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研究述评.doc_第1页
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研究述评.doc_第2页
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研究述评.doc_第3页
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研究述评.doc_第4页
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研究述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研究述评作者:赵芳 【内容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城市空间社会学的历史发展及其研究状况,包括古典城市社会学中,芝加哥学派的空间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近现代城市空间社会学研究中,择要介绍了新马克思主义的结构功能学派,行为学派和人文主义方法,介绍了几位城市社会学家的空间社会学思想。包括凯文林奇、威廉H怀特、林H乐芙兰和祖肯、欧登博格、爱德华索亚、舒尔茨罗伯以及曼纽卡斯蒂尔的观点。对城市空间的研究肇始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不同城市其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的规律。城市又是工商业经济的物质依托。如K.J.巴顿认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区域内的各种经济产物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1工业革命以来,城市作为非农产业的聚集地的功能得到强化,对城市不同空间位置的经济功能分异的研究,使城市经济学研究蓬勃兴起。城市经济学起源于对城市土地利用和房地产的研究,逐渐演变成研究城市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学科,城市物质空间的经济属性得以深究。对城市不同地域空间表现出的不同经济利益的回报率,被认为是城市经济发展决策与规律的体现,从而空间位置的选择被置于城市经济发展与规划的重要内容。工业城市的精英群落企业家和商人,对不同空间经济利益的不同回报率的追逐导致了对空间社会属性的忽视。作为人的活动及社会交往的外部环境,在一开始,很奇怪地,把人给抛弃了。直到二十世纪初,随着大城市环境恶化和各种社会问题的相继产生,人们才开始注意到城市也是一个人类生活的生态系统,只不过社会化程度较农村为高罢了。城市里的各种人类活动都与空间环境不可分割,人口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与产业、设施、资源、空间、环境等都是相互联系的完整系统。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都存在食物链、营养级和生存空间环境,都有诞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转变,它标志着人类开始被作为空间环境的内部中心因素而作整体思考,这是一次从客体定位到主体定位的思考角度的转变,这个转变就使得以人为发生主体,空间为活动环境、社交关系网络的定性得以产生,空间的社会意义开始被人所认同。一 古典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城市空间社会学应该说是城市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是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而与其他社会学分支区别开来的。如前所述,城市空间社会学的理论基础是城市地理学、空间经济学和人类生态学。最早的人类生态学派诞生于欧美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城市化高潮中。1 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芝加哥学派将城市看作是一个由其内部生发机制、原理而将各组成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有机体。他们研究人与空间的关系,将生态学原理如生存竞争、优胜劣汰引入城市研究,从人口与地域空间的互动关系入手研究城市发展。如帕克(R.E.Park,1864-1944)等认为,城市是一种生态秩序,支配城市社区的基本过程是竞争与共生。如同生物体一样,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决定着城市的空间结构。伯吉斯用生态学观点来解释城镇的空间差异。他提出同心圆理论,认为城市空间的扩展是竞争的结果,城市发展呈放射状。由于城市里人们的社会活动对城市地域分异的向心力、专门化、离心力等的共同作用,导致产生了空间分离。各地带间不断地侵入与接替,使城市从中心向外围呈环状扩张侵蚀,并实现功能接替。这一理论招致了批评,因为任何现实城市没有一环的功能是纯粹地加以分布的,每一环的功能都具有多样性,而环的分布也有随意性;另外,城市的土地利用与之也并不吻合,土地价值规律并不是均匀地从中心向外递减,而有可能正相反。但是该理论假设表明了城市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形态和规律,它为科学的城市研究指明了空间结构的研究方向。2 扇形理论 (sector theory)美国土地经济学家霍伊德(H. Hoyt)1934年通过对美国64个中小城市房租资料及几个大城市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了城市住宅分布的九种倾向,并认为在这九种倾向的作用下,城市空间地域的扩散呈扇形分布。城市发展往往沿水源和交通线路分布,总是从中心向外沿主要交通干线或沿阻力最小的路线延伸,扇形地区内的地价不随离市中心区的远近而变动。这一理论能从土地价值层面对城市状态进行研究,认为城市结构存在形式是异地分异,但这一模式只有房租资料这种分异因素,是为不足。3 多核心论 (muitiple-nuclei theory)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C. D. Harris)和厄尔曼(E. L. Ullman)1945年提出,城市就像一个细胞结构体,市区内有若干生长点,城市的土地利用是环绕几个分立的核心成长。除了CBD这一商务中心外,还存在着有一定支配地位的其他中心。它与城市规模成正比,由于负担着其他专门化功能而占据支配地位。行业的集聚形成的区位利益、集聚利益、扩散利益和土地价格,是城市地域结构变迁和分异的主要因素。他们认为,城市核心的分化和空间地域的分异取决于四个过程:(1)行业自身利益决定的区位形成过程;(2)行业的相互依赖导致并区位临近集聚利益的产生过程;(3)行业功能互相冲突产生的区位离异分散过程;(4)地价房租影响某些行业不能在理想区位布局的过程。上述四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不同职能机构在空间位置上的集结或分离,从而形成多核心现象。以上三种理论都只依靠个别的关键变量作出分析,如土地、房租等,它并不能准确反映现代城市社会空间的聚合和分离特征,不能通过空间结构的描述,反映社群生活及人类社会行为的变化如社会等级、种族地位、亚文化社团、犯罪等等,它也只能忠实地执着于现实物质空间及其结构,而无法探究人的意识空间和社会空间及其变迁,而这一切恰恰是城市空间社会学所应该回答的问题。二 近现代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20世纪以来,西方城市社会学各流派大量涉及对空间的理论研究。如生态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新韦伯主义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空间分析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后现代主义学派、福特主义学派、行为学派和人文主义方法等。1 新马克思主义的结构学派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探讨了在市场经济理想状态下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竞争规律,从中得出最低成本区位的概念,指出自由市场经济状态下的区位均衡过程就是空间发展的内在机制。60年代以后,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的结构学派指出新古典主义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是建立在理想状态下的空间经济行为,这不能充分解析资本主义城市空间发展的现实。因为经济的发展规律是与社会的结构体系相联系的,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观点来分析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首先,剩余价值规律影响着城市的发展。资本的投资是以获利为原则,它引导着城市空间发展的区位选择。其次,劳动力再生产的方式对空间的形态和分布差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公共设施,特别是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设施的分布,明显有利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体系的延续。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区与差异就是劳动力在生产领域中地位差异的表现。同样,生产的组织方式及其空间关系导致劳动分工的地域差异,这是地域的生产条件和资本再生产要求相互作用的结果。22 行为学派和人文主义方法在近代城市空间社会学的研究中,致力于人的场所行为(place behavior)等空间社会文化意义的研究构成了一种令人注目的研究态势。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用场所这个概念代替了传统的空间概念,这一变化就是将人们创造的社会文化价值和人们对城市空间环境的体验和需求引入到了空间概念之中。因为场所接近于功能性概念,强调的是空间作为人行为的环境,对人的行为活动的作用和意义。空间概念侧重于其自然属性和其客观的虚空的物质几何形态,场所概念侧重人的主体性、经验性使用,侧重人对空间的归属情感和社会历史延续的文脉(context)。这种转变标志着空间研究从物质形态向社会主体人的转变。场所取代了传统空间概念,其含义包含空间、时间、交往活动、行为意义等综合内容。3 对场所理论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如亚历山大的城市不是一棵树,雅各布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拉普普特的居住的文化与形式,林奇的城市意象,舒尔茨的西方建筑的意义,黑川纪章的新陈代谢理论,柯林罗等的拼贴城市(collage city),希列尔(B. Hillier)的空间句法(space syntax)理论等。克亚历山大(C. Alexander)致力于人的活动与场所情感对应图式的研究,展示了一系列场所行为模式;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强调地域历史和记忆存在于已知和未知空间环境中的重要性,这样可以使空间环境与人产生亲密感。这些观点极大地改变着人类对城市规划的定位思考。1954年,杜恩宣言指出要改变按照雅典宪章来发展城市化的思想,应该按照城市、乡镇、村庄的不同特性去研究人类居住问题。198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要研究社会结构及文化背景对乡土建筑的影响和活的街市生活,要研究街市生活如何得益于街市环境的空间特色,反之,街市生活又如何赋予这些空间特色以特殊的意义。4这就是将街市空间环境作为社会结构的历史和人文的凝结,研究怎样使没有历史感的建筑以一种历史的拟制,获得与之相和谐的人文特色,从而以整体性的风貌,使空间的历史文脉和居住者的空间情感都得以延续 。随着社会民主化和市民化进程的演进,城市空间的社会化越来越表现为公共空间的成长。由于城市规划实际上是对人的生产和生活的环境,尤其是公共空间环境的人为安排,因此它对于空间环境的社会学研究可谓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即它必须依赖于空间社会学研究所揭示的空间的居所、场所意义,人的空间行为倾向,对空间的使用偏好等等现象,才能对城市予以人性化的设计,才能达到城市规划的目的,即技术、经济、生态、社会和环境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从而如马丘比丘宪章所指出的,将空间规划、社会规划和经济规划结合为一体。城市规划指导思想的转变也促进了城市空间社会学的研究,尤其是公共空间与人的生活和行为的互动关系的研究。 凯文林奇空间建构个人经验林奇认为,城市空间的建筑环境自身就造成了人们经验和行为的结构。1959年,林奇发表城市意象一书,指出城市形态通过不同观察者的视觉心理过程,即认知图式,才产生了意象。环境意象经分析归纳,由三部分组成:个性、结构和意蕴。5 个性表现为可识别性,结构是物体与人及物体之间空间形态上的关联,意蕴就是空间环境对人所产生的实用或情感上功能。城市空间应该具备两点:易识别性(legibility)和可认知性(imaginability),其识别元素是道路、边界、区域、结点、标志。他一直强调的就是城市空间环境中的识别元素对人的意义,强调的是空间与人,客观特性、结构与主观意识的关系。而他谈到的实际上一直就是公共空间。例如宗教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建造人类的权力结构,安定宇宙秩序的主要手段,是诠释自然并控制其力量以造福人类的象征手法。即使在当今文明时代,空间形态及在空间中的仪式仍然具有同样强大的表现力。如笔直宽阔的纪念大道,如法官高高在上的坐位,占据了空间优势以便俯视案件当事人,从而造成心理压迫感。6正如William GFlanagan所说:当我们从人的经验和行为这方面来考虑城市时,我们最有可能想到的是赋予城市生活以特色的公共空间。是一种事实标注了这些地方,那就是:除了很偶然的机会碰见熟人外,他们都被陌生人所充满。这是一些内在地具有社会性张力的空间。在这些空间里,环境成功的安排依赖于对知识的雇用。即怎样引导你自己和怎样在公众中策略地移动。7林奇认为,有关城市形态的理论,是一个处理空间形态及其形成过程的理论,是一个集认识、演化、预测、处理方式为一体的理论。8例如,城市的性能指标,即活力、感受、适宜、可及性、管理、效率、公平,都能直接反映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的生命力在于其延续性、安全与和谐,这构成了一个重要和适宜的生存空间。对于城市的感知,取决于感觉中的元素和与其相关的时间和空间相联,感知能力取决于空间的形态与品质,空间质量是思想和环境两者所构成的。而适宜性是指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的相符。等等。9他把人类聚落视作为人们活动所做的空间组织,视为人、物、信息流通所形成的空间路径,视作为满足上述活动而对空间所做的重大修改包括在这些空间分配上周期性和世俗性的变化、对空间的控制方案以及人对聚落的认知。10人类是一种有领域感的动物,其对空间的控制就是权力的表现。第一种空间权是到场的权力,即出现在一个地方的权力,进一步说,就是一个可以排除别人出现在这个地方的权力。(的确,我们对于财产的拥有感常常建立在把别人赶走的乐趣上)。第二种空间权是使用空间和在空间中活动的权力。是在一个地方有行为自由,或者无需拥有其设施也能够自由地使用这些设施的权力。这种权力会受到某些明显的或大家都认可的条件的限制,或受到一些限制他人行为的权力的影响。第三种空间权是挪用的权力。当你有这种权力的时候,你就可以将这一地方的资源留作己用,或以某种方式禁止别人去使用这里的设施。第四种空间权是改造修建的权力。无论是否永久,你都可以你觉得恰当的方式改造这个地方;你甚至可以毁掉这个地方,或防止别人毁掉它;极端地说,你可以不管后果去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法律并不禁止你处置自己的财产。第五种空间权是部署和处置的权力。你可以把你对财产的权力送给任何一个你喜欢的人。你的控制权是永久的,也是可以转让的。总之,对空间的控制要达到可靠、负责任与和谐,而这依赖于这个聚落的社会和环境文脉。空间控制形式的公平分配是非常关键的,这是环境的公正性表现之一。以上所有指标都要由公正与内在的效率来完成,从而聚落(如城市)就是连续的、持续完好的、开放的、有益于发展的。11威廉H怀特确立个体行为的规则有些社会学家将他们的研究定位在城市空间中的细小领域。如威廉H怀特(Whyte. William. H)。怀特是偶发性的公共行为的观察者。他熟悉哪些公共空间使人们感到舒适,哪些公共空间会阻碍人们的社会交往。工作和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也许会说,他们想有段休息时间,远离人群以便好好休息,但怀特观察到人们在午餐和其他休息时间,却总是被拥挤空间中的人群所吸引。怀特的研究揭示了对于人群的一分子的人来说,人群从某种意义上刺激着他们成为有愿望的,意气相投的传播者,从而打发时间。12怀特的工作让他思考空间的类型,除了拥挤的这种以外,人们发现大部分意气相投的交往是为了打发休闲时光,并且大量地表现为泛泛而谈。在大都市里,拥挤的人行道是泛泛而谈的好地方,但是怀特发现,亚环境的机制对于一个特定环境被用来打发片刻休闲时光,是受人欢迎还是令人讨厌这方面,非常重要。仅仅在城市中留出空间并不能保证人们会用它,怀特观察到很多特意留出的空间空着,而其他地方却塞得满满的。有一些因素决定了哪些空间将会被大量地正确使用。步行者要休息,不会走太远,而且需要凳子坐下。他惊讶和沮丧于建筑和墙靠近人行道一边的突出物,并没有被设计成鼓励人们坐下,因为它太窄或者恰好有不怀好意的尖的表面。食物会吸引人们,流水声和头顶上沙沙的叶片会让人们平静。低的突出或凹进去的座位会让人们逗留。夏天的阴凉和冬天的阳光会令他们感到安慰。长长的一堵无表情的墙,封闭和上坡的人行道,附近繁忙的交通都会阻止人们活动,减少街角聚会、减少逗留等所有一切,总之就是排除都市人闲谈的自然倾向。怀特的工作提醒人们,既使是城市环境结构中最偶然的方面,对人类行为模式和实际经验来说都有实际的意义。城市环境形塑了社会生活。林H乐芙兰和祖肯个人接管公共空间的经验怀特感兴趣的是怎样使空间适合人的需要,林H乐芙兰(Lyn. H. Lofland)感兴趣的是私人和小集团所采用的一种方式:通过接管公共空间并使之成为他们自己的,来将事情的进展控制在自己手中。她观察到即使通过对特定空间如饭店、购物中心或公园一角的常规性使用,个人和个人组成的小团体也会产生一种源于空间的优越感,即一种非正式的所有权或职位感。因为他们在这种对空间的使用中,从普通消费者或赞助人,变成类似于主人的常驻居民,这是培养的空间感的顶点。这些公共空间的居民,借助于不但经常使用这些场所,而且对大部分场合长期使用的方式,得以熟知所有要知道的知识,并获得随着这种掌握感而伴随的一种特权。选择了公共空间的这种人群,贡献了大量的时间出现在现场,来建立与公共空间熟悉随便的关系。在其他使用者的意识中,他们成了一个被组织的固定装置,已经有效地殖民了这块区域。对于这些居民来说,虽然他们可能被很多陌生人所包围,但这仅仅只是一个移动背景的组成部分,只是这个地方一景中其他熟悉的元素而已。作为组成陌生人之背景的一部分,你完全可以通过他们的身体语言和行为来辨认哪些是上述人群。他们是休闲的、非正式的、四肢舒展的。他们在一个陌生人的世界中就是在家里,陌生人永远只是在他们的空间中流动。13祖肯(Zukin. Sharon)对公共空间的利用也发表过精辟的见解。他认为,少数族裔及其移民文化,使欧美城市具有了第三世界的外来形象。这些外来文化与城市其他文化争夺空间以形塑城市意蕴,影响城市呈现给世界的自画肖像。然而,法人、社团的财富在我们所经验的城市文化中,开始扮演越来越可见的角色,社团、法人的出现量在提升,甚至在正式的公共空间中都有他们的广告形象。公共空间公园、广场和其他聚会的场所,已经象征性地走向了私有化。它背负着商标图案及赞助人团体的口号标语,并且一度重命名以纪念那些所有的施主们。14欧登博格城市之爱和理想化欧登博格(Oldenberg. Ray)1989年写了一批在大城市里被视为港湾的伟大的好地方的作品。如公共场所、咖啡屋等受陌生人欢迎的地方。他同意认为城市的很多地方实际上是令人讨厌的,并且相信城市有能力分割人群及孤立他们。但是受人欢迎的公共场所那漂亮的外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港湾。德国人或者移居的德裔美国人的啤酒屋就像随时等待庆典的公园,英语的pub连接着一对矛盾,即公共场所和邻居间长期的亲密关系和行为的矛盾。法国的咖啡馆或小酒馆是一种促进民主和大众化的力量,在这里,所有的阶层摩肩接踵,定时光顾并延长逗留时光。欧登博格采纳了林 乐芙兰的观点,认为这些常客殖民了这些地方,并使之变成了他们自己的。但他认为即使是陌生人,城市里也会有一些公共空间欢迎他们。欧登博格对城市中心那些令人欢快的场所着墨很多。他警告说,若一个城市的发展进程没有伴随着本土公共聚集场所形式在道路沿线的激增,并成为人民生活中的一种形式,则这个城市的发展就没有保证。15那么有着四面宽广郊区的北美大都市,是否会继续提供这类令人欢愉的公共环境呢?沿着这种思路,Janusz Mucha,一个1990年从波兰来美国参观的社会学家,发现在三个美国城市新奥尔良、纽约和旧金山之外,城市理念,就象我所怀想的,在美国几乎不存在。16他的意思是美国缺乏公共广场,让人们平安地会面、交谈和买花,没有体面的咖啡馆,市中心没有戏剧文化,每个人不得不去疏阔的郊区购物中心看电影。他们都希望城市是这样的,在人们休闲的时候,把人们集聚到城市中心,并通过受人欢迎的公共场所把他们温柔地怀抱着。爱德华索亚空间性概念爱德华索亚(Edward. Soja)提出空间性概念,认为,第一,空间性乃是一种具体可辨认的社会产物,是第二自然的一部分。它是社会化的转化,就如同物理与心灵空间。第二,空间作为一种社会产物,是社会行动与关系的中介与结果,前提与具体体现。第三,社会生活的时空结构与历程,界定了社会行动与关系如何被物质地建构与具体化。第四,这个构建与具体化的过程,充满了矛盾与斗争。第五,矛盾主要是源自于空间的双重性质,即它同时是社会活动的结果、具体体现和产物,同时又是中介、前提和生产者。所以,具体空间,乃是真实人文地理形式,乃是关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之斗争的场域,是意图维持与深化,或是重构与剧烈改变现有之空间性的社会实践的竞争场域。第六,社会生活的时间性,从日常活动的例行事件到长期的历史创造,都植根于空间的态势,就如同社会生活的空间植根于时间/历史的态势一样。舒尔茨罗伯空间化实践舒尔茨罗伯(Shields. Rob)认为,任何社会行动,既要从动机上考虑到空间因素,如何处、距离、范围、障碍等,又要在后果上导致不但现存社会秩序和关系的再生产或改变,也导致对现存的空间秩序和关系的再生产或改变。因此,这是一种空间化实践(the practice of spatialization)。17它赋予人的活动以某种空间秩序、关系和结构,其社会后果,就是导致社会空间化。社会学对人类行为的研究表明,人类行为的空间聚集是按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同类相吸的原则。即相同的阶层地位、种族文化、风俗习惯等社会特征使人们容易形成空间聚集,反之则导致空间分隔。Shields. Rob认为,微观个体的空间选择行为导致宏观社会行为的空间定向趋势,即空间化实践的四种策略:边界策略,门户策略,重心策略和分化策略。18边界策略指社会活动所涉及或许可的空间范围。例如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自治政策,其空间边界就是自治地区。门户策略指社会活动被设定的门槛。以门槛为界,社会活动而被允许、包容或被拒绝、排斥。门槛是一些指标,对社会活动的空间定位及空间选择起引导作用,既可能来自于公共决策部门、司法系统,也会来自于市场的调控,如市场准入制度,如婚姻法对男女结婚年龄的规定等。重心策略是指中心和边缘的空间分化策略, 一种社会活动和社会现象得到较多的资源支持,就能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在空间分配中就处于优先和中心地位。例如,高级消费空间向购买力倾斜,社会服务设施、市政建设、城市安全保卫等向高收入社区倾斜,国家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从而对经济建设实行重心策略等。由此可见,空间关系与结构内涵着国家权力的分配格局。分化策略是指空间性质和功能分区,这是人类社会活动分化、深化的表现。例如工业时代的城市主要是一个大的生产空间,随着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也随着城市生态理念的认同,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信息空间、服务空间、消费空间、生活空间。而工业生产系统,由于它的高能耗、高污染和对低成本的要求,在行政管理和市场调控双重的重心策略和分化策略之下,已经逐渐远离城市空间重心,而被郊区化了,甚至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曼纽卡斯蒂尔城市空间是结晶化的时间19曼纽卡斯蒂尔(Manuel. Castells)认为,空间是共享时间的社会实践的物质支持(Space is the material support of time-sharing social practice)因为空间导致了同时性的物质接合从而流动空间乃是通过流动而运作的共享时间之社会实践的物质组织。20可以说,时间是空间历史流转的机制,而空间则是时间在一个断面凝固的形象展示。空间与时间的互赖与同一就在于,时间也同样必须依赖于人的社会活动的不间断展开,才能获得自己的建构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说,空间和时间是无法分开的,因为空间和时间都依赖于人的社会活动才能获得自己的规定性。它们的同一性在于对物质世界即物质活动和社会关系而言的结果性。离开了人的主体性建构,它们就什么都不是。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将空间和时间联合起来使用。尸佼说,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所以,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开始,就以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的结合作为认识世界的坐标系。齐美尔曾经认为,某种程度上,以前所有的社会学问题思考的是回到静态的空间结构:边界、距离、确定的位置和邻近性就像(会变成人性结构的)空间结构的增加物,它们在这个空间被分离。21他反对对空间作切割性的平面和静态考察。刘易斯芒福德也持是说,城市既是多种建筑形式的空间组合,又是占据这一组合的结构,并不断地与之相互作用的各种社会联系,各种社团、企业、机构等在时间上的有机结合。22城市作为现代人的生存家园,希望使每个人都诗意地栖居。但人类理想的生存环境,离不开城市社会学对空间的社会效应的考察。城市空间社会学因而大有作为,它的研究将会有着很广阔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将会成为城市社会学研究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注释:1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和决策,商务印书馆,1981年,142 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年,48503 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年,124 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年,125 美 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年,66 见美 凯文林奇,林庆怡等译,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四章7 Flanagan, William G. 2002. Urban Sociology, Images and Structure. Allyn and Bacon, P68 美 凯文林奇,林庆怡等译,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1年,349 美 凯文林奇,林庆怡等译,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1年,80P13210 美 凯文林奇,林庆怡等译,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1年,3311 美 凯文林奇,林庆怡等译,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1年,145-16712 Whyte, William H. 1988. City, rediscover the center. Newyork: Doubleday13 Lofland, Lyn H. 1985. A World of Strangers: Order and Action in Public Space. Prospect Heights, : Waveland Press.14 Zukin, Sharon. 1995. The Cultures of the Cities.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15 Oldenberg, Ray. 1989. The Great Good Place: Cafs, Coffee Shops, Community Centers, Beauty Parlors, General Stores, Bars, Hangouts and How They Get You Through the Day. New York: Paragon House.16 Mucha, Janusz. 1993. A Outsiders View of American Culture. In Distant Mirrors: America as a Foreign Culture, edited by Philip R. Devita and James D. Armstrong, 21-28. Belmont, Calif:Wadsworth.17 Shields,Rob(1991) Places on the Margin: Alternative Geographies of Modernity. London: Routledge18 Shields,Rob(1992) A Truant Proximity: Presence and Absence in the Space of Modernit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10(2): 181-198,参见王宁,消费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