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师入编考试教育学.pdf_第1页
上海教师入编考试教育学.pdf_第2页
上海教师入编考试教育学.pdf_第3页
上海教师入编考试教育学.pdf_第4页
上海教师入编考试教育学.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 教育学 单项选择题 不定项选择题 填空题 教育学 单项选择题 不定项选择题 填空题 一 教育学 单项选择题 一 教育学 单项选择题 1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 达尔文 B 不厄迪尔 C 勒图尔诺 D 孟禄 2 为了更好地选用天下人才 隋唐先后建立了 A 聘任制度 B 科举制 C 录用制 D 任免制度 3 国际上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 A 主体教育观 B 精英主义价值观 C 知识主义 D 多元主义价值观 4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 称为 A 白板说 B 不做中学 C 儿童中心主义 D 实质教育派 5 在教育史上主张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的教育家是 A 孔子 B 孟子 C 墨翟 D 荀子 6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下列哪部教育论著 A 学记 B 普通教育学 C 大教学论 D 教育论 7 现代的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 而是日益走向 A 社会化 B 民主化 C 大众化 D 自由化 8 古代中国的教育学思想中主张 道法自然 的是 A 道家 B 法家 C 墨家 D 儒家 9 明确提出 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的口号 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做出贡献的是 A 康德 B 裴斯泰洛齐 C 洛克 D 夸美纽斯 10 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A 政治需要 B 科技进步 C 生产力发展水平 D 产业革命 1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 达尔文 B 不厄迪尔 C 勒图尔诺 D 孟禄 2 为了更好地选用天下人才 隋唐先后建立了 A 聘任制度 B 科举制 C 录用制 D 任免制度 3 国际上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 A 主体教育观 B 精英主义价值观 C 知识主义 D 多元主义价值观 4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 称为 A 白板说 B 不做中学 C 儿童中心主义 D 实质教育派 5 在教育史上主张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的教育家是 A 孔子 B 孟子 C 墨翟 D 荀子 6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下列哪部教育论著 A 学记 B 普通教育学 C 大教学论 D 教育论 7 现代的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 而是日益走向 A 社会化 B 民主化 C 大众化 D 自由化 8 古代中国的教育学思想中主张 道法自然 的是 A 道家 B 法家 C 墨家 D 儒家 9 明确提出 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的口号 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做出贡献的是 A 康德 B 裴斯泰洛齐 C 洛克 D 夸美纽斯 10 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A 政治需要 B 科技进步 C 生产力发展水平 D 产业革命 答案 1 5 CBDCA 6 10 CCABB 答案 1 5 CBDCA 6 10 CCABB 11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 这句话反映了 A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 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2 我国正式颁布 义务教育法 的时间是 11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 这句话反映了 A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 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2 我国正式颁布 义务教育法 的时间是 2013 A 1957 年 B 1982 年 C 1986 年 D 1990 年 1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促使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A 学校教育 B 高新技术的应用 C 科学理论的产生 D 完善的社会制度 14 以后 文化概念正式进入到人类学家的研究范畴 A 18 世纪 90 年代 B 20 世纪 50 年代 C 19 世纪 50 年代 D 19 世纪 90 年代 15 人口的职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 A 专业结构 B 布局结构 C 层次结构 D 需求结构 16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 遗传素质 B 环境 C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教育 17 教育的直接目的是 A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B 培养 四有 新人 C 存进社会的发展 D 培养人的生存能力 18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这句话反映了 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A 遗传因素 B 环境因素 C 学校教育 D 个体因素 19 内法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 A 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B 社会环境的要求 C 教育要求的内化 D 个体的理想和目标 20 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 它是把平凡额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A 劳动 B 潜能 C 知识 D 意识 A 1957 年 B 1982 年 C 1986 年 D 1990 年 1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促使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A 学校教育 B 高新技术的应用 C 科学理论的产生 D 完善的社会制度 14 以后 文化概念正式进入到人类学家的研究范畴 A 18 世纪 90 年代 B 20 世纪 50 年代 C 19 世纪 50 年代 D 19 世纪 90 年代 15 人口的职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 A 专业结构 B 布局结构 C 层次结构 D 需求结构 16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 遗传素质 B 环境 C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教育 17 教育的直接目的是 A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B 培养 四有 新人 C 存进社会的发展 D 培养人的生存能力 18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这句话反映了 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A 遗传因素 B 环境因素 C 学校教育 D 个体因素 19 内法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 A 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B 社会环境的要求 C 教育要求的内化 D 个体的理想和目标 20 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 它是把平凡额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A 劳动 B 潜能 C 知识 D 意识 答案 11 15 ACADA 16 20 CABAB 答案 11 15 ACADA 16 20 CABAB 21 盲人的触觉 听觉一般非常灵敏 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 顺序性 B 不平衡性 C 互补性 D 个别差异性 22 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 把 基因复制 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A 威尔逊 B 格塞 C 华生 D 洛克 2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 A 教育教学工作要抓关键期 B 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C 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 D 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24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 它集中体现了 A 教育的性质 B 教育的任务 C 教育的内容 D 教育的规律 21 盲人的触觉 听觉一般非常灵敏 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 顺序性 B 不平衡性 C 互补性 D 个别差异性 22 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 把 基因复制 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A 威尔逊 B 格塞 C 华生 D 洛克 2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 A 教育教学工作要抓关键期 B 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C 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 D 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24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 它集中体现了 A 教育的性质 B 教育的任务 C 教育的内容 D 教育的规律 25 当前 流生问题与 问题者两种倾向妨碍了教育目的的实现和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A 片面追求升学率 B 乱收费 C 唯学历教育 D 辍学 26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 A 德育 B 劳技 C 体育 D 智育 27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 我国的政治政策 B 我国的教育方针 C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 D 恩格斯个人发展学说 28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属于 A 道德素质教育 B 思想素质教育 C 政治素质教育 D 心理素质教育 29 在教学过程中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 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 A 记忆知识 B 发现 知识 C 积累知识 D 搜集知识 30 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思想是 A 应试教育 B 素质教育 C 特长教育 D 继续教育 25 当前 流生问题与 问题者两种倾向妨碍了教育目的的实现和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A 片面追求升学率 B 乱收费 C 唯学历教育 D 辍学 26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 A 德育 B 劳技 C 体育 D 智育 27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 我国的政治政策 B 我国的教育方针 C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 D 恩格斯个人发展学说 28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属于 A 道德素质教育 B 思想素质教育 C 政治素质教育 D 心理素质教育 29 在教学过程中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 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 A 记忆知识 B 发现 知识 C 积累知识 D 搜集知识 30 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思想是 A 应试教育 B 素质教育 C 特长教育 D 继续教育 答案 21 25 CAAAA 26 30 ACCBB 答案 21 25 CAAAA 26 30 ACCBB 31 认为我国现代教育的目的是 做人 做现代中国人 的教育学家是 A 陈鹤琴 B 梁启超 C 蔡元培 D 陶行知 32 人们常说 教学无法 而无定法 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是 A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B 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C 创造能力 D 观察能力 33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A 热爱教育事业 B 热爱学生 C 教书育人 D 创新开拓 34 提出 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 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 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 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 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 的教育家是 A 列宁 B 加里宁 C 苏霍姆林斯基 D 陶行知 35 陶行知先生的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班根草去 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素养 A 教育理论知识 B 崇高的职业道德 C 文化学科知识 D 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36 学生主体性的形成 既是教育的目的 也是教育成功的 A 条件 B 任务 C 途径 D 结果 31 认为我国现代教育的目的是 做人 做现代中国人 的教育学家是 A 陈鹤琴 B 梁启超 C 蔡元培 D 陶行知 32 人们常说 教学无法 而无定法 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是 A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B 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C 创造能力 D 观察能力 33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A 热爱教育事业 B 热爱学生 C 教书育人 D 创新开拓 34 提出 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 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 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 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 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 的教育家是 A 列宁 B 加里宁 C 苏霍姆林斯基 D 陶行知 35 陶行知先生的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班根草去 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素养 A 教育理论知识 B 崇高的职业道德 C 文化学科知识 D 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36 学生主体性的形成 既是教育的目的 也是教育成功的 A 条件 B 任务 C 途径 D 结果 2013 37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求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 是推动个体由 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 A 动力 B 动机 C 条件 D 基础 38 教师胜任教学工作中的基础性要求是 必须具有 A 学科专业素养 B 教育专业素养 C 品德专业素养 D 职业道德素养 39 在校外活动中 教师处于 A 领导地位 B 启发指导地位 C 顾问地位 D 主导地位 40 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 A 教育目的 B 培养目标 C 课程目标 D 教学目标 37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求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 是推动个体由 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 A 动力 B 动机 C 条件 D 基础 38 教师胜任教学工作中的基础性要求是 必须具有 A 学科专业素养 B 教育专业素养 C 品德专业素养 D 职业道德素养 39 在校外活动中 教师处于 A 领导地位 B 启发指导地位 C 顾问地位 D 主导地位 40 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 A 教育目的 B 培养目标 C 课程目标 D 教学目标 答案 31 35 ACCBB 36 40 AAABC 答案 31 35 ACCBB 36 40 AAABC 41 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A 教学计划 B 教学大纲 C 教育目的 D 教学目标 42 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 A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 教育目标分类学 C 教育过程 D 教学与一般发展 43 学生的学习特点受 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A 基础 B 智能 C 思维 D 能力 44 布鲁纳认为 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 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机构 以此而建立的 课程理论是 A 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 综合课程理论 C 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45 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与价值的是 A 美国的克伯屈 B 美国的杜威 C 法国卢梭 D 德国福禄贝尔 46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始于教育家 A 洛克 B 斯宾塞 C 赫尔巴特 D 杜威 47 从 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 转向 课程实施的结果 的评价模式是 A 目标评价模式 B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 过程评价模式 D 成果评价模式 48 教师把实物 教具展示给学生看 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实验 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 从而获 得知识 发展能力的方法 叫做 41 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A 教学计划 B 教学大纲 C 教育目的 D 教学目标 42 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 A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 教育目标分类学 C 教育过程 D 教学与一般发展 43 学生的学习特点受 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A 基础 B 智能 C 思维 D 能力 44 布鲁纳认为 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 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机构 以此而建立的 课程理论是 A 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 综合课程理论 C 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45 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与价值的是 A 美国的克伯屈 B 美国的杜威 C 法国卢梭 D 德国福禄贝尔 46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始于教育家 A 洛克 B 斯宾塞 C 赫尔巴特 D 杜威 47 从 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 转向 课程实施的结果 的评价模式是 A 目标评价模式 B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 过程评价模式 D 成果评价模式 48 教师把实物 教具展示给学生看 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实验 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 从而获 得知识 发展能力的方法 叫做 2013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演示法 D 练习法 49 开而弗达 体现了教学的 A 直观性原则 B 巩固性原则 C 启发性原则 D 循序渐进的原则 50 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A 熟悉教材 B 分析教材 C 概括教材 D 理解教材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演示法 D 练习法 49 开而弗达 体现了教学的 A 直观性原则 B 巩固性原则 C 启发性原则 D 循序渐进的原则 50 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A 熟悉教材 B 分析教材 C 概括教材 D 理解教材 答案 41 45 BAADB 46 50 BDCCD 答案 41 45 BAADB 46 50 BDCCD 51 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的是 A 杜威的五步教学法 B 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 C 孔子的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D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中最优化的理论 52 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要防止和克服 A 单纯书本 排斥实践 强调个人经验 否定理论知识的作用 B 儿童中心论 C 空洞说教 单纯知识的传授 D 片面单一知识的学习 53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 A 重要力量 B 主要力量 C 内部动力 D 外部动力 54 讲述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 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A 导入 详述和汇总 B 导入 分析和汇总 C 分析 详述和总结 D 分析 质疑和总结 55 把学校过程概括为 学 思 行 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墨子 56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 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 A 思想德育 B 政治思想 C 思想品德 D 政治品德 57 德育了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 A 道德意志 B 道德情感 C 道德认识 D 道德行为 58 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额积极性 依靠和发育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 极因素 这是 A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B 发扬积极因素 克服消极因素 C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D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51 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的是 A 杜威的五步教学法 B 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 C 孔子的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D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中最优化的理论 52 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要防止和克服 A 单纯书本 排斥实践 强调个人经验 否定理论知识的作用 B 儿童中心论 C 空洞说教 单纯知识的传授 D 片面单一知识的学习 53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 A 重要力量 B 主要力量 C 内部动力 D 外部动力 54 讲述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 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A 导入 详述和汇总 B 导入 分析和汇总 C 分析 详述和总结 D 分析 质疑和总结 55 把学校过程概括为 学 思 行 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墨子 56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 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 A 思想德育 B 政治思想 C 思想品德 D 政治品德 57 德育了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 A 道德意志 B 道德情感 C 道德认识 D 道德行为 58 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额积极性 依靠和发育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 极因素 这是 A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B 发扬积极因素 克服消极因素 C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D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2013 59 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下列哪位教育家的成功教育经验 A 马可连柯 B 加里宁 C 乌申斯基 D 赞可夫 60 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A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 课外校外活动 C 劳动 D 共青团活动 59 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下列哪位教育家的成功教育经验 A 马可连柯 B 加里宁 C 乌申斯基 D 赞可夫 60 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A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 课外校外活动 C 劳动 D 共青团活动 答案 51 55 BACCA 56 60 DBBAA 答案 51 55 BACCA 56 60 DBBAA 61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A 基础 B 途径 C 出发点 D 重要环节 62 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 A 身体 精神 B 道德 学识 C 德 智 体 D 知 情 意 63 讲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A 认知模式 B 体谅模式 C 社会学习模式 D 说理教育模式 64 我国当前班级管理的实践中 采用的最多的领导方式是 A 教学中心 的领导方式 B 集体中心 的领导方式 C 权威型的领导方式 D 民主型的领导方式 65 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是 A 交往 B 学习 C 课堂 D 课外活动 66 班级文化是班级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出来的联合生活方式 不包括 A 班级环境布置 B 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 C 班级制度与规范 D 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亲密关系 67 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 A 运用教学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各种不同教学活动 B 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C 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 生活自理 工作自治的人 D 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 68 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 为核心来建立管理机制 A 学校 B 教师 C 教育内容 D 学生 69 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属于 A 常规管理 B 平行管理 C 民主管理 D 目标管理 70 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61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A 基础 B 途径 C 出发点 D 重要环节 62 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 A 身体 精神 B 道德 学识 C 德 智 体 D 知 情 意 63 讲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A 认知模式 B 体谅模式 C 社会学习模式 D 说理教育模式 64 我国当前班级管理的实践中 采用的最多的领导方式是 A 教学中心 的领导方式 B 集体中心 的领导方式 C 权威型的领导方式 D 民主型的领导方式 65 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是 A 交往 B 学习 C 课堂 D 课外活动 66 班级文化是班级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出来的联合生活方式 不包括 A 班级环境布置 B 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 C 班级制度与规范 D 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亲密关系 67 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 A 运用教学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各种不同教学活动 B 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C 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 生活自理 工作自治的人 D 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 68 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 为核心来建立管理机制 A 学校 B 教师 C 教育内容 D 学生 69 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属于 A 常规管理 B 平行管理 C 民主管理 D 目标管理 70 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2013 A 共青团组织 B 教导处 C 总务处 D 班级 A 共青团组织 B 教导处 C 总务处 D 班级 答案 61 65 CABAA 66 70 DBDAD 答案 61 65 CABAA 66 70 DBDAD 二 不定项选择题 二 不定项选择题 1 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有 A 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B 教育内容现代化 C 教育管理现代化 D 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 E 教师素质现代化 2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有 A 库姆斯 B 伊里奇 C 杜威 D 保罗 朗格朗 E 夸美纽斯 3 孔子的教育主张包括 A 兼爱 B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C 有教无类 D 教学相长 E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4 教育民主化的基本内涵包括 A 取消等级制度 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B 反对在教育内容中宣扬法西斯主义 军国主义思想 C 提倡教育结果的均等 D 反对压抑儿童个性 要求尊重学生 E 教育自由化 5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 A 以儿童为中心 B 重视学生在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独立发现 C 学校即社会 D 一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 E 教育即学生经验的持续不断的增长 1 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有 A 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B 教育内容现代化 C 教育管理现代化 D 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 E 教师素质现代化 2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有 A 库姆斯 B 伊里奇 C 杜威 D 保罗 朗格朗 E 夸美纽斯 3 孔子的教育主张包括 A 兼爱 B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C 有教无类 D 教学相长 E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4 教育民主化的基本内涵包括 A 取消等级制度 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B 反对在教育内容中宣扬法西斯主义 军国主义思想 C 提倡教育结果的均等 D 反对压抑儿童个性 要求尊重学生 E 教育自由化 5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 A 以儿童为中心 B 重视学生在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独立发现 C 学校即社会 D 一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 E 教育即学生经验的持续不断的增长 多选 1 ABCDE 2 AB 3 BC 4 ACE 5 ABCD多选 1 ABCDE 2 AB 3 BC 4 ACE 5 ABCD 6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经历的过程有 A 前制度化教育 B 义务教育 C 普及教育 D 制度化教育 E 非制度化教育 6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经历的过程有 A 前制度化教育 B 义务教育 C 普及教育 D 制度化教育 E 非制度化教育 2013 7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 学校教育得到了进步发展 具体的类型有 A 四门学 B 官学 C 太学 D 私学 E 书院 8 下列描述属于 网络教育 特点的有 A 平等的 开放式的教育 B 兴趣选择 C 跨年龄段教育 D 跨时空教育 E 终身教育 9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 尤其是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 它的标志是 A 计算机 B 机械化 C 网络技术 D 数字通讯 E 电子科技 10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 A 个体的器官岁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B 人的先天素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 C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为一定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D 成熟在高级心理活动中起到作用 E 成熟决定了个体受教育的内容 7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 学校教育得到了进步发展 具体的类型有 A 四门学 B 官学 C 太学 D 私学 E 书院 8 下列描述属于 网络教育 特点的有 A 平等的 开放式的教育 B 兴趣选择 C 跨年龄段教育 D 跨时空教育 E 终身教育 9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 尤其是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 它的标志是 A 计算机 B 机械化 C 网络技术 D 数字通讯 E 电子科技 10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 A 个体的器官岁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B 人的先天素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 C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为一定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D 成熟在高级心理活动中起到作用 E 成熟决定了个体受教育的内容 答案 6 ADE 7 BDE 8 ABCD 9 AC 10 ABCD 答案 6 ADE 7 BDE 8 ABCD 9 AC 10 ABCD 11 下列哪些观点是持遗传决定论认识的 A 洛克的 白板 论 B 高尔顿的血统论 C 柏拉图的三等论 D 基督教的 原罪说 E 中国的性善性恶论 12 皮亚杰将个体的认识发展划分的阶段包括 A 感知运算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E 抽象运算阶段 13 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不同层次的内容活动构成 包括 A 生理活动 B 心理活动 C 精神活动 D 思维活动 E 社会实践活动 14 教育目的层次包括 A 国家的教育目的 B 学生的学校目标 C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D 教师的教学目标 E 社会的价值取向 15 素质教育强调 学生应全面发展 所以素质教育应包括 11 下列哪些观点是持遗传决定论认识的 A 洛克的 白板 论 B 高尔顿的血统论 C 柏拉图的三等论 D 基督教的 原罪说 E 中国的性善性恶论 12 皮亚杰将个体的认识发展划分的阶段包括 A 感知运算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E 抽象运算阶段 13 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不同层次的内容活动构成 包括 A 生理活动 B 心理活动 C 精神活动 D 思维活动 E 社会实践活动 14 教育目的层次包括 A 国家的教育目的 B 学生的学校目标 C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D 教师的教学目标 E 社会的价值取向 15 素质教育强调 学生应全面发展 所以素质教育应包括 2013 A 德育 B 体育 C 智育 D 美育 E 劳动技术教育 A 德育 B 体育 C 智育 D 美育 E 劳动技术教育 多选 11 BCDE 12 ABCD 13 ABE 14 ACD 15 ABCDE多选 11 BCDE 12 ABCD 13 ABE 14 ACD 15 ABCDE 16 教育目的功能有 A 导向功能 B 强制功能 C 激励功能 D 示范功能 E 评价功能 17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是由 A 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B 劳动任务的复杂性 C 教育法规 D 劳动手段的特殊性 E 劳动过程的特殊性 18 教师专业化应符合的条件有 A 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B 以风险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C 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的知识技能 D 具有充分的自治和自律性 E 有正式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 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19 中小学教师培训应该坚持 原则 A 统一要求 B 因地制宜 C 分类指导 D 按需施教 E 学用结合 20 教师的科研活动权包括 A 有权发表自己的观点 B 有权决定是否参加学术团体 C 有权确定科研课题的科研方向 D 有权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 E 有权为改善实践而研究 16 教育目的功能有 A 导向功能 B 强制功能 C 激励功能 D 示范功能 E 评价功能 17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是由 A 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B 劳动任务的复杂性 C 教育法规 D 劳动手段的特殊性 E 劳动过程的特殊性 18 教师专业化应符合的条件有 A 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B 以风险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C 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的知识技能 D 具有充分的自治和自律性 E 有正式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 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19 中小学教师培训应该坚持 原则 A 统一要求 B 因地制宜 C 分类指导 D 按需施教 E 学用结合 20 教师的科研活动权包括 A 有权发表自己的观点 B 有权决定是否参加学术团体 C 有权确定科研课题的科研方向 D 有权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 E 有权为改善实践而研究 多选题 16 ACE 17 ABDE 18 ABCD 19 BCDE 20 ABCE 多选题 16 ACE 17 ABDE 18 ABCD 19 BCDE 20 ABCE 21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包括 A 教科书 B 教学计划 C 参考书 D 讲义 E 讲授提纲 22 课程设计是对课程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 在进行宏观设计时应当解决基本理念问题 包 括 A 课程的价值 B 课程的根本目的 C 课程的主要任务 21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包括 A 教科书 B 教学计划 C 参考书 D 讲义 E 讲授提纲 22 课程设计是对课程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 在进行宏观设计时应当解决基本理念问题 包 括 A 课程的价值 B 课程的根本目的 C 课程的主要任务 2013 D 可运用的课程资源 E 课程的基本结构 23 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对课程进行分类 可分为 A 研究型课程 B 知识性课程 C 技能性课程 D 基础型课程 E 拓展性课程 24 教学计划在基本内容上主要是指 A 学科目的设置 B 学科顺序 C 课时分配及学年制 D 学周安排 E 学期计划 25 中学教学原则包括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巩固性原则 D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E 循序渐进原则 D 可运用的课程资源 E 课程的基本结构 23 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对课程进行分类 可分为 A 研究型课程 B 知识性课程 C 技能性课程 D 基础型课程 E 拓展性课程 24 教学计划在基本内容上主要是指 A 学科目的设置 B 学科顺序 C 课时分配及学年制 D 学周安排 E 学期计划 25 中学教学原则包括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巩固性原则 D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E 循序渐进原则 多选 21 ACDE 22 ABCE 23 ADE 24 ABCD 25 ABCDE多选 21 ACDE 22 ABCE 23 ADE 24 ABCD 25 ABCDE 26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是 A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D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E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27 教学过程的结构包括 A 引起学习动机 B 领会知识 C 巩固知识 D 运用知识 E 检查知识 28 属于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A 准备好问题 B 准话谈话计划 C 提问要明确 引起思维兴奋 D 善于启发诱导 E 做好归纳和小结 29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 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A 高尚思想 B 模范事迹 C 模范行为 D 卓越成就 30 德育的途径主要有 A 政治课教学 B 班主任工作 C 劳动 D 共青团活动 E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26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是 A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D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E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27 教学过程的结构包括 A 引起学习动机 B 领会知识 C 巩固知识 D 运用知识 E 检查知识 28 属于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A 准备好问题 B 准话谈话计划 C 提问要明确 引起思维兴奋 D 善于启发诱导 E 做好归纳和小结 29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 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A 高尚思想 B 模范事迹 C 模范行为 D 卓越成就 30 德育的途径主要有 A 政治课教学 B 班主任工作 C 劳动 D 共青团活动 E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多选 26 ABC 27 ABCDE 28 ABCDE 29 ACD 30 ABCDE多选 26 ABC 27 ABCDE 28 ABCDE 29 ACD 30 ABCDE 31 说服法运用时应注意的要求有 A 明确目的性 B 富有知识性 趣味性 C 注意时机 D 以诚待人 E 调动学生主动性 32 德育过程的矛盾包括 31 说服法运用时应注意的要求有 A 明确目的性 B 富有知识性 趣味性 C 注意时机 D 以诚待人 E 调动学生主动性 32 德育过程的矛盾包括 2013 A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 德育与智育的矛盾 C 德育与教学过程的矛盾 D 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 方法的矛盾 E 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多要素之间的矛盾 33 教师培养与树立良好的班风的方法有 A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 B 树立榜样 C 严格要求 D 反复实践 E 开展班会 34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是 A 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B 是班集体的设计者 C 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D 是班级的教育者 E 是班级制度的贯彻者 35 班级目标的设计根据 A 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B 学校的培养目标 C 学生的个性特征 D 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 E 班主任的授课领导方式 A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 德育与智育的矛盾 C 德育与教学过程的矛盾 D 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 方法的矛盾 E 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多要素之间的矛盾 33 教师培养与树立良好的班风的方法有 A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 B 树立榜样 C 严格要求 D 反复实践 E 开展班会 34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是 A 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B 是班集体的设计者 C 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D 是班级的教育者 E 是班级制度的贯彻者 35 班级目标的设计根据 A 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B 学校的培养目标 C 学生的个性特征 D 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 E 班主任的授课领导方式 多选 31 ABCD 32 ADE 33 ABCD 34 ABCD 35 AB 多选 31 ABCD 32 ADE 33 ABCD 34 ABCD 35 AB 三 填空题 三 填空题 1 瑞士教育家 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地法则全面地 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2 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 甚至摆脱社会影响的教育家是法国的 3 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 教育控制在 和佛教手中 4 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近代 系统的形成 5 近代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又称 教育 6 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是教育民主化的根本保证 是国家干预和管理教育的一种重要 手段 7 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 教育的重要体现 8 教育漫话 是英国近代教育家 的代表作 1 瑞士教育家 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地法则全面地 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2 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 甚至摆脱社会影响的教育家是法国的 3 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 教育控制在 和佛教手中 4 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近代 系统的形成 5 近代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又称 教育 6 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是教育民主化的根本保证 是国家干预和管理教育的一种重要 手段 7 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 教育的重要体现 8 教育漫话 是英国近代教育家 的代表作 填空 填空 1 裴斯泰洛齐 2 卢梭 3 婆罗门教 4 学校教育 5 制度化 6 教育立法 7 非制度化 8 洛克 1 裴斯泰洛齐 2 卢梭 3 婆罗门教 4 学校教育 5 制度化 6 教育立法 7 非制度化 8 洛克 三 填空题 三 填空题 2013 1 19 世纪中叶 英国教育思想家 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 2 17 18 世纪以后 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 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 被称为 3 学校教育进行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是一种有组织 的再生产 4 是学校中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 19 世纪中叶 英国教育思想家 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 2 17 18 世纪以后 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 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 被称为 3 学校教育进行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是一种有组织 的再生产 4 是学校中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填空题 1 斯宾塞 2 科学的体制化 3 有计划 高效率 4 校风 填空题 1 斯宾塞 2 科学的体制化 3 有计划 高效率 4 校风 三 填空题 1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认为 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 的 无意识 最根本的动因 2 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3 国心理学家 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前世俗水平 世俗水平 后世俗水平 4 衡量一个人是否得到了正常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准是看他的发展水平是否同 相一致 三 填空题 1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认为 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 的 无意识 最根本的动因 2 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3 国心理学家 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前世俗水平 世俗水平 后世俗水平 4 衡量一个人是否得到了正常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准是看他的发展水平是否同 相一致 填空题 1 弗洛伊德 2 青年期 3 美 科尔伯格 4 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 填空题 1 弗洛伊德 2 青年期 3 美 科尔伯格 4 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 三 填空题 1 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 社会性 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是 包括 3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 更是一种 是一种精神状态 4 1957 年 同志在最高国家会议上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 智 育 体育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是我国提出的 三 填空题 1 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 社会性 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是 包括 3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 更是一种 是一种精神状态 4 1957 年 同志在最高国家会议上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 智 育 体育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是我国提出的 填空题 1 时代性 2 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 3 人格特征 4 毛泽东 第一个教育方针 填空题 1 时代性 2 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