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分析的方法论.doc_第1页
教育政策分析的方法论.doc_第2页
教育政策分析的方法论.doc_第3页
教育政策分析的方法论.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講授大綱教育政策分析的方法論壹、 教育政策分析的比較原理(袁振國,2001)教育政策分析的實質作法,就是在充分論證方案的基礎上,對各種備選方案進行比較與鑑別,從中選出最佳方案,因此,比較的思想是教育政策分析法的基本指導思想是。實施教育政策方案的比較,必須考慮兩個基本問題:1.比較的標準,亦即政策評估的準則;2.比較的方法,一般認為政策分析應包括定性的分析方法,如專家判斷法、腳本寫作法、運籌博奕法、德爾菲法等,以及定量的分析方法,如馬爾可夫預測法、貼現率法、排隊理論法、線性規劃法、數值分析法、決策樹法、成本-收益法等。貳、 教育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袁振國,2001)根據教育政策的特殊性,選擇介紹以下三種基本分析方法: 一、 司法式分析方法20世紀70年代初期,由R.L.Wolf提出。司法式分析方法產生的原因,一方面由於教育決策者希望對一項複雜的政策方案能夠聽到兩種截然相反的解釋,以便使決策建立在更加可靠的基礎之上,並能夠反映出顯然對立的兩種觀點,於是借用法律領域中的訴訟程序和行政聽證的方法(作了些修改)。另一方面,是出於分析的政治考慮,通過司法式分析程序,使得出的證據在形式上更加規範化,並且激發公眾參與教育政策制定的熱情,使其制定的教育政策更加民主化。司法式分析方法將現場深入調查的嚴格性與廣泛分析證據的公開展開結合在一起,常用在教育政策方案的預測中,並在相當多的形成性評估、政策的回顧與分析中得到應用。實施步驟:1.問題的提出(Issue Generation)。2.問題的選擇(Issue Selection)。3.辯論的準備(Preparation of Arguments)。4.聽證討論會(Clarification Forum)。關鍵角色(Key Roles):1.調查小組(Investigative Teams)。2.案件分析者(Case Analyst)。3.案件提出者(Case Presenter)。4.會議主席(Forum Moderator)。5.問題澄清小組(Clarification Panel)。6.小組促進者(Panel Facilitator)。主要優點:1.設計的綜合性。2.所需的證據有一定的廣度、深度和質量。3.通過反詰問和反覆的觀點表述能控制偏差。4.具有多元分析的作用。5.問題具有應答性和關聯性。6.公眾之間能有效地交流。7.通過公開的澄清和傳播有助於提高使用分析手段的可能性。缺點表現在處理下述問題時有困難:1.用雙方都公平的方式來表述問題。2.公正陪審人員的選擇。3.兩個案件的表達可能會不平衡,和兩個案件的提出者有不同的演說技能。4.直接詰問和反詰問的過程沒有揭示出什麼特點。5.由於時間關係對發言的機會造成的限制。6.在案件準備中所付出的財力和人力等。二、 情境分析法情境分析法是在推測的基礎上,對可能的未來情景作出描述。基本步驟:1.建立資訊庫。2.確定主題目標。3.分析並構造影響區域。4.確定、描述影響區域中的關鍵因素。5.構建各種可能的未來發展趨勢的集合。6.選擇並解釋環境情景。7.引入“突發事件”檢驗其對未來情景的影響。8.詳細闡明主題情景。主要優點:1.具靈活性。2.定性方法與定量方法相結合。3.成本適中。三、 系統分析的方法20世紀40年代,由美國蘭德公司所提出並使用。旨在對符合既定目標的不同方案,從成本和效果兩個方面進行整體考察。所謂系統分析,是指對一個系統內的目的、功能、環境、結構、效果等一些基本問題,用整體系統的觀點進行思維推理,在確定和不確定的條件下探索可能採取的方案,通過對比分析,為實現預期目標選出最優方案的決策方法。系統分析是為決策者選擇一個行動的方向,通過對情況的全面分析,對備選方案擇優,為決策者提供可靠的依據。系統分析的組成要素:1.目標。2.備選方案。3.指標。4.模型。5.標準。系統分析的基本步驟:1.明確系統的主要目標。2.蒐集資料,提出方案。3.建立分析模型。4.分析備選方案的效果。5.綜合分析與評估。6.選擇可行方案並實施。系統分析方法的主要特點:1.系統分析把所要研究的事物、現象和過程看做是一個整體系統。2.系統分析重視給定系統的外部聯繫和內部聯繫。3.系統分析將現代數學引入政策研究的領域。4.系統分析在給定系統的設想與現實、計畫與實施之間建立了一種“中介”環節,使人們通過系統周密的調查研究,在認識上逐漸接近給定系統的實際,並採取適當的控制措施,使它按照人們規定的目標和利益運行;同時,通過有效的反饋調節機制,不斷修正人們的主觀認識,使其更加接近客觀實際。參、 政策問題建構的方法(張鈿富,民84;吳政達,民90)政策問題建構的階段:整個循環過程可分成四個獨立的階段,即1.問題探尋;2.問題界定;3.問題明確化;4.問題意義化。一、 疆界分析(boundary analysis) 目的在追求問題形成的相對完整性,有下列方式:1.滾雪球法:以滾雪球的方式去尋找政策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直到沒有新的利害關係人出現。2.問題表徵引出法:透過觀念、基本典範、主要的比喻、標準操作程序去探究政策問題的表徵。3.疆界估計法:當結果是可能的但不確定時,就不同的政策利害關係人可能出現的觀念、概念、有關的變項、假設、目標等納入新問題要件中加以累計,直到新的概念不再增加時為止。二、 類別分析(classificational analysis):依據分析者的目的及問題情境的具體知識進行界定與區分,並分兩種程序:邏輯區分:當選擇某項類別,並將之分解為各個構成部分的過程。邏輯歸類:過程與邏輯區分相反,將情境、對象及個人結合成更大的團體或種類。三、 層級分析(hierarchy analysis):以類似決策樹的形式探究問題的各種可能、合理與可行的原因。四、 類比分析(synetics analysis):透過廣泛的調查相似性,以協助分析者產生有用的類似情境;其基本假設是,對問題特徵或相似關係的了解,有助分析者的問題解決能力。五、 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在團體中透過集思廣益提供各種意見,以了解問題可能的原因和解決方法。六、 多元透視分析(multiple perspective analysis):針對無結構性的問題,透過系統性的應用個人、組織與技術去透視問題情境,對問題獲得更多的洞察力及潛在的解決。七、 假設性分析(assumptional analysis):面對沒有結構性的問題,在沒有形成共識前,針對問題中的衝突假設,進行創發性的綜合。八、 概念構圖(concept mapping):是一個團體思想的繪圖表現,其建構過程包含了多變量分析中的多元量度法(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MSD)與群集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 ,並可藉由Concept System電腦程式幫助分析整個資料的過程,並完成資料的分析與構圖的步驟。肆、 教育發展預測的方法(張鈿富,民84)一、 外推預測 古典時間數列分析模糊時間數列分析線性趨勢預估指數加權資料轉換大變動二、 理論預測 理論構圖因果模式迴歸分析區間估計相關分析三、 判斷預測 傳統德菲法政策德菲法交叉影響分析可行性評估伍、 教育政策推介的方法(張鈿富,民84)一、 政策選擇的多元理性基礎:技術理性:以解決問題的效能為主要的考量。經濟理性:以解決問題的效率為主要的考量。法規理性:以解決問題的合法程序為主要的考量。社會理性:以維持社會內化價值為主要的考量。實質理性:以解決問題的多元理性如技術、經濟、法規、社會等為主要的考量,在既定的環境裡以形成最適合的選擇。二、 政策推介的準則:(事前決定)效能(effectiveness):考量價值結果達成的最大化為主。效率(efficiency):考量推介效能與邊際成本比值最佳的備選方案。適切(adequacy):包含最小成本與最大效能兩個原則。公平(equity):推介的備選方案能形成更正義或更公平的來分配社會資源。回應(responsiveness):推介的備選方案能滿足民眾所表達的需要、偏好與價值。妥當(appropriateness):推介的備選方案作成了客觀適切的選擇。三、 教育政策推介的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多元特徵效用法分析層級法陸、 教育政策結果監控的方法(張鈿富,民84;吳政達,民90)監控的主要目的在建立政策和方案有關的事實資料,包括有關原因與結果的資訊。監控要回答的問題是:發生了什麼狀況?情況如何?以及為什麼? 一、 政策的結果:政策結果有兩種型態可加以監控:政策的輸出:包括公共的利益、服務、目標群體,及受益人資源接受的情形。政策的影響:因政策輸出而實際改變的行為或態度。二、 政策監控的主要取向: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 analysis)成本-結果分析(cost-outcome analysis)或成本-效能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三、 四種政策結果監控的方法:社會系統的核算:量化的型態。社會的實驗:直接操弄與量化的型態。社會稽核:量化的或質化的型態。研究與實際的綜合:量化或質化或兩者的型態。四、 教育政策監控方法:資料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階層線性模式(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HLM)柒、 教育政策績效評估的方法(張鈿富,民84;吳政達,民90)評估的主要目的在建立政策表現價值面的資訊。評估要回答的問題是:造成的差異何在?一、 評估的功用:評估可提供政策表現可信賴與有效的資訊。評估可提供對價值的分類與批判。評估對政策分析中其他方法的應用也有幫助。二、 政策評估的規準:(事後回溯)效能(effectiveness):價值的結果是否達成?效率(efficiency):造成價值的結果需要多少的投入?適切(adequacy):價值結果對解決問題達成的程度如何?公平(equity):成本與效益是否公平的分配到不同的群體?回應(responsiveness):政策的結果是否滿足特定群體的需要、偏好或價值?妥當(appropriateness):預期的結果是否真的值得?三、 政策評估的取向:擬似評鑑(pseudo-evaluation)正式評鑑(formal evaluation)決策理論評鑑(decision-theoretic evaluation)四、 教育政策評估的方法:實驗研究法準實驗研究法問卷調查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