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语感 新建.doc_第1页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语感 新建.doc_第2页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语感 新建.doc_第3页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语感 新建.doc_第4页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语感 新建.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语感 颍东区插花二学区 宫磊【摘要】:学语文,靠语感。本文论述培养语感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吟咏是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如何培养语感分析能力。良好的语言习惯是提高语感的根本。通过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成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扎实的基础。【关键词】 :吟咏 能力 习惯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中学语文的首要任务。学语文,靠语感。近年来,“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同仁进行实践与探索,但其养成的长期与复杂成为语文教师所头疼的难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呢?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语感是对言语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领悟能力。就组成要素来说,语感由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构成。叶圣陶曾经作过明确的界说: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为了说明这个意思,他还引用夏丐尊先生的一段话作为佐证:“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这等等的一切感受和意味,就是语感。一、吟咏为培养学生语感插上翅膀吟咏是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叶圣陶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要学好语文,务必把握好吟咏的方法。要把握好吟咏,既要“理解在先”,又要重视白话文的吟咏,还要讲究吟咏的方法。修订版“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例如,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状物的佳作,语言优美,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可引导学生抓住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物美、情感美。文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个排比句节奏明快,把漓江水的独特之处描写得惟妙惟肖。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景美”、“情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了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和热爱之情,那么学生品读时也就读出韵味。古人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要让学生从中自已感悟,自已领会,自已运用。必须理解在先,然后谈得到传出情趣与畅发感兴。”记得刘国正先生回忆他的语文老师善于用吟咏的方法时说: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可见,吟咏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人们在一读一听中,便可直接迅速地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正如叶圣陶说的:“吟咏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指导好吟咏要理解在先,叶圣陶在分析如何把握吟咏的语调的时候,还特别强调必须“依据对文章的了解与体会”,错综地使用好“高低,强弱,缓急”这三类语调。他具体指出:“大概文句之中的特别主眼,或是前后的词彼此关联照应的,发声都是高一点。就一句来说,如意义未完的文句,命令或呼叫的文句,疑问或惊讶的文句,都得前低后高。意义是完足的文句,祈求或感激的文句,都得前高后低”;“表示悲壮、快活、叱责或慷慨的文句,句的头部宜加强。表示不平、热诚或确信的文句,句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的中部宜加强”;含有庄重、敬畏、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急读。在分析课文中培养学生语感,分析课文时,也常讲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但如果一味地总是这几条,学生听腻了,反而感觉不出作者的语言好在哪里。因此,应该有意识地把语感训练融入到课文的分析当中。例如颐和圆一课,作者写长廊,讲出五彩的画面,两旁的花草树木;写万寿山,讲了佛香阁的高耸和形状,讲宫殿的颜色和气势;写昆明湖,讲了小岛、柳树、石桥等,让读者体会公圆的景色,由衷地去赞叹她的美丽。我于是拿一些学生的写景作文作比较,“这里的景色太美了。” “这个地方真是太好看了。”等句子与课文中的语言比较有何足?通过分析,同学们总结出这几句写的太直接,太平淡,是硬让读者接受你的意见,远不如课文描写的生动、具体。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忽视语感训练是作文水平不能提高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在突出作文思想性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加重语感训练的分量,使学生在作文中培养对语言感受的能力,提高作文水平。每次作文,我都从内容的表达入手,向学生提出语言方面的要求,讲评作文时,把语言表达作为重要原则。有个学生这样描写太阳:“落日红得那样可爱,简直无法形容。”我把这句话读给全班同学听,让他们发表意见。那样可爱,无法形容是什么样子呢?有个学生发表意见说:“这样写没有说出事物的特点,跟没说一样,是观察不够,缺乏语感。”学生们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后,我再让他们改这句话。有人改为“落日红得像个火球,十分耀眼”,还的人说:“落日像盘子那样圆,像人害羞涨红了脸”。显然,这样的句子要比原句具体、生动,更形像,语感更好了首先,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二、注重语感能力 的提高“所谓语感分析,就是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或隐含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种语感分析的具体方法。 其一,抓住关键词。叶圣陶曾以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指出这两句诗中的关键词是“直”和“圆”。他分析说,“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世界啊!”抓住了对这两个字的品味,“旷远,荒凉,静寂”的大漠宛然就在我们的面前。这里并没有作任何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人们就能自然而然地感悟出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其二,细细吟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叶圣陶指出:“文章的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刚刚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足以奠定全幕的基调,笼罩全幕的空气、使人家立刻把纷乱的杂念放下,专心一致看那下文的发展”,“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好的结尾是要“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象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象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细细吟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对提高语感分析能力大有裨益。如叶圣陶读鲁迅的秋夜的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时指出,“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是并不寻常的说法,拗强而特异,足以引起人家的注意,而以下文章的情调差不多都和这一句一致。”可见,把握了文章的开头,就能感悟出全文的基调。同样,领悟了结尾的点睛之笔,则能把握全文的中心。 其三,揣摩、了解作者的心境。我们还以上面秋夜的开头为例。从字面看,是介绍墙外有两株枣树,意思很平常;从修辞手法看,这里用的“反复”修辞格似乎也没有必要。然而,只要我们稍加留意,一定不难领悟到这句话的语境意义,这里正隐含着作者孤独寂寞的心理感受。又如,我们在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一句时,不难发现,这里用的三个逗号,使文句变得断断续续,罗罗嗦嗦,然而,正是这样的语言形式向人 们揭示了鲁迅先生当时极度悲痛的心境。 其四,把握作品中事件的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叶圣陶以读孔乙己为例说:孔乙己的故事是从“才可以笑几声说起,以下一连串说到笑。孔乙己一到“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说了两回。在这些时候,小伙计“可以附和着笑”。此外还有好几次说到笑。整篇小说简直是用“笑”贯穿着的,取义何在呢?“这不是表明当时社会里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叫人窒息的地步吗?为什么会冷漠无情到这样地步,故事里并没有点明,可是咱们从这一点想开去,不是可以想得很多吗?”叶先生这里启发我们去想些什么呢?意思是再明不过了:无非是要我们从“笑声”中去把握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就是罪恶的封建社会;就是吃人的并使人毫不觉悟的封建科举制度。 三、良好的语言习惯是提高语感的根本吕淑湘说,“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养成的”,所谓斟酌也很少是有意识地进行字义、句法的分析,多半是直觉地感觉这个字不合适,换那个字才合适,直觉地感觉这么个说法不合适、换另一种说法才合适。这里所说直觉地不是什么本能,而是已经养成的语感在那里起作用。我曾经要求学生收集生动的词句记在小本子上,以备写作文时选用。但又往往流于形式,陷于盲目,因为学生在收集词语时,只从“漂亮”着眼,而忽视了对语言内在意义的追求,不是被陈词滥调迷了眼,就是对于好词句只知道其然而不知道其所以然。针对这种情况,我给同学们讲有关语言的知识,告诉他们体会语言在像品偿茶一样,慢慢地品偿体会,仔细的辨别区分,并且向他们指出,要培养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不仅单从语言文字本身入手,对字、词、句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就不够了,单纯抄别人文章的词语也不是好办法,关键还是要到生活中去观察、感受,在生活中随时留意点点滴滴去积累,慢慢对语言文字就会有灵敏的语感。比如:“春”这个词,词典里的解释为:“一年四季中的第一季”,而学生们对这个词的内在意味的感觉要求要远远超出这些,因为他们都体验过春天,感受过春天的风和日丽,百花争艳,一看到“春”这个词就会让人想到春天的景象,就会使人想到祥和、舒适、美丽,确实让人感觉“温暖如春”。这样一来,学生们明白了,自觉到日常生活中去观察,把死记硬背一些漂亮词语变为记录生动活泼的生活日记。叶圣陶对语文习惯有更进一步的诠释。他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还说,“阅读和写作都是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所以,叶圣陶对养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