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利用浮力测密度_第1页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利用浮力测密度_第2页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利用浮力测密度_第3页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利用浮力测密度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应对特殊方法测量物质密度九年级物理 孙一男纵观多年的中考试卷,密度是中考的一个重点,同时又是中考的热点,密度的考查主要以操作性的实验题型出现,在考查知识的同时兼顾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按照教科书,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m/v,利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出被测物的质量m和体积v,则可算出被测物的密度,这是最基本的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近年来的中考试题,则往往是天平、量筒不会同时具备,对此,特整理以下特殊方法并进行详细分析:一、测固体密度基本原理:=m/V1 常规法: 测固体体积:不溶于水 密度比水大 排水法测体积 密度比水小 按压法、捆绑法、吊挂法、埋砂法。溶于水 饱和溶液法、埋砂法整型法 如果被测物体容易整型,如土豆、橡皮泥,可把它们整型成正方体、长方体等,然后用刻度尺测得有关长度,易得物体体积。例:正北牌方糖是一种用细白沙糖精制而成的长方体糖块,为了测出它的密度,除了一些这种糖块外还有下列器材:天平、量筒、毫米刻度尺、水、白沙糖、小勺、镊子、玻璃棒,利用上述器材可有多种测量方法。请你答出两种测量方法,要求写出(1)测量的主要步骤及所测的物理量。(2)用测得的物理量表示密度的式子。饱和溶液法:方案一:用天平测出糖块的质量m,再把糖块放入量筒里,倒入适量白沙糖埋住方糖,晃动量筒,使白沙糖表面变平,记下白沙糖和方糖的总体积V1,用镊子取出方糖,再次晃动量筒,使白沙糖表面变平,记下白沙糖的体积V2,则=方案二:用天平测出糖块的质量。用橡皮泥将糖块包好放入水中,测出水、橡皮泥、糖块的总体积V1,取出糖水,测出水和橡皮泥的体积V2,算出糖块体积V=V1-V2。利用公式算出糖块密度。方案三:用天平测出3块方糖的质量m,向量筒里倒入适量的水并放入白沙糖,用玻璃棒搅动制成白沙糖的饱和溶液,记下饱和溶液的体积V1,再把3块方糖放入饱和溶液中,记下饱和溶液和方糖的总体积V2,则密度。方案四:用天平测出其质量,用刻度尺量出它的长、宽、厚,算出其体积,再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糖块的密度。2 浮力法弹簧秤器材:弹簧秤、金属块、水、细绳 步骤:1)、用细绳系住金属块,用弹簧秤称出金属块的重力G; 2)、将金属块完全浸入水中,用弹簧秤称出金属块在水中的视重G/;表达式:=G水/(G-G/) 这是一道经典题,此题的关键是如果知道利用弹簧秤可以测定小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然后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即可求出体积,此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但需要指出的是,此测量方法仅适用于被测物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3浮力法天平器材:天平、金属块、水、细绳 步骤:1)往烧杯装满水,放在天平上称出质量为 m1; 2)将属块轻轻放入水中,溢出部分水,再将烧杯放在天平上称出质量为m2; 3) 将金属块取出,把烧杯放在天平上称出烧杯和剩下水的质量m3。表达式:=水(m2-m3)/(m1-m3)4浮力法-量筒器材:木块、水、细针、量筒 步骤:1)、往量筒中注入适量水,读出体积为V1;2)、将木块放入水中,漂浮,静止后读出体积 V2;3)、用细针插入木块,将木块完全浸入水中,读出体积为V3。表达式:=水(V2-V1)/(V3-V1) 5浮力法刻度尺: 器材:刻度尺、圆筒杯、水、小塑料杯、小石块 步骤:1)、在圆筒杯内放入适量水,再将塑料杯杯口朝上轻轻放入,让其漂浮,用刻度尺测出杯中水的高度h1; 2)、将小石块轻轻放入杯中,漂浮,用刻度尺测出水的高度h2; 3)、将小石块从杯中取出,放入水中,下沉,用刻度尺测出水的高度h3. 表达式:=水(h2-h1)/(h3-h1) 6浮力法密度计: 器材:鸡蛋、密度计、水、盐、玻璃杯 步骤:1)、在玻璃杯中倒入适量水,将鸡蛋轻轻放入,鸡蛋下沉; 2)、往水中逐渐加盐,边加边用密度计搅拌,直至鸡蛋漂浮,用密度计测出盐水的密度即等到于鸡蛋的密度;7杠杆平衡法刻度尺例:在一次物理兴趣小组活动过程中,老师给同学们如下器材:一把米尺、一个装有适量水的烧杯、几根细线、一个不知质量的砝码、一个小石块、老师要求同学们设计一种方案,测定小石块的密度。小明听后,沉思片刻说道:“如果砝码的质量已知,就好办了。”一定要知道砝码的质量吗?相信你一定有办法,请你写出测量的方法步骤,并推导出小石块密度的表达式。将刻度尺作为杠杆利用,在刻度尺的两端分别悬挂小石块和砝码,平衡后,读出两力臂的长;然后将小石块浸没水中,平衡后,再读出两力臂的长。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推导小石块密度的表达式。测定组成实心金属球金属的密度。如图14所示,杠杆的重力忽略不计,请你将下列实验步骤补充完整。(1)将金属球挂在杠杆的A段,将钩码悬挂在B点,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将金属球没入水中,此时将钩码移动到C点,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A水OBC(3)用刻度尺测量AO的长度为L1;(4) , ;(5)金属密度的表达式为 。(3分)二、 液体的密度:1常规法:器材:烧杯、量筒 、天平、待测液体 步骤:1)、用天平称出烧杯的质量M1; 2)、将待测液体倒入 烧杯中,测出总质量M2; 3)、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 计算表达式:=(M2-M1)/V3 等容法器材:烧杯、水、待液体、天平步骤:1)、用天平称出烧的质量M1;2)、往烧杯内倒满水,称出总质量M2;3)、倒去烧杯中的水,往烧杯中倒满待测液体,称出总质量M3。计算表达:=水(M3-M1)/(M2-M1) 3、浮力法器材:弹簧秤、水、待测液体、小石块、细绳子步骤:1)、用细绳系住小石块,用弹簧秤称出小石块的重力G;2)、将小块浸没入水中,用弹簧秤称出小石的视重G/;3)、将小块浸没入待测液体中,用弹簧秤称出小石块的视重G/。 计算表达:=水(G-G/)/(G-G/) 对于培养学生开放性创造力的实验题,题设中只给了一些可选器材,但没有给定具体的测量工具,学生可以选择所需的任意一种或几种测量工具和必要的器材。测量方法灵活多变,选择不同测量工具的测量原理如下:方法一:选用刻度尺,利用漂浮原理,重力等于浮力来求。方法二:选用天平,利用水和被测液体二次测量的体积相等来求。方法三:选用量筒,利用阿基米德原理,两次漂浮重力等于浮力来求。方法四:选用天平和细线,利用阿基米德原理,称重法求浮力时排出的体积相等来求。方法五:选用弹簧称和细线,解法原理同方法四。方法六:选用压强计、刻度尺,利用液体压强计算公式,两液体压强相等来求。4、压强法用刻度尺、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一端有橡皮膜)、烧杯、适量的水、足量的牛奶、细线。计一种测量奶密度的方法。实验步骤:1) 在玻璃管内倒入一定深度的牛奶。2) 将管竖直放入水中,带橡皮膜水平时,用刻度尺量出管底到牛奶面和水面的深度,分别为h1、h2。3) 根据p1=p2得表达式:牛奶=h2水/h15、 U形管法: 器材:U形管、水、待测液体、刻度尺 步骤:1)、将适量水倒入U形管中; 2)、将待测液体从U形管的一个管口沿壁缓慢注入。 3)、用刻度尺测出管中水的高度h1,待测液体的高度h2.(如图) 计算表达:=水h1/h2 (注意:用此种方法的条件是:待测液体不溶于水,待测液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6、 密度计法:器材:密度计、待测液体 方法:将密度计放入待测液体中,直接读出密度在进行中考第一轮复习阶段,怎样才能做好这一轮复习,怎样才能保证中考不丢分呢?一、夯实基础 吃透课本在复习时,重新拾起并再次感悟原有知识点,将零散的知识点穿成线、连成网、形成知识体系。在复习时,充分利用课本。课本即一课之本。现在考试似乎越来越强调探究和应用,但这些探究和应用多数来自课本,考试中常有类似情况:很多题似乎未见过,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他们是对课本实例、问题、实验等的重新组合和考核,如果你吃透课本,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吃透课本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将书读薄,即了解课本知识的概要;第二个层次是将书由薄读厚,在了解知识概要的基础上,细细品味书上的每句话、每个图、每个实验,重要的内容反复看,反复理解教材这样写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怎样使自己的想法与教材融合并延伸;第三个层次是在对书中大部分内容理解透彻的基础上,再从复杂的知识体系中抽出精髓即知识框架,把书由厚读薄。二、围绕考纲 提高效益“中考说明”客观上是考什么与如何考的蓝本和依据。它不仅规定了考试形式、性质、功能,也规定了考试的内容、难度和题型。知识的温习、整理、巩固、系统和延伸,要紧紧围绕考纲。作为考生不仅仅要依靠老师,自己也应通过对考纲的学习,对中考的知识内容、难易程度、如何练习做到心中有数。三、合理安排 定期回顾合理分配复习内容和时间才能获得良好的复习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复习伴随着遗忘。声、光、热、电、力,不同部分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