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doc_第1页
中华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doc_第2页
中华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doc_第3页
中华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doc_第4页
中华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摘自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在中华文化中,对中国人世界观最有影响的哲学思想,是气化理论、阴阳理论、五行理论。气化理论揭示了世界的本原,说明了世界由气化生而成,解决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阴阳理论揭示了气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阴阳,揭示了阴阳是事物运动的根本动力,解决了事物是怎么运动的问题;五行揭示了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结构,解决了事物运动状态怎么样的问题。气化理论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了中华生命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基石;阴阳理论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中华生命科学以阴阳对立统一、协调平衡来说明人体生命现象;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朴素系统论,中华生命科学以五行的系统结构观点来阐述人体自身及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1、气化论气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哲学范畴,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以无形之气的聚(凝聚)与散(弥散)来阐释有形之物与无形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肯定了世界的物质同一性。无形之气的凝聚,称为精气。精气是构成天、地和自然万物的基本物质。万物生成皆因精气聚合,万物的消亡则是由于精气的离散。虽然万物的生死在于精气的聚散,但作为物质元素的精气是永恒的,其运动变化也是永恒的。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所谓升降,是指机体内部的气机运动形式;出入,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机运动形式。只有升降出入相互协调运动,才能保持机体的有序稳定,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称为气化。气化的表现十分复杂,如无形之气变为有质之形、有质之形化为无形之气的形气之间的转化,即属于气化。由于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故万物之变化,皆属于气化。如人的生、长、壮、老、死;植物之生、长、化、收、藏,无一不属气化之列。气化运动是永恒的,气构成了整个世界,气的运动决定了自然的运动和变化,决定了人的生命的运动变化。万物之间看似相对独立、没有联系,其实不然,事物与事物之间充满着气,气充斥于天、地之间,充斥于人和万物之内,气成为天、地、人、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使之得以相互感应,如电闪雷鸣、磁石吸铁、乐器之共振和共鸣等,都是以气为中介而相互感应的自然现象。人的生命的产生,是天地之精气化的结果。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是天地之精气相合而成,天地之精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人因禀受了精气而构成人体的五脏六腑、筋骨肌肉、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以及精、血、津液等人体的基本物质。人体精气就其来源而言,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后天之精来源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自然中的空气,在人体出生后被摄取和利用,以维持生命的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动,是由精气推动的,精气是生命活动及人体生理活动的根本动力。精气充沛,则生命活动旺盛、生理功能旺盛,人体就健康;精气不足,则功能衰减,人体就羸弱。气机升降出入正常,则生命活动正常、生理活动正常。如肺的宣发肃降、肝的疏泄生发、脾升胃降、心火下降、肾水上腾等,都是气机升降出入的生理现象。人体的病理变化,由气化功能失调所导致,即气机失常所致。升降出入失常,则脏腑功能紊乱,人体代谢失调,疾病由此而生。气机失调,往往先出现气虚、气郁、气陷、气滞、气逆等气机本身的病变,继而脏腑功能失调,波及形质、影响津血,导致痰凝、血瘀等。对人体疾病治疗,从精气和气机入手,把固护精气和调理气机作为重要方法。精气不足,必然导致疾病的发生,治疗就应补益精气。气机失调,壅滞经脉,则调理气机是治疗疾病的另一个关键环节,调理气机的指导原则是以通为顺、因势利导。2、阴阳论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以存在于事物之间,代表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事物,又可以存在于同一事物内部,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强大的、功能的都属于阳;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弱小的、物质的都属于阴。阴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到生命科学领域,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属于阳;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属于阴。阴阳对立制约。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并在相互对立的状态中相互制约着。如水与火相互对立,同时水可以灭火,火可以蒸化水液。火属阳,水属阴,这就是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阴阳双方制约的结果,使事物取得了动态平衡。就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而言,兴奋为阳,抑制为阴,兴奋制约抑制,抑制制约兴奋,兴奋与抑制相互制约,从而维持人体功能的动态平衡,这就是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或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的互用是指阴阳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阴阳双方这种互根互用的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就人体而言,机体物质与功能之间的互根互用关系失常,机体生生不息的功能也就遭到破坏,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阴阳消长转化。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始终处于“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运动变化之中,且在这种消长变化的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相对的平衡。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从而使事物的性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如昼夜的交替,寒暑的变化,疾病过程中寒证、热证的相互转化都是阴阳转化的实例。阴阳转化的条件是“重”或“极”,“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消长是事物发展变化的量变过程,阴阳转化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质变阶段。阴阳理论贯穿于生命科学及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有效指导着临床诊断、治疗、护理、预防和养生。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就人体部位来说,上为阳,下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就脏腑来说,心、肝、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就五脏来说,心、肺属阳;肝、肾属阴;脾为至阴。就每一脏腑来说,则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人体生理活动,是阴阳两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使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功能属阳,物质属阴,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产生,必然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而各种营养物质的产生,又必定损耗器官的功能活动。人体在功能与物质消长过程中保持着相对动态平衡,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就会造成阴或阳的偏盛或偏衰,形成“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的病理状态,引起疾病的发生。 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机制是阴阳失调。调理阴阳,就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使阴阳重新恢复相对平衡状态。针对疾病阴阳偏胜、偏衰的状况,采取“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方法,达到“阴平阳秘”,使阴阳和调,恢复平衡。药物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出入,都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味,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药物有升、降、出、入四种作用趋向,升、出药属阳,降、入药属阴。根据疾病阴阳盛衰的情况,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调整阴阳,恢复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善于调理阴阳是养生的关键,人体内部的阴阳变化与天地自然之间的阴阳变化协调,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及转化也必然影响人体阴阳变化,善于保养阴精阳气,则邪气不侵,“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以正气为本。3、五行论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或现象;行,指五种物质和现象的运动变化。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和现象的运动变化。五行理论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世界上所有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运动变化的结果。五种物质各具特性,木具有能屈能伸,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性,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土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金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的特性;水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特性。五行相生。五行之间存在着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资生,循环无端。 五行相克。五行间存在着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制约、克服的作用,五行相克的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的相生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因此,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维持和促进事物相对的平衡协调和运动变化。五行之间的协调平衡是相对的。因为在生克过程中,时刻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太过或不及,从而引起再一次制化调节,随之出现新的协调平衡,由此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因此,五行之间的协调平衡是相对的。五行相乘。乘,凌也,即欺负之意。五行相乘指五行中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过度克制,相乘的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五行相侮。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之间的克制次序遭到破坏,出现逆向克制的异常相克现象,又称“反克”。因此,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的次序正好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相乘、相侮是五行关系中正常的生克制化失调所出现的异常相克情况。实际上相乘、相侮可同时发生,即某一行力量过强时就会乘其所胜,侮其所不胜;某一行力量虚弱时会导致其所不胜的相乘和其所胜的反侮。在生命科学中,五行理论主要用来分析和归纳人体的形体结构及其功能,以及外界环境各种要素的五行属性;运用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阐述人体五脏系统之间的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以及人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用五行乘侮胜复规律来说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自然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以六腑(实际上是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为配合,支配五体(筋、脉、肉、皮毛、骨),开窍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外荣于体表五华组织(爪、面、唇、毛、发)等,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组织的结构系统,从而为藏象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人体生理功能具有五行特点。如:肝属木,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心属火,故心阳有温煦之功;脾属土,故脾有消化水谷,运化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肺属金,故肺具清肃之性,肺气有肃降功能;肾属水,故肾主闭藏,有藏精、主水等功能。 人体生理功能具有五行相生关系。如木生火,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火生土,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血能营脾,心营脾功能正常,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能。水生木,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用五行相生理论,阐明的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 人体生理功能具有五行相克的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肾水能制约心火,若肾水上济于心,可防止心火亢烈;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心火能制约肺金,若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太过;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肺金能制约肝木,若肺气清肃,可抑制肝阳的上亢;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肝木能制约脾土,若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脾土能制约肾水,若脾土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用五行相克理论,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有他脏的资助不至于虚损,又能克制另外的脏使之不致过亢。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又有他脏之气补之。若脾土气虚,则有心火生之;若脾土气亢,则有肝木克之。若肺金气不足,土可生之;肾水气过亢,土可克之。这种生克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平衡。 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与自然的五方、五时、五味、五色等相应,从而把人与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不仅说明了人体内在脏腑的整体统一,而且也反映出人体与外界的协调统一。例如,春应东方,风气主令,故气候温和,气主生发,万物滋生。人体肝气旺于春,就将人体肝系统和春木之气统一起来,反映出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整体观念。用食用药的五行归类。饮食养生和中药治疗以性味为基础、以归经为依据,按五行理论加以归类,这种归类是选择食物、药物的参考依据。如酸味入肝,用白芍、山茱萸等;苦味入心,用黄连、丹参等;甘味入脾,用甘草、白术等;辛味入肺,用石膏、麻黄等;咸味入肾,用玄参、熟地等。在气化论、阴阳论、五行论中,气化论、阴阳论属于世界观,五行论属于方法论。气化论说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唯物观的认识基础,五行论则说明物质世界的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是辩证法方法论基础。阴阳是世界的总规律,五行的运动受阴阳的制约,五行中木火属阳,金水土属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