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人情风”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doc_第1页
治理“人情风”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doc_第2页
治理“人情风”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治理“人情风”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任丽梅 近几年来,我市“人情风”愈演愈烈,比周边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应当引起市委、市政府的关注。 一、“人情风”的特点 目前,社会上的“人情风”同前几年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名目越来越多。过去,人情消费只限于婚丧等少数项目,现在则增加到十几种之多。如过生日、乔迁、升学、参军、开业等等,都要大操大办,收取礼金。农村有的地方老母猪下崽子、盖一个蔬菜大棚也要请客收礼,真是“欲收之礼,何患无辞”。 二是规模越来越大。过去,婚丧嫁娶只限于亲戚朋友和本单位同事。现在只要找个名目,就四处通知、八方招呼,甚至有过一面之交的也要通知,通知者理直气壮,被通知者心不甘、情不愿,又怕以后见面难堪,心理矛盾,处境尴尬。 三是“礼金”越来越厚。过去,随的礼很少,并不影响日常生活。现在的礼金由过去的3元,5元发展到少则50元、100元,多则200元、500元,甚至更多,远远超过人们的承受能力。 四是“频率”越来越快。过去,一年之中能碰到几次随礼的事情,现在则平均每月都能接到一两次随礼的通知。到“五一”、“十一”结婚的黄金季节和升学、参军的日子,随礼的通知更是应接不暇,有的一天就得随几份。 五是浪费越来越严重。过去到饭店吃饭,吃不了的打包拿走。现在赶“人情”吃饭,一摆就是几十桌,有的只是象征性地动几筷子,拿又拿不走,大部分都倒掉了。还有种种讲排场、比阔气的浪费现象,真是触目惊心。 二、“人情风”的危害 对于素有礼尚往来的中国人来说,遇到喜庆之事,邀请亲朋好友聚一聚是情理之中的事;谁有了难事,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这些年来,这种“人情”却变了味,由“情”变成了“债”,引发不少社会问题。 一是随着“人情风”的蔓延和人情消费的上涨,加重了群众的经济负担,增添了不少的额外支出,影响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受害最深的是农民和“工薪族”。在农村,很多人为“人情债”搞得东挪西借、入不敷出。一方面,中央和省市委在减轻农民税费负担,另一方面,“人情风”在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且花费的是减轻税费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影响了农民致富奔小康进程。在城市,不少职工每月辛辛苦苦只挣几百元钱,刚能维持日常开销,如果再增加人情消费,对于这些低收入的人群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还有那些低保人群、退休职工,更是难上加难,不堪重负,影响了社会稳定。 二是败坏了社会风气。在“人情风”蔓延、人情债上涨的情况下,礼越送越厚,人情却越来越薄,有的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交易。今天我送了你,明天就要想办法收回来;我收了你的,就要找机会赶紧还回去,转来转去,这些钱都送给饭店了,谁也没受益。大家都是“人情风”的受害者,许多人却又是“人情风”的始作俑者。人人都厌恶这种风气,但又都感到很无奈,无法抗拒,互相埋怨,又互相效仿,甚至推波助澜,长此以往,社会风气每况愈下。 三是腐蚀了一批党员干部,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人情风”盛行,与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有直接关系。有些党员领导干部置市委、市政府三令五申于不顾,巧立名目,借机敛财。有的为躲避纪检、监察部门的检查,在操办上化整为零,“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次请上三、五桌,分批通知,有的甚至连续操办十天、半个月。还有的领导干部违反关于除婚丧之外不准操办的规定,找出种种值得庆贺的理由,借机收礼,更有极个别人收受贿赂,违法犯罪。 三、治理“人情风”的建议 “人情风”成为加重群众负担、败坏社会风气的一个突出问题。据估算,一般每年每户的人情消费在3000元左右,多者上万元,这对于刚刚解决温饱、尚未实现全面小康生活的广大群众来讲,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因此建议: 第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治理“人情风”的重要性,切实抓出成效。人情消费是人民群众普遍感到压力的一个热点问题,治理“人情风”是当前我市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净化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点问题,需要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应把治理“人情风”纳入到创建文明城市的总体规划之中,并把它做为2005年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点之一,集中一段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发动群众,大张旗鼓地开展治理“人情风”、倡导文明健康社会风气的群众性活动。必要时,可召开全市干部群众大会,由市委领导亲自动员部署,出台政策规定,使治理“人情风”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第二,党员领导干部要起带头作用,为净化社会风气做出表率。治理“人情风”,应先从党员领导干部抓起。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有关党员领导干部婚丧喜庆行为的规定,并真正落到实处。对于借婚丧嫁娶、升学出国、生病住院之机敛财的,一定要严肃处理,并予以曝光。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刹住“人情风”,对净化社会风气会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第三,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抓起,用制度来规范人情消费。治理“人情风”,应从建章立制入手。市委应出台规范婚丧喜庆行为的规定。这个规定既要考虑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坚持以人为本,有人情味;又要严格要求,绝不手软;还要有可操作性,不能“纸上谈兵”。比如可否先从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做起,从制度上对人情活动加以规范,一是减少项目,结婚新办、丧事从俭,其他活动一律不准请客收礼;二是根据我市群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对随礼金额做一个界定,找到一个表达情意和不影响老百姓正常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三是丧事不摆宴席,亲属到殡仪馆向遗体告别,其他人不参加告别仪式。这件事不能只由纪检、监察部门来抓,要由各单位的党组织来管,一级管一级,真正落到实处。 第四,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人情风”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浓厚的人文、习俗的文化底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充分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文明办等组织,在广大群众中广泛宣传“人情风”的危害,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团市委可以牵头组织有志于为净化社会风气做贡献的青年发出倡议,举办集体婚礼、旅游结婚,不摆酒席,倡导节俭、文明办婚事的新风尚。要特别注意发挥城市社区、街道的基础作用和农村村民委员会的自治作用。在农村,婚丧嫁娶之事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应负起引导、宣传、监督之责,不能视而不见,见而不管;在城区,凡有婚丧操办之事的,社区和街道组织应该按照城市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监督检查,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第五,加强宣传工作,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充分发挥宣传舆论作用,通过新闻媒体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抵制“人情风”。宣传部门要结合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不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使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要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树立在婚丧嫁娶上不收礼金、不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