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经营管理.doc_第1页
森林经营管理.doc_第2页
森林经营管理.doc_第3页
森林经营管理.doc_第4页
森林经营管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九九九年一、 名词解释(20分)1、森林永续利用:是指在一定经营范围内能不间断地生产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木材和林副产品,持续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基础上,扩大森林利用量。2、森林可持续经营: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用于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的产物,是可持续林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的具体体现。(P20)3、森林成熟:将森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最符合经营目标时的状态,称为森林成熟。(P168)4、合理年伐量:经过计算和分析论证后所确定的合理森林年采伐量,称合理年伐量。5、小班经营法:按小班设计和执行经营措施的方法。(P75)小班经营法(检查法)是在林种区内直接以小班为单位,或合并类似小班为单位来组织经营,假如是几个小班来组织森林经营活动,其在地域上必须是相连的,经营目的和措施也是一致的。6、森林经理调查:以经营管理森林资源的企业、事业或行政区划单位(如县)为对象,为制定森林经营计划、规划设计、林业区划和检查评价森林经营效果、动态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称为森林经理调查。(P83)7、森林分类经营:是指根据森林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森林的结构特点(结构决定功能),分成几种不同类型,按照各自的经营目的,采用相应的经营模式,便于目标管理。(P140)8、采伐限额:林业企业在经理期内所计算和确定的容许采伐的森林面积(公顷或亩)和蓄积量(立方米)。9、森林评价:以森林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作为资产进行货币价值计算的科学。(P108)10.恒续林思想:森林不仅是林木的简单集合,而是生物与土壤、气候集合而成的动态的平衡系统,择伐等必要的人为干扰是需要的,但反对皆伐等超限度的干预;森林经营必须以恒续维持森林有机体为最高经营原则。(P146)二,试述土地纯收益最高成熟龄和森林纯收益最高成熟龄的计算方式和特点,你是如何评价纯收益争论的。(20分)(P185、190)答:土地纯收益最高成熟龄计算方式的出发点是将土地当作资本,当土地资本获得的纯收益达到最高时作为成熟的依据。该方法由于假设条件的影响,计算的成熟龄较短,基本都小于数量成熟,近年来这种方法的应用日趋减少。林地期望价是指经营林地能永久取得土地纯收益,并用林业利率将收益贴现为前价的合计,以此作为评定的低价。当土地资本按期望价计算时,称为土地期望价,纯收益最高时达到森林成熟。此方法以永续皆伐作业为前提,并假定每个轮伐期的林地收益都一样,各个轮伐期的费用也相同。森林纯收益最高成熟龄是只计算收入不计算成本和利息不计入成本,该方法目前在世界各国的森林经营中已很少采用。主要原因是不含费用、利息的资金运营分析不能真实的反映生产经营效果的优劣。因为在商品经济中,费用(成本)从经营活动发生起,直到投资期末都要支付利息;所有收入从它们被收到起也都将获取利息。三,试述法正林与广义法正林的异同点。(10分)(P156-P161)答:法正林是森林经营的一种卓越的思想,即生长量大于等于采伐量,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作为法正林必须满足四个条件:法正林级分配(normal age class) 法正林分排列(normal stand arrangement)f法正蓄积量(normal growing stock);法正生长量(normal growth)。如果把理论模型正林按抽象考虑虽然是好的,但在全世界实林分都不是法正林。而将现实林分导向法正林时,会出现不到一定林龄的森林被砍伐,而生长极慢的林又不得不保留的情况。因此会造成经济损失而难于实行 且这种做法也与原始的法正思想相矛盾。正因如此,法正林思想一经提出就一直有争论。持批判态者认为不能应用不可能实现的法正林思想去指导森林经营。美国林学家K P Davis(1954) LClutter (1982)和William ALeuschner(1984)先后提出了用完全调整林概念来替代法正林理论。完全调整林与法正林相似,但具有灵活、现实的特点。日本的铃木太七 (1961)提出了广义法正林思想,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广义法正林思想解决了在任何状态的现实林分都可以导向广义法正状态。相同点:都只是一种理论模型,现实林中并不常见。广义法正林是法正林思想的补充和完善。不同点:满足法正林的条件要求各龄级的面积相等,而广义法正林面积按龄级分布是幼、中龄林多,成、过熟林少。四,试述森林经营管理实践中的主要时间与空间指标(各5个)及其相互关系。(20分)答:时间指标:林分起源;平均年龄;轮伐期;主伐年龄;龄级空间指标:平均高;平均直径;郁闭度;蓄积量;林分密度五,试述森林经营方案的主要内容,你是如何评价森林经营方案的?(10分)答:森林经营方案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森林资源与经营评价,森林经营方针与经营目标,森林功能区划,森林分类与经营类型,森林经营,非木质资源经营,森林健康与保护,森林经营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森林经营的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等.我认为森林经营方案是科技兴林的基础工作,它具有以下几方面作用:1,森林经营方案是林业生产单位编制各种林业计划和作业设计的主要依据。2,通过森林经营方案的合理年伐量计算,核定采伐限额,使森林经营逐步纳入永续利用轨道。3,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是依法治林的重要方面。4,生产单位可根据森林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经营和管理,这为合理组织经营提供了方便。5,森林经营方案是检查和评定生产成果的标准。(P239-240)六,试述检查法的特点及其意义。(10分)(P161-P165)答:检查法的基本想法有许多地方与恒续林思想相同,它的特点是提出一个具体的森林经营方法,不同林分应有不同的指标。检查法采用独特的森林调查方法:定期调查森林、基本区划单位、每木调查、不测树高、一元材积表等,通过定期重复调查来检查森林构造、蓄积和生长量的变化。检查法是一种高度集约的经营方式,它的基本想法和方法论至今仍有指导意义。七,试述森林资源管理的意义、任务和主要内容。(10分)答:意义:对现实森林进行合理经营、科学管理,使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永续利用。任务和主要内容:1、查森林资源状况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前提是了解森林资源,了解森林资源必须进行资源调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地域辽阔等特点给调查工带来诸多困难。2 、林资源的分析和评价主要包括森林经营管模式、各种森林资源的价值计算和评估、森林经营投资损益的判别、森林资源结构调整等内容。(1)森林经营管理模式:宏观模式和微观模式。宏观模式指在较大地域空间中国家、省、地区等的森林经营管理方式,如分类经营、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等。微观模式指森林经营单位内的经营方式。(2)森林资源价值计算、评估:无论哪种类型的森林资源对人类而言都有经济的和非经济的价值,经济价值体现在木材、林副产品等。非经济价值体现在生态效益、社会文化效益等方面。(3)森林评价:对森林的价值进行评估,为提高森林经营效益做准备。(4)森林资源结构调整:包括林种结构、树种结构、年龄、径级、蓄积、直径、树高结构等。3 、林经营决策、制定生产经营计划 森林经营方案的制度、实施、修改及优化的全过程。4 、林资源消息管理森林资源庞大的信息系统的管理,包括,各种数字信息、区划经营资料、森林档案及林政法规等诸多内容。二00一年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答题时如果用公式表述,应说明公式各符号的意义。1、 法正林:能持久地每年提供一定数量木材的森林。(P156)2、 森林永续利用:是指在一定经营范围内能不间断地生产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木材和林副产品,持续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基础上,扩大森林利用量。3、 轮伐期:轮流伐尽经营类型内各林分后再次回到最初伐区采伐成熟林的生产周期.4、 森林防护成熟:当林木或林分的防护效能出现最大值后,开始明显下降时称为森林防护成熟.(P182)5、 采伐限额:林业企业在经理期内所计算和确定的容许采伐的森林面积(公顷或亩)和蓄积量(立方米)。6、 森林经营类型:在林场同一林种范围内,由有相同经营目的、能采取统一林学技术体系、在地域上 一般不相连接的小班组织起来的集合体。7、 森林经理调查:以经营管理森林资源的企业、事业或行政区划单位(如县)为对象,为制定森林经 营计划、规划设计、林业区划和检查评价森林经营效果、动态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称为森林经理调查。(P83)8、 森林经营方案:主要是指林业局、林场和股份制公司等经营管理森林资源的企事业单位对一定地域 内的森林资源按时间顺序和空间秩序安排林业生产措施的技术性文件、规范设计。(P239)9、 森林资源管理:是对森林资源进行区划、调查、分析、评价、决策、信息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10.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管理模式,是指:在不同等级生态水平上巧妙、综合地应用生态知识,以生产期望的资源价值、产品、服务和状态,并维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生命力,把国家森林和牧地建设为多样的、健康的、有生产力和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以协调人民的需要和环境价值。 二,试述森林经理理论的演变过程(400字以上)。(20分)答:森林经营历来都是林业生产的主体内容。虽然人类从很早就自觉和不自觉地进行着森林经营(孟子就曾经说过,“斧斤以时入山林”),但现代意义上的森林经营理论出现在十八世纪。从1713年德国卡洛维茨提出“森林永续利用理论”开始,林学家们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森林经营理论。虽然这些理论在时间、观点上有些重叠,但大体上仍可按认识的深度逻辑地归结为“永续利用理论”、“森林多功能理论”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重新回顾和审视这些理论,对建设现代林业不无裨益。一、森林永续利用理论一般认为,德国是现代森林永续利用理论的发源地。从17世纪中期开始,德国因工业的快速发展,对木材的需求量猛增,开始大规模采伐森林,并导致18世纪初的震动全国的木材危机。危机的出现,促使林业工作者对过去的森林经营理念进行了反思。1713年,德国林学家H.卡洛维茨首先提出了森林永续利用原则和人工造林思想。他指出:“努力组织营造和保持能被持续地、不断地、永续利用的森林,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事业。”卡洛维茨也因此被认为是森林永续利用理论的创始人。所谓森林永续利用原则,就是“森林经营管理应该这样调节森林采伐,通过这种方式使木材收获不断持续,以致世世代代从森林中得到的好处至少有我们这一代这样多。”为实现永续利用的目标,1826年,德国林学家 J.C.洪德斯哈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法正林(Normal Frost)”理论。虽然法正林理论自问世以来即遭到批判,但至今仍是森林经营的基础理论。法正林学说的基本要求是:在一个作业级或一个作业单位内的森林,必须具备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三种,并且三种林的面积应该相等,地域配置要合理,具备最高的生长量,从而实现森林的永续经营利用。从今天的观点看,法正林学说的主要贡献之一是从理论上论证了“年采伐量等于或小于年生长量”的政策主张。不过,“法正林”要求的条件近乎苛刻,与现实的森林结构差距较大。为此,1954年美国K.P.Davis提出“完全调整林”经营思想,扩展森林经营为林龄结构不变下定期收获质量、数量大体一致的木材,实现在现实林中近似地进行法正林方法的经营。1961年日本铃木太七论证并提出了“广义法正法”理论,针对大片森林提出按“减反率”采伐。森林永续利用理论的另一贡献就是认识到森林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有在培育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利用,才能使森林持久地为人类的发展服务。逻辑地,几乎在森林永续利用理论诞生的同时在德国也发育了“木材培育论”。1811年,林学家 G.L.哈尔蒂希出任普鲁士国家林业局局长时,大规模组织营造针叶人工纯林,选择材积生长量高的树种,以获得短时间内的大量产出。他还说:“要尽量多地生产和利用木材,又要考虑后人至少也能从森林得到像当代人一样多的利益。”这种森林继嗣道德观,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尊敬。当然,大面积种植人工纯林特别是针叶林,几十年后被证明是一项非常失败的政策。有鉴于斯,160年后的20世纪70年代,法国林学家B.马丁等人提出了现代版的“木材培育论”,基本设想是,建立一批专门培育木材的企业,在面积不大,但立地条件优越、交通方便的林地,采用科学的营林方法,营造速生丰产林,追求木材高产、高效和高利润,而让其他类型的森林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该理论近乎今天的“森林分类经营”思想。二、森林多功能理论森林永续利用理论的缺点之一是只考虑木材生产,在该理论指导下大面积种植人工纯林的不良后果很快就引起林学家的关注。1867年,德国林学家奥拓.冯.哈根认识到木材不是森林经营目标的全部,提出了“森林多效益永续经营理论”,认为林业经营应兼顾持久满足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需求,以及森林在其他方面的服务目标。简单地说,他认为“永续利用”的思想没有错,但永续利用的不仅是木材而是“多效益”。1933年,德国的森林法中明确规定:永续地、有计划地经营森林,既要最大量地生产木材,又必须保持和提高森林的生产能力;经营森林应尽可能地考虑森林的美观、景观特点和保护野生动物;必须划定休憩林和防护林。森林多功能理论是林学家们对林业认识上的第二次突破。它的最大贡献,用现代述语,就是承认森林的“间接效益”(包括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认识到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森林的非木材功能对于人类的价值会日益增加并上升到主导地位。森林多功能理论强调三大效益一体化经营,强调生产、生物、景观和人文的多样性;在技术上主张长伐期和择伐作业;人工林天然化经营。就如何实现森林的多种功能,林学家们产生了不同的观点。一种叫做“船迹理论”的意见认为,只要最大限度地持续实现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森林的其他效益就会跟随在经济效益的“船迹”后自然地体现出来(如同前进中的船会产生一片向两旁扩展的波浪一样)。另一种叫做“协同理论”的意见认为,林业应该同时实现多效益一体化,即同一片森林既生产木材又发挥一种或几种生态功能。“协同理论”要求人们要把木材生产和其他效益等同对待。影响持续至今的“林业分工论”实质上也是森林多功能理论的一种实现形式。该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林学家M.克劳森、R.塞乔和W.海蒂等人提出来的。它的中心思想是:全球森林是朝着各种功能不同的专用森林方向发展,而不是走向森林三大效益一体化。M.克劳森等人主张在国土中划出少量土地发展工业人工林,承担起全国所需的大部分商品材任务,称为“商品林业”;其次划出一块“公益林业”,包括城市林业、风景林、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林等,用以改善生态坏境;再划出一块“多功能林业”。按照“林业分工论”的说法,森林不仅从微观上被划分为不同功能的地段,而且从宏观上也会出现国际分工。他们预测21世纪全球森林“资源南移,木材北流”,即南美洲和非洲人工林所产木材将以欧洲为主要出口市场;大洋洲和东南亚所产木材主要出口到日本;北美洲(加拿大)将主要在美国开拓市场,并将在欧洲和日本市场同其他出口国进行竞争;俄罗斯的木材市场将主要在亚洲。三、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在认识森林多种效益重要性的问题上,各种“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与上述“森林多功能理论”并无大的差别。同森林多功能理论相比,可持续经营理论在下列观点上进一步深化了认识。一是强化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前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定义,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森林是可再生资源,尤其应该实行这一战略。二是强化了生态系统的观念。任一地块的森林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生态系统,且与其他地块的森林和临近的陆地、水面等构成更大的生态系统。用林学家Plochmann(1982)的话说:“永续利用的出发点不应该是各种林产品和间接效用,而是作为能发挥多种效用的森林生态系统。”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各国林学家们对如何实现这一战略提出了不同的措施,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新林业理论”、“近自然林业理论”和“现代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新林业理论”是1985年由美国林学家J.福兰克林(J.F.Franklin)提出的。它的基本观点有三个:其一,森林是多功能的统一体;其二,森林经营单位是景观和景观的集合;其三,森林资源管理应建立在森林生态系统的持续维持和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保存上。福兰克林教授认为林业分工论实质是一种把生产与保护对立起来进行分而治之的林业发展战略,不仅不能实现其各自的目标,而且也不能满足全社会对林业的要求,使森林资源永续利用也成为空话。因此,他主张森林经营的目标是“实现森林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互统一,建成不但能永续生产木材和其它林产品,而且也能持续发挥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效益的林业”。维持森林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健康状态,是新林业思想的核心,这本质上一种“生态优先”的森林经营理念。“近自然林业理论”虽然早在1898年就由德国林学家盖耶尔(K. Gayer)提出,但时间的流逝丝毫不影响该理论的合理内核。就基本思想而言,它非常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盖耶尔在总结“木材培育论”的教训后提出了他的“近自然林业”主张:人类应尽可能地按照森林的自然规律来从事林业生产活动,“森林经营应回归自然、遵从自然法则,充分利用自然的综合生产力”。当然,他不是说人类只“封山育林”、回归天然就可以了,而是说人们要尽可能使林分的建立、抚育和采伐的方式应该与该地区天然森林植被演替方向一致。他论证说,只有这样,森林的综合效益才最高;而且,即使就经济效益而言,从短期看,人工林可能高于天然林;但从长期看,“近自然”森林的效益更高。该理论主张的许多技术措施在我国是不太常用的,如不允许造纯林,一般应营造乡土树种(而不是引进所谓的“好”树种),择伐时砍小留大、砍针叶树留阔叶树,尽量不整地,单块造林面积尽量小,等等。虽然听起来略显保守,但该理论至今仍是中、北欧国家林业发展的指导理论。关于现代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的进展在国际热带木材组织(ITTO)1992年的一个定义中可以得到体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是为达到一个或多个明确的特定目标的经营过程,这种经营应考虑到在不过度减少其内在价值及未来生产力,和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产生过度的负面影响的前提下,使期望的林产品和服务得以持续的产出。”这个定义用词准确,得到多数林学家的认可,应特别注意其中的关键词:明确的特定目标;持续的产出;林产品和服务;内在价值和未来的生产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产生过度的负面影响。现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在按照这个新的理论来研究和制定各国的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目前新西兰、日本、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先后制定了国家级的林业发展战略和指标体系。三,试述森林经理主要技术(如森林区划、组织经营类型、森林经理调查、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森林资源管理)的发展过程。(400字以上)。(20分)答:森林经营类型起源于最早的(1418世纪)森林经理方法,即区划轮伐法。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以场定居,以场轮伐”的口号,轮伐范围扩大为整个林场。日本在60年代从生产上提出以施业团代替作业级以增大面积的做法。但施业团只是标准施业单位,而不是导向法正状态和实现永续利用的单位。20世纪70年代以来,数学规划及电子计算机在编制采伐量计划或收获调整上的应用日益广泛,组织经营单位已不仅限于经营类型, 出现了更加细致的经营单位。如林木级,即为具有相同性质(如地位级、龄级、蓄积量、生长量、更新方法及作业目标等)的各林分的集合体。森林调查作为一种专门技术,始于买卖青山时的树木材积量测,相当于现代的三类调查。19世纪初,德国有较精确的森林地图和用形数法编制的立木材积表,但面积和材积都是采取全面实测,效率很低。后来用标准地调查,工作效率有了提高。这时森林调查的目的已转为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提供数据,属于二类调查,命名为森林经理调查。到了20世纪3050年代,在森林调查中引进了抽样调查及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调查效率大为提高。随后电子计算技术的兴起,又使调查数据处理和图面材料的编制趋于高速度、自动化。70年代以来,由于森林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与发展,森林调查的技术手段更臻完善。这时随着森林日渐减少和能源缺乏、环境污染等世界性危机的日趋严重,原有林业基层企业的森林调查,已不足以掌握全局。为了重新估计森林的经济、生态与社会作用,把起源于19 世纪中欧的森林经理检查法所进行的森林经理复查,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快速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形成了独立于二类调查的完整的一类调查。迄今,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已先后进行了3次以10年为间隔期的连续清查,为编制国家或大地区的林业发展规划提供了资源信息。日本经过3次全国性森林资源调查后,由于基层调查细致可靠,且实行了全国电子计算网络资源管理,已改为只有二、三类森林调查。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森林调查工作。30多年来,应用抽样以及电子计算机、林业遥感等先进技术,查清了森林资源情况,进行了全国各大林区的森林经理调查,建立了森林调查的3级体系,森林资源数据库自动化体系也正在逐步建立中。森林经营方案的工作及概念在1718世纪逐渐形成。法国1669年颁布的柯尔柏法令规定矮林及中林按轮伐期的年数分配面积进行区划轮伐,中林内上木的轮伐期比矮林的轮伐期(2030年)要长24倍,并有采伐的计划及预算,这是森林经营方案的雏形。以后奥地利、德国也有森林经营方案形式的文件。美国直到1905年才由当时的林业局在各地编制大量的森林经营方案。随着信息科学和电子计算技术的发展,传统式规格化材料正逐渐被电子计算机数据库所代替。在内容方面,则逐渐由单一经营木材的森林经营方案向多目的、多用途的经营方案发展。可供灵活选择的多方案正逐渐代替固定的单一方案。四,试述森林资源管理(森林资源监测、森林采伐限额、森林档案、森林调查规划设计管理)的主要内容及今后发展趋势。(20分)答:主要内容有:1 调查森林资源状况: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前提是了解森林资源,了解森林资源必须进行资源调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地域辽阔等特点给调查工带来诸多困难。2 森林资源的分析和评价:主要包括森林经营管模式、各种森林资源的价值计算和评估、森林经营投资损益的判别、森林资源结构调整等内容。(1)森林经营管理模式:宏观模式和微观模式。宏观模式指在较大地域空间中国家、省、地区等的森林经营管理方式,如分类经营、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等。微观模式指森林经营单位内的经营方式。(2)森林资源价值计算、评估:无论哪种类型的森林资源对人类而言都有经济的和非经济的价值,经济价值体现在木材、林副产品等。非经济价值体现在生态效益、社会文化效益等方面。(3)森林评价:对森林的价值进行评估,为提高森林经营效益做准备。(4)森林资源结构调整:包括林种结构、树种结构、年龄、径级、蓄积、直径、树高结构等。3 森林经营决策、制定生产经营计划: 森林经营方案的制度、实施、修改及优化的全过程。4 森林资源消息管理:森林资源庞大的信息系统的管理,包括,各种数字信息、区划经营资料、森林档案及林政法规等诸多内容。发展趋势:(1)定位于科学决策和有效控制,森林经理名称将正命;(2)可持续发展森林经理的指导思想、目标和理论基础;(3)多学科的有机综合森林经理新增长点;(4)多样化管理模式的实施和实施中的协同森林资源管理实践的基本方式;(5)开放式、个性化、适时动态条件下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森林经理基本技术工程;五,试述森林收获调整(区划轮伐法、平均法、龄级法、检查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差异。(20分)p213-p221答:一、区划轮伐法:此法适用于同龄林皆伐作业。采伐后立即更新,面积与地点相对固定。 其计算公式为:S=F/u式中 S年伐面积 F森林总面积 u轮伐期二、平分法 1、材积平分法:哈尔蒂希在系统总结多年试验基础上,于1795年提出材积平分法。其计算式如下:E=V/U+Z/2式中:v蓄积合计 z生长量合计2、面积平分法: (1)分别作业级确定轮伐期和划分分期;(2)按l5hm2左右划分林班;(3)确定各林班所属的分期。(4)统计各分期的面积,并进行适当调整,使各分期的面积等于法正分期面积,即(F/u)a。式中:F为森林总面积;a为分期年数;(5)仅计算第l分期收获预定量和年伐量,第2分期以后收获量暂不计算,到时再进行计算和调整。 3、折衷平分法:(1)作业级、轮伐期、龄级、分期等的设置与面积平分法相同;(2)森林区划在林班内进一步细划分小班;(3)与面积平分法相同,组织分期,计算各分期采伐预定量和年伐量;(4)为使第1分期采伐量与第2分期相等,进行必要的面积调整。 三、龄级法:本方法针对调整年龄结构不均匀的现实林而提出,通过比较现有林和法正林的龄级分配,分期调整森林结构,最终把年龄结构不均匀的现实林调整为龄级结构均匀的法正状态。该法较适用于高龄级林分占优势的林分。具体步骤如下:1、调查现有林各龄级的面积,按同样的轮伐期计算法正龄级分配,编制龄级分配比较表,根据此表计算第一分期的预定收获面积。公式为: E =(F/u)a2、结合以下要求安排伐区 (1)尽量选择高龄级林分; (2)按法正林要求选定采伐林分; (3)根据龄级比比较表,采伐面积尽可能接近法正龄级面积。3、计算第一分期的收获量和采伐量。四、检查法公式为:Z = M2 M1+C式中 z林分蓄积定期生长量; m2期末调查的林分蓄积; m1期初调查的林分蓄积; c期间林分采伐量。 二00二年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答题时如果用公式表述,应说明公式各符号的意义。1.法正林: 能持久的每年提供一定数量木材的森林称为法正林。(P156)2.森林评价: 就是以森林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作为资产进行货币价值计算的科学。(P108)3.森林档案: 森林档案主要是以生产技术档案为主的生产技术档案与科学研究档案的结合总体。由于林业上的技术档案主要是反映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等情况, 因此它又可以称为“ 森林经营档案”。4.成熟林:森林成熟时(主伐年龄)所在的龄级加上更高的一个龄级为成熟林龄组。5.森林经理:是对森林资源进行区划、调查、分析、评价、决策、信息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P1)6.经营类型:就是在同一林种区内,由一些在地域上不一定相连,但经营目的相同,需要采取相同的经营措施和相同的林学技术计算方法的许多小班组合起来的一种经营单位。(P72)7.小班:是根据经营的要求和林学特点,就是内部特征一致,经营目的一致,经营措施一致,而且与相邻地段有明显的区别,这样划分出来的地段称为小班。(P58)8.工艺成熟龄:林分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皆伐)目的材种的材积平均生长量达到最大时的状态称为工艺成熟,此刻的年龄称为工艺成熟龄。(P7)9.森林资源:狭义的是指林地和林木。广义的森林资源指林地、林木、环境因素、动植物、微生物等。(P23)10、森林经理调查:以经营管理森林资源的企业、事业或行政区划单位(如县)为对象,为制定森林经营计划、规划设计、林业区划和检查评价森林经营效果、动态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P58)二,解释下列名词,并说明两者在概念上的区别(每一小题5分)1.主伐年龄与轮伐期。(第7章)主伐年龄:作业级(经营类型)林分内,可以进行正常主伐的最低年龄。轮伐期:为了实现永续利用,伐尽整个经营单位全部成熟林分之后,到可再次采伐成熟林分所用的期间。2.合理年伐量与森林采伐限额。(第8章)合理年伐量:在计算采伐量的基础上,统筹考虑资源特点、林业生产条件和经营经济情况,通过分析论证之后确定的采伐量。森林采伐限额:是指制定采伐限额的部门或单位,依照法定的程序和方法,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该区域的森林现状确定,并经国家批准的以各种采伐方式对森林资源采伐消耗的立木蓄积最大限量(5年制定一次)。3.公益林与商品林。(第6章P140-141)(1)公益林是指为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林地。公益林建设以生态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土保安为经营目的,以最大限度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规律,及其自然群落层次结构多样性的特性,采取针阔混交,多树种、多层次、异龄化与合理密度的林分结构。(2) 商品林是指以生产木材、薪材、干鲜品和其它工业原料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包括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自留山个人所有的薪材除外)。 商品林建设以向社会提供木材及林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要广泛运用新的经营技术、培育措施和经营模式,实行高投入、高产出、高科技、高效益,定向培育、基地化生产、集约化规模经营。4.龄级法与小班经营法。(P75)龄级法(经营类型):就是在同一林种区内,由一些在地域上不一定相连,但经营目的相同,需要采取相同的经营措施和相同的林学技术计算方法的许多小班组合起来的一种经营单位。小班经营法(检查法):就是按照小班设计和执行经营措施的方法。小班经营法(检查法)是在林种区内直接以小班为单位,或合并类似小班为单位来组织经营,假如是几个小班来组织森林经营活动,其在地域上必须是相连的,经营目的和措施也是一致的。5.森林永续利用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第1章P20)森林永续利用是指在一定经营范围内能不间断地生产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木材和林副产品,持续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基础上,扩大森林利用量。森林可持续经营主要指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活力、生物多样性及再生能力的整体完善,以保证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与健康的生态系统,满足当代和后代需要的森林经营。三.试述森林资源管理的意义、任务及主要内容。(10分)(第1章)答:意义:对现实森林进行合理经营、科学管理,使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永续利用。任务和主要内容:1、查森林资源状况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前提是了解森林资源,了解森林资源必须进行资源调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地域辽阔等特点给调查工带来诸多困难。2 、林资源的分析和评价主要包括森林经营管模式、各种森林资源的价值计算和评估、森林经营投资损益的判别、森林资源结构调整等内容。(1)森林经营管理模式:宏观模式和微观模式。宏观模式指在较大地域空间中国家、省、地区等的森林经营管理方式,如分类经营、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等。微观模式指森林经营单位内的经营方式。(2)森林资源价值计算、评估:无论哪种类型的森林资源对人类而言都有经济的和非经济的价值,经济价值体现在木材、林副产品等。非经济价值体现在生态效益、社会文化效益等方面。(3)森林评价:对森林的价值进行评估,为提高森林经营效益做准备。(4)森林资源结构调整:包括林种结构、树种结构、年龄、径级、蓄积、直径、树高结构等。3 、森林经营决策、制定生产经营计划 森林经营方案的制度、实施、修改及优化的全过程。4 、森林资源消息管理森林资源庞大的信息系统的管理,包括,各种数字信息、区划经营资料、森林档案及林政法规等诸多内容。四.分别论述同龄林和异龄林调整的理论与方法,两者的主要差异。(15分)(第8章P203)答:同龄林的古典的理想森林结构模型是法正林。法正林结构有4个条件:在龄级分配上,经营单位内从幼龄林到成熟林各林分的面积应相等;在林分排列上,经营单位内各林分在地域(空间)上的配置应有利于采伐、天然下种及防风等要求,各个不同龄级林分的生长量应与年龄高低成正比,即法正生长量;在达到上述3个条件的情况下,各林分的蓄积量必然与林龄成正比,而最老龄级的蓄积量必然等于各龄级林分生长量的总和即法正蓄积量。但法正林虽是多年来森林经理工作者所追求的标准模式,实际却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的技术活动,林木生长不可能长期停止在一个稳定状态而难以实现。因此,根据永续利用原则的要求,只能对现实森林不断进行调整。异龄林林分具有不同龄级的林木结构,为实现其永续利用,要求林分中的小、中、大各径级林木蓄积比例合理。据法国林学家 A.吉尔诺和瑞士林学家 H.毕奥利的实验,小、中、 大径级林木的蓄积比例以 2:3:5最适宜。多年龄、多径级相对稳定的树木群体构成森林群落,能完整地保持森林的生态平衡,通过定期,维持永续利用。森林调整按同龄林和异龄林分别进行。一般对同龄林采取皆伐或渐伐作业,对异龄林采取择伐作业。对同龄林的措施:主要包括:确定主要树种。经营同龄林一般为纯林。在现实天然林分中,占优势的树种未必是应发展的主要树种,为此要根据立地质量和经济条件确定主要树种,再通过采伐、更新、抚育间伐等措施,逐步使所确定的主要树种占优势。人工林则不存在这个问题。确定合理的作业法。一般采用伐区式作业法,主要有皆伐作业法、渐伐作业法和留母树作业法3 类。确定轮伐期。是调整现实林时间秩序的一种措施,其主要依据是林木的成熟龄和现实林的龄级结构。确定森林采伐利用量。目的是使现实林的时间和空间秩序达到永续利用的要求。确定伐区排列顺序。在考虑有利于天然下种、防风和运输的条件下,通过伐区的安排,把各个龄级所占面积比例调整到均匀地步,构成空间顺序合理的龄级序列。 对异龄林的措施:采用择伐作业法。根据所确定的回归年的长短,可分为集约择伐和粗放择伐。森林采伐量利用检查法调整,以林分在一定期间内的生长量为标准来控制采伐量。异龄林分的生长量用同一标准、同一方法测定,以此为定期的择伐量。通过定期择伐,调节林分株数,控制径阶分布比例,逐步达到异龄林的理想林分结构。异龄林有利于维持森林生态平衡,在林分结构上不应限于纯林,更能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但具体措施则要复杂得多。五.试述新时期林业的作用与地位,论述森林经理在新形势下的作用及其任务。(15分)答:1、林业在生态环境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大量的研究证明森林具有缓解地球“温室效应”、防治荒漠化、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灾减灾,确保农业稳产、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与功能,在全球生态环境系统中起到支柱和核心作用。2、林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1)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多方面的需要林业提供木材、竹材、纸浆、人造板以及林化产品、家具、建筑装饰材料等产品,对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2)提供人民生活中的必需品目前,我国已经用占世界7 %的土地解决了占世界22 %的人口吃饭问题。到2030 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 亿,即使耕地总量仍然保持现有的1. 33亿hm2 ,再加上提高单产,要解决16 亿人的吃饭问题,也是非常艰巨的。而森林是未来食品营养和饲料的重要来源。因此,在抓好粮食生产、抓好草原畜牧的同时,还要为开发木本粮油资源提供许多更有价值的食品。(3)促进贫困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消除贫困,达到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林业促进贫困地区的社会发展上起到支撑和支柱作用。森林经理在新时期生态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生态文化培育中的突出作用。六.森林采伐的作用是什么?有几种森林采伐?各有什么主要方式?(15分)(第8章P202)答:按采伐性质一般分为主伐、间伐和补充主伐。森林主伐是对成熟林分的采伐利用。森林主伐方式分为皆伐、渐伐和择伐三大类。间伐是在同龄林未成熟的林分中,定期伐去一部分林木,为留存林木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条件,促进保留林木的生长发育。包括抚育伐和卫生伐。补充主伐是对疏林、散生木和采伐迹地上已失去更新下种作用的母树的采伐利用。二00三年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答题时如果用公式表述,应说明公式各符号的定义。1.法正林:能持久的每年提供一定数量木材的森林称为法正林。2.林种区:就是在林业局或林场的范围内,在地域上一般相连接,经营方向相同,林种相同,以林班线为境界的地域范围。一个林班不能跨越两个林种区。3.森林档案:森林档案主要是以生产技术档案为主的生产技术档案与科学研究档案的结合总体。由于林业上的技术档案主要是反映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等情况, 因此它又可以称为“ 森林经营档案”。4.合理采伐量:在计算采伐量的基础上,统筹考虑资源特点、林业生产条件和经营经济情况,通过分析论证之后确定的采伐量。5.森林永续利用:是指在一定经营范围内能不间断地生产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木材和林副产品,持续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基础上,扩大森林利用量。6.森林经营类型:就是在同一林种区内,由一些在地域上不一定相连,但经营目的相同,需要采取相同的经营措施和相同的林学技术计算方法的许多小班组合起来的一种经营单位。(P72)7.小班:是根据经营的要求和林学特点,就是内部特征一致,经营目的一致,经营措施一致,而且与相邻地段有明显的区别,这样划分出来的地段称为小班。8.公益林:是指为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林地。9.森林资源管理信息:是与森林资源管理活动有关的经过加工的能反映资源现状、动态及管理指令、效果、效益等管理活动的一切数据。(P290)10、平均生长量法(马尔丁法):用各龄级平均生长量之和代替各林分的连年生长量之和以求其近似值。其公式如下:年伐蓄积=Z1+Z2+Z3+Zn=m1/a1+ m2/a2+ m3/a3+mn/an式中:Z1、Z2、Z3Zn各龄级平均生长量;m1、m2、m3mn各龄级的蓄积量;a1、a2、a3an各龄级年龄中值。(第8章P220)二,解释下列名词,并说明两者在概念上的区别(每一小题25分)1.择伐周期(回归年)与轮伐期。(第7章P195)择伐周期:在异龄林经营中,采伐部分达到成熟的林木,使其余保留林木继续生长,到林分恢复至伐前的状态时,所用的时间称为择伐周期。轮伐期:轮流伐尽经营类型内各林分后再次回到最初伐区采伐成熟林的生产周期。2.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与森林经理调查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是指定期对同一地域上的森林资源进行重复性的调查。森林经理调查是指以经营管理森林资源的企业、事业或行政区划单位(如县)为对象,为制定森林经营计划、规划设计、森林区划和检查评价森林经营效果、动态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称为森林经理调查。3.林业区划与森林区划。(P48)林业区划:是在分析研究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根据森林生态的异同和社会经济对林业的要求而进行的林业地理分区。森林区划:为合理组织森林经营、实现永续利用而对林地进行的空间秩序的安排。森林区划与林业区划不同:林业区划侧重分析研究林业生产地域性的条件和规律,综合论证不同地区林业生产发展的方向和途径,是从客观来研究安排林业生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较长的时间内起作用。森林区划则是在林业区划的原则指导下具体地在基层地域上的落实。4.龄级法与小班经营法。(P76)龄级法(经营类型):就是在同一林种区内,由一些在地域上不一定相连,但经营目的相同,需要采取相同的经营措施和相同的林学技术计算方法的许多小班组合起来的一种经营单位。小班经营法(检查法):是在林种区内直接以小班为单位,或合并类似小班为单位来组织经营,假如是几个小班来组织森林经营活动,其在地域上必须是相连的,经营目的和措施也是一致的。5.森林经营方案与总体设计。森林经营方案:对一定地域内的森林资源按时间顺序和空间秩序安排林业生产措施的技术性文件。总体设计:林业局总体设计后简称总体设计是以森工为主的设计, 其设计深度是初步设计。区别:森林经营方案侧重于营造林规划设计而林业局总体设计则侧重于森工方面的规划设计。三,试述森林成熟的种类、确定方法及其适用条件。(15分)(第7章)答:森林成熟的种类:数量成熟、工艺成熟、经济林成熟。数量成熟的确定方法有生长过程表法、标准地法;数量成熟主要适用于用材林和薪炭林。工艺成熟的确定方法有生长过程表结合材种出材量表法、标准地法、马尔丁法;工艺成熟主要适用于用材林中。经济林成熟的确定方法与数量成熟相类似,即最多收获量的时间;经济林成熟适用于经济林。四,试述林业区划的意义、方法及其适用条件。(10分)答:1.林业区划的意义:林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状况及技术条件等,在不同地区之间千差万别,这些差异,不仅在全国,而且在一个省、一个县之内也明显存在,但在一定范围内又有共同性。这些差异性与共同性是有地理分布规律的,研究林业生产条件的地域分区划片,制订各级林业区划,可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科学指导林业生产,加速实现林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2.林业区划的方法:在中国,林业区划工作分三级进行:第一级为国家林业区划,称为中国林业区划;第二级为省、市、自治区林业区划;第三级为县级林业区划。区划工作先从省级林业区划做起,以省级林业区划为基础进行全国林业区划,最后普遍进行县级林业区划。3.林业区划其适用条件:五.试述森林经营方案的作用与主要内容,你是如何认识森林经营方案作用的?(10分)(P239)答:1.森林经营方案的作用:(1)是林业生产单位编制各种林业计划和作业设计的主要依据。(2)通过森林经营方案的合理年伐量计算,核定采伐限额,使森林经营逐步纳入永续利用轨道。(3)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是依法治林的重要方面,森林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林业长期计划,国营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和自然保护区,应当根据长远规划编制森林经营方案。(4)由于森林经营方案是分别林种及经营类型进行设计的,生产单位可根据森林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经营和管理,这为合理组织经营提供了方便。(5)森林经营方案是检查和评定生产成果的标准。2.森林经营方案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说明书。调查簿。龄级表。森林资源统计表。森林经营措施规划设计表。图面资料。六.分别论述同龄林和异龄林调整的理论与方法,两者的主要差异。(10分)(第8章)(P203)答:同龄林的古典的理想森林结构模型是法正林。法正林结构有4个条件:在龄级分配上,经营单位内从幼龄林到成熟林各林分的面积应相等;在林分排列上,经营单位内各林分在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