利用效率等方面。其次,作为影响区域能源需求的第二位因素,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在三种面板数据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都非常稳健,表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内在联系,这不仅表现在时间上而且也表现在空间上。再次,人口增长因素居第三位,坚持人口计划生育的控制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