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1页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2页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3页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4页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的运用内容摘要:在法律课教学环节中巧妙运用案例,引导教学讨论,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法律知识得充实、法治境界得到升华,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关键词:案例教学、作用、运用 法律基础知识课是对学生集中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知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有限的课时内,既使学生理解诸多的法律概念和条文,又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法律现象、解释法律问题的能力,如果按传统的“满堂灌”讲授法进行教学,学生肯定感到抽象、乏味、反感,学习积极性不高,开设这门课的目的也无法实现。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案例教学法不失为理想方法之一。 一、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运用案例能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分析、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 (一)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政治课教学理论性强,易枯燥乏味而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动、逼真的案例,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产品质量法之前,选取了这样一个典型案例2006年10月14日下午,某学校学生杨某运动完后,即到附近一家食品店购买食品。该食品店门口挂了一个纸牌:“本店清仓,有过期食品,特价处理”。杨某便问该食品店,店主告知大部分食品未变质 ,但食品店不能给予保证。杨某买了大量的方便面回到寝室,全寝室每人一包,大家兴致勃勃地泡着吃。不料一个小时后,杨某便腹泻,接着,全寝室均发生类似事件。在严重腹泻情况下,几位同学被送到医院急诊。事发后,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学校找到食品店。该食品店承认方便面系该店买出,但买出时已告知购买者该批食品属过期处理货,一切责任购买者自负。学校受受害学生委托,将该食品店告上了法庭。有同学说,食品店应承担责任;有同学说杨某应承担责任;还有同学说食品店和杨某共同承担责任;还有的说,厂家也有责任。各种说法,谁对谁错?使同学们迫切希望知道正确答案!由此引出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有那些责任和义务以及违反产品质量法的法律责任。学生学习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了。 (二)案例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认知规律来看,人的认识要经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师先讲案例,然后再总结概括,这样使学生先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到理性认识,符合认知规律,便于学生接受、理解。如在学习“故意犯罪的过程中的停止形态”时,先让学生看案例:2001年6月23日凌晨两点,一个黑影翻墙进入临邑县临盘钻探公司王丽的家中,开锁入室,用手掐住了正在熟睡的王丽的脖子。王丽被惊醒后,拼命挣扎,用脚踢,用手抓,并挣扎着站了起来,可她刚一起身,就被榔头重重的击中了头 部,她还没反映过来,头上又重重地挨了一下,热乎乎的血顺着脸颊流了下来,直到这时候,她才知道眼前发生了什么事,她遇到了凶杀。反应过来的王丽,头脑清醒了,她与行凶者展开了搏斗。当行凶者又举起榔头的时候,她就拼命去抢,当榔头第三次落向她时,终于被她抓住了。两人一人抓着榔头的一边,谁也不松手,在争夺中,王丽又倒下了,但她的手,仍然下意识的紧紧抓着榔头。行凶者被抢去榔头后,见无法将王丽砸死,便又改用被子捂住她,企图将她闷死。此时既恐惧又绝望的王丽就拼命地喊:“救命啊,杀人啦”。这时,旁边卧室的儿子,被叫喊声惊醒了,行凶者一见,又拿起榔头,向她儿子奔去。王丽阻拦道:“求求你,别伤害我儿子”,最后罪犯就没有伤害她儿子。罪犯放过了王丽的儿子,又用榔头猛砸王丽的头部,见王丽已无反应,他自己也割腕自杀。这时,周围群众和接到报警的公安干警也都赶到了现场,将双方送往医院抢救。二人均保住了生命。临盘公安分处的干警立刻展开了调查。经审查,罪犯名叫黄泰勇,是临盘钻探公司固井大队的技术员。问学生:黄某的哪些行为属于犯罪未遂或犯罪终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总结犯罪未遂和犯罪终止各有什么特征?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获得的知识更牢固,更深刻,更清晰。 哪些行为属于犯罪未遂或犯罪终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总结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终止各有什么特征?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获得的知识更牢固,更深刻,更清晰。(三)案例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举案例:王小梅在一家商店花80元钱买了一双皮鞋,穿了一天就脱胶了,她找商店要求调换。该商店不但不换,反而说是王自己弄坏的。王无可奈何,只好诉至法院。让学生讨论:王应不应该这么做?为什么?经过讨论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如果每个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都默默忍受着,认为为了80元钱打官司不值得都是错误的。因为那样做会助长经营者侵权气焰,还会使更多的消费者(包括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学生讨论案例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提高了能力,而且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二、如何选择案例 当然,案例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案例运用得越多越好,也不是案例可以信手拈来或随意选择,要围绕知识点精选事例,做到有的放矢,所引事例与知识点有机结合,为此选择案例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案例的方向性。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因此在选取案例时,要遵循方向性原则,即选用案例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当然,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案例,并不是不能用,而应慎用,少用,同时要注意强调其所起到的警示作用,要求学生引以为戒,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注意案例的真实性。所谓案例的真实性是指所选用的案例应是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客观事实,而不是通过胡编乱造或道听途说得来的。因此,引用案例时,应尽可能讲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这样案例真实可信,现实感强。能让学生信服,他们才容易真正接受。才能使学生感兴趣,也能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如讲“刑罚的种类”,举了近日发生在广东佛山“要回1000元赔偿款被判刑10年”一案:那天,陈志涛和往常一样开了一辆货车,来到佛山边缘的山里,那儿有一个养鸭厂。他买了一车鸭子,准备拉到城里的餐厅里去卖,而把车开出山,路过一个山庄的停车场时 ,当陈志涛在停车场倒车的时候,看见旁边有人拦住车头,还有人拍打车门,还有人高喊他撞坏了车棚。陈志涛当即停车,从车上下来。 下车后,陈志涛仔细一看,发现车子距离车棚还有3米,根本不可能撞到车棚。但这个山庄的主人却说他就是撞坏了车棚。山庄的老板要陈志涛赔偿他1000块钱,陈志涛极不情愿。于是,他和老板商量可以帮他修好车棚,老板说可以,但在修好前要他把连车带鸭子全部留下。由于还要赶去做生意,无奈的陈志涛只好掏了1000元钱做赔偿,但是他始终认为自己不应该赔偿这笔钱。他把鸭子拉进城里,处理好,带着一肚子委屈愤懑回了家。他把他这天的经历告诉手足情深的哥哥陈志盛,说自己被人讹诈了。看到弟弟受了欺负,出于仗义,陈志盛立刻带了几个哥们去山庄找老板,他在路边捡了一根木棍提在手中。傍晚,陈志盛等人到了山庄老板家,陈志盛上前猛烈地拍门。当老板娘刚一打开门,他们一拥而进,把她推到一边,并且问她老板在哪儿。当时老板正在冲凉,听见外面有响动,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就看到冲凉房门被人一脚踢开,领头的大汉问了一句:“你为什么勒索我弟弟?”就举起木棍向他打去。老板一边躲避棍棒一边大声否认此事,但还是被一棍子打在额头。 老板娘见状,慌忙过来护着丈夫说,不要打了,把钱还给你。于是,老板娘从床头柜中取出一沓钱交给了陈志盛。哥哥接过钱数了数,正是弟弟的1000块钱,因为他听弟弟说过有几张凑的零票。他收起棒子,对随同的人说,不许碰人家家里的东西,也不许打人,咱们走,我只是要拿回弟弟的钱。几个月以后,一辆警车开进村里,哥哥被带走了。又过了一段时间,检察院提起公诉,(哥哥)陈志盛犯入户抢劫罪,被判刑10年,哥哥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这种新鲜的案例真实可信,现实感强,能让学生信服,切中了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使学生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注意案例的典型性。所谓案例的典型性是指所选择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充分解释和说明所要讲授的法律知识。典型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进而能够运用法律知识。例如讲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确认中“平等权”时有一句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怎样理解,可以列举近年来中国惩治高官(省部级以上)腐败案例:胡长清,江西省原副省长,2000年以受贿、行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成克杰,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席,2000年9月以受贿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这两位大贪官,有权有势,作为国家高级干部,触犯刑律被绳之以法,说明了什么?因为案例很典型,学生立马就能找到答案。三、如何使用案例 选取案例只是案例教学的前提。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在于如何使用案例,即如何把握案例运用的时机与方式,使案例使用得恰到好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运用案例导入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而且能启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如学习“诉讼法”时,选择这样一个案例导入:王某下班回家,骑车经过一条小巷,突然被一花盆砸中,头破血流,治疗花去1500元。经查,是李某阳台的花盆掉落,王某遂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李某赔偿损失。提出了三个问题:1、开庭当日,李某在去法院的路上突然晕倒在地,被人送往医院,因此未能到庭。对此人民法院应如何处理?2、庭审中,李某称他与妻子每天上班前总是将花盆搬到阳台里侧,不可能掉下去;王某被砸中时,李某与其妻子均未下班回家。对此,应由谁负举证责任?3、诉讼中,王某与李某达成和解协议,李某答应协议达成后10日内一次性给付王某1200元钱,王某撤诉。王某撤诉会引起什么法律后果?如果李某不履行和解协议,王某能否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在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时,引出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二)运用案例阐述法律知识。法律基础知识课是政治课,以理论为主,学习起来比较枯燥。教学中及时穿插一些典型的、生动的案例,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财产所有权中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时,可用案例来分析:王某从父母处继承了一所临街的房子,搬了进去住,这是占有权的表现;后来他把一楼的房间出租给了一个个体户,这是他在行使使用权;他每月向个体户收取四百元房租,这是收益权;当他年老去世时,他又把房子留给了儿子,这是处分权。一个简单的案例就使几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书本知识形象化。 (三)运用案例巩固法律知识。对所学知识如果不及时巩固,就很容易遗忘。因此,在学完一节或一课内容后应及时巩固,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而对法律常识有关知识的巩固,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案例分析。如学习了“法律援助”后,为了巩固所学的有关知识,我布置了如下作业:王某是天津市一名17岁的中学生。某日与三位同学到某公园玩,在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