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历史系教授王晓秋讲座.doc_第1页
北大历史系教授王晓秋讲座.doc_第2页
北大历史系教授王晓秋讲座.doc_第3页
北大历史系教授王晓秋讲座.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大历史系教授王晓秋讲座晚清走向世界的海外游历使引言:现在很多人都出国,但是一百二十多年前,走向世界的中国人是凤毛麟角的。1887年,清政府派出12名官员海外游历使,走向世界,走出国门,到了20多个国家,却默默无闻,长期被历史埋没,我们希望对这批游历使重新发掘,希望对今天有所启示。我把1887年清政府派遣海外游历使出国称为大事、盛事,因为它打破了几个记录:1这是中国政府首次通过考试选拔出国官员;2当时清政府同时派出12个官员,走到亚洲、欧洲、南美、北美,到国家达20多个,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游历,路途远,国家多,时间长。3这批关于出国后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写下了各种调查报告、游记、日记,甚至诗集,内容丰富,数量巨大,涉及面广。这批游历使的出访对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了解世界、促进中外关系交流有积极作用。王晓秋教授锲而不舍的十多年研究,主要是通过游历使留下的资料及当时政府档案(国内外)去进行考察的,希望能展现被埋没的历史。内容:一、 清政府派遣游历使的由来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取得五口通商、洋人可以在内地游历等特权,一批批外交家、传教士涌进中国,不仅在通商口岸,连内陆都有,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越来越深,而中国对世界的了解却非常薄弱。鸦片战争时,中国了应该在哪里、有多大,有无陆路可通都不清楚,所以一些有识之士就意识到,中国必须走出中国去了解外情。n 1866年恭亲王奕訢上奏但当时谁都不敢去。n 1866年斌椿父子欧洲游历那时只不过是赫德(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有回国,知县斌椿和他儿子随同而已。n 1868年蒲安臣使团出访欧美这是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但却是很荒唐的,因为是由一个美国人带领的,并且是有他操纵的,随行有几个中国官员,但只不过是点缀。n 1870年崇厚赴法道歉n 1876年郭嵩焘出使英国以上两个都是为了道歉去的,很屈辱。郭嵩焘则是中国第一次派出去的驻扎在外国的公使。n 1884年御史谢祖源奏折奏折里面提到中国缺乏对西方的了解、缺乏外交人才,提议派出六部官员出去。总理衙门批准同意了,但是六部却不情愿,一直没有推荐人员,拖到1887年,皇帝生气了,才落实了此事。n 1887年总理衙门出洋游历章程章程有14条:1派遣官员有一定人数限制,因为经费有限,规定10到12人;(因为经费是有出使外国的经费中省出来的,有4万两银子。)2要经过总理衙门的考试;3期限为2年,超过自费;4规定待遇,每月200两,翻译算在内;5规定用费,往返路费报销,只能坐二等舱;6先领6个月工资,不够再向各国使馆借;7报销严格,有细账,行路多少、坐什么车;8不知道去哪里都话可以询问当地的使馆;9规定考察内容:地形、地理、水师、炮台、水雷、政治、经济、工厂10鼓励学习西学:光学、法学、物理学11回国后向总理衙门汇报,出色的有奖励;12走时要办护照,写明去哪里;13不一定要等齐大家才出发;14请假事先说明,不能无故回来。二、 别开生面的选拔考试近代史上第一次选拔出国人员考试,不考四书五经、不考八股,考策论。n 时间:1887年6月12日13日n 地点:总理衙门所属同文馆n 主考大臣:曾纪泽n 试题:12日 (1)海防边防论(2)通商口岸论13日 (1)铁道论(2)记明代以来与西洋各国交涉大略n 六部保举76人, 参加考试54人n 考试初步录取28人 ,皇帝钦定12人1887年9月12日,申报上登录考试录取的名单,还登了第一名傅云龙的答卷。对于考试,社会上有不同反响,像申报就持赞同态度,但一些保守的学者不以为是,批评认为社会风气变了,叹息像傅云龙这样的学者都去考试。通过游历使名单进行计量史学的分析,总结出4个特点:1 12人均为科举正统出身(以前出去的大部分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出身、非进士出身的。);2基本为中央六部衙门的中级官员(五、六品官员),但非实职官(如候补);3大部分来自江浙一带(因为当时那里思想较开放);4年龄在30到40岁,思维还算敏捷,精力还算充沛。总结:都是科举出身的,有进取心的中央机关中青年。三、分组出洋游历之实况分组出去考察:n 傅云龙、顾厚焜:日本、美国、加拿大、秘鲁、巴西、古巴。n 刘启彤、李瀛瑞、孔昭乾、陈爔唐:英国、法国、及其所属殖民地印度等国n 李秉瑞、程绍祖:德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丹麦n 缪祐孙、金鹏:俄国n 洪勋、徐宗培: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瑞典、挪威如傅云龙,出国前做了充分准备,查找洋务资料、拜访各国使馆、请教同文馆教习、考察天津电报局等地方,请翻译、制作名片等等。使团的旅途很艰辛,路途漫长,坐船不适,有些路途还很险恶(如经过南美的海峡),去到巴西时又遇到瘟疫,有两个游历使就在路途上死去。不过他们的成果还是丰硕的,会见了各国政要,参观了议会、港口、监狱、炮台、教堂、寺庙等,了解教育、政治、经济、邮电等,进行了文化交流,写字题词,与华人、华侨会面,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报告的数量是空前的,影响也是值得探究的。四、调查研究之丰硕成果光是傅云龙的成果就很惊人他的调查研究成果目录(共110卷n 游历日本图经 30卷n 游历英属加纳大图经 8卷n 游历秘鲁图经 4卷n 游历图经余纪 15卷n 游美利加诗权 1卷n 游古巴诗董 1卷n 游巴西诗志 1卷n 游历美利加合众国图经 32卷n 游历古巴图经2卷n 游历巴西图经10卷n 游历日本诗变4卷n 游加纳大诗隅1卷n 游秘鲁诗鉴 1卷其他游历使调查研究部分成果n 顾厚焜:日本新政考、美利坚合众国地理兵要、巴西政治考、巴西国地理兵要、英属加拿大政治考、秘鲁政治考、古巴政治考n 刘启彤:英政概论、法政概、英藩政概欧洲各国火轮车道纪略、印度车道纪略n 洪勋:游历意大利闻见录、游历瑞典挪威闻见录、游历西班牙闻见录、游历葡萄牙闻见录游历闻见录总略、游历闻见拾遗n 缪祐孙:俄游汇编、俄游日记这些都是第一手的实地考察成果,以前靠的都是西方传教士的翻译,真正中国自己的考察就是这批游历使,内容涵括了:政治、铁路、总统、议会,当时西方的三权分立,到经济工矿、航运、教育、文化,也介绍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各个方面。他们基本都是靠步行去游历的,不仅仅不这当成公事,而是看成千秋大业去完成的,所以我们很惊讶清政府没有重用他们,也没有把他们放在外交职务上,像傅云龙这样成绩斐然的也只是到李鸿章手下,大部分回到地方上,白白浪费了他们的经验、成果,且后来被历史遗忘了,清史上、近代史上、中外关系史上基本无他们的事迹。五、几乎被历史埋没的原因1清政府对1887派遣海外游历使目标、立意不明确,从章程上看到,他们没有求知世界、改造中国等思想。与日本的岩仓使团对比:他们都是维新要员,目标明确,要全方位学习西方,有分工,有侧重。清政府没有把海外游历使们当外交人才去培养,只是用于打探西方,也没有好好利用他们的实践经验,后来从事外交的人不懂外交,且后来渐渐遗忘了。2受保守势力的压制。没有出发就已经被保守势力冷嘲热讽;旅外过程中又有诽谤;回来后又受到攻击。3游历使本身地位、级别低,言论难以产生更大的影响。连游历国家也对他们的表示轻视与怠慢。他们本身的文化素养是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西学文化较少,基本没有外交经验,翻译也有问题,有些是同文馆的学生,造成与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