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练学生版.doc_第1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练学生版.doc_第2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练学生版.doc_第3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练学生版.doc_第4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练学生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育星教育网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练学生版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 ) (2)梦亦同趣( ) 2、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 ) (2)穷回溪( ) (3)卧而梦( ) (4)始指异之( ) (5)穷山之高而上( ) (6)箕踞而遨( ) (7)萦青缭白( ) (8)自远而至( ) 3、古今异义 (1)漫漫而游( ) (2)无远不到( )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 (4)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 (6)颓然就醉( ) (7)游于是乎始( ) (8)攒蹙累积 ( ) (9)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 ) (10)醉则更相枕以卧 ( ) (11)到则披草而坐 ( ) (12)颓然就醉 ( ) (13)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 (14)故为之文以志 ( ) (15) 是岁元和四年也 ( ) 4、一词多义 (1)穷 穷回溪( ) 穷山之高而止( ) 而不知其所穷( ) (2)梦 卧而梦( ) 梦亦同趣( ) (3)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始指异之( ) 游于是乎始( ) (4)而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 卧而梦( ) 觉而起,起而归( )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穷山之高而止( )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 而莫得其涯( ) 而不知其所穷( )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 (5)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 始指异之( )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 不知日之入( )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 故为之文以志( ) (6)为 自余为僇人( ) 不与培塿为类( ) 故为之文以志( ) 5 、文言句式 (1)居是州( ) (2)因坐法华西亭( ) (3)始指异之( ) (4)引觞满酌( ) (5)是岁元和四年也( ) (6)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 6、重点语句翻译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译文: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译文:(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文:(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译文:(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译文:拓展练习钴姆潭西小丘记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姆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已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嵚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户,杜,则贵游之上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达而陋之,价三百,连岁不能售.而找与深源,克已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1、对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殆不可数(几乎) B.余怜而售之(怜悯)C.以效兹丘之下(呈献) D.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满)2、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 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余怜而售之A.两其字相同,两售字不同. B.两其字相同,两售字也相同.C.两其字不同,两售字也不同. D.两其字不同,两售字相同.3、下面各句与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中词类活用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A、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候 B、辞楼下殿,辇来于秦C、成以其小,劣之 D、烈火而焚之4、用小丘际遇,作者寄寓了自己无法施展政治才能的原因.下面对能表达寄寓原因的句子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又得钴姆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余怜而售之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三百,连岁不能售.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A. B. C. D.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寻: 同“循”,顺着,沿着B、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 刈:割C、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 清冷:清冷D、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鄙陋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烈火而焚之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A、 B、 之声与耳谋 其果有遭乎 以兹丘之胜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C、 D、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丘之小不能一亩 B、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C、余怜而售之 D、皆大喜,出自意外8、下列各项对文章和作者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把一个普通的小丘,描绘得异常生动。“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那些无知的奇石,一经作者这样地勾画,仿佛各自都具有了血肉灵魂。B、柳宗元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即小丘被弃,曲折地表现了自己受到排斥打击、久贬不迁的悲愤。他对小丘之美的被发现表示欣慰,寄寓了他的难言之隐,正如清人何焯所说:“兹丘犹有遭,逐客所以羡而贺也,言表殊不自得耳。”(义门读书记)C、这篇优美的散文,语言形象生动,比喻新颖贴切,将景物的状貌神韵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D、柳宗元,字子厚。他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因为曾在河东、柳州任职,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译: 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练教师版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2、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7)萦青缭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8)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3、古今异义 (1)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2)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4)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古义:不曾;今义:没开始) (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接着,表承接) (6)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 (7)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8)攒蹙累积 ( 古义 :重叠、积压;今义: 积累) (9)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 这样以后今义 :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10)醉则更相枕以卧 (古义 :动词,更换交替;今义: 程度副词,更加。) (11)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 :拨,拨开; 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 (12)颓然就醉 (古义 :接近 ;今义 :就是) (13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 从前; 今义: 朝) (14)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 记 ;今义: 志气、志向。) (15)是岁元和四年也 ( 古义: 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4、一词多义 (1)穷 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 穷山之高而止(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2)梦 卧而梦(动词,做梦) 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3)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始指异之(副词,才) 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4)而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5)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 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 (6)为 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 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 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 5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2)(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3)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4)(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定语后置句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6、重点语句翻译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译文:意有所至,梦也同往。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认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异姿态的山水,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译文: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文: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他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他们的尽头。 (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译文:心神凝住了,形体消失了,似乎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译文:这样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赏景是从这次开始的。所以写这篇文章来记。(或:所以为游西山这件事写文章来记。) 1、B怜惜2、A3、C都是意动用法4、C5、C清澈明净6、D均表示连词,表并列关系,不译( A、为代词,代“秽草”、“恶木”结构助词,译为“的”B、为指示代词,译为“那些”为第三人称代词,代小丘,译为“它”C、为介词,“凭着”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7、D(D古今都是意料之外的意思,A、“不能”文中是不足的意思,今为不能够的意思B、“不售”文中是“卖不出”的意思C、“怜”文中是“喜爱”的意思,今为“怜悯”)8、D(柳宗元没有在河东任职,因为他是河东人,所以称他为“柳河东”)9、译:枕石席地而卧,清澈明净的溪水使我眼目舒适,潺潺水声分外悦耳,那悠远辽阔恬静幽深的境界使人心旷神怡。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二、小石潭记赏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选自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三、小石潭记鉴赏(范培松)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则。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这个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胜景,只是一个无名小丘边的小水潭。作者写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的唯美主义的恶习。从这一选材的价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义。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