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1页
山东省青岛市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2页
山东省青岛市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3页
山东省青岛市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4页
山东省青岛市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青岛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殷周制度论中有:“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这段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统治b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周王权c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d通过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等级特权【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古代中国古代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嫡”“宗法”“封建子弟”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获得符合两种制度的结论。c项是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进行概括的结论,符合题意;b项只涉及分封制;a项只涉及宗法制;d项只涉及礼乐制度。故选:a2有人说,权力一旦失去了监督就会泛滥成灾。在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也存在着对官僚的监督。下列官职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a太尉 b御史大夫 c刺史 d锦衣卫【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御史大夫和刺史具备监察职能,御史大夫最早出现在秦朝,刺史则出现在西汉武帝时期。3下图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判断该朝代是a汉朝b宋朝c唐朝d明朝【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古代中国的王朝。【解析】注意抓住各项重要特征进行综合分析。4“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以下无法印证全球通史中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b“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c“蜀人利交子之轻便,一贯有卖一贯一百者” d“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解析】a、b、c三项所述都是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包括夜市、店铺和纸币等,d项中的会馆始设于明代前期。5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贵族)文学,庄重深沉、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由贵族文学向平民文学变化的历史原因不包括( )a社会生活去掉了伦理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b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壮大c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文化发展和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d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唐诗。【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说明了自宋朝以来,中国传统文学的创作出现了创作主体下移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造成文化下移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城市中的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同时科技进步也对其产生了推动作用,所以b 、c 、d三项表述正确,与文化下移现象有内在关联,而a项表述错误,不符合中国社会的史实,故答案选a项。6魏晋时期,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贵族名士崇尚无关国计民生的清谈,影响一代风气。人们痛陈其害:“何晏、王弼之罪,深于桀、纣。”今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下列思想最接近习近平主席的是( )a程朱理学思想主张 b陆九渊的心学思想c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d明末清初经世致用【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中国古代的思想。【解析】经世致用的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符合题意。7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旨在强调( )a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 b城邦公民的平等c军事对城邦的重要作用 d共同的宗教信仰【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解析】牺牲的战士家世各不一样,有差异。依据材料中“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信息说明体现公民的平等。8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句话表明( )a罗马法可以消除罗马社会矛盾 b罗马法是皇帝制定政策的唯一依据c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d罗马法对欧洲乃至世界影响深远【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解析】a、d与材料无关,所以排除;b项“唯一”与材料中的“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相矛盾,所以b错;“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可以看出法律是治国的手段之一,故c正确。9某学生的论文把英国“光荣革命”、美国l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一票共和”、设计德国政治管理模式的俾斯麦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b西方政党政治的发展演变c走向世界的英国政治发展模式 d资产阶级革命在欧美的扩展【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资产阶级代议制。【解析】b、c、d三项在国家和所述内容的范畴方面均不能全面涵盖论文的主题。【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项为c,原因是没有分清美、法两国与英国政治模式的差异。10.17891848年,发生在英国的大变革应该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喷发,并且还在继续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对“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理解不正确的是( )a工业化进程加快 b社会结构分化加剧c洲际间联系加强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析】从题干时间来看应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而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d 理解不正确。11右图是美国18901945年的某项经济指标统计示意图,依据所学分析,该示意图最有可能是哪一项数据( )a农业发展指数b工业发展指数c失业人数指数d黄金储备总量【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美国的经济。【解析】注意图中1930-1935年的高峰指标是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相关的,危机造成失业人数剧增,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意不符。12.1922年年底,列宁说:“我们在集体农场上做了很多愚蠢的事,集体农场不是今日之决策。”而后来斯大林却大张旗鼓开展农业集体化,建立集体农场。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b苏联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c斯大林修正了列宁不务实的政策 d苏联开展工业化建设迫切需要资金【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史实可知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为工业化建设积累和提供大量资金,所以选d,新经济政策符合俄国由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的实际需要但却未能贯彻下去,所以a c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b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举一反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上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 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 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体制。公私效率的高低对比表明了斯大林体制不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积极性的弊端,故选b。13.“启蒙思想家手中所持有的武器同样是传统里面的东西是借助于远古的传统反对近世的传统。”“近世的传统”是指( )a.古希腊罗马思想传统 b神权思想与拜金主义c.封建专制与宗教神学 d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启蒙思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远古的传统是指人文精神; 近世的传统 是指封建专制与宗教神学。所以答案选c。14.“他的哲学中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也对暂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帝的安排,他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他是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材料中的“他”对自然科学的突出贡献是( )a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b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c成功解释光电效应 d为原子能利用提供科学基础【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近代自然科学。【解析】注意“古烁今的科学巨人”的称号特定对应的人物是牛顿。15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陶片放逐法;思想解放的潮流:中体西用、近代教育。【解析】古希腊考古发现有一些笔迹相同的陶片上刻有同一个人的名字体现了“陶片放逐法”的局限,排除a;b、d两项阐述的史实与结论不符; c项京师大学堂开设的专业有经学以及西方的自然科学,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故选c。161915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立即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其中不可能包括( )a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分发一份叫民报的刊物 b在报纸上看到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建成的消息 c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 d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上海航线【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近代中国的交通。【解析】中国开通的第一条空中航线是1920年5月8日京沪航线的北京-天津航段投入运营。故选d。17孙中山将其民权思想用“天下为公”概括,其核心内容为“民有、民治、民享”,这一思想( )a与儒家大同思想并无二致 b与卢梭政治思想相类似c与人民民主专政内容一致 d深受伏尔泰思想的影响【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中外启蒙思想。【解析】从题干情境看,体现了民权思想,主张平等的享受民主权利,这与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一致,故答案为b项。181938年3月5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我之对倭,在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持久之胜利;积各路之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这里,蒋介石( )a认为时空因素是胜利的根本 b效仿中共全民族抗战路线c暴露出消极抗战的思想 d表达了持久抗战的思想【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抗日战争。【解析】注意理解材料中的“求得时间持久之胜利;积各路之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19近代华西晚报的一篇评论认为:“如果对中国命运应负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泽东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此事应是( )a西安事变 b重庆谈判 c1946年政协会议 d北平和谈【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析】题干中“如果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 “毛泽东此行”由此可以看出是抗战结束后,国民党为准备内战而假意就和平与共产党谈判,毛泽东作为共产党领导人前往重庆谈判。20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欧洲经济在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割据”状态,没有形成全欧洲的紧密联系,其主要原因是( )a.“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对峙的影响 b欧共体集团排外性的影响c欧美各国之间经济竞争加剧的影响 d经济全球化因素的影响【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二战后的世界格局。【解析】“区域割据”状态是指“欧共体”还没有发展到东欧国家,联系时间“到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东欧社会主义没有剧变,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对立还存在。究其原因不难判断与冷战有关。21.改革开放使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下列内容明确体现出打破“所有制崇拜”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中共“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d邓小平南方谈话阐释姓“资”还是姓“社”问题【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分别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22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处的初衷应该是( )a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创业立业 b实业救国、创业立业、富国强兵c创业立业、实业救国、富国强兵 d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创业立业【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中国的教育。【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晚清时期中国大量留学生出国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民国初期留学热潮目的在于实业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量学生留学苏联,目的在于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建设强调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选a,b、 c、 d三项组合错误。23下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根据该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b自然灾害是导致1960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根本原因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一五计划”是在1953年1957年故a项错误;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是因为纠正大跃进以来农业“左”倾错误,1960年农村制订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方针,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24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中提到,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最能体现这种“越位”的是( )【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从材料“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可以分析的出这是说的超越了国家的主权范畴而进行的联合,欧盟是成员国各自让渡出一部分主权而建立的政治经济组织,故选d。a、b、c三项都未体现让渡国家主权的内容。25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新殖民主义者”的主要工具是( )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廉价商品c雄厚资本和高新科枝 d先进制度【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经济全球化。【解析】虽然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它必然存在着许多不公正、不合理的方面。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自身的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还可能带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追赶和超越。因此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第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26(14分)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概括地说,美国宪政发展与政治妥协的密切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 龙太江: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是如何实现“政治妥协”的?试以州权规定为例,说明1787年美国宪法“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4分)材料二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构成“大妥协”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2)材料二对辛亥革命“大妥协”的两种评价,你同意哪一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5分)材料三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需要一个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出现。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3分)(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2分)【答案】(1)实现:三权分立,相互制衡。(2分)说明:(联邦)中央集权与(各州)地方自治相结合;国会议员分配照顾大小州利益;(2分)(2)观点一:“大妥协”是消极的(否定)。(1分)理由:妥协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导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民主共和名存实亡;为民国复辟埋下伏笔。(4分)观点二:“大妥协”是积极的,是一种策略(肯定)。(1分)理由:妥协加快清王朝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保存革命力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民族团结。(4分)(3)原因:经济危机;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日本、西欧的崛起动摇美国霸主地位;陷入越战泥潭。(3分,答出其中的任意三点得3分)(4)作用:有利于造就和平政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政治文明的发展;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的重大问题。(答出任何两点2分)【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中美两国的政治及国际格局的变化。【解析】本题的中心是政治妥协,具体史实涉及中外,有国内事务也有国际争端的运用,肯定这种策略的积极作用。27(15分)货币作为财富的象征对一国乃至于整个世界都异常重要,货币体系的变迁既是经济发展的反映,又对经济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沃德巴特雷在(14501800年世界白银流动中说:“整个殖民地时期(1492年到1820年),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即14万多吨。”而据厄尔汉米尔顿的研究,就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则流向了西欧诸国,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而西班牙自己仅存2亿比索。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流入西欧诸国的36亿比索的白银“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的原因。 (4分)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上,作为主要货币的白银发生了两次持续时间长、流动数量大的外流现象。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第二次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来自西部产银州的议员集团提出了意在提高银价的1934年购银法其所造成的国际银价飞涨给中国这样的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法币取代银元,作为流通于市场的唯一货币形式。法币政策的实施,使国民政府加速了金融控制,增加了统治力量。 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外流的比照(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中国白银外流剧增的原因有哪些? (3分)为应对第二次白银外流危机,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2分) 材料三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0%。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美元(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通和商路的发展;白银流入西欧,促使金银贬值,消费能力提高,对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的需求扩大;而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外国产品需求量不大。(4分)(任答2点即可得4分)(2)原因:巨额的战争赔款;引进新设备、新技术的所需费用;编练新军的费用;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的费用;(3分,答对三点给3分)南京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实施法币政策。(2分)或:国民政府实行了统一货币等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统一货币)(3)原因:30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2分,答到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两个要点即可)40年代:美国大发战争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经济霸主地位。(2分)70年代:美国出现经济“滞胀”现象,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欧共体、日本的冲击;贸易出现逆差,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2分,答对两点即可)【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中美经济。【解析】本题的难点是第(2)问中的第一小问,对材料中的“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的限制,要能把握住相关史实进行分析。28(11分)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樊树志国史概要(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的其相关主张。(2分)材料二 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2)据材料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